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笛卡尔项目:哪些信息才是真正值得相信的?

 cat1208 2021-11-27

什么是笛卡尔项目?

所谓项目就是一组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比如,假设人们要盖一栋名为光辉大厦的摩天大楼,那么就会有“光辉大厦建设项目”,这个项目会调配特定的资源,按照特定的流程和方法,达到特定的目标。同理,还会有很多别的项目,比如书籍的写作,游戏的设计,电影的拍摄,锻炼身体,减肥,烹饪等等。
笛卡尔项目是我创造的一个新词,它用来指代以这一目标为核心的工作任务:试图搞清楚哪些信息才是真正值得相信的信息?
人人都是笛卡尔项目的参与者。大概在15岁到25岁的区间内,不用别人督促,你也会参与到笛卡尔项目之中。因为,在这个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你会很自然地想要知道,究竟什么才是你真正值得相信的。
当你小于15岁时,你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觉得,父母说的话是值得相信的,老师说的话是值得相信的,教科书上的文字是值得相信的,电视或者互联网上的那些自称专家教授说的话是值得相信的。
但是,随着你不断长大,不断了解地球和生活于其上的人类,你会发现,有很多东西不是那么值得你相信。
等你到了25岁时,你差不多就已经完成了笛卡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了。此时,你大概已经做出了判断和决策,你有了一套区分可信信息与不可信信息的方法。
当然,每个人并不是按照一模一样的方式来进行笛卡尔项目。每个人的笛卡尔项目的成果也不会一模一样。有些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古籍经典中的话最值得相信。有些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一流科学期刊中的话最值得相信。还有些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自己说的话最值得相信。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要把这个项目称之为笛卡尔项目?为什么不称其为“求知项目”或“真假区分项目”?
因为,笛卡尔是从事这一项目的最有名的人。

笛卡尔是谁?

图片
引用维基百科上对笛卡尔的生平介绍:
1596年,笛卡尔出生在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拉海(现改名为笛卡尔以纪念这位伟人)。他出身于地位较低的贵族家庭,父亲Joachim是雷恩的布列塔尼议会的议员。1岁多时母亲患肺结核去世,而他也受到传染,造成体弱多病。母亲去世后,父亲移居他乡并再婚,而把笛卡尔留给了他的外祖母带大,自此父子很少见面,但是父亲一直提供金钱方面的帮助,使他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追求自己的兴趣而不用担心经济来源问题。
1604年,笛卡尔进入位于拉弗莱什的耶稣会的皇家大亨利学院学习。在那里,他学习到了数学和物理学,包括伽利略的工作。1616年12月毕业后,他遵从他父亲希望他成为律师的愿望,进入普瓦捷大学学习法律,并获得业士学位和文凭。毕业后笛卡尔一直对职业选择不定,又决心游历欧洲各地,专心寻求“世界这本大书”中的智慧。1618年,笛卡尔加入荷兰的拿骚的毛里茨的军队。但是荷兰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了停战协定,于是笛卡尔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学习数学。
在笛卡儿的时代,拉丁文是学者的语言。他也如当时的习惯,在他的著作上签上他的拉丁化的名字——Renatus Cartesius(瑞那图斯·卡提修斯)。正因为如此,由他首创的笛卡儿坐标系也称卡提修坐标系。
笛卡尔对结合数学与物理学的兴趣,是在荷兰当兵期间产生的。1618年11月10日,他偶然在路旁公告栏上,看到用佛莱芒语提出的数学问题征答。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并且让身旁的人,将他不懂的佛莱芒语翻译成拉丁语。这位身旁的人就是大他八岁的以撒·贝克曼。贝克曼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有很高造诣,很快成为了他的导师。4个月后,他写信给贝克曼:“你是将我从冷漠中唤醒的人……”,并且告诉他,自己在数学上有了4个重大发现。1619年9月,他去到了法兰克福,在那时他宣称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任何算术或几何问题。但笛卡尔认为基于所有学科的基础都是哲学,而哲学没有任何确定性,所以他要先在哲学建立确定性的基础。笛卡尔意识到任务是艰巨的,“那时我只有二十三岁,我想只有等到更成熟的年纪,在长时间的准备之后才可以去尝试完成这个任务。”实际上到1628年后他才开始建立他的准则。
1621年笛卡尔退伍。
1622年,当他26岁时,笛卡尔变卖掉父亲留下的资产,用4年时间游历欧洲,其中在意大利住了2年,随后迁住于巴黎。他在巴黎结识了马兰·梅森,梅森在1624和1625年出版的两部论战作品,既反对放纵派也反对怀疑主义。后来笛卡尔的《沉思集》就是专门讨论这两个主题的。离开巴黎后,梅森依然随时向他通报论战的进展。
因为在当时的法国教会势力庞大,不能自由讨论宗教问题,因此笛卡尔在1628年移居荷兰,在那里住了20多年。在此期间,笛卡尔致力于哲学研究发表了多部重要的文集,包括了《方法论》(Discours de la méthode)、《形而上学的沉思》(Méditations métaphysiques)和《哲学原理》(les Principes de la philosophie)等,成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1629年,笛卡尔开始写一部作品,想构建能解释所有自然现象的统一学说。第一部分名为《世界》,第二部分名为《论人》。《世界》中包含了地动说的假设,他本计划1633年将初稿寄给梅森,但他听到伽利略宣扬地动说被监禁的消息,因为害怕遭受同样的命运,他在34年放弃了出版。该作品在他去世才得以出版。
1639年11月笛卡尔开始写作《沉思集》,于40年完成,几个月后他5岁的女儿弗朗辛因热病去世。
1649年笛卡尔受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之邀来到斯德哥尔摩担任女王的私人教师,但不幸在这片“熊、冰雪与岩石的土地”上得到肺炎,在1650年2月去世,享年54岁。

