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南阳:南阳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春秋时期曾有5个诸侯国在南阳立国

 世界历史网 2021-11-27

南都帝乡,四圣故里,千年玉都,月季名城,卧龙之地,灵秀之乡——这就是南阳。

南阳市,为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在地理位置上,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南阳辖1市2区10县、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2个工区、1个综合保税区。全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00万人,是面积最大的省辖市。

南阳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缘由神农氏发现,称之谓“灵气宛潜,富民宝地”而得名于宛。

宛是南阳的地貌生态特征,南阳是宛的地理方位坐标。故宛名南阳,南阳名宛,伴随着南阳自古至今的辉煌历程。

南阳的名称由来

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 272年),初置南阳郡,“南阳”意为“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这里的南山,即指伏牛山。

新莽改南阳郡为前队[nì],更宛县为南阳县。东汉,恢复南阳郡和宛县名称。北周并宛县入上陌县,更名上宛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上宛为南阳县,南阳郡改为邓州。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4日,以南阳县城区为中心,设立南阳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建立南阳县,并设立南阳专区。1968年5月29日,成立南阳地市革命委员会,取代南阳专区。

1979年11月1日,撤销南阳地区革委会,改为南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7月1日,撤销南阳地区,设立地级南阳市。

南阳的历史沿革

南阳盆地,地处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西北部。盆地面积三万六千平方千米。伏牛山、桐柏山、大洪山、武当山等山环绕,中部为南阳平原。海拔五十至一百五十米。南连江汉平原,东北有方城缺口通往华北平原,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南襄隘道。农业发达,盛产小麦、豆类、棉花、烟草等。

南阳盆地内主要河流有白河、汉水两大河流。白河与黄河相连,经方城流南阳入襄阳,在襄阳与之汉水交汇,汇流入长江,为长江最大支流。

古南阳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伏牛山、汉水之阳。

西周为申伯国,其城为申伯之都。春秋时,楚文王三年(前687年),楚灭申国楚灭申,地属楚,置为宛邑。战国时,韩襄王九年(前303年),齐、韩、魏三国伐楚,韩取楚之宛北地区,遂属韩。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前292年),秦大良造白起攻韩拨宛,初置宛县和南阳郡,郡治宛县。

西汉因秦制,南阳郡辖36县,宛为郡治。新莽改南阳郡为前队[nì],更宛县为南阳县。新莽末,新市、平林兵占宛,建为更始帝都城。东汉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刘秀遣大司马吴汉击降宛,次年,南阳郡、县复旧汉,悉复旧名,郡治宛。

三国时期,宛县属魏,为荆州刺史治、南阳郡治。西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司马柬封南阳王,南阳郡称南阳国,辖14县,治宛县。太康十年(289年),司马柬徒封于秦,南阳复为郡。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平昌公司马模进封南阳王,南阳复为国。

东晋十六国时,南阳为郡,郡治宛县。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宛县入后赵。咸康四年(338年),复归东晋。废帝太和元年(366年),南阳都护赵宏以宛县降前燕,次年东晋收复宛县。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宛县被前秦占领,太元九年(384年)复归东晋。

南北朝,宛县属刘宋,为雍州南阳郡治。齐因宋,明帝永泰元年(498年),宛县入北魏。北魏分宛置上陌县,西魏因之,北周并宛县入上陌县,更名上宛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置州,改上宛县为南阳县,属邓州。大业三年(607年),复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今邓州市东南),南阳为属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以南阳县及舂陵郡之上马县置宛州,武德八年(625年),宛州废,南阳属邓州。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5月,改南阳名武台。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南阳县名。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南阳县没于安禄山。僖宗中和元年(881年),黄巢起义军朱温占领南阳,皆未几,复归唐。

五代十国,南阳入后梁,属宣化军;后唐属威胜军;后周属武胜郡,南阳县皆为县治。宋时南阳属邓州。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邓州割与金。

金初因宋制,正大三年(1226年)设申州,治南阳县。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改申州为南阳府,辖唐、邓、嵩、裕、汝5州13县,南阳为府治。明府辖2州11县,治南阳。清因明制,宣统三年(1911年),又为南汝光淅道治。

民国二年(1913年)2月,撤销旧制的府、州、厅,在河南省设立4个道,南阳县属豫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南道改名汝阳道,南阳县随属;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南阳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划全省为11个行政督察区,南阳县划归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南阳县),辖:南阳、方城、新野、桐柏、唐河、南召、邓县、内乡、淅川、镇平、泌阳、舞阳、叶县13县。

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日军先后五次侵犯南阳。抗日战争结束后,各县仍属国民政府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4日,南阳县解放,以南阳县城区为中心,设立南阳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建立南阳县。3月16日,撤销桐柏区,设立南阳专区,辖:南阳市(县级)、南阳县、方城县、唐河县、泌阳县、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西峡县、淅川县、邓县、新野县、桐柏县。11月22日,南阳县、市分设。1952年6月10日,南阳市改为南阳县辖镇,1953年7月9日,复设南阳市(县级),为南阳专区驻地。

1965年6月16日,泌阳县划给新设立的驻马店专区。11月13日,析南阳、方城、唐河、泌阳4县部分地区置社旗县,属南阳专区。1968年5月29日,南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79年11月1日,撤销南阳地区革委会,改为南阳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11月17日,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

1994年7月1日,撤销南阳地区、县级南阳市、南阳县,设立地级南阳市,南阳市新设宛城区和卧龙区。

位于南阳地区的春秋五国

对于南阳市来说,历史悠久,约在五六千年前,就出现了村落和房屋,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

在春秋时期,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更是出现了多个诸侯国,这促使该地区人口较多,工商业发达。春秋的5个小国,均位于今南阳市一带,你都知道吗?


