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国书法报 颜晓军/文 赵朴初(1907—2000)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活动,始终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他又是一位慈善家,长期参与社会救济、救灾工作。赵朴初还是享誉海内外的作家、诗人和书法家,他在诗、词、曲牌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书法作品俊朗神秀,久负盛名,墨迹遍布祖国名山大川、名寺古刹。基于此,特选用了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颜晓军的文章,同时配发赵朴初部分书法作品,以飨读者。 赵朴初先生的书法 (一)早年学书 赵朴初生于安徽省安庆太湖的一个书香世家。从他的天祖赵文楷开始,到高祖赵畇、曾祖赵继元、祖父赵曾重,四代皆为翰林。赵朴初7岁入塾就读至13 岁,6 年多的读书生活,加上父母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他的书法启蒙训练也始于此时。对于自己的祖辈赵朴初非常景仰。1987 年访问冲绳县立博物馆时,他看到了赵文楷1800 年所书王维《红豆》诗。诗中的“多”字改为“休”字,赵朴初深以为意,作七律一首,认为“'多’字何如'休’字好,长留红豆永相思”。赵文楷仍有书法传世,是以帖学为根基,笔法精美,体势多变,风格雍容华美。虽然生逢碑学大盛的历史时期,但赵朴初自幼在书香门第耳濡目染,书风的趣味与祖上非常一致。 赵朴初 行书 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赞歌轴 1919 年,赵朴初13 岁,离家前往上海,同关静之、关絅之姐弟一起生活。关素(1875—1962),字静之,湖北武汉人。与陈仲瑄结为义姐妹,赵朴初称呼关静之“大姨”,待之如母。赵朴初后来在宗教、慈善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与关氏姐弟的引导密切相关。1935 年,关静之60岁生日,29 岁的赵朴初书自作诗6 首庆贺。这是他罕见的早年存世作品。此作书于描银花果纹粉蜡笺上,字体出入褚遂良、赵孟頫之间,颇具隽秀典雅之气,又有李邕行楷书的宽博气象,可知赵朴初早年在唐人书法上下过很大功夫。这种温柔敦厚、四平八稳的特点既与赵朴初的性格品质有关,也是他审美取向的反映。 赵朴初 行书 蓝毗尼园等诗卷 赵朴初 行书 无尽意斋诗词稿册(选页) 赵朴初 行书 峨眉纪游词二首 赵朴初 行书 香港回归和林则徐焚鸦片词轴 (四)人书俱老 到20世纪90年代,赵朴初已经是耄耋老人。无论在宗教界、慈善界,还是和平外交、个人修为方面,他都达到了圆月中天的境界。或因国家大事所需,或是普通百姓所求,他都翰墨随缘,有求必应。这一时期他的书风已经颇有老态,或出于无心之心,或加以飞白苍劲,日臻人书俱老的意境。 赵朴初早已参透世间万物,无不经历成、住、坏、空的自然规律,不到70岁就立下遗嘱,又于1990年6月19日再次书写。1996年1月,赵朴初年登90,却大病几殆,意识清醒后便口占一首五言诗:“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仍是思考着报恩。病情稍缓,他让家人将多年前写好的遗嘱找来,结果没有找到,只好在病房里补写。两份补写的遗嘱,其中一份未钤印,应是先书的;后一份对前书少数措辞略加修改,并有钤印,说明是他自己满意的完成稿。从他不讳死亡,谨慎书写遗嘱的做法,可知他圆融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故无有挂碍。虽然大病复苏,但是他的书法并无颓势,依然保持了儒雅隽秀的特点,飞白和抖动更增添了些许苍劲老辣。 赵朴初 行书 访法源寺忆前人看丁香诗轴 赵朴初自幼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儒家是入世的思想,很多儒家美德在他身上得以体现。赵朴初不仅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还关心民间疾苦,以天下为己任。同时他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儒、释、道融合的大背景,能够以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慈悲来调适自我。因此,他不仅是佛教协会的领导,而且备受整个宗教界的景仰。正是有这样的综合修为,所以赵朴初能够圆融一切,看淡生死,以众生为怀。 1997年,赵朴初作《九十述怀》云:“九十犹期日日新,读书万卷欲通神。耳聋不畏迅雷震,言笑能教远客亲。曾助新军旗鼓振,力摧谬论海天清。千秋盲圣敦邦谊,往事差堪启后生。”全诗以儒家“日日新”“读书万卷”开宗明义,表明一生与时俱进、勤学不辍。之后,他回忆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一是抗战初期在上海战区的难民工作,将其优秀者送往皖南参加新四军;二是1961年在印度“世界和平理事会”上即席驳斥对中国的诽谤;三是倡议中日两国共同举办鉴真逝世1200周年纪念活动,促进中日邦交。