分享

老城厢糖坊弄鳞爪(二)织补阿婆(5080编辑记者茶座)

 原群 2021-11-26

    阿婆居住在糖坊弄靠近江阴街的那头,很好认。门口有一间违章搭建的小厨房。厨房的墙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羊毛衫织补。从厨房旁边走进去,里面黑咕哝咚的,迎面有一扇木门,阿婆就居住在门内。

房间不大,一张4尺半的大床占据了大半个屋内,床边放置一张老式的五斗橱,上面有一台14寸的彩电。一张用来吃饭的方桌,挨着五斗橱。

我去的那天中午,佩戴着老花眼镜的阿婆正坐在床边的小凳子上,面前是一盏台灯。灯光下,她熟练地把花绷子塞进袖内,绷紧了布料,衣服的“伤口”暴露了出来。拿着钩针,细细看清了衣料纹路,翻过羊毛衫的另一面,从羊毛衫的连接处小心地钩取出多余的羊毛线。拿起桌面上的蜡块往线头轻轻一抹,原本散开的毛线凝聚成一股,轻易地穿过了针眼。

只见阿婆,一边拿着钩针将袖口破损处的毛线按纹路排好一边把取出的羊毛线钩连到裂缝旁的线圈内针线穿梭间,裂缝渐渐变小,不一会儿,衣服的破洞没了。

小剪刀、钩针、绷、大小型号的绣针好婆的织补工具很简单每一种工具都因经常使用而显得铮亮,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却能让一件件破损衣服变得完美如初。

70多岁的阿婆,看上去有点沧桑,脸上沟壑纵横,没有舒悦扮演的上海阿婆,那副圆润饱满的福相。

据说,阿婆在年轻时,就是一个织娘,几十年过去,时光的痕迹悄悄地爬上额头。当年目明手巧的年轻姑娘,熬成了鬓角染霜的织补阿婆

   织补是项精细的手工活,为了做到织补“了无痕”,不仅走线得依着衣服原来的纹路织缝补的线也有讲究,需要从衣服内里的缝接处抽取按服装组织纹路进行二次编织,达到与原衣服组织花纹相结合的目的。

日复一日的锤炼,阿婆摸透了毛衣的织补窍门各种疑难毛衣的织补在她手里都是一口酥。她可以破洞“天衣无缝”织补完成后,摊开衣物,看不到补过的地方。

干织补,最考验的就是一双眼睛。要锻炼眼睛适应各种细密的花纹和面料,最终达到看不到衣服的花纹图样,只看到组织结构的境界。

我去找阿婆,乃是为了请她帮忙。我的一件羊毛衫因为穿着时间久了,领口处都裂开了,这是我工作后买的第一件羊毛衫,很有纪念意义,舍不得扔掉。

阿婆将这件衣服拿在手上,在灯光下反复检查了一遍后,说,只有领口这一圈破损。她开价40元。这个价格还是很公道的。即便是年轻熟手要织补这一圈裂缝起码也得一个多小时。

 谈好价钱后,阿婆从竹箩里面拿出一张小纸条纸条上面分别写好价格。客人衣服绑上一半,而另一半则交给客人,作为取衣服时的凭证。

阿婆的简易家庭织补店没有价目表她说,每件衣服的破损程度和织补难度都不一样,要看了才能开价,一般的小洞,开价10元,因为都是街坊邻居,基本定位“大众价”。花一点修补完好的衣服,大家都觉得很值

所以,阿婆不愁客流她面前的竹箩里,堆满了需要织补的羊毛衫对她来说,一天织补件是常事,生意好的时候,能接到十多单。她说,有些客人衣服要得急,只能在晚上赶进度。

我这个马大哈是阿婆的固定客户,隔三差五要去麻烦她。阿婆的身体不是太好,有几次去找她,邻居都说她去医院看病了。我有时候很纳闷,阿婆这么大年纪了,身体又羸弱。这么辛苦赚钱,为了什么?

她说,自己也没有想明白是为了什么。自己一不唱歌,二不跳广场舞,利用手艺为街坊邻居服务,既方便别人,又能聊补家用,不是蛮好吗。

糖坊弄要动拆迁了,好婆也要搬到别处去居住了。以后, 我的羊毛衫破损了,到哪里去织补?看来又要大费周折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