笛卡尔自己的项目成果是什么?

笛卡尔自己的笛卡尔项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便是在1637年,在他41岁时出版的一本书,中文译名叫《谈谈方法》,全名是《谈谈正确引导理性在各门科学上寻找真理的方法》。
大多数哲学的初学者阅读的则是他的另一本书,也就是笛卡尔43岁时开始写的《沉思集》,又名《第一哲学沉思集》,这本书的拉丁语第一版于1641年出版。
《第一哲学沉思集》的正文部分很简短,它包含六个沉思,也就是六个章节。书中还附有当时的其他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神学家们对这本书的反驳。同时,笛卡尔也针对这些反驳,写了相应的回应。所以,本书经常被选作哲学入门书籍之一。因为它不仅谈到许多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比如心灵与肉体的关系问题,还展示了一种哲学研究的方法,也就是论证与辩论。
图片

《第一哲学沉思集》大概说了些什么?

在第一章中,笛卡尔给出了一个建议:如果我们不能100%地相信某个信息,那么就暂且先不要相信这个信息,甚至暂时将其当作是虚假的,拒斥它们,不要接受它们。
然而,遵循这一建议的结果是毁灭性的。笛卡尔认为,一个普通人平日里相信的几乎所有信息,其实都不是能够100%地相信的,都是可以怀疑的。
比如,人们通过眼睛、耳朵、鼻子等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并非是100%可信的。我们看到一个井绳,可能误以为那是一条蛇。我们听到有人在叫我们的名字,但实际上是在叫别人的名字。有时候,我们摸到一个很冷的东西,却感觉那个东西非常烫,痛得我们立刻缩回手来。
再比如,我现在通过我的眼睛和手指,认为我的眼前有一个黑色的键盘。但是,“我眼前有一个黑色键盘”并非100%可信。此刻我可能是躺在床上做梦,我的眼前实际上只枕头、被子、空气等东西,并没有黑色键盘。
许多人几乎100%地相信一些更基础性的、更简单的信息。比如,正方形有四条边,2+3=5。但是,笛卡尔认为,连这些信息都不是100%可信的。可能有一个超强大的恶魔,用魔力让他误以为正方形有四条边。大家可以设想一个类似黑客帝国中的场景,你的所思所想,你相信的一切信息,其实都是一个超级计算机灌输给你的。当超级计算机灌输你相信2+3=5时,你也会相信这点,即便2+3实际上等于别的数。
因此,笛卡尔在第一章得出的结论是,几乎所有信息都不是100%可信的,它们都是可以被怀疑的,都是有可能出错的。
而到了第二章,笛卡尔给出了一个不可以被怀疑,不可能出错,100%可信的信息。
所以,在对上面这些很好地加以思考,同时对一切事物仔细地加以检查之后,最后必须做出这样的结论,而且必须把它当成确定无疑的,即有我,我存在这个命题,每次当我说出它来,或者在我心里想到它的时候,这个命题必然是真的。
笛卡尔的结论是“我存在”这个信息,必然是不可被怀疑的。即便是有个超级强大的恶魔想要欺骗我,那也说明了我存在,否则它就不能欺骗我。
那么,我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大部分人可能会认为,我当然是一个人啦。人是有一颗脑袋,两只手,两条腿,可以直立走路,可以说话,可以理性思考的动物。
但是,这一切是可以被怀疑的。也许我们只是躺在营养液里的缸中之脑。也许我们是某种“极其稀薄、极其精细的东西,好像一阵风,一股火焰,或者一股非常稀薄的气”,这种东西就是我们的灵魂。灵魂寓居于我们的身体中。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就像肉体与衣服的关系。所以,正如我们不说我们是衣服,而说我们是肉体。我们也许可以不说我们是肉体,我们也许是灵魂。
笛卡尔认为,这一切也都是可以被怀疑的。毕竟,我们关于灵魂的信息,关于大脑的功能的信息,也都是从别人那里听说的,都不是100%可信的。那么,这个不容置疑的“我存在”当中的“我”,如果不是肉体,也不是灵魂,那么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什么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呢?那就是说,一个在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否定,在愿意,在不愿意,也在想像,在感觉的东西。