此三件大事展现了赵朴初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勇敢抉择,彰显出其基于国家命运和世界和平大局的一种准确判断和智慧担当。此轴一笔连书多字,笔势连贯,墨色由湿到枯,变化自然。气息仍然秀润精致,虽是90高龄老人,笔底却生机勃勃。 赵朴初 行书 九十述怀诗轴 赵朴初生平书写了很多儒家、道家经典语录,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语出《论语·子路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样的座右铭,一直贯穿于他的工作中。赵朴初还抄写《庄子》的内容,如《养生主》。《养生主》为《庄子》内篇第三,谈养生之道,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其借“庖丁解牛”之典,以为养生在于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缘督以为经,则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1999年,赵朴初的《行书“老人何所好”诗二首》卷,书诗二首,其一表达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走向繁荣兴盛的喜乐之情和“虽老不倚老,竭力献尘沙”的心愿。其二通过线装书“轻软便携持”“杜诗与韩笔,随时得与俱”的特点,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诗意幽默风趣,体现出了他圆融通达的人生境界。时年93岁,而笔法生动严谨,毫无颓态,时有渗化,时露飞白,下笔无不生动活泼。 赵朴初的人生理念无论是“独善其身”,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和平的心境、宽广的胸怀、慈悲的心肠等。他的圆融境界,还体现在利乐有情的报恩思想上,他说:“报恩,缘于善,志当存高远,恩报总平常。”只要有利于国家、人民、文化,都是善;有碍于道德、气节、品格,都是恶。在北京书学研究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华诗词学会成立时,他都谈到报恩:“我们共沐数千年诗书画界前贤的文化法乳,方有今朝。最好的还报就是昭著前贤功德,墨香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学书作诗有成,要报师长恩、国家恩;挥毫能结善缘,要报朋友恩、人民恩;得文化熏陶、水土养育,要报故贤恩、天地恩。大家报恩扬善,中华百业振兴,更况书学呢。”1998年夏,中国发生特大洪灾,赵朴初首倡中国佛教协会举办大型“赈灾书画义卖周活动”,从8月8日开始,每天来参加活动的人络绎不绝。他带头献出精品,首日义卖18万元。启功、沈鹏等耆宿以及全国书画界艺术家均强烈支持。他还出面与无锡祥符寺住持无相法师商议,又募善款40万元,共计募捐100万元救灾。 赵朴初以“滴水精神”教诲年轻人:“我们都是一滴水,只要尽力为之,滴水可以奔入江海,永不干涸。唯有身归大海,滴水方得功德圆满……”直至90高寿,他尚在医院病房自制书法书签,用小楷精心书写“生有始终,缘分无尽”“门前流水尚能西”“慧烛长明,报恩不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等赠送来访者。《行书“为文皆债”诗轴》作于1996年,此轴自注为“债”,无论自愿还是他求,都以还债之心去对,不问报酬,乃是报众生恩。甚至对求书者表示今生“还不尽”的歉意,只有将“赊欠”寄托“来生”。全诗通俗易懂而情感真挚,读之令人钦佩于他宏大无私的精神境界。 1999年,赵朴初书《行书寄友词一首》卷,此卷起首章“少病少恼”,表达了他的祈愿。晚年的赵朴初饱受疾病折磨,但是他从未焦虑颓唐,而弥显平静超脱,凭借自己的强大意志力多次顽强地战胜了病魔。多年的风雨砥砺及深厚的佛学修养,为他晚年的诗词意境带来了升华。患有耳疾的赵朴初自喻“欣欣意若放生鱼”,全然不见为老病所困的悲苦,充满释家的清净圆融。书法用笔清健挺秀,意趣萧散,时年93岁,达到了返璞归真、淡泊清澈、天真烂漫的境界。 赵朴初最常写得是行书,其次为楷书,但是他的草书亦是一绝。其草书根植于古人,他平日勤于临帖,晚年通临唐代孙过庭《书谱》就有几十份流传下来。还有临颜真卿《争座位帖》,更是形神兼备。他创作的草书以《草书“无量寿”》轴与《草书“老实”》轴为代表。《草书“无量寿”》轴以中锋从容行笔,使转合度,章法布局冲和稳健,气息含蓄温润、无丝毫火气,已入平淡天真之意境。大草书“老实”二字笔法苍劲,用墨丰厚,小字行书则流畅工稳。 2000年春节后,赵朴初在医院方桌上,应“中日书法交流展”写下行书“慈忍”二字。5月21日展览在陕西博物馆开幕,中、日两国书家在赵朴初的“慈忍”与启功先生的“半亩清风”行书条幅前照相留念。当晚,《新闻联播》播放了赵朴初病逝的消息,大家震惊而哀痛。他的“慈忍”成为绝笔,告别书法界,告别他奉献一生的人世间,沉重而深长。就如他遗嘱里写的那样:“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版权声明: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