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共扫门前雪

 淮阴语文 2021-11-28

大家共扫门前雪


唐维业

2021年11月07日,本年哈尔滨的第一场大雪如约而至,8日、9日已变成雪+冻雨,晚间已形成树挂、雾凇,夜幕下的哈尔滨,玉树琼枝,火树银花。置身其中,你会忘却人间烟火,只恋雪韵倾城。



美景来了,问题也来了。

据官方报道,此次持续三天降雪平均累积厚度达500毫米,加之罕见的冻雨,60年一遇。8日晚由于地面、铁轨结冰,机场关闭、大部分列车停运。许多树枝被冰雪压折,倒伏在路面上,严重影响公共交通。

 9日一大早,雪雨在继续,在小区的院子内,物业人员已开始清扫,随后陆续有居民加入其中。邻居老徐不顾腰间盘之病痛,也加入进来了,他实在累了就靠边歇一会,一直坚持了三个小时。老徐的行动,感染了周边人,下午居然有十多位居民加入清雪队伍。在五单元租房居住的河北在哈务工的张姓小伙,连续两天都天参加清雪,他拿下口罩我才认出他,去年冬天每次清雪他都来得最早,干得最多。



去年11月19日凌晨,狂风伴着大雪,席卷哈尔滨全城,猝不及防。小车抛锚,公交停运。清雪工作量大。物业工人加班加点也不解其难。21日一大早,部分小区居民自发地走出家门,加入到清雪队伍中。老李头腿脚不便,气喘吁吁,但一干就是两个小时。小朋友童童也来了。他小脸彤红,小手挥舞着玩具铲,尽管不得章法,但认真卖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到两天时间,小区的大部分积雪已被清理完毕。



三十年前,笔者刚来到到哈尔滨不久,每到雪季商家门前三包,宅前庭院的积雪居民自发清扫。以雪为令,雪落伊始,人们即动将起来。在街巷,在庭院,总能看到男女老幼,纷纷走出家门、走出商户,自发加入到清雪大军中。大雪菲菲,人潮涌动,铲、扫、推、堆、运,各尽所能,推不动时就会有人主动过来搭把手,人们边干活边说笑,还有好心大妈送来免费的热气腾腾的姜汤,天冷人情暖,雪大爱心浓,好一个人雪律动图,好一个北国风情画。



如今,这种画面久违了。真希望这种温馨的场面,在每年的雪季都能再现,成为哈尔滨一张独特的人文名片。可是,自从2000年清雪大面积市场化后,每到清雪季,总有一些不和谐甚至是冷漠穿插其中。在院子里闲逛的人,居然责怪清雪速度太慢了;在刚清完的路面上,个别遛狗人居然任其狗儿肆意地排泄而扬长而去;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认知中,清雪是物业的事,事不关己,宁愿袖手旁观也不参与进来。一般积雪诚然是物业的职责,但大面积的、长时间的、极端性积雪,就应当大家齐动手,不能无动于衷。

上述现象说明,如今部分人的公益心淡薄,自我在前,唯钱是瞻,对公共事务则漠不关心。在小区理,你总能看到,一些人热火朝天地清雪,而另一些人或游游荡荡、或遛狗闲聊,这群人自己不扫门前雪,对他人义务扫雪,还阴阳怪气。

城市社会,人们隔绝于钢筋水泥的盒子里,以自我为中心,手机为伴,自我陶醉。邻里少相往来,见面也懒得打招呼,邻里友情淡漠。

具有欧陆风情的哈尔滨的冬天,蓝天皑雪,冰情雪韵,大家自发地走出家门,一起扫雪,一起聊天,和乐欢笑,是一个多么好的邻里温情重构的机会呀!

笔者认为,哈尔滨应当重拾这样一个机会。市场化清雪不可或缺,但全民动员,门前三包,义务清雪,其意义不在于清雪本身,而在于建立邻里互助、亲善友爱、集体劳动的人文氛围。

在笔者看来,哈尔滨构建冰雪文化。除了冰雪旅游、冰雪产业、冰雪运动、冰雪休闲、冰雪文艺之外,冰雪劳动也应当是重要内容之一。天地如洗,人雪交融。劳动创造美,集体劳动更具韵律美,在哈尔滨得天独厚的冰雪劳动最接地气,最具画面感,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对于凝心聚力,睦邻友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现实意义。

                           2021.11.26






【作者简介】唐维业 男 1965年10月生,江苏泗阳人,现居哈尔滨市。退役军官,大学文化,工程师、审计师。爱摄影、旅行、滑雪。喜文好学,业余码码字,但发表聊聊;自我赏阅,但兼收并蓄。一颗向上的心一直在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