“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I am a thinking thing,这是笛卡尔给出的结论。
那么,这个在思维的东西,这个thinking thing,它到底是什么呢?是心脏吗?是大脑吗?是灵魂吗?是运行于人类神经网络中的一套软件吗?
笛卡尔暂时还不得出这些结论,因为这些结论都是可以被怀疑的。笛卡尔的结论是这样的:
并且我当然也有能力去想像;因为即使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就像我以前曾经假定的那样),即我所想像的那些东西不是真的,可是这种想像的能力仍然不失其为实在在我心里,并且做成我思维的一部分。总之,我就是那个在感觉的东西,也就是说,好像是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和认识事物的东西,因为事实上我看见了光,听到了声音,感到了热。但是有人将对我说:这些现象是假的,我是在睡觉。就算是这样吧;可是至少我似乎觉得就看见了,听见了,热了,这总是千真万确的吧;真正来说,这就是在我心里叫做在感觉的东西,而在正确的意义上,这就是在思维。从这里我就开始比以前稍微更清楚明白地认识了我是什么。   
笛卡尔首先认为,一个在思维的东西,就是一个在看见、听见、感觉、想象的东西。即便我们看见的东西不是真的,听见的也不是真的,感觉的不是真的,想象的也不是真的。即便我们是在睡觉,在做梦,在幻听、幻视,在被恶魔欺骗。我们也是在看、听、感觉、想象。笛卡尔将这些心灵的功能统称为思考。比如,即便我在做梦,梦见我在写一篇关于笛卡尔的文章,梦中我触摸到了键盘,看见了电脑显示器,并且在思考该如何遣词造句。即便我思考的对象和内容并不真实存在,我也是在思考,在看见,在触摸。
让我们给这个在思维、思考的东西取个名字,就叫其心智或心灵(mind)。
这个心灵,它可能就是神经系统,也可能是运行于神经系统之上的软件,还可能是超自然的灵魂,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比如一个需要领先我们数千年科技的外星文明才能向我们解释清楚的东西。总之,这个拥有思考能力的心灵必然是存在的。
在第三章,笛卡尔试图证明,除了“我存在”之外,“上帝存在”也是真的。这里我们不去详细讨论这个证明。因为大多数人认为,这个证明的说服力很弱。但笛卡尔自以为他已经成功证明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完美上帝是存在的。
在第四章,笛卡尔要解决一个麻烦:如果上帝存在,并且上帝是完美的,而我这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即是心灵,是由上帝创造的,那么为什么心灵还会犯错?上帝赋予了我这种思考、判断的能力,那为什么我还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笛卡尔在从事笛卡尔项目时遇到的这个麻烦,并不是我们大多数中国人会遇到的麻烦。因为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根本就不相信有上帝,也不相信我们的思考能力是上帝赋予我们的。于是乎,我们这些普通人类会在思考时会犯各种错误,这并不令人意外。
但笛卡尔还是要想办法应对他遇到的这个麻烦。笛卡尔的想法是:
可是,如果我对我没有领会得足够清楚、明白的事情不去判断,那么显然是我把这一点使用得很好,而且我没有弄错。可是如果我决定去否定它或肯定它,那么我就不再是像我应该做的那样去使用我的自由意志了;如果我肯定了不是真的东西,那么显然我是弄错了。即使我判断对了,这也不过是碰巧罢了,我仍然难免弄错,难免不正确地使用我的自由意志。因为,自然的光明告诉我们,理智的认识永远必须先于意志的决定。构成错误的形式就在于不正确地使用自由意志上的这种缺陷上。
