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五积”病

 听涛小主 2021-11-26

五积者,五脏积也。是《难经》对积病按照五脏进行归属的一种分类方法,原文中同时论述了五脏积的病因病机及好发时间,对后世对积病的认识有一定的影响。

文章图片1

《难经·五十六难》载五脏之积:“肝之积名曰肥气,心之积名曰伏梁,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贲豚”后世称为五积(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五积是对积病按照五脏进行归属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五脏在腹部分主部位的理论来区分的,并不是指直接发生在五脏实体的位置上。积聚按五脏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五行理论进行的,强调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对积病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积病的形成,以一脏为主,与五脏相关。

一、五积的临床表现

肝的积病叫做肥气,发生在左侧胁下,肿块隆起如同覆盖着的杯子一样,有头有尾,界限明显。日久不愈,会使病人发生咳嗽气逆、疟疾等疾病,经年累月,不易治愈。

心的积病叫做伏梁,发生在脐部的上方,大小如手臂,上端到达心胸的下部。日久不愈,会使病人出现心中烦躁等症状。

脾的积病叫做痞气、发生在胃脘的部位,肿块隆起如同覆盖着的盘子一样。日久不愈,可使病人出现四肢难以屈仲屈伸、黄疸、饮食的营养不能润泽肌肤等表现。

肺的积病叫做息贲,发生在右侧胁下,肿块隆起如同覆盖着的杯子一样。日久不愈,可使病人出现恶寒发热、咳嗽、喘促,其至甚至发生肺痈等病证。

肾的积病叫做奔豚,发生在少腹的部位,上端到达心胸的下面,或上或下,好像猪奔跑的样子,发作没有一定的规律。日久不愈,可使病人出现喘促、骨骼痿弱、短气乏力等病证。

二、五积的病因病机及好发时间

以肝气为例,因为肺金的病邪可传到肝木,肝木应当传给脾土,脾土在季夏是当旺的时候,不易感受邪气,肝木的邪气又可能回传给肺,肺金是制约肝木的脏器、不易感受肝本来的邪气,所以邪气留滞凝结在肝,成为积病,因此知道肥气在季夏戊已己日脾土当旺的时日容易发生。其它脏的病因病机以此类推,这种判断积聚病因病机及好发时间的方法没有得到发展,后世医家不再机械地套用五行思维方式预测积聚的转归,多从症状方面进行判断。

三、五积的治疗

后代医家继承了《难经》对积聚的认识,并以此为核心,加以发挥。如《千全方》《千金方》《济生方》《儒门事亲》等医著,丰富了五积的临床表现,在治疗上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治疗方法;由于《难经》论理不言治,此处兹选摘清代医家尤怡《金匮翼》中所论积聚方治,以供朋友们参考。

肝积肥气:《局方》温白丸或鳖甲丸。

局方温白丸组方:川乌、柴胡、桔梗、吴茱萸、菖蒲、蜀椒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生姜汤下,食后或临卧服,渐加至五、七丸。

心积伏梁:温白丸加石菖蒲、黄连、桃仁。

脾积痞气:温白丸加吴茱萸、干姜。

肺积息贲:温白丸加人参、紫菀。

肾积奔豚:温白丸加丁香、茯苓、远志。

五积散初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门》。本方主治气、血、痰、食、饮五种病邪的郁积,医以五积散命名,为宋元以后历代医家常用的名方之一。笔者也喜用此方,薄有体会,通过进一步学习,更觉过去对该方认识的狭隘。本文拟在温习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临床实践的点滴经验和体会,做一简单介绍,以就正于同道。

一、局方五积散的处方和主治

1、处方

苍术(米泔水浸,去皮)二十四两,桔梗(去芦)十二两,麻黄(去根节)、枳壳(去瓤炒)、陈皮(去白)各六两,干姜(爁)、厚朴(去粗皮)各四两,白芷、川芎、芍药、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甘草(炙)、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

以上除肉桂、枳壳、陈皮别为粗末外,一十二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黄,摊冷,次入桂、枳、陈皮,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日二三服。

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如伤寒时疫,头疼体痛、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同煎;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红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候。

