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州神农庙

 点出好未来 2021-11-27

一、地理位置
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居于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处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接地带,素有“荆豫要冲”、“汉襄咽喉”之称。
神农庙(今称随州市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神农庙为景区内一个景点)位于随州市区以北18公里处的厉山镇。镇东,涢水河滔滔南去;镇西,龙脉河流水潺潺。九连(烈)山脉紧靠龙脉河由南向北依次横卧,是传说中炎帝焚烧草木、刀耕火种的烈山。九连山属于鄂西北神农架的一部分,方圆10余里,海拔约130米,九座山峦舒缓起伏,林茂草丰,郁郁葱葱,古洞、清泉点缀其间。神农庙就坐落在该山之上。
二、历史沿革与整修纪事
随州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祭祀炎帝的场所出现在南朝。《荆州记》载:“随郡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农所生,周围一顷二十亩地,外有两重堑,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又,汲一井则众井动,即此为神农社,年常祀之。”
到了宋代,厉山神农社已扩建为神农庙。《元丰九域志》载:“随州神农庙,在厉乡村。”《路史》亦载:“神农井在赖山,即厉山,旧说提一井则八井皆动,人不敢触。今惟一穴,大木旁荫,即其处立社。社今废,后复建炎帝庙焉。”
明正德四年(1509)在洞天山东麓复修神农庙。明嘉靖十一年(1532),随州知州范钦在殷店烈山神农洞前立神农碑,今已佚失。万历五年(1577),知州阳存愚在厉山立炎帝神农氏遗址碑。万历三十八年(1610),知州王纳言主持修复神农遗迹,隆其庙宇。此后神农庙时兴时废,直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出版的《随州志》所绘古厉山镇图上,神农庙、神农洞等仍清晰可见。后由于连年战乱,有毁无建。至1949年时,神农庙等建筑几乎荡然无存。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厉山炎帝遗迹仅剩下一洞寂然,一碑横卧,余皆杳杳,残破不堪。
为了顺应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之意愿,1987年8月,厉山镇成立了修复炎帝神农故里领导小组。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于1989年8月,神农纪念馆正式落成,完成了神农庙、神农洞的修复。
1990年8月,随州市成立修复炎帝神农故里指挥部。翌年9月,随州市又成立炎帝神农烈(厉)山名胜区管理处。先后投资700多万元,于1993年又分别完成了神农牌坊、神农桥、神农文化广场等工程。1995年又完成百草园、五谷畈、日中街等建设。
1997年又开始炎帝神农风景区扩建工程。在神农庙东北面,由随州市人民政府负责,黄石古建公司承建,投资800万元,于1999年建成神农功德殿。
2007年12月,随州市人民政府又投资1.5亿人民币,历时两年多,又对厉山镇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进行了大规模重建。
三、现状与景观
神农庙景区由四部分组成:神农文化广场、神农纪念馆、神农庙院和功德殿。