也就是说,笛卡尔认为,人之所以会犯错,就是因为在没有清楚、明白地认清一个事情、理解一个事情之前,就过早地下了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而人之所以会过早下判断,就是因为人有自由意志。而一个更明智的人,应该更好地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一个相对晚一点的阶段,在获取了更充分、更全面的信息之后,经过了更仔细的观察和推理之后,再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如此一来,“人类会犯错”和“上帝是完美”这两个命题之间,似乎就没什么冲突了。但是,你觉得呢?你认为笛卡尔的说法,真的成功调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吗?
继续看第五章。在这一章,笛卡尔更清楚地界定了什么是他说的“物质性的东西”。一个物质性的东西,存在于特定的空间位置之中,并且还可以持续存在一段时间,而且还可以从空间中的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我们现代人也基本上就是这么理解物质性的东西的。
同时,笛卡尔也在第五章中,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上帝存在。但我们暂且忽略这个论证,它的说服力依然很弱。
终于,到了最后的第六章,笛卡尔准备给自己的笛卡尔项目来个大结局。他想要证明,我们平日里认为的那些物质性的东西,的确是存在的。并且,他想要证明,心灵并不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并不需要证明物质性的东西存在。因为我们默认它们存在。但对于笛卡尔来说,他在第一章采取了一种普遍怀疑的策略。而笛卡尔认为,我们可以怀疑物质性的东西的存在,所以,就暂且不要相信它们存在。等到了第六章,笛卡尔又回过头来,试图相信这些物质性的东西确实存在。于是,他给出了大概如下论证:
1.根据我的感官,我强烈倾向于相信的确存在一个物质世界。而我之所以有这种倾向,是因为上帝就是这么创造我的。
因此,2.如果物质世界不存在,那上帝就是在骗人。
3.上帝是不骗人的。
因此,4.物质世界是存在的。
这个论证,大家觉得如何?虽然2和3可以有效地推理出4。但从1到2的推理,令人信服吗?
同时,他还想要证明心灵和物质性的东西是相互独立的,两者是不同的东西,而不是同一个东西。由于肉体是物质性的东西,因此,他也想要证明,心灵和肉体是相互独立的。这就是著名的二元论:
1.心灵不可以被划分为更小的组成部分。
2.肉体可以被划分为更小的组成部分。比如,可以被划分为手、脚、躯干、头。
因此,3.心灵和肉体是不一样的东西,两者不是同一个东西。
他还给出了其他论证:
从而,就是因为我确实认识到我存在,同时除了我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之外,我又看不出有什么别的东西必然属于我的本性或属于我的本质,所以我确实有把握断言我的本质就在于我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或者就在于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就是思维。而且,虽然也许(或者不如说的确,像我将要说的那样)我有一个肉体,我和它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过,因为一方面我对我自己有一个清楚、分明的观念,即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而没有广延,而另一方面,我对于肉体有一个分明的观念,即它只是一个有广延的东西而不能思维,所以肯定的是:这个我,也就是说我的灵魂,也就是说我之所以为我的那个东西,是完全、真正跟我的肉体有分别的,灵魂可以没有肉体而存在。
许多人也许没有看懂笛卡尔的论证,但却对笛卡尔的结论深信不疑。因为,这一结论会给人类带来一个超大的好消息:我们的肉体死后,灵魂说不定不会死。换言之,“我”可以不死。