[橘泉按]局方五积散的炮制方法,后人称之为熟料五积散,与生料五积散之不加炒至黄色者,应用上略有区别。以温散寒邪为主者用熟料五积散,以发散风湿为主者用生料五积散。

本方处方之药用量,诸书略有不同,但同为十五味,其引药有姜、枣,或姜、葱等,依症情而异。苍术一药,《局方》一本作二十两,一本作二十七两,显是传写之误。

《局方》干姜(爁),爁音览,火焚也,等于“炮”,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常用之炮制也。半夏汤洗是古制,现在用姜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先将十二味微炒令香,后入枳壳、肉桂、厚朴三味,同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其余药量,大同小异。

五积散之成人服用量,一般为每服三钱,加水适量,一次煎,煎取七分,去滓温服,这是一次量。日二三服,总剂量为六至九钱,分次煎服,药引临时加入。

2、主治

①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②治脾胃宿冷,胁腹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③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④妇人气血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匀,或经闭不通,难产及胎死腹中,并宜服之。

二、五积散的应用经验

1、历代医家的经验和论述

(1)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五积散治太阴伤寒,脾胃不和及有积聚腹痛”者。

(2)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本方主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强拘急,恶寒或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风,内伤生冷,胸膈胀满,风寒湿气客于经络,腰脚酸痛及妇人难产,血滞不通,月候不调。”

(3)明代龚信父子合编《古今医鉴》云:“五积散治寒邪卒中,直入阴经等症”,用治伤寒之阴证。本方气味辛温,既发表又温中,开郁顺气,厥功甚伟,为祛寒湿之圣剂也。

龚氏推崇五积散及防风通圣散为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之要方。谓寒湿阴邪也,用五积散以散其阴;燥热阳邪也,用防风通圣散以泄其阳。并谓人之有病不外阴阳二者,善用药者,对阳邪则用防风通圣散以治燥热,对阴邪则用五积散以散寒湿,故春夏多宜防风通圣散,秋冬多宜五积散云。

(4)清代陈修圆《时方妙用》云:“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毛皮,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实者宜五积散。”又《时方歌括》云:“表里俱寒,外而头项强痛,内而肚腹亦痛,较桂枝证更甚者,服此汤。”如本方去麻黄,酒煎服,治痢后鹤膝风甚效云。

2、笔者临床的点滴经验

中医运用复方进行整体性的治疗,具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本方的应用范围,根据中医八纲分析,适用于阴证、寒证、实证、表里证及寒实证,包括痰、饮、湿、食、气、血等诸邪积。笔者通过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诸家经验的温习,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其适应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胃内停滞寒饮宿食,胃痛或呕吐,脘腹胀满,或胃有振水音,腰膝有冷感者。

(2)脘腹挛急痛,疝气上冲,或冷气攻冲,呕吐,饮食不能下,上热下冷,或四肢厥冷者。

(3)妇人血气不调,月经不匀,或痛经,白带下,腰以下冷痛,脉沉迟者。

(4)妇人难产,或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腹痛,恶露不绝,伴有寒证、实证色脉者。

(5)咳嗽气喘,动悸迫促,胸内苦闷痞塞,喉间痰涎壅塞,伴有肩背臂痛,腰股挛急痛,脉沉实有力者。

(6)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腰膂冷痛,脚气,脚膝拘挛疼痛,疝气腹中冷痛,或遇冷则发病,腰脚冷感者。

(7)感冒风寒,恶寒头痛,不发热,全身疼痛,胸闷,咳嗽气逆,或腹痛,脉实无汗者。

现将笔者验案数则举例如下:

1、哮喘病

江苏吴江一农民,男性,三十岁,素来体格强壮。自某年秋在田间遭受暴风雨之淋袭以后,即常发哮喘咳嗽,遇冷即发,时发时愈,已有二三年。因当时正处于抗战期间,笔者避乱于该乡,适彼又发病,症见咳嗽喘促,痰多泡沫,喉间如水鸡声,胸闷不能平卧,头痛,肩痛,腰背痛,两目似突,苦闷欲绝,并见头上有汗,而两足冰冷,诊其脉沉弦而紧,舌苔白腻。发病当日,不食,不解大便,时为发病第二天。以散寒祛湿平喘着手,因予处方五积散,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君药,服药一剂,喘咳大减,续服二剂。病去大半,嗣后,配制丸剂继续服用,即不闻再发。

