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诞辰1000年,谨以此文致敬,既是追忆,也是敬畏

 mrjiangkai 2021-11-27

群英荟萃

有时候经常会回想起北宋,觉得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时代,能够聚集起堪称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个个高居庙堂,指点江山,却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会作诗,能填词,通音律,懂书法,是中国历史上文人风范最高的一个朝代,多年之后,你会发现那是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光……

所以也常常想回到北宋,与那些先贤圣哲们来一场面对面的心灵的对话,觉得玩政治的人怎么会那么的有品味……

文章图片1

公元1021年,江西抚州一位神童降生了,距离我们今天整整一千年,他天资聪慧,过目不忘,是邻居们口中如假包换的神童,亲戚朋友、父老乡亲们无不以此为傲。

后来的他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遍历各地风土民情,他好像发现了什么……

或许是太平盛世掩映下的危机四伏,又或者是文化巅峰背后的不堪一击,总之,大宋帝国繁花似锦下都市文明,似乎并不牢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所以他要入仕了……

初入官场

那一年的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二十二岁便高中进士,用自己的惊世才华,叩开了北宋官场的大门,春风得意的外表之下,他的目光深邃而坚定,他要在这里实现自己匡世济民的宏图大志,《登飞来峰》就是他此时最好的心境写照:

飞来身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站在高塔上,他看到的是一片朝气蓬勃、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他不怕被浮云遮挡住自己的视线,也有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所谓高瞻才能远瞩,字里行间无不透漏着对前途的憧憬与向往。

范仲淹变法


庙堂之上终于有所行动了,轰轰烈烈地庆历新政缓缓拉开了帷幕,但此时改革的领头羊并不是自己,而是范仲淹,但即使如此,欣喜若狂的王安石仍然难掩自己内心的激动,初入官场的他要为改革者们加油打气,他在密切关注着那里发生的一切……

但传奇落幕,举国同悲,那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最终无可挽回地走完了他传奇的人生,范仲淹走了,王安石伤心欲绝、痛哭流涕,之后的他更加的勤勉自律,他要沿着范仲淹的足迹,继续着自己未竟的事业……

王安石变法

文章图片4

他的厚积薄发没有白费,属于王安石的时代终于来临了,他遇到了神宗,一位果敢自信、舍我其谁,另一位则同样是意气风发、有着雄心壮志的少年帝王,二人惺惺相惜、一拍即合,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正式拉开了大幕……

这年春节,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王安石写下了《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他准备用新桃换旧符,把春风送进千家万户,这是牵动整个国人心弦的大事……

就在新法取得初步成效之时,王安石拿起毛笔,饱蘸墨汁,挥挥洒洒地写下了《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亡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一个恰逢明主,一个偶得贤臣,这是王安石对神宗知遇之恩的真情流露,伊、吕是幸运的,他也一样……

党派之争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给了王安石当头一棒,朝堂上反对派站出来了,其中就包括他的亲密好友司马光,还有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等一个个声名显赫的人物……

文章图片6

其实这两个党派本身没有好坏的问题,个个都是名满天下的饱学之士:

改革派:希望赶快改革,让国家尽快强大起来。

保守派:富国强兵没有错,但是不要与民争利,他们担心新法会把大宋导入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

两个党派不和这没什么,政治理念不同也没关系,王安石本身是君子,彼此以君子相待就可以了,两个不同的政党也可以互补,扬长避短,可以让国家变得更好。

但朝堂之上总有一些小人要从中作梗,让两个政党变成敌对势力,非得把苏轼当成政敌,把他的文章拿出来构成文字狱。

苏轼应该是属于改革派,但他主张理智的、温和地、渐进式的改革,当王安石当政时,本可以成为重臣的他,由于揭露了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和缺点,受到了激进改革派的排斥。

当后来保守派执政的时候,他又主张保留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又受到了保守派的迫害。

就这样,一个自在开朗,不懂政治斗争的苏轼,经历了他人生之中最大的打击,并且还写出了“四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绝命诗。

本来是精英荟萃、群策群力的大好局面,现在却走向了对立面,司马光离开朝堂去写资治通鉴了,欧阳修、苏轼也先后离开了中央,王安石很孤独也很无助……

但是他并没有退缩,他有着政治家超乎寻常的刚毅与果敢,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时间会证明一切……

第一次罢相

变法的结果有好有坏,反对的呼声也愈演愈烈,就这样,在各方的重压下,在无休无止的争论中,王安石终于心灰意冷,在一声声叹息之中,默默的辞去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那年他53岁……

文章图片7

至此王安石的政治生涯基本上就算是结束了,虽然后来也有复出,但此时新政运行的轨迹与他当时设计的初衷已经越来越远了,他老了,也累了……

第二次罢相

《泊船瓜州》就是他第二次拜相,从南京赶赴京城的时候,途径瓜州所写。

文章图片8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瓜州与京口隔江相对,从京口再往钟山,也不过只隔了几座山。