神农文化广场有神农牌坊、神农桥等建筑。神农牌坊位于神农大道西侧,高8米,宽10米,四柱三间四楼式,盘龙飞凤,金碧辉煌;檐下坊间缀以各种花卉图案,绘制精巧,色彩艳丽。广场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广场四周有文化长廊和角楼。文化长廊里陈列着神农故里各行各业建设最新成就图片,以及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树立的功德碑群。广场山门“烈山门”坐西向东,系两重古典卷棚式抱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门两旁楹联:“制耒耜结网罟觅药材大功大德,谥神农号烈山称炎帝至上至尊”。广场中央矗立着9米高的汉白玉炎帝雕像,手执五谷和草药,伟然挺立,器宇轩昂。
炎帝神农纪念馆位于神农文化广场西北,为古典四合院式建筑,重檐飞举,黄瓦丹柱,飞金流碧。庭院松柏挺拔,草坪如茵;中央有尊汉白玉炎帝塑像,身披麻布,腰缠兽皮,手持谷穗,盘膝而坐。纪念馆共设四个展厅。第一展厅正中悬挂炎帝的巨幅油画像,系吴承砚所绘,由美籍华人周共·王德樵赠送。据说,这幅画像曾被八国联军从故宫盗走,收藏于美国华岗博物馆。周的祖父几经周折,花巨款购出,盼望有朝一日能送归祖国。画像两旁配以篆文书写的“华裔仰始祖,天下赖奇功”的对联。大厅左右悬挂祭炎帝祝文。第二展厅陈列着反映炎帝生平和功绩的大型组画,百余种记载炎帝神农事迹的史籍影印件,以及各级党政领导和海内外知名人士前来参观时留下的墨宝、照片。第三展厅陈列着随州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等文物。第四展厅陈列着炎帝神农名胜区规划模型图。名胜区以神农洞为依托,以烈山为主体,东北起于神农大道,南至白米冲,东依钻断山,西临长寿山。整个名胜区规划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分为祭祀朝圣区、东圣迹区、西圣迹区、宗亲会馆区、大同街市区、服务接待区等。
神农庙院位于炎帝神农纪念馆东北,烈山半山腰。神农庙坐北朝南。院西为神农洞,是后人为纪念炎帝而开凿的。民间传说炎帝就诞生在这个洞里(据《荆州记》《水经注》所记炎帝诞生的“神农洞”在距今随州市区80公里的殷店。“穴口方一步,容数人”。传说洞内有神农时代遗留下来的石床、石桌、石凳、石碗和金杯、金盏。洞旁旧有神农观,奉祀炎帝)。神农洞外建有亭子。亭子西侧为神农洞祭祀碑。祭祀碑的北面是神农庙正殿。正殿面阔3间,进深2间。殿中供奉炎帝的粉金塑像。塑像面部丰满圆润,和蔼可亲。殿内左边还有二洞:“安居洞”和“出生洞”。洞口石门半开,洞内幽深,洞壁光滑,洞中有一尊炎帝生母塑像。
功德殿位于距神农庙院约200米处的烈山山顶,是一组秦汉风格的古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10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466多平方米。其建筑高大雄伟,庄严肃穆。由主殿、广场和连廊三部分组成,是展示炎帝生平和功绩的主要场所。功德殿正中悬挂着炎帝画像,殿内两侧墙面有6块展示炎帝历史功绩的壁画;连廊四周共有32块碑刻,内容为歌颂炎帝和历代著名农学家们的生平事迹。功德殿由外入内,分别为连廊天门、日月门和功德殿门,每个大门前都挺立着4根高3米、直径55厘米的红漆木柱。功德殿广场中间有口古井,正好位于九龙山顶,常年甘泉涌流不绝。相传炎帝当年曾饮用过这口井里的水。
新建的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圣火广场 圣火广场主人口通道处,有块22.6米宽的石雕照壁,上刻沈鹏书写的“炎帝神农故里”六个鎏金大字。照壁北面,是碧波荡漾的烈山湖,上为九拱桥,桥身由九个券洞组成,桥上栏杆间跨度和引桥长度均采用九的倍数。主桥入口栏杆、柱头图案花纹均采用古朴、庄重、浑厚的风格。烈山湖总库容50万立方米,九拱桥全长117米,横跨烈山湖。圣火广场有华夏始祖门、圣火台等建筑物。华夏始祖门为仿汉代早期门阙合一的建筑形制,总高10.9米,主门高6米,侧门高4米,四柱三门,门上分别由张海书“华祖”“农宗”四字。山门为青石材质,顶端为龙形雕刻,古朴大气,蔚为壮观。圣火台位于广场中部,正方形,底座边长7.5米,台身高5.8米,以展示原始人类火种的采集和保存。华夏始祖门两侧道路,设“旭日园”至神农洞和神农庙院,设“弯月湖”至功德殿。