2、寒实痹痛

患者男性,四十四岁,泥水工人。左腰股痛,时发时止,已有数年。据称因跌伤臀部而起,初痛尚轻微,后因修理码头,入水受凉,腰痛转重,曾在某医院被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治以针灸、电疗,均能当时见效,但仍有发作。近来腰腹疼痛,卧床不起。诊见患者身体壮实,面色苍白,蜷卧床上,头痛,胸闷,不思饮食,有轻微咳嗽,肢体疼痛,恶寒怕冷,下肢冷感,腰腹挛痛,喜热熨,转侧困难。按其腹结实拘挛,大便三日不下。诊脉滑实而紧,舌苔白腻且厚。归纳其症状,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病情属于寒证、实证,予五积散加生姜、葱白为引药,一剂见效,两剂大便自下,腰腹痛著减,后略事加减数剂治愈。

3、月经不调

一农村妇女,二十八岁。自诉结婚年余,未曾生育,婚前月经正常,近五个月来,月经期间腰痛,腹痛,月经量少色黑,有瘀块。诊其脉沉迟小滑。舌苔微白,大小便正常,腰以下冷感,即在睡卧中亦两脚不温,时发转筋,每于月经来潮前五六天即开始下腹胀痛,腰痛,下肢痛,甚则上冲呕吐,头昏目黑。先予桂枝茯苓丸方加味治之,效果不著,后以五积散加桃仁、红花,效验立显。嗣以原方,嘱于每次经期前服数剂(用锉散剂,每剂约一两,一日二次煎服),历三月而治愈。

4、白带下

某妇人,三十九岁,体躯肥胖,诉月经不调,不育,经期后移,量及色无异常,无痛经现象,但常以腰痛为苦,白带下特多,颇如文献所称“白淫”“白沃”,腰及下肢有冷感,脉象迟滑,手足不温。乃处以五积散方。初服四剂,白带及腰痛略减,复诊时仍予原方,续服十剂,唯腰、脚仍有冷感,因嘱坚持原方继续服用。但患者嫌此药价廉而非补剂,乃停服,后始终未闻获得生育。

三、讨论

五积散的处方共含有十五味药,再加药引,粗看药味似较庞杂,但是我们观察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各个药物个别的药效去看,而应看反复实践有效的方剂因其合理配伍而产生的一种综合作用。

如本方内含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一切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之桂枝汤;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治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去地黄,具行血通经脉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疏散表寒;干姜、肉桂、枳壳、厚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黄、肉桂、干姜、川芎、当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综观全方,结构严密,实为以上诸方综合的复方。

依诸方之作用,可以理解本方之疗效不仅主治气、血、痰、饮、食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其治疗范围颇为广泛。

五积散之药量,《和剂局方》以苍术最多为君药,桔梗为臣,麻黄、枳壳、陈皮等为佐药,其余为使药。后人有根据实际需要而变更其分量、配伍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春夏二两,秋冬三两;干姜春夏一两半,秋冬二两;肉桂春夏三两,秋冬四两等。笔者用治哮喘,不以苍术为君,而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主药(见验案一)。

本方在各地中药房均有成药制剂、散剂、丸剂等供应。笔者喜用粗散,按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制法,加药引姜、枣或姜、葱作煎剂。

笔者认为局方熟料五积散颇有意义。因本方药味大都为芳香药锉成粗粒(古称如麻豆大),微炒令香,则更易发挥其有效成分之作用。成人每次总量四至五钱,一次煎,加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一日两次。唯此锉散剂最好临时炒香,或炒香后密闭贮藏,如果香气散失,疗效势必大为减损。中药房成药丸剂吞服,不如煎汤热服奏效快。个别药房习惯用蜜丸,用以嚼食之法,不大合理,应予改进。

有人主张本方宜加白术,并减苍术之量,笔者同意此项意见。因本方除含平胃散以外,他如苓桂术甘汤、苓姜术甘汤等方均用白术,故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减半加白术等量为佳。

成人每日量依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记载,每服三钱,如日服三次,共为九钱。目前,我们处方都习惯将各个药物写在方笺上,一般每味药用量二至三钱,本方共计十五味药,则每日总剂量当在三四两以上。笔者用治哮喘(见验案一),就是用这样的剂量,似属浪费。

另笔者也曾用过散剂或丸剂,每日不足一两,同样收到相应的疗效,尤其感到遵古(《和剂局方》)配制的锉散剂,一日两次,每次四五钱煎服,效果最佳。上案月经不调之一例,就是这样用法。看来中药的剂量还可以大大节省,希望能通过实践,共同研究提高。