此次赴京艰难险阻,成败难料,而身后则是江南二月,草长莺飞,还没有离开,就希望着早日回来。

很明显,经历了变法以来的各种抨击,此次复出,心情已与第一次拜相时完全不同,再也没有了那股意气风发、舍我其谁的斗志了……

很快他的愿意便实现了,一年后,王安石再次罢相,退居南京,再也没有离开过,此时的王安石,是一朵孤独开放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评说且由人,我自有馨香……

经世致用

作为政治家,他对时政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能力,一生都在以天下为己任,同时他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正是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与其政治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不是在写变法,就是在写朝政,不是行政公文就是学术论文,要不就是在鉴古论今、揭露时弊……

所以我们在读王安石的时候,会觉得他的文章很重、很深刻,需要正襟危坐的感觉,这个时候就会想到韩愈,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也就是写文章要有一定的真理、主题在里面。

王安石也一样,他的文学思想其核心就是经世致用,文章必须要为现实服务,一定要有现实的价值,要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不能空洞抽象,不然再多的笔墨也毫无意义,其文学主张就是两个字:实用

还记得《伤仲永》吗?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连仲永那样天赋异禀的神童,最终都会沦落为一个普通人,那么本来就普通的那些人们,在不接受后天的教育的情况下,难道就仅仅只是成为普通人那么简单了吗?

这样的哲理伴随着他的文章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至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令人受教,他总是在说教……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所蕴含的道理、情感跟我们今天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万世不可磨灭之理,再过一千年也一样。

他的一生都在思考,即使出去旅游,他也能把一篇游记写成论文,《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其他的游记都是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可能会有一些对个人人生的反思或者是感悟,但是很少有家国情怀。

而王安石却恰恰相反,他在表达自己的主观见解,是王安石对如何做出一番大事业的思考:

一:必须有坚定的志向。

二:自身要具备足够的才力。

三:还要有可做辅助的物质手段。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后来的王安石来说,他已经具备了所有的条件,其辅助手段正是他的伯乐,宋神宗,题小而境大……

诗歌成就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文章自然是无可挑剔,除此之外,他的诗文创作也是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他非常注重锤炼字句,往往一个字要反复地修改,语言本身被千锤百炼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王安石在“绿”字上的反复推敲修改,最初写作“又到江南岸”,“到”又改为“过”,又先后改为“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敲定为“绿”字,鲜明的视觉形象与美丽的江南相得益彰,简直妙不可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此诗一改之前的文风,没有了政治,也没有了议论,有的只是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这个时候的他日子过得很悠闲,心情非常的平静,感情也非常的细腻,他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山水很有灵性,护田又送青,这个时候我们发现,王安石其实有他人性上非常可爱的部分,简单朴素却又不失典雅……

当苏东坡特意从黄州来到南京之时,两位震古烁今的风流人物,终于放下了变法之争,在朝堂之外,就着春风明月,在江南大地上把酒言欢、写诗唱和……

诗、词之别

王安石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尤其是诗的建树,其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可是我们发现他留下的词却是极其的少,总共也就二十多首,要知道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可是词,这是什么原因?

我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虽然有时候诗也言情,词也言志,但只是有时候……

诗很严格、很官方,尤其是律诗或者绝句,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矩,要怎么押韵,怎么对仗,怎么平仄,它是用来表达理想、抱负、意志的,讲的是心里愿望的东西。

而词则突破了传统诗句整齐、对称的格式,变成了非常丰富的长短句,抑扬顿挫,婉转绵长,带给人无穷的联想且回味无穷,含蓄且浪漫,它是用来言情的,描写的是非常细腻的情感,尤其是婉约派,专为谈情说爱,与英雄业绩毫无关系。

婉约词有其独特的社会意义:通过言情写景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宋朝经济的繁荣以及歌舞升平的都市生活,又或者是反应士大夫知识分子最朴实的思想情感,可以说是当时宋朝社会现实反应的一个侧面。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词都是以婉约为宗,但即使如此,这种软绵绵的情调,似乎并不适合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王安石,词注重表现的是不可言喻的内涵,但是王安石需要的是针砭时弊、一针见血,他怎么可能婉约得起来?

豪放先风

是苏东坡把词从酒肆勾栏的莺歌燕语中解放出来,把词带入了一片广阔的豪放天地,把大自然和人生哲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充足的现实意义。

所以今天我们虽然把苏轼看作是第一个豪放派的词人,但是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已经开启了豪放的先声,以桂枝香为曲调的词不少,但称得上绝唱的只有这首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自古以来,凭栏远眺其实都是一样的景色,不只是这些景色,就连人也是一样的,即使是今天,秦淮河畔的歌女们还在唱着陈后主的亡国之音,六朝旧事如流水,如若再不借鉴历史遗恨,那么繁华成空的故事将会再次一个又一个的轮番上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