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德发作品欣赏之二《通腿儿》:苦难岁月的难得温情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1-11-27


李恒昌

图片

有一部小说像一部黑白电影,一看便将人引入沂蒙山区,引入那段极其艰苦,又充满温情的岁月。这篇小说,便是赵德发的《通腿儿》。它既是赵德发的“顶瓦”之作,也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曾遭退稿,一部来之不易的成名作

这篇小说是赵德发在山东大学作家班上学期间,利用暑假时间在家乡完成的。写的是家乡的故事,也写于他的家乡。

小说的问世,也遭遇了一些波折。稿子写好后,他最初投给了《青年作家》,然而,三个月后被退了回来。

天下总有慧眼识珠人。后来,他将稿子投给了《山东文学》。编辑燕冲看了,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听了燕冲的修改意见,赵德发高兴极了,他认为燕冲提出的修改意见十分正确,回去后立即做了修改,第二天早晨便将修改稿子送给了燕冲。

两天后他再主动打听情况,燕冲告诉他,稿子在编辑部传看后,大家都很激动,主编邱勋、副主编刘玉堂商定,不只是要重点推出这篇稿子,而且今后还要连续发表他的作品。这让他非常兴奋。

过了几天,赵德发有幸看到了《通腿儿》的清样,其中有两幅大插图,后面还附了副主编刘玉堂的读稿札记,文章开头说:“正当编辑们为本期的重点稿寻寻觅觅四处奔波的时候,案头一下出现了《通腿儿》!我是含着眼泪读完这篇作品的。掩卷思之,不禁感慨万端:真是篇好东西呵!仿佛好久不曾读到这样过瘾的东西了!”

1990年1月,小说在《山东文学》1990年第1期发表,同时配发刘玉堂的《苦难的温情——读<通腿儿>札记》。三个月后,1990年第4期《小说月报》对其转载,在全国引起反响。

不要小看《通腿儿》的发表,因为,它标志着赵德发的作品,正式得到文坛的认可,他的作品开始从沂蒙山区走向全国。

令人遗憾的是,《通腿儿》这部名篇佳作的原稿却丢失了。《沂蒙生活报》曾刊载张丽华的《抱愧赵德发》。回忆《通腿儿》原稿丢失的过程。张丽华介绍说,赵德发在山东大学作家班学习期间,自己住在一个离济南很远的偏僻小镇上,他写关于赵德发作品的评论,每次赵德发都是把作品原稿寄给他。

张丽华写道:“他对我十分放心,先后给我寄来两篇小说的原稿,一篇是他的成名作《通腿儿》,另一篇是他的力作《那个夏天》,但是我却在后面的日子里因为情感上生活上的混乱轻易地将它们丢失了。这是我的责任。这可是赵德发很重要的两篇小说原稿,都是珍贵的手写稿,可我却不经意地就把它们遗失掉了。现在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情,想到赵德发先生想起这件事情时不愉快的心情,我就深感内疚和不安。这是不能挽回的损失,我只有以报愧的心情来面对赵德发老兄了。”

然而,对这一些,赵德发并没有放在心上。

 内涵深刻,一部难得的力作

所谓“通腿儿”,是指过去生活贫穷落后年代,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农村老百姓之间,冬天利用一条被子,被子两头一头睡一个,相互通腿休息的一种睡觉方式。这种方式有两个优点,一个是节约被子,这一点在经济条件拮据的农村十分重要。一个是能够彼此温暖对方,让漫漫冬夜不再令人感到过于寒冷。这种睡觉方式,既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通腿儿”在沂蒙山区广泛采用,祖祖辈辈都是如此。兄弟睡,通腿儿;姊妹睡,通腿儿;父子睡,通腿儿;母女睡,通腿儿;祖孙睡,通腿儿;夫妻睡,也是通腿儿。赵德发从这种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睡觉方式中发现了创作的素材,找到了创作的灵感,经过认真思考,精心布局,终于将之诉诸笔端。

《通腿儿》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野槐村农民邻居狗屎和榔头之间、狗屎媳妇和榔头媳妇之间通腿睡觉的故事,形象地展示了艰难困苦时代,乡村农民之间相濡以沫的苦难温情,体现了沂蒙山人敦厚淳朴的民风和正直善良的心地,再现了沂蒙山区人民艰难悲怆的生活画卷。

