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真正清醒的智者,都是善于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的高手

 如水138 2021-11-28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

我们在了解了美丽的同时,自然也知道了丑陋为何物;当我们知道了生的含义时,同时又了解了死的概念;当我们明白了善良的本质时,就清楚地知道了为恶的结果……推而广之,当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失败、苦难、妻离子散时,才会明白什么是成功、幸福、天伦之乐。

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

有个哲学家说过:人们讲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藏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富于哲理的诗句,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的领悟,这富于启迪性的人生哲理,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传统文学艺术中有不少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就与之有明显的渊源联系。例如“有”与“无”,出自老庄哲学,“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

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

“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均衡。“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

在创作者们看来,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亦有参差、矛盾、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产生出和谐的、新颖的艺术美。倘若寻根究源,“奇”与“正”作为对立的哲学范畴,正始见于《老子》五八章:“正复为奇”。而将这对范畴移用于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刘勰《文心雕龙》。

不容否认,在中国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老子是绝对的混乱主义者。他说:你一开始想到秩序,无秩序就出现了。你一想到上帝,魔鬼就已经在那里了──因为思想只能是对立的;思想只能是二分的。思想里面有一个很深的二分法,思想是精神分裂的,它是一个分裂的现象。所以才要这样强调要达到无念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是一个。否则你还是两个,是二分的、分裂的、精神分裂的。

在西方,精神分裂症已经逐渐变得越来越普遍了,因为所有的西方的宗教在深处都是精神分裂的;他们在分割。他们说上帝是好的。那么把所有的邪恶都放到什么地方去呢?上帝是好的,他不能是坏的,而生活中有那么多坏的东西──把那些坏的东西都放到什么地方去呢?所以就创造一个魔鬼。你一创造上帝,你就立刻创造了一个魔鬼。我必须告诉你──老子从来不谈论上帝,从来不。他一次也没有用过“上帝”这个词,因为一旦你使用“上帝”这个词,魔鬼马上就从同一扇门进来了。打开这扇门──他们两个就一起进来。思想总是对立的。

老子强调,我讲的道,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大家都认为是对的,善的,美的,我却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偏执于一隅的社会,也是很有问题的。

老子提醒人们,不要执着,拘泥于所谓的美的,善的标准。要学会从事物的反面看问题,事物之间是相互转化的,过于在乎美与善说不定会转向丑的,恶的一面。

老子明显继承了《周易》的智慧,易书认为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面,天地万物都包含着阴阳变化的过程。

古代的历法也一样,刚过去的冬至,就是一阳复生的季节,从此,大地开始逐步恢复生机。

其实,老子是给统治阶层看的,从后面的“小国,寡民,弱其志,强其骨看得清清楚楚”。

老子是委婉地劝说春秋末期的君主们,不要一味杀伐,一味夺取,不要太极端化了。正如过分在意美和善,这才出现了虚伪,丑恶和奸诈。

话说晋朝时,著名的竹林七贤嵇康有一位好朋友吕安,为人豪放不羁,但内心质朴,他的哥哥吕巽表明上道貌岸然,内心则极为丑恶,他与吕安的妻子私通,竟然以原告的身份,状告弟弟不孝。

在那个时代,不孝可是大罪过。

嵇康看不惯,给吕巽写了一封绝交书,竟然给当朝抓住把柄,判了两人死刑,这两个魏晋名士被斩首示众,人心险恶,人性之丑陋,让人不寒而栗。

干净成癖的元末大画家倪云林,简直是个大活宝。倪家有一棵梧桐树,他每天让人挑水来洗,结果把树洗死了。

一天,朋友在他家留宿,晚上,咳嗽吐了一口痰,他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派家人找,家人只好拿一片有污渍的树叶来搪塞他,他立刻捏住鼻子,让佣人扔到三里地外。

倪云林有气节,不为王侯作画。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弟弟,派人求他作画,他当场撕毁画帛。张士诚的弟弟很恼怒,后来,在湖上相遇,痛打他一顿,他未出一声。有人说他,打得痛了,应该叫一声,他说,一出声,便俗了。

