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里的钟声有什么梗?南望鸣钟处,但余钟磬音,钟声诗词六首

 江山携手 2021-11-27

综艺动漫、影视剧中常有各种“梗”,“经典梗”、“言情梗”、“创意梗”、“幽默梗”等。“梗”就是看点或者笑点,铺梗就是为看点、笑点做铺垫。

现在要说的不是影视剧的“梗”,而是诗词的“梗”。诗人往往借用意象,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诗词的“梗”就是意象,说的明白点,就是诗词中用来抒情的万物景象。


唐诗里很多描写“钟声”的诗,“钟声”的描写成就了不少千古绝唱。张继在羁旅途中写的一首记叙夜泊枫桥景象和感受的诗,平凡的枫桥,平凡的枫树,平凡的寺庙,平凡的钟声,经过艺术组合,构成了一幅意味隽永的江南水乡夜景图,诗成了传世名作,这地也成了千古名胜。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

但鼓声传播范围有限,南朝齐武帝时,为了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早晨则敲钟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铜钟越铸越大,还建造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


每天早晚,敲钟击鼓,城楼响起钟声鼓声,是古代的一种报时方式。

城楼报时,历朝历代都有规定。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对此习以为常。

唐·李商隐《忆住一师》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烟炉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钟晓”即晓钟、晨钟,是唐代时京城长安清晨的一大特色。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齐长鸣,声震全城,《晓闻长乐钟声》“汉苑种声早,秦郊曙色分。霜凌万户彻,风散一城闻。”


诗人听到帝城的晓钟,想到住一师所在的西峰佛寺的晓钟,于是自然而然地想起相别经年的友人了。

我无端端离开远公多年了,此刻长安城中清晓闻钟,令我回忆起他所在的西峰佛寺来。

住一师也许还在室中煮茗读经,不觉烟炉中焚香已尽,寒灯也渐渐晦暗。外间童子见天色微明,便打开房门,不想夜来大雪,只见一片银白,门前的松树也披满雪。

在两汉魏晋时期,报时方式却是晨鼓暮钟,恰恰与唐代相反。汉代击鼓迎晨,是因为鼓声振奋,催人劳作。汉蔡邕撰《独断》记“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即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滴漏是古代计时器具,根据刻度分夜漏和昼漏。夜漏尽,乃夜时将尽,天将明;昼漏尽,则日时将尽,夜已临。


晨钟暮鼓,原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很多人以为寺庙是早上敲钟,晚上敲鼓,其实不然,不论早晚,寺庙都既要敲钟又要击鼓。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

古人云“晨钟暮鼓,惊醒多少名利之客”,晨钟、晚钟,回响在世俗活动尚未开始或业已停息之际。早撞钟晚击鼓,清晨或静夜的钟声鼓声,给人们以警觉醒悟的提醒。

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已经有幸在寺僧的引导下游览了奉先寺,晚上又住在了这寺中。

山北幽谷之中响起了阵阵风声, 透过树枝看到那月光闪烁着清朗的光影。

那高耸的龙门山好像靠近了天上的星辰,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只觉得寒气透衣。

将要醒来之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那钟声扣人心弦,令人生发深刻地警悟。

打开韦应物的诗集《韦苏州集》,到处能听得到钟声。他这样爱钟声,显然是着意于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钟声震响诗行,能取得悠远无穷的音乐效果,有无限深沉的韵致,给诗句抹上一层苍凉幽寂的感情色彩。

唐·韦应物《夕次盱眙县》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降下风帆,把船停泊在这淮水岸边的一个小镇,靠近一家孤零零的驿站。

晚风刮过江面,掀起层层波浪。夕阳西下,夜色苍茫,山昏城暗,人们都已归宿,雁群也已飞入芦苇丛中栖息。月光下,芦洲泛着银白的寒光。

在这孤独冷清的夜晚,我听到岸上缭绕不断的钟声,不禁想起故园长安,难以入眠。

在萦萦绕绕的山寺晚钟禅音中,任凭思绪无羁飞翔,飞越崇山峻岭,越过江湖海洋,一路向西,翩翩而去。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在江南的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做官,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诗中声声暮钟响起,荡漾着缥缈的思家念远的感情。

钟声,也是乡愁的一个符号,钟声在耳畔回旋,远方漂泊的人,那绵绵悠长,缕缕不绝的钟声,依稀萦绕着故乡慈悲的关怀,让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

钟声,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是一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来说,积淀在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钟声往往能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

唐·于良史《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备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游兴正浓真是不忍离去,哪管它归程迢迢;几番下定决心离开,却又依恋山中一草一木。

怀着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这时一阵悠远的钟声传来,抬头望那钟鸣之处,原来是隐于翠绿丛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楼台。

秋去冬来,枯草满山,季节的钟声,依然在耳边响起。

唐·贾岛《雪晴晚望》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独倚竹杖眺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上的白云叠叠重重。樵夫正走回那白雪覆盖的茅舍,闪着冷光的夕日渐渐步下危峰。

野火烧燃着山上的蔓草,烟烽断续地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我走向返回山寺的道路,远远地,听见了悠扬的暮钟。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晨钟暮鼓闲看云,心若安处即故乡”,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如水一般,晨钟暮鼓,安之若素。生活,纵然偶有暗流涌动,抑或如云一般会有漂泊不定,终究会波澜不惊。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无论尘世多喧嚣,岁月多纷扰,晨钟暮鼓依然在耳边久久回荡。


钟声悠悠,晨叩暮响,唐诗里“钟声”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展示出诗人丰富的心灵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