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她刊 2021-11-26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两周前的晚上,你的朋友圈一定被这条新闻刷了屏——

EDG夺冠。

夺冠前夕,全网flag立得飞起:

送房、裸奔、肝论文……烧钱的烧钱,辣眼的辣眼。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脱口秀演员池子,也跟风起誓:

EDG赢了,我就注销微博。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后来EDG如愿夺冠,池子如期履约。

具体过程,网上已经分析得足够完整,她姐不再展开细说。

今天真正想和大家探究的,是池子退博背后的原因。

两天之内就能做出——放弃拥有400万粉丝的社交平台,及其流量背后的商业价值的决定,并火速完成。

池子这一次,一定不是临时起意。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果然,在退博前最后一篇文章《皆大欢喜》中,池子说:

自己早有注销微博的打算。这次不过是借EDG夺冠的机会,让这件事更有意思一点。

他真正想离开的原因,是发觉这里“人味越来越弱”——

情绪反馈越来越强,共情和爱没有,剩下的是愤怒。

回溯他这几年的艺途,恰好与这番话交错对照。

他收获过“共情和爱”,也被投掷过“愤怒”。他每一次在舆论场中造成的声浪,都带着强烈的情绪震颤。

大众对他的好感度,宛如心跳加速的心电图。其反应之迅速,落差之剧烈,清晰分明。

起初,他是人们心中调皮大胆、直言不讳的脱口秀演员。

《吐槽大会》里,他的段子比别人都要犀利——

调侃曹云金被郭德纲逐出师门、收回名字中的“云”字,拎着对方的七寸一顿痛打。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评价吴昕的主持水平,欲抑先扬,又敢又狠。

昕姐的主持功力

确实是没的说

就是字面意思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那时观众极少在节目中见到这么敢讲的人,他将高高在上的明星拽回地面,然后踩上两脚、比“yeah”留念。

顶着“暴躁95后”的帽子标签,池子迅速走红。

而从台上到台下,他吐槽的本能也从未停过。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但舆论的认同,却非像在舞台那样,次次奉陪。

掌声的含量从来不以池子的【人】为转移,而是根据每一次事件的发酵情况来回变化。

当池子的愤怒与大众情绪同频时,大家便能与他同仇敌忾——

18年,他听到吴亦凡在节目中自称“young OG”,忍不住发博吐槽。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几个月后吴发表新专辑,粉丝刷榜作弊,池子又把这事捅了出来。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他说这些的时候,不顾忌对方粉丝的攻击力,也不评估可能导致的坏人缘,就是看不惯,想一吐为快。

此举得到舆论力挺,他仿若屠龙少年,独身挑战丑陋畸形的流量规则。大家在留言区排队声援,用着和他一样的调侃口吻,彼此抱团取乐。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还有去年,他在微博控告前公司拖欠薪资、甚至联系银行调取他的账户流水。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微博发出后,人人闻之色变。

大众对个人隐私被所谓的“大客户”随意查看的灰色规则愤怒不已,与同为乙方的他感同身受,一边倒支持他和笑果文化硬刚到底。

但,当池子的情绪和大众无法共振时,即便他走的还是“刚、敢说”的路数,就会一下子落到众人喊打的境地,甚至没有任何迂回的过程——

比如霍金去世时,全网一片悼念。

他跳出来“抖机灵”:不想爬长城而全家非得爬长城的我。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这些言论与舆论场的主流声背道相驰,他火速成为舆论的攻击对象。

而池子每次因为舆论压力(抑或公司压力)补发的“道歉文”,也很难读出诚恳之意。

非但没能平息风波,反倒又往里面淋了一瓢热油。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他或许是习惯了脱口秀演员的嘲讽?

伟人离世,悼念自是应该。

但一定有个别群体,是出于跟风的心思,而非惋惜的心情。

就像先前袁老过世,那些把“国士无双”复制成“国土无双”的人,其缅怀的纯度,带着几分真意?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但池子的表达口吻让人感到严重不适,以至于其言语背后的逻辑在被提纯之前,散发着强烈的冒犯性气息。

这或许是身为脱口秀演员的职业习惯,但切换到其他的舆论场合,它便格格不入,甚至哗众取宠。

因而在不少人看来,他三番五次的出格言论,已与跳梁小丑无异。

回回蹭热度,次次博眼球,暗暗挑事端。

久而久之,大众的好感便提前透支。

就像这次,即便他的退博宣言戳破了微博一些丑象,但舆论讨论的重点,已经集中在了他的情绪和行为,而非内容本身。

他像遭到了反噬,带着揶揄和嘲笑,落寞离场。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舆论场对池子的两极待遇,我们并不陌生。

因为本该敞开大门的社交平台,其实早已为“表达”设置了戒律。

它的发出源头、承载内容、输出形式,都被屏幕后方无数双眼睛严密监控。

每个人都有机会被竖起拇指,也有可能在下一秒,就会被竖起中指。

刑法老师罗翔。

他因在B站讲授法律课程,语言幽默,深入浅出,迅速被大众追捧。

后来他偶然在书中读到一句话,深有体会,于是顺手发在微博——

要珍惜德行,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因为前者是永恒的,后者却很快会消失。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而当天恰逢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这篇原本用以自省的表达,被部分人骂做“对钟南山不敬”。

于是罗翔不得不连发几条微博解释,甚至公开道歉,最后删博停更。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医生张文宏。

