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如寄

 夜间列车 2021-11-26
 
时间是什么?
晨起,脑海中忽然冒出这个问题。
时间是每天清晨六点准时响起的闹钟。
时间是孩子见长的个头和脾气。
时间是镜子里自己那张脸。
时间是今天早上吃的一份别具意义的面条。
时间这个东西,实在是神秘,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好像无处不在,它总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自由切换。
春去秋来,时间之河缓缓流淌,柔软又坚硬。人类看似旺盛强大,却无力主宰时间的快慢与停走,也只有随波逐流,摇摇晃晃地奔向一个个目标。
少时,大人经常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时候我们不以为然。现在,我们把这些话讲给孩子们听,他们依然不以为然。
现在,常听到同龄人感叹最多的是时间过得太快了,仿佛还没有来得及做什么,转眼就又过了一年。我们年年感叹时间的迅捷,时间却根本不为所动。
这世间最让人五味杂陈的一件事,就是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它每移动一下,就让我们徒增一份“人生如寄”之感。
“人生如寄”这个话题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老莱子》中说:“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历朝历代的人们对这个话题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曹丕在《善哉行》写到:“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人生匆匆,任何人都躲不过时光流逝,快乐不快乐、忧愁不忧愁时间都在行走。时间如同自己的忧愁一样,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从何而止,所以何不让自己享受的度过每一天,不要再去想它了。
李白的理解与之相似。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他写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天地是世间万物赖以寄存的旅舍,光阴岁月不过是千年百代的匆匆过客。
能看出人生如寄,可以说是中国人早期的一种生命觉醒。之前,人们有幻想,希望长生,渴求游仙,然而,神仙不可见,寿命难迁延,于是对人生有了更多反思,寄的思想就产生了。
苏轼对于“人生如寄”,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苏轼在惠州,有一次到外面游玩,走累了,想去前面的松风亭休息,结果实在走不动了,只好望亭叹息,在一处山石上坐下。他突然领悟到:为什么一定要到亭子里才是休息?这地方有什么不能歇息的呢?由是大彻大悟,执念顿消,他形容自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是啊,与其在期盼与等待中迷失自己,不如给心找一个栖息地,让心能飞起,也能落下。只要你的双眸够清澈,心够从容,平淡亦有精彩。
就如此时此地,虽然是南国,但已经走到冬的深处,草木显出一年将到头的倦态。然而,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境看这些景物,干枯的草,凋零的树,残荷与落叶,都别有一番风味。
闲来读诗,看到宋代词人宋祁的句子,莫名喜欢: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如果光阴终将逝去,我们何不好好度过这分分秒秒。
人生如寄,莫辜负当下的茶、汤和好天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