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九塞之雁门关

 dtmz 2021-11-28

华夏九塞之雁门关

中条山客

雁门古塞坐落在峻拔的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脊。地理位置:代州古城北部(今代县北部)。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天到来,南雁北飞,飞到雁门盘旋数圈,然后飞过关隘。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之说(《山海经》)。雁门关是华夏古代兵家争夺的要塞,又称西陉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

雁门关风景,大致上分为九个部分:关城;雁门寨;古关道;白草口;常胜堡;猴岭长城;西陉寨;东陉关、广武城等。

1、关城

位于勾注山顶铁裹门外。铁裹门因石峡呈黑褐色而得名,为人工开凿关隘。关口呈"V"字型,顶宽30米,底宽3米,谷深200米,长50米。所建关城形势险要,壁垒森严,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200米。现存周围墙基,南有屋基4处,北有烽火台1座。梁简文帝《雁门太守行》云:“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枥马夜方嘶,边衣秋未重。”

2、雁门寨

位于铁裹门东西两侧山脊平台,北宋时期设立,为军事驻防要地。与西陉寨、胡峪寨并称为"雁门三寨"。所处形势十分险要,扼关山、拒漠原、御关内,有诗云:“危峰千丈界南北,岩岩堆云雁得过。此日振衣临朔漠,何时归翼伴阳和?席依上界侵睛汉,水落人间作大河。何时殷勤苦修筑,汉迁飞将本无多。”

3、古关道

亦为“勾注塞古道”,全长30多公里。南起太和岭口,经富拉沟、城上、石墙沟、吴家窑、黑石关沟,越制高点铁裹门,下赵庄到白草口,再出柳林、油房为止。盘关道保存完整,铺石成路,百步九折,左右峭壁如削。有诗赞曰:“遥望雁门关,山高不可攀。鸟飞青嶂低,人在白云间。虎豹千群壮,貔貅万灶闲。中原如此险,保障独惭颜。”

4、白草口

即古雁门关北口,俗称白草口,是雁门十八隘之一。一隘两堡,南为太和堡,北为常胜堡,中隔连绵山脉。春秋战国时,白草口为南北要冲,沿雁门古关道,过往商旅不断。隘关跨河而建,设三道隘墙,六座隘门,六座堡台,东西与长城连为一体。北宋时将败草口改为白草口。

5、常胜堡

位于白草口隘关西高地,为古西陉镇旧址。南接雁门关古道,与太和堡遥相呼应,北望关外漠原,与旧广武古城对垒。周长五百多米,石基砖砌围墙,东北隅建有武庙,堡门额匾书刻“常胜堡”三字。上款竖书“万历甲寅都御史吴仁庆”,下款为“布政使阎士选立”。

6、猴岭长城

猴岭,因悬崖峭壁有石酷似猴形而名。长城蜿蜒其上,如龙伏波奔腾,气势十分磅礴,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顶部三层砖铺面,可以走马。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约八米左右,上阔4.6米,全长5033多米,每120米建戍城1座。敌楼多筑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下设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高2.3米,宽17米,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洞"、"挖厄"、"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凿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7、西陉寨

位于太和岭口北城顶上,因太和岭口曾名神仙隘,故又叫神仙横城,是代州著名三寨之一。北宋初期建立的隘口军事戍守屯兵之地。

8、东陉关

东陉关因位于勾注山之东,即陉岭之东而名。《唐书·地理志》载:“雁门关有东陉关、西陉关。”唐宰相杜佑曾云:“东陉关甚险固,与西陉关并为勾注之险。”东陉关跟西陉关同建并重。明代于东陉关关址扩建新建雁门关,东西两翼重建北宋十八隘。各隘筑有坚固城堡,中间为长城连接,形成以雁门关为中心的新的军事防御体系,从平型关隘口至轩岗隘口,绵延布防达300里。

9、广武城

雁门关西北约10公里处有广武城,分新、旧广武城两堡。旧广武城,是一处长方形古代城堡,10多米高的长城,为条石基砖包砌。城堡除垛上女儿墙损坏外,其余保存较好。城头上有石碑,是公元1725年所立。

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

明末学者顾炎武曾游览此地。他写道“雁门重关,山峦在演,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该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东门外北侧建有“靖边寺”,祀战国时代的军事家赵将李牧,靖边寺又称“李牧庙”。西门外右侧建有关帝庙。关城正北置有驻军营房,东南设有练兵教场。整个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明清以后,关城屡有重建。

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牧用赵卒,大破林胡”;秦时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困于白登七日;汉武大帝雄才大略,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飞将军”李广威震敌胆;唐初大将薛仁贵威吓突厥,引兵自去;唐末五代,契丹崛起,危及内陆。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宋辽激战。杨业大显身手,大败辽兵,为国立功。后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杨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还凛然地静坐在雁门附近的杨家祠内。元明时期,雁门重建新关,战火渐息。辛亥后,雄关雁门除遭到军阀混战的破坏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礼。1937年9月,取得平型关大捷。

赋曰:

怨魂铸精神,古来争战地。

城随山势转,关并塞云齐。

危峰千丈界,岩岩堆雁翼。

莫叫剑出鞘,悲歌不再起。

2021年11月28日星期天,上阳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