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道游击队最后一任政委郑惕,后来结局如何?建国后是何军衔?

 qiangk4kzk8us4 2021-11-28

1938年,日军开入华北平原,当年3月,占领了我国山东枣庄。

在侵略过程当中,日军对当地百姓进行了残忍的恐怖统治,希望以此来消灭中国人的反抗意识。

然而,他们的举动却起到了反作用:面对着家国沦陷,两位当地青年洪振海、王志胜毅然决定反抗,加入了人民抗日义勇队。

没人能想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这两人将缔造一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特殊部队——铁道游击队。

抗战最前线,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具体指的是抗战时期鲁南军区的铁道游击大队。

这是一支诞生于敌后的抗日武装力量。

铁道游击大队创立之时,苏鲁地区的人民抗日义勇队大部队已经转移,只保留了一个小小的地下交通站,而这也就是铁道游击队的前身。

当时的日军在鲁南地区驻扎了上千人的部队,他们不但装备精良,还有数千伪军配合作战。

而反观铁道游击大队,从最初的六个人到正式建队以后的二十人,其最鼎盛时期,也才只有三百余人的规模,不过为日军的一个零头。

然而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铁道游击队依然展开了顽强作战,极大了鼓舞了日占区军民士气。

由于人数较少的原因,铁道游击大队的很多任务都需要队长或者政委亲自带队执行。

从“铁道游击队”地建立到最后改编,只有短短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之中就先后换了两任队长和五位政委。

他们分别是:队长洪振海和刘金山,政委文立征、杜季伟、张洪义、孟政委(未留下姓名)、郑惕。

在这些人当中,除了杜季伟,郑惕和刘金山得以幸存以外,其余四位均牺牲在了抗日战场上。

郑惕作为铁道游击队最后一任政委,他的任期是非常短暂的,从1944年正式接过前任衣钵到抗战结束以后铁道游击队改编,这期间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

但是从他的任内表现和之后的精彩一生当中,我们能看出一个老游击队员身上优秀的品质和卓越的党性。

1923年,郑惕出生于山东临沂,15岁的时候,便加入了革命军队,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16岁,郑惕又谎报年龄加入了共产党。

虽然年纪较小,但是在部队当中郑惕的表现十分优异,很快他就成为了鲁南军区的一名特派员,开始了地下情报活动。

1944年,在前任政委牺牲以后,正式成为铁道游击大队代政委。

几十年的军旅生涯,郑惕将军内心始终恪守着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不占便宜,不捞好处,不给政府和他人添麻烦。

在铁道游击队任政委期间,郑惕一直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此时的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地下游击队的压力也小了不少,可是郑惕身上却永远都是那一身破旧的军装。

这身军装是多年前,郑惕受组织安排前往鲁南干部培训学校学习时发的。

在经过千里转战的风吹雨打之后,此时的这件军服已经破旧不堪,但郑惕一直没有舍得更换。

抗战后期,为了方便掩护,铁道游击队曾经在枣庄中兴开了一家煤矿。当时他们的条件实际上还算不错,在支援其他战场之外,甚至自身还能赚点钱。

然而郑惕并没有把这些钱用于改善自身和队员的生活条件,在听说全国各地党组织纸张和笔紧缺,郑惕二话不说将自己的所有办公用具上交,同时带领铁道游击队省吃俭用,为组织工作提供支援。

除了生活作风优良以外,郑惕还极其擅长基层工作,当时的日军为了干扰游击队行动,经常在临城附近村镇里大肆散布谣言,一会儿说某某某已经被日军杀害,一会儿说某某叛逃,搅得群众之中鸡犬不宁。

每次他们都会派遣几名汉奸,装扮成老百姓前往村镇里闲聊,以此来散布谣言。

群众们大都是淳朴的,面对这种谣言很容易信以为真。

游击队的建立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日军的举动很快取得了见效,甚至就连一些游击队员的亲属也信以为真,哭着找到组织讨要说法。

郑惕知道,这些谣言,传播的快,但是消散的也快,只要能够做出成绩,向群众证明游击队的实力与决心,便能够彻底挽回人民的信任。

经过多方探查,郑惕决定将目标放在临城外的一个日军据点上,这个据点紧贴着集市,几乎每天下午都会有几名日军到集市上撒泼,扰得附近人心惶惶。

在郑惕的安排之下,几名精明能干的游击队员带着枪,来到了集市附近的房屋顶,潜伏起来。

当天下午,四名日军再次前来集市,郑惕命令手下游击队员,每人盯住一个,一个手势示意,四名游击队员几乎同时开枪,集市上,四个日本兵同时倒地。

每一发子弹都正中头顶,没有造成任何平民死亡!其手法之精彩,执行之果断,即使现在看来依然难以置信。

郑惕:铁道游击队的最后一任政委

郑惕接任铁道游击队政委的第二年也就是1945年时,抗日战争已经到达了尾声,伴随着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投降,全国各地也纷纷展开了对日军受降活动。

当时盘踞在峄县和临城的日军尚且有一千余人,而此地除了铁道游击队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中国军队,由谁来受降?怎么受降?成为了一个问题。

临城日军司令官在当地活动多年,自然也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因此居然起了私自撤回国内的打算。

按照当时日军的条件,这个计划是完全可行的,临城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只要几天便能抵达青岛,只要到了海面上,中国军队就再也拿自己没辙了。

既然能够平安回国,那为什么要忍受屈辱向一支不足一百人的“铁道游击队”投降呢?

