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山走水】十里华阴十里寺,多少故事楼台中

 行者老鱼 2021-11-28

华阴是一条迤逦的山谷,长十里,东到乌衣巷,西至夏庄。无数羽流禅师在此修行,文人隐士留恋山水之间,若论文化底蕴之深厚此谷在崂山当属第一。此文盘点一下十里葱茏的山谷曾经有多么灿烂的文化痕迹。

华阴的入口是华阴集,自明末即设立集市,乃崂山西部一大市镇,凡崂西所出土产,多集于此,是山里山外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另其处地多果林,花种主要包括桃花、杏花、樱花等,花开之时,粉白色的花海绵延几公里,山村民居的红瓦掩映在花海之中,李樱点缀,炊烟袅袅,花时游赏,灿烂之色如锦。

王卓如有《华阴道中诗》:“层层石蹬似盘蛇,杨柳依依傍水涯。好是东风初雯后,满山晴雪是梨花。”即为华阴的花海而赋。至于其中的“层层石蹬”的“石”或为响石。

响石为崂山名石,高耸独立的石崮堆积而成,上有无数形状各异之孔洞。风来则石头嗡嗡作响,若钟后余韵,浑重悠长。长春师傅有诗镌刻其上:“修行恰似上山劳,脚脚难移步步高。若是无心生退怠,直去天上摘蟠桃”。

过了华阴集,从烟熏火燎的凡尘之中慢慢东行,烟火之气渐淡,道庵、宫观、楼堂、祭祀、佛院等几乎所有的文化符合联袂而来,仿佛一本百科全书被掀开了一角,竟是如此的包罗万象。自西至东,我们不妨按照数字来看看这些曾经存在的载体吧。

其一,首先是一座道观,位居南岸最西,这是月子口庙,又名迎仙庵,《即墨县志》记为迎真宫。观创建于元代,原有大殿1座、厢房2栋、送生殿1栋。观前银杏、古柏各1株,围可合抱。

华楼山的上山路有迎仙砚,这里有迎仙庵,西东之间互为呼应,路行至此仿佛从人间走进了仙境,故名迎仙,也许这类似谷的传达吧。

其二为佛寺,位于南岸的莲台村,很美的名字。村内有洪门寺,又名西莲寺,为明末即墨望族周氏施地所建。洪门寺殿宇恢宏,庭院修洁,内有木佛像高一丈八尺。自华和尚在西莲寺传戒6年,死后埋葬在这里,其弟子18人在寺东建砖塔葬师。

据当地人传说,西莲寺是崂山占地面积最大,最富庶,和尚最多的一座寺院。麦收季节,只有西连寺打过响场。响场是用多根木棍打就在挖坑的地里,棍上铺木板,有点像现在的木栈道。木扳下面挂铃铛,上面打麦子,打麦子时候,木枷打,碌碌压,铃铛响,热闹非凡,此为之响场。

如今的西莲寺已一切化为尘土,灰飞烟灭,不是是否是自华和尚的偈语起了作用:“叵耐这个皮袋,终身惟作患害,撒手抛向尘沙,一轮明月西迈。”

西莲寺的对面为楼里北山,小小一座不起眼的小山竟然有一宫一院一堂一祠,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其三到其六!

其三宫为黄石宫,北倚王乔崮,南邻白沙河,著名的黄石洞即位于此。该宫建于元代,宫分三院,洞分三级。《崂山续志》“颜其周山之石色尚黄,故称黄石宫。”黄石宫是崂山所有倾圮的最令人叹息的建筑之一。宫依洞而建,地势奇特,又有下黄石、中黄石、上黄石之说。

其四院为慧炬院,原名石竹庵。此院始建于东晋,历史悠久,藏经较多且与多名名人有关。明成化年间监察御史蓝章多次游览此院,并撰写了碑文;明万历年间,海印寺被毁,憨山和尚弟子将寺藏品迁入院中保存;崂山奇人胡峄阳也曾在慧炬院就读,常与蓝氏子弟研讨学业,同学同游。

其五堂为太古堂,太古堂黄石宫前,慧炬院东,为明代大学士、礼部尚书高弘图隐居之处。黄宗昌在《崂山志》中记为“华阴山居”。堂原为大理寺评事胶州人赵任的别墅,名为皆山楼,其中有白雪轩、餐霞亭等精美建筑,后此楼转赠其老乡高弘图,高更名其为“太古堂”。高弘图长期隐居于此,游山玩水,写诗著文,有《太古堂集》。

太古堂东为其六康公祠。康公祠为当地老百姓为清康熙间即墨县令康霖生所建。祠庙三间,“饰以瓦,茸以草,周以石墙”。祠东有峭壁古松,对岸是华楼诸峰,依山面水,风景如画。

康霖生,清代磁州人。康熙九年(1670年)任即墨县知县,在任仅二年,即积劳成疾,没于任所。

这个干了两年芝麻官的康霖生卓尔不群,在短短的时间内以其居官为民的理念受到即墨万千士民的敬仰,崂山的花椒也为此公引进。

传说杨家村杨矫两姓不和,常年打官司,弄得两败俱伤,后经康霖生审理,化解了两姓的矛盾,判:“杨家村、矫家河”,即两姓共住之村定名杨家村,村前的河定名矫家河,从此两姓和好。康霖生逝后,即墨士民对这位清正爱民的父母官非常怀念,在县境内为其修了两座祠庙四时奉祀,其中一座即位于此。

一位封建时代的七品芝麻官,能受到百姓的如此爱戴,堪嘉,堪敬,堪为之传!比比当年的康公,现在那些在当地任了五年、十年的官又为当地百姓留下了什么呢?