狗屎和榔头通腿儿睡觉,是双方父母做出的决定。他们两家本是非常要好的邻居,眼看着两个孩子长大了,不能再和父母同床睡眠,又不能每家都单独添置一床新被子,于是,一家买被面,一家置棉花,共同做了一床新被子,从此狗屎和榔头便天天夜里通腿儿睡在一起。睡得久了,自然就有了感情,而且越来越深。两人约定,长大娶了媳妇之后,虽然不能通腿儿了,但还是要好下去,盖屋要盖在一起,继续当邻居,即便跟老的分了家,也要搭犋一起种地。

然而,他们的约定并没有如愿以偿。一切源于两人都娶了媳妇,一切又都源于一个迷信说法。

他们是同一天结婚娶媳妇的。按照当地人的迷信说法,新婚蜜月期,两家新媳妇不能见面,否则对双方不利,会倒大霉。如果万一不小心见面,要抢着主动给对方说话。因为主动说话一方有利,被动回应的不利。

婚后,两家新媳妇都严格遵守这一“风俗”,蜜月期决不见面。然而,问题出在那天两人到外面观看小村过队伍上,无意之中两人碰到了一起。犹豫之中,榔头家的率先向狗屎家的问话,狗屎家的不理,气哼哼地走了。

从此,两家新媳妇便成了“仇人”,两家男人也不能再像之前一样走动联系,彼此有了隔阂。

村里举办识字班时,狗屎家的踊跃参加,榔头家的却唯恐避之不及,任凭村里怎么做工作,也坚决不参加,目的只有一个,躲开死敌狗屎家的。

事情在狗屎去当八路后发生了改变。这个平时连鸡也不敢杀的男人,在媳妇的动员下报名参军,不料第一次参战便死在了战场上。

噩耗传来,狗屎家的哭得昏天黑地。这时候,榔头家的实在看不下去了,赶过来劝慰,没想到狗屎家的想起那个迷信说法,将一切都归罪于两人见面时对方率先给她说话,便用荆条劈头盖脸地抽打榔头家的,直到抽得对方左眼鲜血直流,两个人才紧紧地抱在一起,哭在一起。自此两人的恩怨得以化解,变成相互理解、相互关照的好邻居。

真正的考验来自狗屎家的难以回避的生理需求。有一段日子,狗屎家的时常想起“那个事儿”,有时候火烧火燎的。她又不想离开这里重新组织家庭。怎么办?当榔头家的得知这一切之后,表现出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大度。她主动提出夜里让自己的男人榔头过去,帮助狗屎家的解决生理需求问题。

当狗屎家的默认这一想法,榔头也勉强接受这一“任务”后,问题来了。无论是榔头,还是狗屎家的,总是感到死去的狗屎,好像还活着,总是若隐若现地站在那里看着他们,让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从而彻底放弃了不健康的想法。

狗屎的影子一直萦绕在榔头的心头,成了他的心魔。怎么办?经过再三考虑,他们决定,让榔头也去当兵。榔头当兵不久,榔头家生下一个小男孩,取名抗战。从此,榔头家的和狗屎家的搬在一起,过起了“通腿儿”生活,两人一起照顾抗战,一起等待榔头归来。

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也是耐人寻味的。两人等来等去,结果,革命胜利后,榔头在上海组织了新家;抗战也不小心在水塘里淹死。

若干年后,两位老人在一起“通腿儿”睡觉,榔头领着一个小伙子从上海赶来,进了他们的屋。小伙子不知道两人为何这样睡觉,榔头便告诉他:这叫通腿儿。

这个故事究竟告诉人们什么?答案应该是:

通腿睡觉“温暖人”!

封建迷信“害死人”!

互相理解“解脱人”!

生理欲望“考验人”!

世事变迁“改变人”!

这是小说的深刻主题,也应该是赵德发创作的初衷。一部短篇小说,表达如此深刻的主题,这在当代文坛实属罕见,也实在难得。

好评如潮,一部现象级影响之作

《通腿儿》发表后,很快得到文坛的关注,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也引起了评论家的注意,在文坛形成一种广泛评论和议论“通腿儿”的现象。

1990年4月,赵德发的短篇小说《南湖旧事》在《山东文学》第4期发表。同时,《山东文学》推出“马海春、赵德发、陈占敏作品笔谈会(一)”,其中刊载丁振家的《满纸诙谐语一把辛酸泪》和卢兰琪的《清水微澜底蕴深》,对其《通腿儿》展开评论。