在我国医学文献中蕴藏着许多历经反复实践卓有成效的名方,这是先辈医家辛勤劳动的研究成果,也是我们今天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它们的疗效,肯定它们的适应范围,并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说明,这不仅可以阐明中医辨证施治的规律,且为今后应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其疗效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痤疮伴疲乏案

S女士,29岁,2011年6月27日初诊

形貌:体格壮实、肤黄脸暗、散发痤疮,身高167 cm 体重64 kg。

病史:痤疮迁延伴乏力一年余。平素怕冷,晨起关节酸胀麻痛不适,情绪波动大,有偏头痛、耳鸣,餐后易腹胀。梦多睡不踏实、思睡赖床。大便稀溏。曾出现一次四肢肿伴尿少,西医未明确病因。月经正常。现额头及唇周痤疮,疮印暗红,口唇暗、舌苔厚腻,脚不肿。

处方:生麻黄10g 桂枝10g 甘草5g 姜半夏15 茯苓15g 陈皮15g 枳壳15g 厚朴15g 苍术15g 白芷10g 桔梗10g 当归10g 川芎15g 白芍15g 干姜10g ,15剂,水煎,每剂服两天。

2011年7月19日第二诊:

面色转红润,乏力思睡改善,痤疮减轻。大便稀。舌淡红胖、苔黄厚腻干。原方15剂,嘱本方可间隔服用3个月调理。

按:患者为五积散体质,黄师常嘱咐避风寒、慎生冷。

卵巢囊肿

C女士,46岁,2011年9月3日初诊

形貌:形中略丰、肤色淡黄,气色尚可,脸色淡黄略暗有少量色斑、大眼睛双眼皮、下眼脸略泡而黯。

病史:近来脸色欠佳,久坐后出现下腹坠胀不适感,B超提示右侧卵巢囊肿(40×35×52mm)。转身易头晕,纳食少,大便干,眠差易醒,醒后难寐。月经周期规整,经前有乳胀及周身关节酸痛,经期5天,经色暗。既往体健,有乳腺小叶增生史。

查体:舌尖红苔腻润,腹诊、腿诊无明显异常发现。

处方:生麻黄5g 肉桂10g 生甘草5g 姜半夏10g 陈皮10g茯苓10 g 苍术10g 厚朴10g 枳壳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白芍10g 白芷10g 桔梗10g 干姜10g 制附片10g,7剂,每剂服2天。餐后服。

2011年9月17日第二诊:

服药后小腹坠胀不适缓解,脸色变靓,体力精神佳。咽中发干,大便仍干。原方去制附片,15剂。餐后服用。每剂服2天。

2011年11月26日第三诊:

11月14日复查B超示右侧卵巢囊肿消失,现工作压力大,失眠多梦,食欲可,二便调。舌质黯淡。守上方15剂,每三天服一剂。

按:

1、“形丰、色斑、下眼脸略泡而黯”的46岁女性,结合卵巢囊肿、经前有周身关节酸痛及经色暗的病症表现,考虑为五积散体质。

2、五积散体质者“久坐后下腹坠胀不适感”,考虑为寒湿浸渍,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振奋腹盆部的松弛组织。与陈瑞春先生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子宫脱垂有异曲同工之妙。

夏话五积散

一年没见,从迪拜回来的M女士瘦了不少,而且面色红润,原来严重的痤疮已经不见。她告诉我,月经周期也恢复正常。她是去年来开的方,我给她服用的是五积散。因为在国外看中医不方便,我请药房将五积散加工成20克一包的袋煎剂,让她带去,自己煎服。她说,每天一包,犹如泡咖啡,方便!药味并不浓烈,还有肉桂陈皮香,味道不错! 五积散是宋方,是当年和剂局的常用散剂。全方药味很多,但可以看做是麻黄汤、半夏厚朴汤、温胆汤、当归芍药散、平胃散等方的合方。不过,从药物组合看,麻黄汤没有杏仁、半夏厚朴汤没有紫苏,温胆汤没有竹茹,当归芍药散没有泽泻。另外,方中还有白芷与桔梗。 五积散是古代五积病的专方,以治气、血、痰、饮、食五积之意而名,有解表、温中、除湿、去痰、消痞、调经等功效,适用于以恶寒无汗、身痛、呕吐、腹胀以及月经不调为特征的疾病和寒湿体质调理。M女士其实就是一种寒湿体质。原本的她,体肥满,月经稀发,而且脸上的痤疮此起彼伏,令她十分苦恼。但服用五积散以后,她变了,变得好看了。