他在抗疫期间身先士卒,在科室明令党员率先奔赴一线,获得赞誉无数。

两个月后,他呼吁中国家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让孩子早上喝牛奶、吃鸡蛋,不要喝粥,来保证足够蛋白质的摄入。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此言一出,舆论炸锅。

很多人开始给他扣上“公知”“崇洋媚外”的帽子,在网上对他大肆围剿。但凡和张医生持同样观点的人,也一律当做“不爱国”处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公众人物因为曝光度够高,时常成为被紧盯的对象。

普通人呢?也并非绝对安全。

一位大学生,在微博上吐槽要取关某宣传“老赖之女”的博主。

没加话题,也没艾特谁。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却被明星粉丝顺着网线找过来,不仅组队辱骂,甚至扒出博主所在大学,一边人肉他人信息,一边要求学校对当事人“严肃处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最后,当事女生的大学以《乌合之众》中的引文,回应了来势汹汹的炮火。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这句话昭示了我们当前所处的网络环境。

情绪先行,立场在前,理性成为表达的累赘。

但,情绪惯性一旦养成,很难保证它不会扩散至现实生活。

就像今年夏天,鸿星尔克为援助河南赈灾捐款5000万,狠狠刷了一波好感。

大家诧异而感动,迅速自发开启【报恩】行为。

原本是善意换得善意的治愈系故事,可之后的走向却越发失控——

在鸿星尔克直播间疯狂消费,连鞋盒、鞋带都要求挂上链接;转头却跑去其他品牌的直播间辱骂主播,质问他们为何没能捐出5000万。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大的立场,他们没错;但小的私心,他们不是没有。

而当私心吞噬理性,并被披上冠冕堂皇的外衣,它便会引发更偏、更糟的走向。

剩下的人,要么像张文宏医生,顶着炮火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要么像阿迪达斯的店员,靠拢民意,在直播间支持鸿星尔克。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可你看,即便辞掉工作、主动示好,还是有人在他们直播间留言:蹭鸿星尔克流量。

有些人,无论你持什么立场,都说不动TA的。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在高压的舆论环境下,该如何自保?

李诞支过一招:

不要说太多真话,不要挑战大多数人。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对于社会规则、舆论走向,他已经练就了高度适应的能力。

他身后的脱口秀的演员们,也变得越来越“聪明”。

今年《脱口秀大会》,演员们对于所有可能引发争议的表达,都要在下场后郑重解释:绝无冒犯之意。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一个本应靠着自由表达而立身的群体,已经被规训得不敢自由。

讲脱口秀成了讲笑话。

那脱口秀本身,是不是也成了笑话?

当最被赋予“冒犯”特权的人都开始如履薄冰,其他群体又能“大胆”到哪里?

微博开放之初,明星们在那里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个人感受。

如那英所言:把好玩好看好听的事跟大众分享。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那时大家都拿微博当做不上锁的日记本,个人情绪和私密话题的表达随处可见——

你能看到杨幂为爱emo。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能看到吴京恨嫁不得。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能看到雷佳音中二自恋。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能看到明星主动接龙炒CP。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而现在?

他们的微博几乎被商务活动、代言广告占满,内容被设为半年内可见。

评论区只剩粉丝在机械打投,与圈外世界不再有交汇互动。

这已经不仅仅是无趣的问题了。

这也是让她姐惋惜和害怕的地方——

越来越逼仄的空间,让自由表达有了更高昂的成本。越来越多的人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开始选择向这个环境妥协。

而那些通过举报、谩骂尝到甜头的人,很容易在一次次胜利中,错以为这才是网络世界应该遵循的法则。

清净的领地,就这么一点点被缩减。

可是回想我们注册微博的初衷,难道是为了被堵在这里受气吗?

当我们写下第一条状态,发出第一张照片,点出第一个赞,心里怀揣的,是迈入这个大千世界的好奇,是带着探索的初衷去寻找同类的兴奋,是在精神世界开辟自留地的窃喜。

即使无人应和,亦可为自己点亮微光。

而现在,我们开始吝于表达。

只要经历过一次围攻,便学会将梗着的脖子低下,将握拳的手掌摊开。

这里乌烟瘴气、藏污纳垢,我们不是不知道。

但我们无处可去。

社交需求已植入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全面控制我们的行为模式。

可身处汹涌的潮水中,往右,我们无法得心应手地适应舆论世界的规则;

往左,我们无法不顾一切地追求扎根心底的方向。

索性,有人不再表达,渐渐退出,于是这个环境只能“真人”越来越少,越变越糟。

但,我们真的想要将表达的权利拱手出让吗?

她姐的内心还是保留着改变的希望。

以我自己举例,做【她刊】这个公众号已经6年了,我已经习惯在这里分享生活、表达观点,再和留言区的你们一起讨论,虽然会有网暴者,但大多都如此善意,我每天都能从留言区学到新东西。

今年以来,已经有太多人跟她姐说过,你写这种长的讨论的文字是没人看的,那些简短的排异的才更有市场。

因为现在是快节奏的时代,信息汲取、观念塑造,无不讲究“效率”二字。书籍、长文不再容易唤醒阅读的欲望,不费脑的东西越来越容易占领时间。

但我始终相信,人和人之间是能有思维交汇、灵魂对撞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不该这样仓促而麻木的。

这份信心是你们给我的。

所以她姐会一直留守这片跟你们交流的花园,哪怕真的以后看的人越来越少。

不为别的。

只想你们每个人在需要倾诉、讨论的时候,可以放心、坦诚、安全地在这里,找回表达原本的意义。

以及,原本就属于每个人的表达的自由。她刊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又一个明星,被逼退出微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