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格律诗中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全文)

 古月斋uu8066js 2021-11-26

摘 要:词类活用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灵活改变词性,使其在句子中充当其他类词或句子的其他成分。词类间的灵活运用对于表情达意、展现主旨、改善语言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视角锁定在格律诗中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以唐宋格律诗为例,对其意义、具体方式和用法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唐宋格律诗 名词 形容词 活用

格律诗一般是指唐代以后的古诗,按照句数和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这种古老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故其篇式、句式、音韵及变化使用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一般而言,汉语的词类划分是比较固定的。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然而,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

我们通常较多地关注古代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很少对格律诗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格律诗中名词和形容词活用的作用和类型进行探析。本文就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出发,以唐宋格律诗为例来简要分析格律诗中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现象。

一、格律诗中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与对仗关系分析

上面谈到了名词与形容词的灵活运用对调整句式与平仄有重要影响,而格律诗中的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还要注意句子的对仗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活用的名词或形容词在其对应的位置上相互比照,可以反映出词性与作用的变化。如“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就是通过上半句和下半句间的比照,反映出了名词动用的变化,即将名词“巢”活用为动词,并且构成了工整的对仗。

另一方面,活用后的名词或形容词的词性一般要与对仗位置的词性保持一致。无论对应位置的词是否属于名词或形容词的词性活用,其词性必须保持一致。如杜甫《自瀼西》中有云“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其中“渠”和“沼”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活用后处于同样的位置、保持一致的词性。而李商隐《无题》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名词“镜”活用作动词,其活用后的词性与“吟”均为动词且相互对仗。特殊情况下,名词或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性可以不与对应位置的词性保持一致。

二、格律诗中名词与形容词活用的具体方式和用法分析

古汉语中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一般包括: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或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等具体用法。对于唐宋时期的格律诗而言,最常见的名词或形容词的活用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受具体语境、句子成分等的影响,原本固定的名词需要作为动词来用,从而使诗句的语意、氛围等更富感染力。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其中就存在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诗人将名词“面”活用为动词,意为“面对”,诗人端着酒杯,打开窗户面对着窗外的苗圃,与故人谈论着庄稼之类的话题。如此闲适自在、远离仕途与政治的氛围怎能不令诗人陶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情景中最关键的一个细节就是面对窗外的苗圃这一动作,此处名词“面”的运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关键了;又如杜甫的《遗怀》有云“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诗人将名词“花”活用为动词,意为“开花”。诗人满眼的愁绪只能看见繁霜与白露,寒城里的菊花寂寞无主自开自落,何等悲凉的情景啊!尤其是菊花寂寞地开花、孤独地凋零更加衬托出了身在他乡的凄惨,而名词“花”用作动词“开花”也是恰到好处。作为格律诗中最常见的一种名词活用的方式,其对整首诗歌以及诗人的抒情写景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2.名词用作形容词

即以名词所代表事物的特征做比来活用名词。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春”就是名词用作形容词。“春”用作名词时作“春天”,用作形容词时作“茂盛的”。在沉船的地方千艘帆船竞过,在病枯的树的前方,有万棵茂密的树林在等待着,展现了诗人在困苦失意时能够坚持的精神,更展现了诗人在失意之时乐观豁达的心态。

3.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作状语。例如,唐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其中,“柴门”与“风雪”均是名词做地点状语。

4.名词活用为量词

名词处在量词的位置上,前面用数词,后面用中心词,这个活用的名词表示数量单位。名词活用为量词,在量化事物的同时,还可以使情景背景更为生动鲜活。例如唐代韩愈的《闻梨花发赠刘师命》中的“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其中“树”字原本是名词,但在本处用作量词,并起了量词的作用。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这也是格律诗中形容词活用的一种常见用法。例如:杜甫的《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中有“他日如按县,不得慢陶潜”,其中“慢”为形容词,意为“缓慢”,诗人在此将其用为动词,意为“慢待”,从而使得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显得更为贴切,将其对陶潜的佩服之情写得更为生动真实!同样“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一句,将形容词“乱”活用为动词,意为“打乱”“扰乱”。通过形容词的活用,在原本静怡的情景中加入了一丝动的元素和感觉,达到了动静结合的目的,描绘了一幅精妙绝伦的图画,使人有一种陶醉其中的感觉。

