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乡拾荒】人文澧浦一水依

 俗夫 2021-11-26

       小邹鲁文化群,文人骚客齐聚。美诗美文美乐美好问候,一早起来就收到,晚上也成了清新的小点心。素昧平生之间,筑起了美好的心路,一点通的感觉简单轻松自然。

       只言片语间,群里新老朋友吸引。传统文化同样爱好,有人散文随笔日签,有人乐章文评加感悟。臭味相投的人,聚一起才会碰撞出火花,一种富含生命力的激情火花。

       进群时间不长,经常分享原创随笔。人生感悟与人分享,引起共鸣是件乐事,同道中人不太会厌烦。呼唤传统文化,尤其是家庭传统文化回归,这是当下社会应该倡导的事。

       两个月前,未曾谋面朋友邀请。澧浦后余人余宏力,老家镇里文化交流会,应约到时候一起参加。推迟了两周之后,今天上午终于成行了,沿李渔路开车一直往东走着。

       路上不用拐弯,半小时直奔澧浦。镇初级中学大门进去,迎面一群老教师,都是银发淡妆轻抹。谈吐间文化人素质,一个表情一声问候中,像美妙时光音符在校园里跳动。

       不近不远看见,冯根胜老乡会长。心里一种莫名的自傲,从血管里散发出来,主动上前握手打招呼。老乡记忆模糊了,居然一时没把我认出来,义乌人之间没什么好尴尬。

       文化交流会上,余主持声情并茂。声音宏亮有力度,耳熟能详文化底蕴,澧浦山水田园乡愁满眼。一方水土一方人,地方特色民俗民风,主持声声入耳没有另一只出去。

       金芳诚老部长,土生土长澧浦人民。一上台就墨宝飘香,大气挥洒呈乡情,令吾等空手吃闲饭汗颜。一开口如数家珍,历代澧浦办学文化名人,积道山脚下粗壮的根。

       施明德公子,一个劲嫌父丑。流着口水赞母漂亮,师界名媛义乌田心老乡,花一代追下一代护。家里面两代男人,争宠一位如此当代才女,又说又笑间吃完了中餐。

       义乌佛堂镇渊源,丁王姓两家结缘。澧浦镇里活动,偶遇佛堂老乡王爱国,百岁革命老人的儿子。一种不生分的照面,在无拘无束的言谈中,聊出了两家人之间的历史故事。

        心目中的金一中,三位校长澧浦人。市区小孩子读书,非常向往金一中,历史上澧浦出了三位校长。说明积道山脚下,尊师重教土壤深厚,肥沃的土地养育出一众文人。

       施明德校长,当年追漂亮女生。从澧浦乡下追到部队去,没看上也一直死缠,还在澧浦校园留下影子。亲生儿子,给我们讲了很长故事,其愤愤不平情绪全部都挂在脸上。

       人们记忆中,中国苗木之乡澧浦。曾经无数次地头田间,比稻作更值钱的行当,老百姓自发形成产业。基地式的生产,苗木城中集散,尤其是工程苗远销它乡。

       家里住宅改善后,经常过来买点。文人仲爱兰花,也喜欢石榴紫藤和杏,还有那满院子醇香的白兰花。有时即使不买,也会开个车过来转转,也是一种很轻松的享受。

        活动结束之后,到苗本城转去了。车上看到福兴兰艺,马上被兰花吸引,在店门口停了下来。看到小夫妻俩在经营,于是买了两春兰四墨兰,上车回家准备好好装上盆。

      一个起眼大镇,每次回老家路过。回老家义乌佛堂乡下,沿金义东线开车,过去路过澧浦回来也是同样。旁边一条江连接,佛堂在江的上游,邻居家澧浦镇在江的下游。

       清楚记得当年,省城分配金华工作。佛堂坐车到金华,一段山路后就是澧浦,积道山脚下到日晖路。岭下朱边国道,沿330再到金华市区,一路上风尘仆仆的沙石子路。

       那时候的澧浦,路边一个汽车站。坐在客上没机会下来,只是路过印象深,而且这两个字容易写错。澧浦镇与佛堂镇,风俗习惯及语言相近,民心也是邻居间的相通。

       爷爷义乌人,奶奶金华雅畈人。当年他们住在水门巷,日本鬼子来犯之后,又逃回义乌老家。奶奶小脚日行百里,从金华走山路经澧浦,走到佛堂塔山下后再也没回过金华。

       澧浦文化交流活动,时间非常短暂。勾起的个人回忆,却是义乌江一样幽长,澧浦与佛堂山水相连。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驻车多走走澧浦乡下,拾掇积道山脚下的乡愁。

                 俗夫 2021年11月26日随笔

​以文会友  以笔理学  以德行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