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主人心善救老人,没想到他是狐仙,护佑他家三十年

 数字人生6688 2021-11-26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字叫于秉义,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心地也善良。家住汤阴县,有一天。他去集市上买东西,无意中看到了,一个猎人,提着一只银白色的狐狸。
当他走过那里的时候,看到狐狸双眼流泪,甚是可怜。他一下子动了恻隐之心,就走上前去,对那猎人说:把他卖给我吧?那猎人说:卖你可以,不过很贵。于秉义就把大衣,脱了下来,加上银子都给了那猎人,才换回了狐狸。
然后把狐狸抱回家,给他吃了些东西。就对他说:我下午就把你送回山林之中,你以后要小心,山里到处都是人设下的陷阱。那狐狸竟然点了下头,然后走过来,看着他,好像在说着什么。
到了下午,他准备去把狐狸放生的时候。只见那个狐狸,打了一个滚,化作一个穿白衣服的老者。于秉义见了大惊,就说:你是何物,是人是妖?那老者就说:恩人莫怕,我本是在山中修炼的狐仙。无意中掉落陷阱,才被抓住。
于秉义就说:那你快走吧,这里危险,只有山林才是你的归宿。那白衣老者说:我叫胡中先,你既然救了我,就不能白救。尤其看到你把大衣都给了那人,自己冻得直发抖,就知道你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只要按我说的做,保证能让你发财,但是你得答应我几个条件,才可以。于秉义说:我现在生活还可以,没想发大财。胡中先又说:不,你理解错了,我的意思是把财物接济百姓,扶危济困。但是必须得有好的人品,我观察你很久了,因此才帮你。
于秉义说:要是如此,那是好事,当然做了。胡中先说:你必须依我几件事,方才可以。于秉义就说:哪几件事。
胡中先说:在后院盖一座石头房子,我在里面住,把门锁死。任何人不让进,饭食就是每天上三柱香。然后把得来的财物,接济百姓。逢灾年,要施舍穷苦人,我在这里护佑你三十余载,到时候,我就走了。
于秉义就说:都听你的。从那以后,于秉义就开始做起馒头生意。大家都爱吃,因为他的馒头,香甜。没多久,附近的人都来买,他又扩大范围。做起别的买卖,都很红火。没几年,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员外。
但是他又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就是早上晚开门一个时辰,下午提前关门一个时辰。这么做,是为了给同行留口饭吃。就这样一直过了几十年,每到冬天,他就施粥舍米。百姓们都感激他。
这年冬天,他感觉身体不适,就把家里的事务,交给两个儿子打理。有天夜里,他带着微笑走了,完事以后。俩儿子像变了个人一样,开始分家产。生意也一落千丈,也不施粥了,成了败家子,后来不知道何原因,被关进了大牢。
老夫人觉着事有蹊跷,有天夜里就悄悄地来到,石屋那里上香。然后问道:狐仙啊狐仙,究竟是何缘故,俩儿子变成如此模样?过了许久,就听到传出来一个声音说:百事都有果,现在虽有牢狱之灾,这是对他俩的一种磨砺,只有这样才能成才。
夫人又说:可是眼下他俩进了牢房,这可如何是好啊?胡中先说:这只是开始,无性命之忧,你去牢房里这样说,他俩就能出来。这天夜里,知县大人的父亲,忽然病了,据他说;夜里出去解手,看到院中站立一人,披散着头发。
并且接连出现几次,他老爹就吓出病来,找郎中来看也不顶用。传的满城风雨,这天,知县大人正在发愁。就看到衙役进来禀报说:有俩人说是能治老太爷的病。知县听完就问:是何人啊,衙役说:是于秉义的两个儿子。

知县听完就传唤,他二人,他俩一个叫于大宝,一个叫于小宝。他俩就说:只要我俩守在你家门口七日,保管老太爷病好,知县听完就说:反正现在也没别的办法。就试试吧,要是敢欺骗本官,罪加一等。
到了夜里,他二人守在门口,看到飘过来一个人,披散着头发。就听于小宝说:尘归尘,土归土,你这样做。只能加深你的罪业,凡是自有定数,你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那个人就说:说得倒是轻巧,这个老爷子,害了我几辈子。好不容易找到他,就凭你说几句话,就算了。
说完冲了上来,于大宝就说:胡大仙是我师傅,你连他面子也不给吗?那人一愣,说:原来是这样,我告辞了。以后不会再来相扰,说完转身走了。
说也奇怪,从那以后,老太爷的病就好了,知县大喜就把二人放了。他俩回家就跪拜母亲,对以前做的事情后悔不已。决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他二人经过这番苦难之后,又从头开始做买卖。和原来的规矩一样,还写到了祖训上,让后辈要遵守。
有一天,他们梦到一个白衣老者来告辞说:我守护你们家几十年,今天期限到了,我该走了。那俩儿子扑通一声跪拜,老者面前。挽留他,还要请教经营之法,老者就说:经营之法,在你们心里。
万事都有渊源,要做到,施舍百姓,多做好事,没有舍哪有得啊。就这么简单,其实这几年都是你们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和我无关系,后会有期,说完就不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