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古旧影:1931年的塞外古镇萨拉齐,土筑的城墙,泥泞的街道

 涧水常蓝屋 2021-11-27

在内蒙古包头和呼和浩特之间,有一个古老的小镇——萨拉齐。

1931年,美国土壤学家彭德尔顿来到大青山脚下,在考察当地土壤状况的同时,还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座塞外古镇的人文风貌。

本组图片大多为彭德尔顿所拍摄,其中小编还放入了部分其他时期拍摄的照片,目的是大家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萨拉齐的历史。

文章图片1

萨拉齐的城墙一角

萨拉齐城墙修建得较晚,同治七年(1868年)开工建设 ,历时两年多竣工。城墙为土筑,高近七米,城围九里有余。图中呈现的是1931年的城外景象,当时这里是一座制作土坯的地方,很多做好的土坯正整齐地摆放在地上晒干。

文章图片2

萨拉齐城门

萨拉齐城墙完成之初,共设有四座城门,分别是西门定远门,南门水清门,北门磐安门。后来因运输煤炭的需要,又在西北城墙处开了一座昌源门。本图是民国时期萨拉齐的东门泰安门。

文章图片3

城墙上的角楼

将本图的角楼和上图城门楼对照,会发现其风格非常接近。城上建筑和其他地方同类建筑比较,显得要窄一些。本图拍摄于1945年前后。

文章图片4

萨拉齐街景

1929年的萨拉齐街景,非常热闹。当时的街道很宽阔,但街心处经常走马车的路面则非常糟糕,一下雨便满地泥泞。

文章图片5

县公署

1912年1月1日,民国成立。同年五月,萨拉齐抚民同知厅改为萨拉齐县,厅公署也随之改为县公署。图为民国时县公署大门前的景象,透过大门可以看到公署内的院落及大厅。

文章图片6

城外建筑

1927年至1929年间,萨拉齐所处的土默川平原连年遭受灾荒,民不聊生。这里是当时最大的民间慈善组织华洋义赈会萨拉齐饥荒救济总部所在地。

文章图片7

远望群山

萨拉齐饥荒救济总部的后院,一边堆放着木柴,另一边堆放着粮食。为了防止受潮,大部分的粮食包上都盖着雨布。从庭院内远眺群山,连绵不绝,非常壮观。

文章图片8

土地庙

一个村落里的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神。土地庙是旧时国内分布最广的一种小庙,几乎每个乡村都有一座甚至几座,有时候在荒野路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文章图片9

被遗弃的院落

萨拉齐把克图(把克图沟口)的一个被遗弃的院落,房顶已经不见,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和当时的其他房屋一样,其墙壁都是用土坯垒砌的,墙体非常厚。

文章图片10

村外沟路

威俊村外的道路,路面比两边的农田要低很多,以至于行人像在沟壑内行走一样。路边的田地用石头围砌起来,里面种着罂粟。

文章图片11

耕种的农夫

一名男子在前面牵着牛,另一名男子在后面扶着耧,两人正在黄土地上进行播种作业。

文章图片12

扶耧的人

耧是中国传统的播种工具,耧内放上种子,将耧脚插入泥土内,由牲口或人力牵引着前行,可以一边开沟一边下种。图中扶耧男子的肩上还拉着一样农具,叫做“砘子”,其用途是把播种后的松土压实。

文章图片13

骑驴的旅行者

一名男子骑着小毛驴从萨拉齐前往托克托县 ,但是并不自在,因为路面坑坑洼洼,他只能岔开双脚努力维持着身体的平衡。

文章图片14

围观汽车

彭德尔顿一行乘坐小汽车前往托克托县。小汽车在当年是个稀罕物,他们中途休息时,自然有一些当地的百姓过来围观,眼睛里露出好奇的神情。

文章图片15

途中马车

这是当地人们经常使用的运输工具,一辆三驾马车。道路边上就是庄稼地,为了防止马匹破坏庄稼苗,马夫给它们都戴上了笼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