寒湿,是对这种体质的一种通俗表述。寒,指出现一些人体在寒冷环境中出现的一些症状,如恶寒无汗、皮肤粗糙干燥;如关节疼痛,肌肉酸重;如头痛鼻塞;如月经逾期不至,难以怀孕等;湿,则是人处在潮湿环境中出现的一些症状,比如腹胀腹泻、浮肿、身体困重、面部黄褐斑等。有的时候,病人并没有生活在那种环境中,但由于疾病、饮食肥腻、或缺乏运动等生活因素,也可以出现这种寒湿体质。特别是女性中,这种体质还不少见。他们或体重陡升,赘肉缠身,满脸黄气;或月经不调、难以怀孕;或有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等;或头晕头痛、肩凝腰腿痛;或腹胀腹泻;或恶心不欲食;或咳嗽多痰……。对这种体质,五积散最为适合。若对证下药,会起到调月经、悦颜色、瘦身安神的效果。

五积散不仅用于调理,还能治疗外感风寒,尤其是夏天的空调病、胃肠型感冒等。如恶寒无汗、身困体重时,煎一剂五积散,趁热喝一大碗,让周身汗出,一定让你顿感轻松。由于五积散外感风寒可除,内伤杂病可调,所以,此方适用面广,是一张家庭实用方。我国中原地域有俗话:“五积散,五积散,楼下不喊楼上喊”。可见百姓的欢迎程度。

每年的夏秋季,五积散用得最多。原因是夏天酷热多汗,人体毛孔洞开,衣着单薄,多吃生饮冷,再加到处是空调,忽冷忽热,人最容易受寒,如果再加精神紧张,饮食不调,五积散证就容易形成了。时下虽已经立秋,但长江流域依然酷热难耐,说说五积散,说不定哪个网友能用上。参考原方用药比例,结合自己经验,推荐配方如下:生麻黄15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苍术40克、厚朴15克、陈皮15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枳壳15克、干姜10克、 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 白芷10克、桔梗20克。加工成散剂,每次用20-30克,生姜3片,葱白两根,煎汤,趁热食后服,每日2-3次。如用于调理体质,则每天服一次即可。不过,话也要说回来,这五积散毕竟是药,而且里面还有麻黄等发汗猛药,所以,体弱多病者、营养不良者、羸瘦干枯者,以及高龄老人、产妇幼儿等,此方是万万不能随意使用的!

积证,包括了气滞、血瘀、痰结等。

在腹部可扪及或大或小、质地或软或硬的包块,部位固定不移,并有胀痛或刺痛。而在腹部扪到积块之前,病人大多早有所苦,相应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恶心、呕吐、腹胀,以及倦怠乏力、胃的吸收能力减退等症状。


积证的后期,除上述症状加剧外,虚损症状也较为突出。

心肝脾肺肾五脏,均可被积证侵扰,统称五积。

文章图片2

中草药里有一味,极为特别,可治各种积症。

它就是姜味草。

姜味草,因有姜的气味而名。全草含芳香油0.18%,油清香,可用作酒类香精。由此又有小香草、小姜草、小香薷,柏枝草、香草等叫法。

因治病效佳,又得名灵芝草。

为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

茎簇生,紫褐色,覆盖着白色长柔毛。

叶对生,小而密集。

叶片卵圆形,先端尖,基部浑圆,边缘整齐。上面覆盖着细柔毛。下面除叶脉有毛外,其余无毛,有多数棕黄色腺点。

花期4~6月。花儿小,淡紫色,2~3朵腋生,成小聚伞花序。

花萼紫绿色。花冠早落,粉红色,2唇形,上唇直立,下唇广展。

小坚果平滑。果期8~10月。

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国外不丹,尼泊尔,印度,阿富汗至埃塞俄比亚及非洲南部也有分布。生于石灰岩山坡或向阳草坡上,旷野草地等。

全草可入药。性香窜,大温之性助其香窜,行气之功更得增强,由此祛风解毒,温中消积功效佳。

可燥脾暖胃,进饮食,宽中下气,疗九种胃气疼痛,面寒疼,胸膈气胀,肚腹冷疼,呕吐恶心,噎膈翻胃,五积六聚,痞块疼痛,男子寒疝胀疼,妇人症瘕作痛等。

选方:

