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孩子强大内驱力,需要智慧型父母扮演这样的角色

 张福涛lu70kpm9 2021-11-28

图片

本文共6367字,仔细阅读需16分钟

本文作者张华

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张华读书会(ID:EduZhanghua)。


为什么目标感如此重要?

在和家长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曾经见过非常多学习自驱力弱的孩子,尽管类型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普遍缺乏目标感

这当中,有一部分孩子从小家境优越,对他们来说,目标就是考个好分数,除此之外,没有太多的志向爱好,求知欲也不强

还有一部分孩子,成绩中等偏上,但从小被逼着学习,承担着过重的学习压力,时常感到压抑,甚至有抑郁倾向。

图片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因为从小学习绷得太紧,高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紧张的选拔结束后,绝大多数人会一下子松懈下来,陷入一种没有方向,也找不到意义的状态。

而随之而来的填报志愿环节让非常多的家庭陷入了迷茫,自从高考结束以来,知乎热榜几乎被各类“如何选学校以及专业”的问答霸屏,在分数为王的教育大环境下,很多孩子沦为“三无人员”,没有兴趣、目标和驱动力,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方向感到无比迷茫。

这些其实都是缺乏目标感的表现,这类孩子,哪怕在学校里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一定会陷入长时间的迷茫状态。

图片

何为真正的目标?

我经常讲,年轻人努力的方向和意义,比任何特定的行为指标(学习成绩,获奖,好人缘)都更有启示性。
 
而最好的家庭教育,理应是理想教育,是目标感的教育,是价值实现的教育。

图片

有人可能会问,‌‌目标感的范畴要如何界定呢?

每个人对目标的理解都不一样,今天我们所说的“目标”的定义,来自一位知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威廉·戴蒙,他著有《儿童心理学手册》,也写过一本关于目标感的书 。
 
关于“目标”,他是这样定义的——
 
为了完成对自我有意义,同时对他人,对世界有价值的事情时,产生的稳定且可概括的意图。目标可能会变,但至少确保一个人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在其行动上做出承诺,并有所进展。

图片


也就是说,真正的“目标”包含三大要素:

第一是对自己有意义;


第二是对社会有价值;

第三是意图可以概括。
图片

也因此,通过考试,买个学区房,带着全家人去旅行,或者只是想活得开心点,都只是短期的目标,是为了达成更重要目标的手段,不是“终极关切”,算不上真正的目标。
 
而像以下这两种情形,才算得上真正的目标——
 

取得好成绩,进入医学院,成为医生,救治病人;


想赚钱,成为一位企业家,创立一个伟大的企业,解决XX的难题。

图片


我们平时对孩子的很多引导,其实是把手段和目标搞混了,‌‌只是局限于对自己有帮助,对自己有价值,没有突出来对社会的帮助和价值,其实也会让孩子陷于短期的一些困惑‌‌。

如果你把孩子的目标‌‌局限在方寸之内,那么‌‌你就会发现随处可见都是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学习,兴趣班,甚至体育锻炼都会被冠上KPI,而如果在给孩子做教育规划时,把时间轴拉长,就会发现有一些目标是不值得坚持的。

图片

你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


若是以“是否具备目标感”来划分,我们可以把孩子们分成四种类型——
 
无目标者,空想者,浅尝辄止者,以及目标明确者。
 

1

无目标者

图片


大部分孩子‌‌其实都是无目标者,‌‌对他们来说,考个好分数就足够了,没有一个长期驱动的目标,对外界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都非常低下。

当被问起目标的时候,这类孩子通常会抗拒——“为什么要去探索?我现在过得好好的。”父母们常被怼得哑口无言。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这些孩子清楚地意识到,沉浸在当下的优越条件和好成绩也许是快乐的,但长远来看,缺乏目标感的生活一定是不幸福的。

图片
▲目标感与幸福感路径图


2

空想者

在当今的大环境下,许多孩子渴望进入娱乐业,以成为网红、主播、猫咖等为职业理想,不少父母为此陷入了困扰,这真的是值得长期追求的目标吗?