一、申国

在周朝时期,存在多个申国。其中,就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的申国,通常被称之为申伯国。西周末期,申伯是周宣王的母舅,也是西周的卿士,文武兼备,在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因此周宣王又增封申伯。当时周宣王为了防御南边的楚国,所以将申伯册封到了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以此建立申国。

周平王东迁以后,申国是东周王室的南大门,为了防备楚国的袭扰,周王室甚至在该地区驻扎了大军。申国也加强了与中原内陆诸侯的联系,曾将申女嫁于郑武公。春秋早期,楚国北上,地处要冲的申国成了攻击目标之一。

根据《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楚国于春秋初期开始扩张,楚文王讨伐申国,楚国和申国之间有邓国(南阳邓州市),楚国进攻申国,必须要经过邓国。然而邓国为姻亲,即当时的邓君祁侯为楚文王的舅舅。对此,邓国上下都反对借道给楚国,不过,邓君祁侯却对楚国没有设防。

在此背景下,申国被楚文王亲率大军消灭以后,变成楚国的一个大县——宛(今河南省南阳市)。而就邓国来说,也在申国灭亡之后被楚国顺手吞并了。

二、邓国

邓国(前1264年—前678年):商王武丁时,大封诸侯,丁已年,在殷商时期,商朝君主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

周朝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六百多年。对于邓国来说,原本册封的疆域,在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一带。但是,到了春秋时期,邓国的疆域已经迁移到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一带。

《春秋》记载,鲁桓公七年,邓侯吾离千里迢迢到鲁国访问。鲁桓公九年,邓国与楚、巴二国发生纠纷,引发楚国和巴国联军进攻邓国,结果邓国吃到了败仗。鲁庄公六年(前688年),楚文王伐申经过邓国,受到了邓君祈侯的招待,邓国大夫提出借机杀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邓侯不听。

第二年,楚文王进攻邓国。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国再次进攻邓国,将其灭亡。

三、蓼国

蓼(liǎo)国是夏朝远支宗室在中原地区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以南40里的湖阳镇,东北依蓼山,山下有蓼王叔安疏洪治水开凿的人工河蓼阳河、蓼阴河,是世界廖氏发祥地。对于蓼国来说,廖叔安为西蓼国开国君主,其后人以国号为姓,称廖氏。

廖姓,是中华民族姓氏之一,中国姓氏宋朝(百家姓)排行第66位的姓氏。廖姓人口多,以湖南、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浙江、贵州、安徽、云南、海南、甘肃等省份居多。

公元前639年,强大的楚国消灭了蓼国。蓼国灭亡后,其宗室举族外迁,在安丰、固始等地建立多个蓼国,史称东蓼。汉朝时期在该地区设立湖阳县,属南阳郡。

四、鄀国

对于鄀国来说,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起初,鄀国的都城位于商密,商密又被称为下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带。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讨伐鄀国。对此,楚国自然是不甘示弱,派兵支援了鄀国。因为商密人向秦师投降,楚师将领被秦师俘虏,于是秦师回国,楚人追赶不及。

在被秦国消灭之后,鄀国人离开了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就此迁徙至今湖北省宜城市,被称为上鄀。迁徙之后,鄀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并最终被楚国吞并。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国攻入楚国都城郢,楚国几乎灭亡。

楚昭王十一年,吴师撤退,楚昭王回到郢。楚昭王十二年,吴国击败楚国舟师,楚人又有亡国之忧,于是楚国将都城从郢迁移至鄀,也就是前述的湖北省宜城市一带,以躲避吴国的锋芒。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楚国人习惯称呼都城为郢,于是成为楚国都城的鄀,又被称为北郢(根据《路史·国名纪》)。不知何年楚国都城又迁回郢,一说为楚惠王五十六年,也就是鄀为楚国都城约六十余年。

五、吕国

吕国(虞夏时期—公元前688年)是虞夏时期至春秋时期的侯国,由吕氏部落所建立,定都于山西省吕梁市一带。周宣王时期,吕国南迁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吕氏部落是四岳部落之后,是羌的一支,也是姜姓的分支。

在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到山西中部的汾水中游,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即今山西省吕梁市一带。《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说 “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路史· 后纪四》说“共工之子噎鸣,又叫伯夷,为寞心吕,且功于水,封吕”。

从这一角度来看,姜子牙因为名为吕尚,所以也是吕国的后人。至于战国末期的吕不韦,则是姜子牙的后人。商朝末年,吕氏诸侯助周灭商,周武王仍封吕国为侯国,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8-公元前783),为了防范楚国,吕国与申国南迁于南阳一带。

但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吕国和申国因为自身实力的弱小,加上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的衰落,这导致吕国和申国都被楚国吞并了。在攻占吕国之后,楚国自然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中原腹地了。


 河南开封:曾是“八朝古都”的第一大都市开封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

 河南信阳:信阳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春秋时期曾有5个国家在信阳建国

 河南驻马店:驻马店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古代曾有11个国家在驻马店建都

 河南许昌:许昌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古代曾有九个国家在许昌建都

 河南安阳:安阳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曾是七个王朝的古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