谒祖广场 谒祖广场与圣火台相接的是七步登天台,每层有七个台阶,共49级,阶梯宽为18米。其寓炎黄子孙不畏艰辛之意。登天台两侧置放56块文化石,上刻族名,一石一族,代表56个民族,以象征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团结。位于登天台和谒祖广场连接处的两侧,设有“和谐“、“世盛”两个青铜大鼎,寓时逢盛世、和谐安定之意。谒祖广场为正方形,长宽均为117米,面积为14000平方米,为花岗岩铺设,可容纳2万人同时参加祭拜活动。广场外围由圆形线路环绕。方圆结合的广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广场东西两侧,各耸立4根以花岗岩为质地而雕刻成的功德柱,柱高9.9米,直径1.26米,柱身部雕刻着炎帝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兴贸易、作陶器、治麻布、练丝弦,造榭居等八大功绩。柱顶部雕刻着盘龙和玉琮,以象征华夏民族的图腾崇拜。
位于广场东边的是旭日园(台),造型似太阳,中间是一个太极阴阳鱼图案,半径3.6米,周边是八卦符号。旭日 园的东西南北为“四象”图案,即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在旭日园的栏杆上,用篆书书写的二十四节气名,与阴阳四象八卦相对应,以反映古老的农耕文明。
在广场西侧有一小湖,占地约4000平方米,呈一弯月形状,取名“弯月湖”。此湖与东边的旭日园遥相呼应,一月一日、一阴一阳,对称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一阴一阳谓之道”之理念,反映了炎帝神农的伟大功绩与日月同辉、永照人间之寓意。旭日园、弯月湖和谒祖广场、环形树阵共同构建了一个“天圆地方、日月同辉”之景观。
炎帝神农大殿 炎帝神农大殿位于谒祖广场北面,坐北朝南。大殿为庑殿顶,三重檐,仿秦汉高台圆柱直檐建筑风格,古朴庄重,气势恢弘。大殿高29.7米,宽45米,进深35米,建筑面积1575平方米。大殿由内外两圈石柱合围,石柱全部采用整块花岗岩雕制而成。外圈柱36根,通高9.9米,面阔9间。当心间10.8米高石券门直达二重檐。在入口处四颗方形石墩柱上,分别雕有炎帝神农画像及图腾,隐喻炎帝恩泽华夏大地。建筑外部装饰材料采用灰褐色的花岗岩,色彩质朴,风格粗犷,展现出古朴典雅的古代建筑风格特征。大殿顶部为长方形,刻有祥云浮雕,内墙裙为反映神农功绩的石质浮雕图,殿内1.2米高的石座上,巍然屹立着一尊炎帝神农雕像。像高4.26米,寓炎帝(农历)四月二十六的生日之意,质地为花岗岩。炎帝一手执稻穗,一手执灵芝,庄重而慈祥,威严而可亲。钟鼓楼置炎帝神农大殿拜祖台左右两侧。
整个景区树木茂盛,遮天蔽日,雪松、香樟、桂花、银杏、小叶朴、马褂木、黄连木、女贞、枇杷、石楠、桃、李等树种相间生长,多为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地被植物有大吴风草、茶梅、金丝桃、连翘、杜鹃、毛鹃等品种,郁郁葱葱。
此外,在烈山主峰三皇山的半山腰,有一神农碑亭。碑亭为两层攒尖式建筑,内立一通神农碑,为明万历五年(1577)随州知州杨存愚为祭祀炎帝神农而立。碑高2米,宽1米,碑座用108块青石砌成,正面刻着“炎帝神农氏遗址”七个大字。碑四周围有石栏。距神农碑亭不远处的三皇山顶,立有一座10米高的炎帝塑像,身披麻衣,手执药草,傲然挺立,凝视远方。
烈山周围与之有关的炎帝传说遗迹,还有葫芦山与洞天山交界处的神农泉,烈山西北角有传为神农植五谷的白米冲,神农牌坊前的日中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