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宣古典《太极拳谱》简易、直达核心的练法心传,用实践检验拳理

 网摘文苑 2021-11-27

古典《太极拳谱》本有极简易、直达核心的练法心传,奈何无人识破,都在走着弯弯绕的路、做着无用之功。

按照《十三势行功歌》之前三句歌诀,就已点明太极拳的全部体用功夫。

第一章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此一句是下手开始的内功练法,拳论已明白透露心法——“以心运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此一句是上一句功法的深化、进步,由两手、到两腰、再到两脚逐渐分虚实、变转虚实,最后周身左右整体地变转虚实,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实须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此是练功之法,一身分为左右阴阳,阴阳相济,乃为太极之体。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此一句是拳术实战之法,以静待动,一触即发,太极之实用也。

只此三句歌诀已道尽太极拳的全部体用三部曲,其余的说教不过是详细的分析、诠释罢了。

第二章

第一句,以心运气,收敛入骨,注入腰,此是揉活脊柱,筋骨齐鸣的功夫,

第二句,变转虚实,劲起于脚(其根在脚,此根就是发劲要有根源的根,不是脚下生根),主宰于腰,形于手,上下贯通,内劲贯通身体中线脊柱,与外家拳的脚蹬、塌腰、上手的三点一线的“体表肌肉链”劲路不同。

太极内劲则是:劲起于脚——注入腰隙——入脊柱中轴、上到头顶、冲入九霄之上——形于手,是四点一线。外家拳之劲是上不到脊柱的,只能用腰劲,已达极限了,不会用骨劲。

文章图片1

一身分为左右两半,一阴一阳,互换、变转阴阳,中心脊柱一线就是“阴阳鱼”之间的S线,所以必须在脊柱柔若弹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左右阴阳相济,身如波浪,左右前后各种S形的身法,当今的各种太极拳身柱笔直、僵硬,这样的身法怎么会阴阳相济,欺天乎,欺人乎?

第三句,静中触动,太极拳是原地“中定拳”、中正拳,只是原地脚下虚实转换打拳,无须前后、左右跨步,只有以静御动,如捕鼠之猫、如猴蹲,外物一触即惊跳,惊跳才有进退顾盼之移动活步,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因为有了第一句的“以心运气”根基,才有第二句的“气遍周身”,再进一步用工,就是以后的“得来不觉费工夫、腹内松静其腾然、满身轻利顶头悬、屈伸开合听自由”。

可见,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真传、简易、直达核心的古典太极拳修习妙法,不在外而在内,由着熟而懂劲,意在懂劲而不在招式,那种斤斤计较于招式的标准、美观者,是太极拳的变质者、腐败堕落者、形式主义者,金玉其表而内里空虚。

文章图片2

第三章

把握《十三势歌》的前三句歌诀,就是大方向不错,不走弯路。

由“以心运气,收敛入骨”练起,是纯粹内家功夫,腰间内劲积聚则以腰带步,脚下虚实变转,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直接避免了“蹬地发力”的外家拳误区,直达轻灵活泼、全身如悬空之圆球的虚灵境界。“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如若“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才是“形如搏兔之鹘、飘飘如逍遥在秋水之上,岂是尘世冥顽重滞如木石之徒毫无轻灵之气?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已经点明了“内劲”的动能、动力之源是由“变转虚实”而来。再到“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可以想见,两脚虚实转换、尾闾正中摆动、头顶如悬空漂浮,自下而上如潜龙腾空,婉转摇荡,节节贯串,两脚如充气机,全身如直立的气囊在做各种甩动一样,极柔软又极坚刚。

由这个“变转虚实是太极拳的动力之源”可以证明两件事,一是蹬地发力非太极;二是站桩非太极,首先要避免这两个认识误区。

真正古典太极拳至简至易,在内不在外,重在内功、内劲的修炼,外形架势只是点缀、一点就通。那种斤斤计较于架势外形的练法就是一生永远靠不上岸的船,忙忙碌碌,永无止歇之处。

本头条号《太极拳天下第一门》 古典《太极拳谱》中兴第一人 2021/11/26 星期五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