其七镜岩楼。镜岩楼,看这个名字应是“以岩为镜的楼”之意。此楼位于华楼山西北白鹤峪,筑于山涧西侧,为即墨进士黄宗庠所建。

创建者的意思是以自然为镜,正心志的意思吧。其自号“镜岩居士”,诗曰“千金买山陬,所惬在一泉”,此处的泉为天落水,或许是崂山具情怀和诗意的瀑布,其泉乱溅的水花腾空而下,像天上落下的水,水流下所汇深潭,清澈可鉴毛发。

既然是楼,自然是二层以上,楼目前尚有遗址散落在翠竹之中,可以看出当年居住者的惬意。这里群山环抱,林木葱茏,山秀潭澄,景物幽肃。

其八灵峰道庵,又名下华楼。庵在响石以东,背倚巨岩而建,前有溪谷流淌,周围翠竹簇拥,树木繁茂,山清水秀,环境偏僻幽深,为华楼宫之下院。这里现存墙垣基址,

庵已倾颓,仅余残垣。观此处原正屋三间,门余一残破贔屃,半埋土中,似与华楼宫院之大贔屃神似,其驮之碑散落河谷。庵址有石刻二处,一者石崖“灵峰庵”、二者“下华楼灵峰道庵,师父云岩子脚观”。忽思华楼宫后巨石也有“灵峰道院”四字,莫非华楼宫前身为“灵峰道院”乎?

其九华楼宫。华楼宫,地处华楼山巅碧落岩下,东西南三面皆临深壑,四面群山环绕,由全真教华山派道士云岩子刘志坚创建。殿宇坐北朝南道房、关公殿、老君殿、玉皇殿自东向西依山排列。

华楼宫屡经兴衰,现存建筑均为明清时期重修遗存,为道教全真道华山派宫观。宫内有碧落岩、金液泉、翠屏岩、凌烟崮、玉女盆、岩子洞、南天门、聚仙台等名胜古迹,题刻众多,为崂山古代题刻保存较为完好的道教宫观之一。

前人游华楼,黄石宫与华楼宫同游,原来在黄石宫与华楼山之间以前有渡口,沈鸿烈游华楼曾记曰“由莲台下小冈,乃循毕塔路东行约半里,有渡口架石为梁。渡河而北”。

渡口在北方的山中,越来越少了,讲到渡口,我总是想起“风雪风陵渡”的故事,很想由华楼走走“架石为梁”的渡口,不过这都已不可能了。

其十,福泰庵。庵在华楼山东北角,即蓝家庄东北角。建于明成化年间,先建成一塔,门额镌“福泰庵”三字,祭祀玉皇。该塔高12米,塔身为八面实体,地基为石条,就地取材,高2米,石条以上为黑砖砌成,中央部位仅有一贯穿通洞,顶部有一金属杆,用于避雷。

庵未建成即废,塔在“文革”中被毁,是崂山地区为数不多的佛塔遗址之一。

此地为华阴谷的尽头,是旧时进华楼的老古道,南下有三五人家散落在山阳处,竹林棕棕,石道斑斑,穿行其中,别有意味。

莲台村有一名孙其功老人,面对那些坍塌的遗址,七零八落的古迹,感慨万千,曾撰诗表达了其心情与心愿,诗曰:“

自华大师今何在,空留胜迹古道苔。

春暖消融冻流水,秋凉风吹响石衮。

叹惜古庙月子口,穿山东临华楼在。

隔岸远望慧炬院,神飞宇宙无瓦片。

青山来改当年容,巨峰溪水昼夜流。

孔夫圣言传四海,神州子孙诵万载。

阳光朝夕轮不败,盛世追昔空伤怀。

毁除古迹能修复,下届何处有如来。”

吕君升也曾有《华阴夜宿诗》:“满林月色含山路,数里钟声渡石桥。犬吠花村茅店近,酒气影里一灯挑。”想象当年的华阴山谷,一步一庵,十里山路,钟磬之声当不绝于耳哉!奈何岁月如河,逝者如斯,华阴道犹在,钟磬声再无。风再起,只剩下响石的呜咽声若钟后余韵,连绵不绝......

也许这是十里华阴对当年十里台寺钟磬之音的最后录唱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