1、治胃气,面寒疼痛:姜味草为末。热酒服。(《滇南本草》)

2、治胃寒气滞疼痛,气食饱胀:姜味草,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3、治寒疝疼痛:姜味草为末。滚水点酒服。(3-8方均出《滇南本草》)

文章图片3

4、治疝气痛:姜味草3g,倒提壶9g,荔枝核七枚。共研末。每用1.5g,与糯米白酒蒸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倒提壶甘苦凉。清热利湿,散瘀止血。荔枝核是治疝气佳药。

5、治小儿虫犯肚腹,疼痛或呕吐或泻:姜味草1.5g。点酒服。疼止后,服下虫散下虫。(《滇南本草》)

接下来大家坐好了,姜味草治五积的大戏开演。

1、心的积病叫伏梁。

发生在脐部的上方,大小如手臂,上端到达心胸的下部。

日久不愈,会使病人心中烦躁,身体连大腿都肿,环脐而痛等。此为风水之病,当祛风除湿消积。

治心积:姜味草9g,石菖蒲3g,甘草3g,厚朴3g,草豆蔻6g。共为末。每服3g,滚水点酒服。为丸亦可。

石菖蒲辛苦温,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

厚朴辛苦温,温中下气,燥湿消痰。

草豆蔻辛温。燥湿健脾,温胃止呕。

与温中除湿消积的姜味草共治心积。

2、肝的积病叫做肥气。

以右胁痛,或胁下肿块,腹胀食欲不佳及肝瘀证候为主要表现。

本病相当于西医肝硬变。调治不善常并发膨胀或出现大出血、肝厥,还有演变成肝癌之可能。

是因多种原因导致肝络淤滞不通,肝体失却柔润,疏泄失职。

治当疏肝升阳,行气和胃,温中除湿。

文章图片4

治肝积:姜味草9g,青皮1.5g,川芎6g,柴胡6g,小茴香6g,草豆蔻9g。共为末,或为丸。滚水点酒服3g。

青皮苦辛温,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川芎辛温,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

柴胡苦微寒,和解身体内外,疏肝升阳。

小茴香辛温,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和胃。

草豆蔻辛温,燥湿健脾温胃。

与祛风解表温中除湿的姜味草共治肝积。

3、脾的积病叫做痞气。

发生在胃脘的部位,肿块隆起如同覆盖着的盘子一样。

日久不愈,可使病人出现四肢难以屈仲屈伸、黄疸、饮食的营养不能润泽肌肤等表现。

治当除湿健脾,温胃止痛。

治脾积:姜味草9g,吴萸6g,草豆蔻6g,吴神曲6g,甘草1.5g。共为细末,或为丸。滚水点酒服。

吴萸辛苦热,有小毒。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草豆蔻健脾温胃燥湿。

吴神曲,味甘,炒香,香能醒脾,甘能洽胃,以此平胃气,理中焦,用治脾虚难运,霍乱吐逆等。

甘草清热止痛健脾。调和诸药。

四药与温中消积的姜味草治消脾积。

4、肺的积病叫做息贲。

发生在右侧胁下,肿块隆起如同覆盖着的杯子一样。

日久不愈,可使病人出现恶寒发热、咳嗽、喘促,甚至发生肺痈等病证。

治当止咳祛痰,行气祛风解表。

治肺积:姜味草6g,姜黄6g,白豆蔻6g,木香1.6g。共为末,或为丸。每服6g,滚水点酒服。

姜黄辛苦温。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白豆蔻辛温,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

木香辛苦温,治心腹一切气,止泻,健脾消食等。

三味与祛风解表的姜味草共治肺积。

5、肾的积病叫做奔豚。

发生在小腹的部位,上端到达心胸的下面,或上或下,好像猪奔跑的样子,发作没有一定的规律。

日久不愈,可使病人出现喘促、骨骼痿弱、短气乏力等病证。

治当温肾暖脾,固气涩精。

文章图片5

治肾积:姜味草9g,益智仁6g,沉香6g,荔枝核七个(焙)。共为末,或为丸。每服3g,滚水点酒服。

益智仁辛温,温脾暖肾,固气涩精。

沉香辛苦温,降气温中,暖肾纳气。

荔枝核甘涩温,温中理气,止痛。

三味与温中止痛的姜味草共治肾积。

以上就是姜味草的药用选方啦!你觉得姜味草的治积大戏如何呢?你见过姜味草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