你的笛卡尔项目是怎样进行的呢?

笛卡尔已经死了几百年了。笛卡尔虽然很聪明,但他当时所掌握的很多信息,如今看来已经过时了。而你已经可以站在笛卡尔的肩膀上,更好地完成这个笛卡尔项目。
那么,你是怎么进行你的笛卡尔项目的呢?你是如何搞清楚哪些信息才是真正值得相信的信息?而哪些信息不那么值得相信呢?
某种意义上,我的职业,也就是批判性思维教育,它就是在帮助人们完成自己的笛卡尔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设计了不同的课程。在我接触过的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知识基础、文化背景的学生中,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模式:
1.根据我有限的观察,大多数在积极推进自己的笛卡尔项目的人,都是15到25岁的人。我并没有发现任何性别差异,基本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我也没有发现任何职业差异,没有发现什么学历上的差异。不同职业、学历的人,都会积极推进自己的笛卡尔项目。
2.超出25岁的人,则很可能是父母、教师或者企业中的领导。这些人之所以推进自己的笛卡尔项目,可能是处于育儿、教育和领导下属工作的现实需求。
3.大多数人的结论是,应该相信科学,然而大多数人并不能清楚地说清楚,“科学”到底是什么。这导致,只要一段信息,它自称是科学的,并且还营造了一种它很科学的印象,那么这段信息就很可能被人们相信。比如,带有量子、纳米、远红外线、高分子、小分子、XX主义、XX论的信息,就显得很科学,很厉害,很值得相信。
4.如果一个信念是某人已经相信了很久的,那么这人就更可能继续相信它。假设一个30岁的人,他脑中有不同的信念,有一个信念是自他3岁时就相信的,还有一个信念是自他29岁时才相信的。那么,前者是已经相信了27年的信念,后者是他已经相信了1年的信念。前者通常很难改变,而后者相对容易改变。
5.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想要改变自己相信了很多年的信息。比如,在遭遇失业、失恋这种重大挫折时,人们会更倾向于反思自己是不是相信了不该相信的信息,或者没有相信应该相信的信息。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人们一般不会做出类似的反思。
6.大多数笛卡尔项目完成得不错的人,并不认为自己的笛卡尔项目真的完成了。所以这些人还在不断学习,不断了解各种各样的新知识,不断获取更多新信息,尤其是自己很陌生的新领域中的信息。这些人还在不断试着推进自己的笛卡尔项目的进展。而许多在笛卡尔项目中完成得很差的人,却以为自己的笛卡尔项目已经彻底完工了,不需要再推进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