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话“养阳”

 雅博学苑 2021-11-28

中医养生话“养阳”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强调了阳气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与大自然的太阳一样重要,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内经》明确指出,夫虚者,阳气出也;夫实者,阳气入也。阳升则出,阳降则入。所以人身交春夏则倦怠,交秋冬则健康也。

阳气不足,易患小病痛

1.手脚冰凉

阳虚则生外寒,阳虚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手脚冰凉。天一冷,手脚就像冰块一样,睡一晚都不热,只有泡脚后马上睡觉才能暖和起来。这是因为四肢末端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血液循环差。虚得越厉害,手脚的温度就越低,症状严重的人,膝盖以下、胳膊肘以下都是凉的。

不过,有一种冷需要和阳虚的冷区别开来,那就是四肢末端冰凉,手到了胳膊那里就不凉了,脚到脚踝以上就不凉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不是虚了,而是堵了,是由于肝气不顺畅,导致气血壅滞,阳气闭塞于内,不能通达四肢。此时需要行气活血,而不是补益阳气。

2.怕寒怕冷还怕风

阳气足,则机体功能状态就饱满,阳气虚,化生的热量不够、抵御外寒的能力也差。这种怕风怕冷是长期的,不是暂时的,主要表现为:穿的衣服总比别人多,耐热不耐寒,常年体温偏低;头怕风吹、后背怕凉,但生病很少发高烧,往往是低热,到37度多就很难受了,吃退烧药也不好退烧。气虚的人也会怕冷怕风,不同的是,气虚一般会出现稍微活动就气喘、出汗的情况,此时补脾胃、补气,效果更好。

3.频繁的感冒咳嗽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邪风之至,急如风雨。”意思是说,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如风雨般迅速,让人防不胜防。阳气足的人就算病了,症状看起来很严重,但来得快去得也快;而阳虚的人反而症状轻微,痊愈得慢。因为疾病症状是阳气与外邪争斗的表现,阳气充足则“战况激烈”;阳气不足虽“战况缓和”,但邪气反而会直接入侵身体深处、缠绵反复,自然就好得慢。

4.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西医又叫变应性鼻炎。症状表现为:每天早晨起来,接连不断地打喷嚏,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在接触过敏原后随时打喷嚏。更尴尬的是,不感冒也有大量清水样鼻涕,有时还可能不自觉地从鼻孔滴下。从中医的角度说,这就是正气不足、寒邪入侵于表、郁滞于鼻窍,主要跟肺、脾、肾的虚损有关,诱因多是空调的过度使用。

5.胃寒、胃痛、腹泻

有些人特别容易感觉胃部发冷,一受凉或吃些寒凉的食物就会肚子痛、拉肚子,平时大便也经常不成形。这就是阳虚、脾阳不足引起的。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是五脏的“后勤部”,如果脾阳不足,运化能力差,脾胃之气不能持续地供养五脏,最后阳气就会越来越虚。所以,大家平时不要贪凉,不能过多地喝冰饮、吃冰淇淋及寒凉食物,也不要随意乱用抗生素,这都会损伤阳气。

6.夜尿多、睡眠不好

有的人晚上没喝多少水,上床睡觉前也上厕所了,但还是要起夜,甚至还要起来好多次,第二天早上起来,人会昏昏沉沉的,整天没精神。这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身体里的水不能被运化利用,很快就变成废水排出去了,喝点水就跑厕所,小便清长。

“养阳”重在护阳

阳气就如同我们身上的“矿产”,适度“开采”才能长盛不衰。因此,补益阳气不仅要做到“开源”,更要重视“节流”。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只要生活规律,不做以下损伤阳气、耗散阳气的事,才是最有效的补:

1.熬夜,总是超过晚上11点才睡觉;

2.饮食过饱,贪凉饮冷,冷饮和凉茶是日常饮品,喜欢吃生冷寒凉食物;

3.习惯光脚穿鞋,天气较凉时还爱穿凉鞋、拖鞋,天冷时露着膝盖穿短裙;

4.过度节食,营养不良;

5.长期在阴暗湿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6.长期、大量用抗生素、激素类、利尿剂、清热解毒中药等;

7.长期过量运动,或喜欢桑拿,出汗过度;

8.大汗淋漓后喜欢贪凉、吹风,甚至洗凉水澡。

驱寒温阳,身暖气强

寒邪侵犯人体,都是从表到里,由浅至深的,所以当有外寒时,要及时驱除。驱寒有三个特别简单的办法,谁都能办得到:晒太阳+泡脚+生姜红糖水。另外,每天按摩涌泉穴、三阴交,也可起到很好的涵阳滋阴、宁心安神的作用。

1.晒太阳

晒太阳可以说是最好的补药,可壮人阳气,因此,大人小儿都要常晒太阳。寒气重的人会边晒边打喷嚏,还有人晒太阳就流清鼻涕,这都是在排寒。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背为阳”,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主干行于背部正中,经脊里而入属于脑,与脑和脊髓均有密切联系,对全身阳气具有统率、督领作用,所以建议大家晒太阳驱寒时不妨重点晒晒头顶、后背。在晒太阳时可以配合上深呼吸,因为胸部的舒展能够使身体更好地吸收阳气,从而更好地补充肝阳、疏泄肝气。另外,年轻人每周累计晒40分钟、老年人每周晒60分钟,还能保证皮肤合成充足的维生素D,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2.温水泡脚

脚离心脏最远,秋冬时很容易出现脚部冰凉的情况。而泡脚则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让寒气排出体外。同时,泡脚还能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有助于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状态。在洗脚水中加入一些陈皮或是姜粉,连泡一两周,排寒祛湿的功效更好。但是泡脚时需要注意,泡脚的水温不宜过高,40-45℃为宜;每次泡脚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持续15-20分钟即可。另外,脚部有伤口的糖尿病患者、患有静脉炎或静脉曲张等血管病患者不宜泡脚。

3.生姜红糖水

“生姜+红糖”是一个暖身的绝配。生姜是味辛性温的食物,长于发散风寒,具有温肺止渴的功能;而红糖性质甘温,入肝和脾胃经,能起到补中益气和活血的作用,两者搭配有助于驱散寒气、温养阳气。

做法:姜洗净切碎(去不去皮皆可),置入锅中,放入适量的水与红糖一起煮。先用大火烧开,然后再用小火煲半小时左右。煮好后趁热喝即可。

4.穴位按摩

足为诸阳之本,足三阳经终于脚底。春季养阳,为避免阳气不足,又保证其不至散耗而无根,可以根据经络学说,从脚上做功夫。一是足底前部凹陷处的涌泉穴,二是内踝上三寸的三阴交,可以睡前、起床时各揉按3-5分钟,可起到涵阳滋阴的作用。按摩力度以自己能够承受、感到舒服为宜。

综上,阳气对人体非常重要,顾护保养阳气要从饮食、起居、运动、医疗保健等多方面入手。而夏季是人体阳气相对虚弱的季节,必须十分注意保养,这对强壮身体、减少生病、延年益寿是大有裨益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