丁振家称赞其“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他指出:“我省文学新人赵德发的短篇小说《通腿儿》,是一篇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好作品。它以诙谐的语言、幽默的笔调,讲述了一个过去发生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内容也较平淡,然而却给人一种凝重、深沉的感觉:幽默中蕴藏着苦涩,诙谐中饱含着酸辛;时而令人忍俊不禁,时而令人心生隐痛,真是满纸诙谐语,一把辛酸泪,不由得读者不为之赞叹。”

同年5月,《山东文学》第5期推出“马海春、赵德发、陈占敏作品笔谈会(二)”,其中刊载孔范今的《我读<通腿儿>》。

孔范今称赞其为“一块带有鲜明个性标记的基石”。他指出:“一篇《通腿儿》,赵德发引起了文坛的注意。”“不知是因为与所熟悉的置身其中且滚作一团的生活拉开了一段距离,从与生活现实性联系的枝枝蔓蔓缠缠绕绕中一度获得了解脱,从而在艺术创造所必需的主客体沟通中实现了适度的自由;还是因为增进了自身的文化修养,由对已拥有生活的新的感悟而激发了创作的激情,赵德发似乎找到了足以支撑自信心的新的创作起点,并拿出了《通腿儿》。这个一直生活在沂蒙山区的年轻人,来到省城一年半,沉默了一年半,在自甘寂寞中重新认识自己所立志献身的事业,终于有所悟,也终于有所得,他找到了在这个事业中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在今后仍然漫长的道路的起端铺下了一块带有鲜明个性标记的基石。”

同年7月,《山东文学》第7期推出“马海春、赵德发、陈占敏作品笔谈会(三)”,其中刊载牛运清的《听唱新翻杨柳枝——赵德发小说印象》、震博的《难得大俗大雅——谈赵德发的<通腿儿>》。

一本杂志,先后三次刊载三人笔会,专门探讨一部短篇小说,这在《山东文学》历史上尚属首次,可见对赵德发等人的重视。

同年7月,《小说评论》第4期刊载陕西评论家李星的《历史事实的重新寻找——赵德发的<通腿儿>和<南湖旧事>》。《当代作家评论》第4期“文学批评信息”也报道了《赵德发的<通腿儿>颇受好评》的消息。

1991年 1月,《小说月报》第1期刊载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的《小说的沉潜、断层与积聚——1990年小说创作浏览》,其中论及了赵德发德短篇小说《通腿儿》。这是赵德发的小说首次引起全国最著名文学评论家的关注。

2009年5月,《小说评论》第3期推出“赵德发创作评论小辑”,刊载施战军的《有一种中国式叙事叫“通腿儿”——赵德发论》。

著名大型文学刊物《莽原》,曾在“当代名篇聚焦”栏目推出赵德发专辑,刊载短篇小说《通腿儿》以及衣向东的批注、评点,刘宏志的《民间视角下的乡土关照与历史反思——谈赵德发的<通腿儿>》。

文学评论家刘宏志称赞其《通腿儿》是“开风气之先之作”。他指出:“不足万字的短篇小说《通腿儿》也许更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腿儿》的成功表明了民间视角对于乡土写作的重要性。当文学作品中充满意识形态的声音的时候,该文学作品中的乡土就会多少有些僵硬和机械,只有最大限度地消弭某种意识形态和思想立场,才能更多捕捉到乡土的本真和生趣。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表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认识到了表现生活的复杂多元性对小说的重要性,相对于1990年代以来众多的主题指向鲜明的文学写作,这种文学观念自然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在这样文学观念的转型上,《通腿儿》显然还是得风气之先的。”

著名评论家何镇邦称赞其《通腿儿》“一炮打响,一举成名”。他说:“赵德发是齐鲁文坛的一路诸侯,是名扬海内的实力派作家。自从二十多年前他毅然弃政从文以来,一直扎在背靠泰山面向黄海的美丽而幽静的日照,潜心耕耘他的文学园地,收获了五百多万言的硕果,那是多么惬意又是多么令人艳羡啊!”

