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欺欺人的经销商 “ 标准化管理 ”

 汽车管理内参 2021-11-26

作者|李嘉乐

编辑|岛岛

期数:2544

来源:人和岛会员

汽车市场从增量市场转到存量市场,汽车经销商进入管理红利时代,已成为很多管理者的共识。诸多经销商纷纷提出“精细化管理”、“数字化转型”、“向管理要利润”的主张,管理方法升级热潮此起彼伏。

其中,组织架构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很多经销商集团最想做的事。

标准化,这个说法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如果用得好,就像是统一度量衡之类,是降本增效的高效管理手段。如果不管自身的现实条件,为了追求标准化而做标准化,就过犹不及了。有些经销商的标准化制度,打印出来密密麻麻好多页,条条框框十分全面。不过,到了一线基层的落地执行,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降本提效并没有什么效果,公司的运营效率倒是越来越让人挠头。

一、无脑硬搬模板

“标准化SOP,中看不中用”,常有中层经理感叹,每天都埋在表格里忙个不停,在各个系统里不停切换。看到不成熟不合理的地方,没有权限改变,也不能上报。总部集团用制度考核、要求听话做执行,一线员工被冗繁制度压迫,跑断了腿。

标准化的出发点,是规范管理业务执行和流程,可是实操下来却常常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这是标准化SOP的根本问题。

有些店总直言不讳地说提供标准的那些人,就是依仗小聪明,不肯下苦功夫思考,凡事喜欢走捷径,复制黏贴,找来很多其他品牌的运营操作手册,一股脑的把各个条款编成自己的标准化文件。

生搬硬套其他品牌和经销商的标准化制度,往好听里讲叫做“对标”,实际上还是投机取巧。当需要落地时,要么是很多条款实现不了,要么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好好的一套指导一线工作的准则,变成了一堆紧箍咒。

另一种情况是,编制标准化SOP手册的人,压根就没什么具体管理经验。一入行就呆在集团总部,销售展厅和售后车间都没去过几次,直接就协助领导编制标准化制度,等到宣贯和检核的时候,只能对着下发的标准化文件照本宣科。

举个例子,DCC联络客户的方式除了电话CALL客,还有短信微信等形式,有些公司强制要求首次联系客户之后必须发送短信,这在前几年还算是合理,但是现在大家的手机短信大多用来接收验证码,已经没有了频繁查看的习惯。与其要求发短信,不如改成微信加好友+发送关怀消息。

一份标准化SOP的制度流程,很难覆盖所有的业务场景,僵化死板的执行流程,对一线来说是一种变相的负担。如果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检查有没有按规范执行上,把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一线员工疲于应付,也会严重降低工作效率。

二、一线绕圈应付

“标准化SOP制度落地难”,有很多的流程和制度,花费了大家很多时间做梳理,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做宣贯,店内宣贯的时候管理层胸脯拍得山响,信誓旦旦一定要做好。可是执行一段时间,检核使用效果时却常常发现,一线的业务流程和动线,依然是平时怎么干,现在还是怎么干。忙了这么久,感觉忙了个寂寞!

有标准,有制度,无法落地,是很多店里都存在的“常见病”。

一位销售总监曾提到,每当集团推行新的标准时,一线人员的抗拒心理就非常大。为什么呢?因为,管理动作都要有留痕,对他们来说不仅工作量增加了,而且,以往的工作漏洞还容易被揪出来,成为绩效KPI的考核点。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是打工人,信奉的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基本原则。当制度越来越苛刻,拿到手的钱却没有增加。按照个人的时间价值来讲,就是干得越多亏得越多,谁愿意白白干活呢?

基层主管也同样有抗拒心理。现在的组长和主管,很多时候都是连哄带骗的,让一线员工来配合工作。员工不配合,为了部门的人员稳定和日常工作开展,就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

一线人员都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一个原因——很多经销商集团里的沾亲带故,严格执行标准和考核时,一不小心可能就得罪某些领导的“远房皇亲国戚”。高标准严要求,自以为是捍卫了公司制度的严肃性,却不料什么时候被“参了一本”。 

三、过度迷信制度

“相信制度,忽略人的因素”,标准化SOP是一线赋能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降低业务失控风险,一方面为数字化转型打下基础。花时间精力去建标准化体系,去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去发布各种管控文件,效果却不明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过度迷信标准化SOP,把员工当工具,而不是当人。

1、高估标准化,缺乏经验积累

随着一线人员的流动性增强,经销商不得不大量聘用零基础、工资低的新员工。同时也不愿意给老员工加薪。在职的骨干员工经验没有传承积累,往往人一离职,经验和资源也全部带走,岗位开天窗。

新员工入职后,没有针对本岗位的系统培训,就被扔到业务上自生自灭。这些新员工甚至连自身岗位职责都还不懂,面对公司繁复的标准化文件更是一脸懵,更不要说好好执行。要么实习期早早跑路,要么转正后按照最低标准做事。

标准化体系来源于一线的工作实践,一个有生命力的标准化SOP,不只是让大家无脑执行,也要在持续实操中不断进化。要象手机APP一样,保持定期的更新升级,保证标准不过时,才能落地。

再就是保留年纪略大、学历一般、却有丰富一线经验的基层人员,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将具体和琐碎的工作经验和方法留存下来,转化成为标准化的一部分。

2、缺乏激励,员工执行意愿低

“手里没有一把米,喊鸡过来,鸡都不听”

处罚和奖励一样,是内部促进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了鼓励大家将流程和制度落地,设置专项的奖金,这都是必要的管理投入。

高标准严要求,相应的奖惩措施。奖罚太轻,则不痛不痒,员工会有“包月”的想法。罚得多,奖得少,则让一线离心离德。

有的店搞检查和排名,并根据排名实施奖罚。按照规则,奖的少罚的多,垫底的罚款更多。一场标准化的检核做下来,公司不仅不花钱,还能倒赚。就有销售顾问调侃,合着集团搞检核,不是为了搞管理,而是为了搞我们的奖金?

目前经销商的人资处在高频进出,鱼龙混杂的状况,大家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较低。一系列的标准化骚操作,增加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挤占休息时间。天天“夜总会”,日日加班表格,搞得身心俱疲。有些时候,员工看似执行力非常强,事实上不过行尸走肉般梦游,一切的动作,都是为了应付考核,而不是真心为了达成业绩。

按道理讲,汽车行业的服务流程和标准越来越成熟,各种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完善,应该越来越好才对。然而,店内的运营情况常常打脸。所谓的管理提升,不是标准化SOP不够,而是自上到下,都不关心管理质量。投资人一心想赚钱,管理层服务于经营指标,一线忙着应付各种KPI。

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听起来很虚,却是凝聚团队的根本。一群人在一个店里,是团队还是团伙,关键看是否向同一个方向用力。标准化SOP的流程制度只是载体,内核还是本集团和本店的发展目标。

好文推荐

4S店如何反杀直营店(上)

12月4S店经营策略:不冲量、不促销

4S店直播,一台车没卖出去,还做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