6.形容词用作名词

即用形容词代替名词使用,从而达到诗人所需要的表达效果。例如杜甫《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句中的“青”,就是将形容词当名词来用,以颜色来指代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五岳之首岱岳泰山的景象怎么样了?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展现出了一种辽阔宽广的景象,体现了一种宏大磅礴的气势。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它只限于形容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动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例如杜甫《敬简王明府》有这样一句诗文“看君用高义,耻与万人同”,其中“耻”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耻”“认为……是羞耻的”“对……感到羞耻”。杜甫高呼“我把你当讲义气的人来看待,你应当比别人给我更多的薪资,否则我会为你会感到羞耻的。”如此可见当时唐朝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8.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即将形容词活用为“使……”的形式。《九日登梓州城》中的“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诗人就将形容词“暗”活用为“使……暗”,湖风扶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显得一片昏暗。通过形容词“暗”的使动用法,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又如《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有云“秋水清无底,萧然静客心”,也是将形容词“静”活用作使动词“使……平静”。秋天的河水清净彻底,人坐在水边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洗涤和净化,忘却心中的一切忧愁与烦恼,展现了诗人对无私无欲的生活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三、格律诗中名词与形容词活用的意义

在格律诗的词性选择过程中,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灵活改变词性具有一定的意义,或者说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一般而言,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都是通过名词或者形容词活用来进一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增强诗歌语言的审美效应。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名词或形容词的活用进一步简化诗歌语言,达到词约义丰的效果

如杜甫的《九日登梓州城》中的“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诗人将“暗”这个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嵌于“江雨”“山楼”之间,以更为简洁的语言巧妙地表达出了更为丰富的语义内容,这不仅体现出了律诗语言的张力与弹性,而且使得诗句清新脱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通过名词或形容词的灵活运用,实现动静结合、神形兼具的效果

如杜甫在《重题郑氏东亭》中写道“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将原本含有贬义的形容词“乱”活用为动词,便达到了寓动于静的效果,极为传神地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山光物态弄春辉”的迷人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宜人又生趣盎然的感觉。

3.通过名词或形容词的灵活运用来营造气氛,提升意境

如《月》中写道“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将“明”活用为动词以充当述语,使得诗句的语义变得具有朦胧感与暗示性,为读者营造了开阔的想象空间,从而提升了诗歌本身的意境;又如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将名词“花”活用为动词,意即“开花”,通过自然界花草的无限生机与尘世间人事的无比萧条形成强烈反差,从而引发人生多变的思考。

4.通过名词或形容词的灵活运用使词语更为生动传神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将形容词“绿”活用为使动词,从而将春风拟人化,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春到江南的盎然生机。如改为“春风吹绿江南岸”则大为失色。

5.名词或形容词在格律诗中的活用也是成分省略的需要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由于前半句中省略了动词“吹”,故而将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在使得用词更为传奇的同时,也使句子成分不再残缺不全。

6.名词或形容词的灵活运用可调整句式与平仄,达到和谐声律的作用

如《曲江二首》中的“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一句,若用常规语句来表示就无法形成七言律诗,也无法构成如此工整的对仗。而诗人将名词“巢”活用为动词,使之与“翡翠”构成述宾词组,从而达到了调整句式使之入律的效果。

四、总结

事实上,格律诗中的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可能远远不止以上所谈到的这些。对于格律诗中名词与形容词活用的具体方式、意义以及运用时应当注意的问题的探究与分析,我们应当坚持并且不断深入,以期对其能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新霞.论律诗对仗的形成原因[J].汉字文化,1999,(4).

[2]钱慕吴.论汉字系统的优越性在格律诗词中的体现[J].中国韵文学刊,2007,(21).

[3]苗启川.近20年古汉语词类问题研究刍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

[4]方平权.体用同形与词类活用说[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05).

[5]罗竹莲.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论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王巍 辽宁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11604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举报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