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中医哲学】《黄帝内经》自然观中“应时”思想|自然观|学说|六气|五行|黄帝内经

 老蛇识途 2021-11-27

李鸿泓

张其成

黄帝内经自然观中“应时”思想

燕 都 讲 坛

摘要

阴阳五行学说及五运六气学说深刻体现了《黄帝内经》的自然观,此两种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应时”思想。时间是阴阳的首要内涵,需“应时”而法;五行是阴阳的二分,以四时的递嬗为基本节律,“应时”而迁;六气是阴阳的三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学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时间为统属的时、位、标、本的统一;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时间坐标,反映了天地万物整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应时”而环会。

前言

《黄帝内经》的自然观主要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天地万物整体衡动,协调运行,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最能体现《黄帝内经》自然观的莫过于阴阳五行学说及五运六气学说,此两种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应时”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一个“四时五藏阴阳”(《素问·经脉别论》)为核心,“五运更始,上应天期”(《素问·气交变大论》)的宇宙生命巨系统才得以构建。

阴阳是时间范畴,“应时”而法

阴阳之本义是明暗。阴,《说文解字》解为:“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说文解字》解为:“高明也。”尽管“水之南、山之北”是一个方位概念,但明暗之形成与变化实源于太阳的运动,属于时间范畴。《尚书精义》云:“盘庚……昼参日景,夜考极星,以至相其阴阳。”先言昼夜而后言阴阳,时间是阴阳的首要内涵之一。哲学意义的阴阳概念据《国语·周语》记载出现于西周末年,具体是指阴阳二气。《易传》中虽无阴阳二字,但通过卦爻符号的变化反映了阴阳变易的观念,发挥了阴阳的属性涵义,即《庄子·天下》所说的“易以道阴阳”。

天地万物之所以有生长收藏的四时现象,皆出于阴阳二气升降离合的变化,所谓“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管子·乘马》)“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管子·形势解》)同样,阴阳的动态变化也正是在“时”的变化中得以呈现。“是固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管子·四时》)“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庄子·知北游》)“四时也,则曰阴阳。”(《墨子·辞过》)“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淮南子·天文训》)“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素问·厥论》)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以“四时阴阳”或“阴阳四时”并称为“万物之根本也”,“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阴阳四时作为万物生灭变化的根本法则,逆之则生灾,应之则得道。因此,从根本上来说,阴阳是一个时间范畴,言“阴阳”则“时”在其中,言“法阴阳”则“应四时”在其中。

天地间阴阳四时的转化有着精确的节点,到时方至,应时而转。古人通过“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周礼·考工记·匠人》)的方法记录这些节点,《周髀算经》详细记载了依据正午时八尺之表所产生的晷影长短以确定时令的方法。即夏至点日中晷影最短,长一尺六寸,为阳极生阴;冬至点日中晷影最长,长一丈三尺五寸,为阴极生阳。用同样的方法,其余22个节点也可以精确测定出来,把24个节点进行连接,就构成了准确的太极阴阳图式(图1)。可见,最能体现阴阳学说的太极图不仅是一张意象图,其还有着严格的时令和数字基础,反映着精确的应时思想。

图1太极阴阳图式

五行是阴阳的二分,“应时”而迁

五行的内涵历代有着不同的解释,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五材说(《左传》《国语》)、五性说(《尚书·洪范》)、五德说(《尚书·甘誓》)、五类说(《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以上观点除五性说可以从属性和功能的角度解释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之外,其余学说对“金生水”“金克木”等均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事实上,五行与四时的渊源可能更为久远。据《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管子·五行》亦载:“昔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行出自黄帝虽不可考,但五行用于“考星历”“正天时”则明矣。远古先民在观象授时过程中,除悬象著明之日月外,可以用肉眼逐渐发现木、火、土、金、水五星有规律的运动,此即“天有五行”之由来,此五行就是指辰星、太白星、荧惑星、岁星和镇星。同时,远古先民还发现五星的运动与四时气候变化有着密切联系,故“五星不失行,则年谷丰昌”(《汉书·艺文志》)。《管子·五行》所载的五行历遗义,将一年365日分为5个时段,以木、火、土、金、水分别统配,并构建了五气流行图,按五行相生次序依次流转。正是以此为基础,《黄帝内经》七篇大论深入具体地描述了五星与运气的相关性变化。

从一气的角度看,阴阳与五行都是气的分化,阴阳是二气,五行是五气,木、火属阳,木是气的生发时象,火是气的长养时象,故木为少阳,火为太阳;金水属阴,金是气的收敛时象,水是气的闭藏时象,故金为少阴,水为太阴。土居中枢斡旋,使一气得以周流不息。故《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黄帝内经》中五脏阴阳五行属性正是依据此理而确定。《素问·气交变大论》云:“五运终始,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因此,五行即是两对阴阳加一个中枢(中土),应春夏秋冬而迁,如圜环之无端,五行即是阴阳的二分。