与此同时,《通腿儿》先后入选多种选本。被收入“新中国60年中短篇小说典藏”《芳菲遍野(1990—1995)》,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被收入舒楠、兴安选编的《’90中国小说精选》,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被收入《一九九〇年短篇小说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被收入青年文学编辑部编的《青年佳作(1990—1991)》,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被选入白烨、雷达编选的“20世纪末文学作品精选·短篇小说卷”《净土》,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被收入段崇轩主编的《九十年代中国乡村小说精编》,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被收入《山东新文学大系》(当代部分·小说卷三),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被收入小说月报编辑部编选的《<小说月报>第4届百花奖获奖作品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被收入小说选刊杂志社选编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排行榜(下)》,由漓江出版社出版。2008年12月,改革开放40年文学丛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通腿儿》入选《新现实主义小说》下卷。

源自大地,一部增益信心之作

 《通腿儿》发表后,先后获得《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89—1990)、山东省新时期农村题材优秀作品一等奖等众多奖项。

1992年5月2日,赵德发在天津参加《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颁奖仪式,与冯骥才、苏童、阎连科、池莉等同台领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赵德发专门说明了这部作品与沂蒙生活的关系,以及他的创新。他说:

我生在沂蒙山区,是沂蒙煎饼喂大的。那煎饼多由地瓜干做成,卷巴卷巴,就着咸萝卜条儿,吃起来特别可口。

我多年来就养成了这种口味。读小说,也是最爱“沂蒙煎饼”。这“煎饼”,前面几代作家已做过不少,一摞一摞放在那儿,金灿灿的。

这年忽发奇想,也想做些“煎饼”给别人尝尝。然而,当挎着篮子去收地瓜时,却发现田野让别人几乎全收获一遍了。

却不死心。就去“翻二犁”——在别人收获过的土地里再用犁耕一遍,把遗落的地瓜翻出来,拾回家。这是我家乡父老的老做法。

于是就翻。就翻出了一些。也就做出了一些“沂蒙煎饼”。

感谢《小说月报》将我做的“煎饼”端给了更多的人。我渴望着大家的品评。

1993年3月,《通腿儿》获得“景阳春”杯优秀小说。3月6日在济南南郊宾馆参加纪念《山东文学》刊行四百期暨“景阳春”杯优秀小说、报告文学“孔子金像奖”颁奖大会,赵德发代表奖获作者发言。

同年6月26日,赵德发在济南参加山东省新时期农村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奖颁奖大会,短篇小说《通腿儿》获一等奖。在获奖感言里,他重申了自身创作与沂蒙大地的关系。他说:“站在这个领奖台上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农村,想起土地,想起我们山东绝大多数作家的根之所在。我们就降生在那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上,我们就在那片土地上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期。农村留给了我们终身难退的烙印,故乡成为我们无论漂游到哪里也挥之不去的梦影。而随着时代的前进,那块土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在时时激动着我们。刻骨铭心的自身生命体验,画面恢宏的人群生存景观,都不允许我们缄默,不允许我们手中的笔无所作为,于是,这就有了我们的那些作品。”

赵德发行进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通腿儿》对其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它不仅为其创作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让赵德发深知感恩。他在创作谈《给了我自信的<通腿儿>》中全面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赵德发写道:“在山大学习期满,我算真正踏上了文坛。其原因,有老师们的教诲,有自己的努力,更有《山东文学》的鼎力支持。众所周知,我的短篇小说《通腿儿》就是先发在1990年第1期《山东文学》上,后来获《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的。我今生今世永远忘不了十年前的那个春天:在《通腿儿》发表之后,《山东文学》将我和陈占敏、马海春三人作为重点青年作家推出,从第4期开始,连续编发我们的小说,并动员了我省几乎所有的著名评论家为我们鼓吹。这种做法,在山东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我想,我受到的这种礼遇,只能用'恩重如山’来形容。”

作品来自火热的生活,来自茂盛的大地,而他又深知感恩时代,感恩众人。因此,他的作品,就不可能不拥有强大的自信和感人的力量。

 (本文摘编自李恒昌著《大地上的歌吟·赵德发创作评传》,时代传媒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定价:62元。)

作者简介:李恒昌,男,汉族,铁道战备舟桥处党委书记,济南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签约作家。先后出版文学作品10部。散文随笔集《爱之苍茫》获第八届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文学评论《王小波小说误读》获第八届中国铁路文学奖。近年创作完成并陆续出版“当代作家创作评传系列”之《莫言创作评传》《王蒙创作评传》《铁凝创作评传》《张炜创作评传》《赵德发创作评传》等九部,主持创作大型组诗《泉城九歌:济南之诗》《大地飞歌:中国高铁之诗》、报告文学《1976:铁血舟桥》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