像这种情况,父母们可以用提问孩子的方式,引导孩子透过表面的光鲜,深入了解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提升的技能,这样他们的盲目憧憬自然也会有所消减。

图片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空想者,他们所产生的兴趣,其实是做为消费者,享受作品本身所带来的感动或愉悦,而不是做为学生、研究者或者创业者,去了解从事这个行业的必备条件,也不会采取行动。

3

浅尝辄止者

这类孩子兴趣广泛,有很多短期目标,但通常很难长期坚持专注,他们关注的焦点局限在一些功利性的收获以及外在虚荣,所制定的目标,如得到奖章,进入某个圈子,申请福利,或者在升学的时候加分等,也不具有“超越于当下”的意义。
 

图片


曾有家长朋友问我,孩子目标不坚定,浅尝辄止怎么办?我的见解是,孩子所定下的目标,很可能不是真正的目标。
 
打个比方,孩子喜欢打羽毛球,把获奖作为自己的目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也不算是真正的目标。这个目标其实还是从自身出发,为了满足自己的荣誉感,或者只是为了父母和教练开心,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社会价值。

家长作为引导者,可以带动孩子思考他所制定的目标是否具有长期价值,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否为他人和社会带来帮助。

图片

4

目标明确者

这类孩子很清楚自己想要实现什么目标,以及——为什么,并且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去实现目标。
 
这让我想起一位张同学,他除了学习成绩优异之外,各方面兴趣也非常广泛,尽管只有12岁,却早早立下了想当生物学家的目标,同时他也会在网上找国外老师探讨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并且经常阅读、研究生物相关的书籍资料,来一步一步接近他的目标。

当他谈到自己的学习压力的时候,他告诉我他会迅速调整心态,因为自己身上还有担子,这是我第一次从一个12岁的孩子身上听到类似“担当”这样的词,真的非常难得。对他来说,哪怕学习成绩偶有下降,也算不上挫折,因为他有更长远的目标志向。

图片

被寄予较高期望,

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有些家长可能会有困惑,过早对孩子寄予太高的期望,会不会揠苗助长?
 
其实不然,目标感的引导要从低龄开始,10岁之前,就应该让孩子弄明白“渴望”和“目标”的区别。
 
“人生目标”即“终极关切”,它是“为什么”问题的最终答案,是我们的渴望以及行为动机的深层根源——
 

“为什么你在做这件事?”

“为什么它很重要?”

“为什么它跟你有关?” 

图片


短暂的目标来了又去,孩子们可能渴望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拥有最新款的游戏机、在篮球队中成为主力,或者是拿到知名大学的入学资格......
 
这些都只是短期目标,没办法长期坚持投入,也不具有长远意义。
 
10-17岁的7年时间,是引导孩子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时刻,孩子可以从浅尝辄止的诸多选项中找到1-2项可以坚持10年的兴趣爱好。

图片

每个人穷其一生,无穷在做两件事:一是努力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和自我价值实现之路,二是找到正直、善良、责任感这些品格的最正确的代际传承之路
 
一旦找到了人生目标,就如同精神上有一座灯塔,有一颗启明星,这会给孩子们带来真正的精神富足,更重要的是,也能对自己之外的他人和世界,创造价值,做出贡献。
 

图片


当然,在目标感方面,父母也不能拔苗助长,应该客观看待孩子的成长阶段,在鼓励孩子树立目标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得对孩子的能力水平有一定的认知;

思考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如何与外界的需求和机会相匹配;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孩子能够体会到快乐、满足感和成就感
图片

父母应当扮演的三大角色

在《目标感》这本书中,威廉·戴蒙教授提到——
 
“当今父母最紧迫的事情是帮助孩子们找到一种有益的方向感,使他们能够跨越雷区——威胁他们这代人的漂泊、迷茫、冷漠、焦虑、恐慌以及自我沉溺。”                    
 
那么,父母在培养孩子发现人生目标感上,如何才能做到最有成效?