正是以五行时象作为基础,《素问·五运行大论》构建了一个统摄天、地、人的“六生五在十二其三伤三胜神系”,“神系”以阐发本系内的相关特征为主,而辅以讨论与其他系的相互关系。正如刘长林所言:“五行系统模型是以春夏秋冬的递嬗为动力和节律,形成一个循环不已的大系统,宇宙万物就在这个统一的大系统中生化不息。”

六气是阴阳的三分,“应时”而至

“六气”的概念在先秦典籍里具有多重涵义,最早是指自然气候变化的6种现象:阴、阳、风、雨、晦、明。“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而《庄子·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中的“六气”据成玄英疏引李颐的说法则指朝旦之气(朝霞)、日中之气(正阳)、日没之气(飞泉)、夜半之气(沆瀣)、天之气、地之气。《管子·戒》中也有“六气”之名,“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尹知章注为:“六气,即好、恶、喜、怒、哀、乐。”至《黄帝内经》成书,除《灵枢·决气》特指为人体内的精、气、津、液、血、脉外,余篇中的“六气”皆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所谓“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素问·天元纪大论》)即风化厥阴、热化少阴、火化少阳、湿化太阴、燥化阳明、寒化太阳。六气分为岁气、主气和客气三种,岁气分为司天与在泉之气;主气是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六个时段,四个节气构成一气,主气的变化遵循严格的时间节律,周流不息,应时而至;客气是指时令气候异常变化,每年不同,如客之往来无常。因此,六气是阴阳的三分,其中主气为常,客气为变,常中有变,变中有常,每年应时而至,因序而行。因此,三阴三阳从根本上说是个时间性的概念。

问题是四时为何要演变为复杂的六气?二阴二阳发展到三阴三阳的过程中又为何要增加一阴与二阳?王玉川认为:《黄帝内经》的许多篇可以用《周易》的老少阴阳说解释。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一些问题用二分法不能满足理论的需要,所以一些医家创造性地提出了“阳明”与“厥阴”,所谓“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灵枢·阴阳系日月》)渐由二分法转变为三分法。张其成认为,《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是阴阳之气的多少盛衰。气的多少盛衰的不同,对生命的作用也不同,所以就用三阴三阳来表示,即“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三阴三阳是标记“气”的数量、层次的符号。

此外,阴阳的三分较之二分更精确地呈现了气的动态变化,即开、合、枢的不同。“三阳之离合,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灵枢·根结》)依照开、合、枢的功能,三阴三阳依然可以统于四时:少阳应于春,为阳之渐长;太阳应于夏,为阳开阴藏;阳明应于秋,为阳之闭合;少阴亦应于秋,为阴之渐长;太阴应于冬,为阴开阳藏;厥阴亦应于春,为阴之闭合。后世《伤寒论》的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与此一脉相承,更为有效地指导了中医的临床实践。

需要指出的是,“二”与“三”的分别以及三阴三阳的排序并不是宇宙万物的结构分类,而是基于认识角度和思维模型的发展。“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生五,其气三。”(《素问·生气通天论》)可见无论是“二”“三”“五”,其根本仍在阴阳。《素问·阴阳离合论》指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综上,六气是阴阳的三分,是“兼三才而两之”(《周易·系辞上》)的结果,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周易·系辞上》)在中医学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时间为统属的时、位、标、本的统一。

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时间坐标,“应时”而环会

五行在天则为五运,“运”即是“行”,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五运与六气的结合构成“五运六气”,简称“运气”。其不仅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还是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时间坐标。该时间坐标的功用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被概括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其结构是五行、六气、十天干、十二地支的有机组合。由此,“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素问·六微旨大论》)。

依据五行与十天干的配属关系,可以把五运分成岁运(大运或中运)、主运与客运。岁运从值年天干推得,根据“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的规律,阳干甲、丙、戊、庚、壬为太过,阴干乙、丁、己、辛、癸为不及。岁运统管一年中岁气的变化,因此可以反映一年的气候特征、发病规律等,其轮转是按照五行的相生次序每5年循环一周。主运的初运是木运,客运的初运即是值年的岁运。二者可以依据当年岁运、五行相生规律和五音太少相生理论推算出来。六气是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的岁气,每6年循环一次。如此运与气60年而环会,周而复始,动而不息。故《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所谓“天地之大纪,人神之同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现代物理学认为,时间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依赖于事物和物质事件的存在而存在,时间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标志。五运六气时间坐标反映了天地万物整体运动变化的规律,着眼于事物整体的运动变化时,就会发现这种运动变化的整体统一、恒变相合的步调。该坐标集中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思想,拓展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框架,阐释了气候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所谓“一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素问玄机原病式》)。只有洞悉五运六气的变迁规律,人体寒热之变、疾病盛衰之情才能有所参照。

本文原载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6月第34卷第3期

传播国学 | 传承国医 | 弘扬国粹 | 共铸国魂

扫码即可聆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