倪云林太爱美好,洁净,很少接近女色。

一日,忽然看中一位歌姬,便约她留宿,让她先洗澡,上床后从头到脚闻一闻,觉得有气味,便让她再去洗,如是二三次,天也亮了,只好作罢。

这里讲一个美妻与丑妻的故事:

有一个师傅去旅行,他和门徒们来到一家客店过夜。客店的老板告诉他他有两个妻子,一个很美,另一个很丑。

“不过问题是,”客店老板说:“我爱那个丑的,而我恨那个美的。”

师傅问:“怎么回事?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个人说:“那个美的太意识到她的美了;这使她变得很丑……”

“你过于意识美的时候,你当然会变丑,而另一个人太意识到她的丑了。这使她变得很美。”

那个美的一直在想她是美的──她变得骄傲了。当你骄傲的时候,你怎么可能美丽呢?骄傲就是丑。她变得十分自我。你碰到过任何美丽的自我吗?自我怎么可能美丽呢?另一个,另一个丑的、意识自己丑的,变得谦逊了,而谦逊有它自己的美。谦逊,没有任何骄傲、没有任何自我的谦逊会产生美感。

所以那个人说:“我很困惑。我爱那个丑的,而我恨那个美的。请你解决我的困惑。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傅叫来所有的门徒,他说:“你们也来,因为这是一件应该理解的事情。”

他正好说了老子说的话。他对他的门徒说:“不要骄傲你是知道的。如果你知道你是知道的,你就是无知的。如果你知道你是不知道的,你就是聪明的。一个绝对简单的人两方面都不知道,既不知道他是知道的,也不知道他是不知道的。他完全无自我意识地(unself-consciously)生活。”

现在,我想把这个故事拉长一点。本来它已经结束了。按照苏非们所说的,它已经结束了,但是我想给它一个更深的转变。我想告诉你们,在这个师傅访问以后,我也访问了那家客店,当然是在很多年以后。那个人,那个客店的老板过来对我说:“有一件令人困惑的事情。从前有一个苏非师傅来过,我向他提出这个问题,他把它解决了。但是从此以后,一切都改变了。那个丑女人变得以她的谦逊为骄傲,现在我不爱她了。不仅她的身体是丑的,现在她的本质,她的整个本质都变丑了。而那个美丽的女人,她知道自己对于美丽的意识破坏了自己的美丽,所以就放下了这个意识。现在我爱她。不仅她的身体是美丽的,她的本质也变得很美丽了。”所以他对我说:“现在请你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然而我告诉他:“请你保持沉默。如果我说了什么,那么这个故事又会发生一次转变。所以,保持沉默!”

自我意识就是疾病。实际上,无自我意识就是悟。开悟就是:无自我意识。但是在二分之间,在二者之间,在两难之间,你怎么可能无自我意识呢?

你总是在选择:你选择美,丑变成了你的阴影;你选择虔诚,不虔诚变成了你的阴影;你选择做圣人,罪恶变成了你的阴影。选择──你就会有困难,因为正是选择分裂了生命。不要选择,成为无选择的,让生命流动。有时候它看起来像上帝,有时候它看起来像魔鬼──两者都很美。你不要选择。不要试图做一个圣人;否则你的神圣将不是真正的神圣──它里面的一种骄傲会使每样东西都变得丑陋。所以我说,有很多次,罪人已经达到了神,而圣人错过了。因为罪人总是谦逊的;认为自己是罪人,所以他们不能要求。

文章图片6

正因如此,老子告诫我们,不要刻意去追求美,刻意去追求善。我们去做善事,去帮助别人,内心还想着,我这样人家会不会感激,我能得到什么回报,这样就太俗了,我没有什么目的,心无所念去做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一切都是出于本性,质朴的,真挚的,不要因为美去追求美,因为善去追求善。

总之,一切都不能过于绝对,过于极端,当我们都去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我们也应冷静冷静,考虑考虑问题的另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