况且临城的日军装备精良,手上不但有八挺重机枪,上百挺轻机枪以外,还有两门山炮,如果执意要走,单单凭借游击队的那几杆枪是怎么也拦不住的。

而郑惕显然也早已注意到了这个情况,日军战败以后,临城守军非但没有缴械地打算,甚至还收缩兵力,全部聚集于城中,这显然是逃跑的前奏。

此时的郑惕只有二十三岁,但已经拥有了十分丰富的斗争经验。在和大队长刘金山商量过后,两人达成了一个共识,绝对不能让这群日军就这么走了。

之后的几天,郑惕和几名队员迅速展开了对临城周围的铁路网线的调查,很快,他们便确定了日军的必经之地,那就是临城外几十公里的沙沟。

此时的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那就是将一千名日军彻底困死在这里。

当年10月,待所有准备工作做完。临城的日军终于出动了,趁着夜色,一千号日军乘坐着一辆装甲列车,悄悄地离开了临城火车站。

此次撤退中,为了防范铁道游击队趁机搞破坏,车上的日军全副武装,列车外还架着几挺机枪。

然而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一路上居然畅通无阻,没有遭到任何骚扰。

当晚12点左右,列车到达了沙沟附近,忽然只听前面一声巨响,铁路居然被炸断了。

这枚炸弹安放得不可谓不巧妙,爆炸范围刚刚压在列车刹车距离以外,列车和车上的日军居然毫发无损,只是单单地截断了他们的路径。

眼见着撤退计划败露,日军司令官只得下令,返回临城再做其他打算。

可还没等列车再次启动,突然身后再次传来一声巨响。他们的退路也被炸断了!就这样,1000名日军彻底被困死在了列车里。

日军司令官到了此时仍不死心,借着列车掩护,他下令全员做好“玉碎”的准备,进行最后的抵抗……可不料,压根就没有人前来进攻。

此时正值深秋,气温已经逐渐冷了下来,再加之日军已经战败,列车上的日军逐渐陷入绝望之中。

列车的抛锚地点位于野外,附近全是茂密的山林,在敌我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他们又不敢轻易下车,只得老老实实地待在车厢里。

这样一连过去了三天以后,这些日军终于认清现实,向铁道游击队无条件投降,这起事件也被称之为“沙沟受降”,1000名装备精良的日军,向不到百人的游击队投降,这其中不单单有我军将士灵活多变的战术特点,更浓缩着指战员的智慧与抉择。

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战果,郑惕功不可没。

郑惕的后半生,从抗美援朝到二炮司令

但沙沟受降这也是“铁道游击队”的最后一次高光时刻了,两个月以后,铁道大队接到了整编的命令。

这只奋斗在第一线的抗日游击队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他们被编入鲁南铁路工委和华东野战军鲁南军区特务团,“铁道游击大队” 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政委郑惕也迎来了自己新的使命,那就是加入公安部队,在鲁南铁道管理局担任侦察科科长。

来到新的舞台以后,郑惕并没有懈怠,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对鲁南铁路的主导权进行了争夺,白色恐怖再次蔓延在山东大地。

鲁南所有的党政机关均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郑惕也陷入了绝境之中,在当时的情况下,想要找到我军大部队困难重重。

但即使面对这样的情况,郑惕依然没有放弃。

他收拢了周遭的同志,临时组建了侦查小分队,带着这支部队一路向北,为了不给老百姓增加麻烦,这一路上,郑惕等人风餐露宿,即使再艰苦也没有主动寻求过任何帮助。

期间还多次与国民党军队发生交火,经过多日的跋涉。最终他们找到了华野大部队,顺利汇合。

在听完郑惕等人的遭遇以后,华野负责人也是大受震撼,在他的建议下,郑惕留在华野,在许世友将军下的九纵担任第16团的政委,之后他还参与了解放自己家乡临沂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以后,郑惕再次回到了公安部队,担任山东海防公安局副局长,后来当中央决定编写新中国公安军条令时,还曾经特意邀请郑惕前往北京配合工作。

抗美援朝爆发以后,郑惕随华东军区实习团前往朝鲜,在朝鲜战场上,我军干部严重缺乏,郑惕被志愿军第24军留任担任70师副师长,参与了整场朝鲜战争。

由于多年来的杰出贡献,在1955年新中国授勋仪式上,郑惕被授予上校军衔,再次回到了部队中任职第二炮兵科技部部长兼第二炮兵副参谋长。

在二炮任职期间,郑惕主要的工作内容是负责协调管理科技部和后勤部,1982年,被提任为第二炮兵副司令员,授中将军衔

从昔日指挥“火车”的铁道游击队政委到指挥“火箭”的二炮司令员,郑惕的一生完成了神奇的转变。

在老将军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的不只是坚持,更是一种守候……

可惜的是,在2002年,这位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的老将军,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2002年9月14日,郑惕因病逝世于北当中,享年79岁。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多年以后,昔日那个铁道游击大队已经再也不复存在,可每当这首经典的歌曲再次响起在我们耳边。

那支英勇善战,飞跃在铁路和蒸汽中的游击队,仿佛就在你我眼前。

他们的形象是如此鲜活动人,在那个民族最危机的关键时刻,他们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