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追梦文库 2021-11-28

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为闷热潮湿的日子。古人规定,初伏开始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时长十天;末伏始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时长也为十天。而中伏始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时长由立秋及其后两天是否出现庚日决定,十天或者二十天不等,因此“三伏”有30天和40天两种情况,后者比较多见,通常集中在阳历七八月份。

三伏名称出现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记载。《史记·秦本纪》曰:“秦德公二年初伏。”《汉书·郊祀志》注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这是较早对“三伏”中“伏”之得名由来的解释。唐代学者张守节云:“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这里的“避盛暑”不仅是指庚日,同时也暗示人应避其锋芒。

为什么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首先,“三九”和“三伏”分别对应着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间段,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字面上是指即使在天气恶劣的条件下,也应该坚持锻炼,意指平日更要积极锻炼。

其次,在寒冬、酷暑中锻炼其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比如,进行冬季长跑等锻炼能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抵御严寒,从而防治支气管炎、关节炎等冬季常见疾病。夏季锻炼的好处就更多了。一方面,夏季人体基础代谢率增高,选择夏季锻炼能更有效地进行减肥减脂;另一方面,锻炼能够提高人体的消化功能,解决食欲不振等季节性的胃肠疾患。

中医学认为,夏季是人体阳气鼎盛之时,夏季过度降温,如长时间开冷空调、过食寒凉等行为会诱发阳气损耗,造成湿浊内停等疾病。因此,为了达到“养阳”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少食寒凉,更要进行适当的夏季运动,即“夏练”。

因此中医学认为“春养肝,夏护心,秋养肺,冬补肾,四季养脾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