图片

 

1

陪伴者

(1)倾听,引导,有启发的沟通  
 
成为孩子的陪伴者,关键是学会是倾听和引导,顺着孩子感兴趣的点去引导他,听他的表达和思考,这是第一步。
 
在谈到未来的计划时,父母们总会习惯性讲个不停,为了看清楚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父母还需要学习沟通的艺术,学会问一些恰当的问题,并耐心倾听孩子的回答——
 

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为什么你如此在乎这些事情?
你有长期目标吗?
如果有一天回顾你的一生,你希望自己如何被他人记住?

图片


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对话的机会是很难得的,这会触发孩子内心的思考,帮助他表达自己的兴趣志向,让他产生一些有目标感的想法和行动。
 
这其实也是在给父母指路,弄清楚该为孩子的目标提供哪些支持。

图片

(2)引导孩子当个小学徒
 
在我的新书《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我用了将近5000字的篇幅,讲述如何引导今天的孩子做一个“小学徒”。
 
“学徒制学习”是一种在欧美非常流行的实践学习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到专业的社会化导师并向其请教、学习,积累社会经验,而后通过亲身实践,在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图片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可能载着孩子去修过车或去过4S店,你有让孩子下车,到车间找一位师傅学习交流一下或者观摩一下汽车维修的原理吗?如果孩子年龄稍微大一点,索性找个周末,哪怕只是一天,给师傅当一次助手,也会有很大收获,而这就是“小学徒”。

学徒精神在欧美国家非常流行,然而在国内给孩子的留白时间却是比较少的。
 

图片


我曾经发起的“带孩子上班日”的亲子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实地考察,让他了解你的工作流程,看到你是如何在工作当中解决难题的。
 
如果想建立孩子的目标感,让他了解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让他接受职业启蒙,了解匠人精神以及世界多元化。
 
孩子的能量超乎大人们的想象。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到他感兴趣的事情,引导他接触社会、动手实践,真的非常重要。

图片

2

激励者

(1)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引导他们主动建立人生目标
 
任何人,无论自身具备什么样的天赋和才能,都有能力寻找到自己的目标并投入其中。
 
而作为父母,最关键的就是关注孩子的兴趣倾向,适当地引导他挖掘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鼓励孩子为自己的目标付诸努力。

图片

我家孩子在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写一个寓言小故事。他创造了一个IP叫“疯狂兔”。我让他闭上眼睛,引导他想象和“看见”,他很快创造了第一个故事《疯狂兔搬大树》,一口气写了将近1000字。

没想到他后来,在我和他妈妈不知道的情形下,继续创作这个系列,写到第6集的时候,一集写了上万字,他同时还把故事陆续画成了漫画,而他当时才9岁。

其实我最关注的不是孩子的写作能力,而是他通过写作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一天他和我说,未来想成为像宫崎骏这样的动画电影导演和编剧,写出像千与千寻这样的故事。

图片
 
这在我看来就是长远的目标。
 
可能一开始只是为了写一篇好文章,得到老师的赞赏,但慢慢地能够写出好故事,激发内在关于勇敢、责任、爱等价值观,从而萌生出对自己有帮助,对社会有价值的目标。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持续地激励孩子做出行动,就是对他最有力的支持。

图片


(2)激发孩子的自信,乐观,感恩,同理心
 
当然,我们不光要想着如何激发孩子学到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在孩子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他的自信心,以及乐观的人生态度。

图片

3

教练

(1)帮助孩子筛选目标
 
教练型父母们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从不试图为孩子创建一个人生目标,而是在必要时刻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引导。

教练型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目标感方面,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留白”,父母‌‌愿意给孩子留白时间,让孩子去探究目标感是最重要的变。
 

