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记忆:中南银行珍贵老照片曝光!

 馱夫 2021-11-28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叶少松像片

中南银行由黄奕住于1921年创立,是民国时期中国三家有钞票发行权的银行之一。今天,关于中南银行的文字资料很多,人物照片却很少,文中曝光的多张照片,为中南银行员工子弟李曙初、徐秋霞等人所提供,弥足珍贵!—— 林鸿东

今宵多珍重


1.叶少松与厦门中南银行

我的外祖父叶涛,族谱名德喜,字少松。世居江苏邗江县沙头镇小虹桥巴斗圩,(今属扬州市广陵区)

因与胡笔江的姻亲关系(其姐夫为胡之六弟),在中南银行创办之初,1922年即进入中南,成为第一批职员。起初,任职上海总行,1930年代调厦门分行。至1952年中南银行公私合营止,凡三十年,始终服务于中南银行。其间,廉谨奉职,勤勉如一。

中南银行厦门分行设址在厦门中山路,亦在鼓浪屿龙头路100号设立办事处。抗日战争时期,厦门沦陷,亦坚持营业。其业绩突出,贡献颇丰。今年是中南银行成立一百周年,特撰此文以资记念。(文中图片由中南员工子弟李曙初、徐秋霞等提供。)

2.中南乡音的回忆

由于胡笔江的缘故,厦门中南银行多有江苏扬州(镇江)人。小时候每逢春节都会前往拜年,平时也经常听到父母亲的谈论。因此熟悉的乡音时常在耳际回荡,往日亲朋长辈们的音容笑貌也会浮现眼前。陈先生,陈太太,住在龙头路中南四楼,我曾到那里玩,当时鼓生刚出生。据说他哥是从东北回家来出生的,所以取名东还,鼓生得名就不言而喻了。50年代,陈先生还经常去大德记游泳,他很注意锻炼哟。

也到吕先生家去拜年,当时住在中华路一栋楼三楼,我依稀记得仲望的祖母还在世,她老人家端坐在上,接受大家的问候。后来搬到对面的楼下,进去要走一条十来米的巷道。我家经常去。什么吕太太、大姑儿、小姑儿、阿妹,小兆仔、根根、毛伢 … 熟悉的很。

丁先生、丁太太更是熟悉。从中华路到东方汽水楼上,我们经常去拜访。丁太太也经常到鼓浪屿鹿礁路我家,和我曾祖母聊天,她娘家和我们邻村。提到小孩时,她的口头禅:“小把戏”。那浓浓乡音记忆犹新,言犹在耳。父亲下放去世,我母亲从大田迁回杏林时,他俩位老人家特地乘道涵的车前往探望。那是1972年的事情。此情此景我是感铭在心,不敢忘记。

锁子妈是我的干娘,因我断奶时,是托她照看的。上初中,我爸差我去找他(广昌伯)借锯子,特地强调要叫干爹,不要没礼貌。64年我到北京读书,志成哥很高兴,还送了一本英语语法书。

现在年纪大了,往事经常浮现脑中。难忘的中南的乡情,难忘的中南的乡音。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南同仁摄于中山公园,左三为叶少松

1948年农历元旦中南银行全体同仁摄于杨家园,前右五为叶少松

1949年春节全体同仁照,后上(楼梯拐角处)右三为叶少松

1952年,中南银行公私合营前,全体同仁在厦门中山路分行前留影。前右五为叶少松

作者简介:戴祥年,老鼓浪屿人,二中64届,北大西语系毕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