图片


二是“自由”,这个目标必须是孩子自己制定的,而非爸爸妈妈强加的。

在追寻人生目标的道路上,是孩子自己来做选择,父母无法代劳,若是控制欲太强,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父母应该做的,是把孩子引向有前景的选择上,当孩子初步确认目标后,帮助孩子做筛选,思考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如何与外界的需求和机会相匹配,并进一步激发他做出行动。

图片

(2)用设计思维引导孩子思考
 
举个例子,在开车送孩子上学路上,遇到交通混乱堵塞的情况,‌‌有的家长会一个劲抱怨,骂脏话,而有些家长则会激发孩子思考,是否有比较好的方式可以去解决这个交通难题。
 
这就是教练型父母最大的不同‌‌,他们会运用设计思维引导孩子思考——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问题需要被改进,尽管我还很年轻,但仍然有能力去思考,甚至找到解决方案。”

图片

(3)激励孩子为实现目标作出行动
 
在确立目标后,教练型父母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执行力,加大对目标的向往和行动,‌‌并且作出承诺‌‌。
 
他们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将孩子从前面所说的空想者和浅尝辄止者,变成目标明确者。

图片


在美国,很多青少年都有过参与“地摊经济”的经历——卖柠檬水。

奥斯丁市曾经有一名12岁的小女孩,她不仅把柠檬水发展为一个价值千万的创新品牌,更借助这项事业成为保育动物、挽救生态的公益大使,一度成为全美热议的创业小明星,还受邀参加美国女性峰会的演讲。
 

图片


她从摆地摊卖柠檬水开始,就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和动机:保护蜜蜂。所以,她一直都充满动力和斗志,专注地做着一件令自己开心又有成就感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她学到了很多,譬如如何选产品(选型),如何改良配方(产品运营),如何推销推广(营销),参加创业秀(融资),拿出利润保育蜜蜂,资助饥荒儿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而教练型的父母,通常更容易培养出这类型目标明确的孩子。

图片

别对孩子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但我个人并不认同这句话背后所传达的家庭教育理念。
 我们今天所谈的要让孩子树立的目标,比任何短期追求以及成绩赞誉都更有价值,对孩子的成就感也更有帮助。
 

图片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模型所揭示的,自我实现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高层级的需求,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可能会萌发改变世界的目标和梦想,这非常值得支持,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志向其实就是青春期萌发的,我也常鼓励孩子们要做有根的全球公民。
 
作为孩子们首要的目标来源,父母理应鼓励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而不是一味地只让孩子在一亩三分地里耕耘。
 
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除了成绩排名之外的其它志向,只想培养出一个好学生乖孩子,对孩子想当人类学家企业家的梦想不置一顾,认为他只能够专注于当下的目标,这样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来讲其实是很有局限性的。

图片
 
此外,我经常强调,有目标感的孩子抗挫能力比较强。
 
目标感能帮青少年掌控他们的内心生活,包括在大脑中一闪而过的自我毁灭的冲动,是从本质上帮助孩子提升抗挫力的方法。
 
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关于青少年群体抑郁症的数据和新闻,这让我非常痛心。

图片
 
在我看来,今天的家庭教育最缺的,其实就是帮助孩子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进而建立人生目标。

谈到抗挫能力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从具体的方法论入手,其实培养抗挫能力的根源在于,从小建立孩子的目标感。

图片

最后,我有三句话想献给大家——

生而为人,就是要做些对人类有贡献的事。


为人父母,不要总是希望太快看到结果。

改变世界,你可以的。

来源 | 张华读书会

编辑 | 思维智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独家 | 林崇德:思维品质的训练对学生有多重要?
独家 | 胡卫平——要培养孩子的各项核心素养,先决条件是培养孩子的思维
独家 |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独家|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将哲学思维渗透到数学教育中
【寻道】以思维为“核心动力”,这所学校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独家 | 湖南湘潭九华和平小学丁素平:“学思维”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国际数学大赛集体失利,只是因为我们缺了这样一种教育
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从思维教育开始
“学思维”开学第一课来了!看看这些“玩”high了的课堂都是什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