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炉布料操作

 yaohbsg 2021-11-28
1, 高炉布料的作用 
1.1,布料能改变高炉产量水平、改善顺行,降低燃料消耗:
 布料能改变产量水平,能提高高炉接受风量的能力;改善顺行,大幅降低燃料消耗: 
 
 炉内料柱的空隙度大约在0.35—0.45之间。上升的煤气对炉料的阻力约占料柱有效重量的40—50%。煤气分布是不均匀的,对下降炉料的阻力差别很大。利用不同的煤气分布,减少对炉料的阻力,从而保持高炉稳定、顺行。有了顺行,就有可能提高冶炼强度,增加产量。
 


  
 1.2,通过布料能延长功率寿命

 边缘气流过分发展,必然加剧炉墻侵蚀。通过布料控制边缘气流,保护炉墻。
 
  1.3,通过布料,预防、处理一些类型的高炉冶炼进程发生的事故

 这些类型包括:     高炉憋风、难行;渣皮脱落;
边缘过轻,危害很大。边缘过轻,首先表现在炉顶温度过高。影响炉顶温度的因素较多,边缘发展,是其中之一。炉顶温度每降低100,大约可降低焦比3-5公斤,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A, 气带走的热量;
B, 冷却水及炉体散热;
C, 煤气利用率下降。
正常冶炼水平,炉顶温度与渣量关系密切。
边缘过重,同样会带来灾难。1982年首钢2高炉,连续发生风口压入炉内事故,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表1   渣皮脱落

日期

风口号

开始漏

常压时间

停风时间

更  换  设  备

风口

中缸

弯头

8.31

22

22

22:28

22:45—23:58

17:18—18:50

23:58—4:13

1

1


1

9.1

22

22

5:50

15:55

6:05—8:15

16:07—17—46

8:15—12:52

17:45—21:56

1

1

1

1

1

9.2

18

4:08

4:05—7:33

7:33—11:49

1

1


累计



7小时20分

18小时51分

5

3

2

炉腹渣皮结到一定厚度,自行脱落,由于边缘煤气量不足,不能很好的熔化,大块渣皮沿炉缸壁下滑,将深入炉内的风口压入炉内。
类似的现象,在宝钢和日本也出现过。日本把这一现象叫“曲损”。
     炉墙结厚;减少一些铁中的有害元素。
 装料制度也有局限性:
严重的炉缸堆积,解决不了;
严重的炉墙结厚,效果很小。
布料的作用,是通过不同的装料方法,改变煤气流分布,并影响软融带的形状。改变炉料位置及矿、焦在炉喉径向的比例,是控制煤气流分布的有效手段。
双钟装料设备,炉料分布受到限制,调节煤气流的作用比较有限。
无钟的出现,克服了大钟的缺陷。第一座无钟高炉,于1972年在蒂森公司汉博恩厂投产。这是卢森堡阿贝尔公司的重大发明,它以全新的原理、紧凑的结构,克服了大钟布料器的缺点,使高炉布料,完成一次革命。很快,在世界范围推广。它通过改变旋转溜槽角度,可把炉料布到炉喉内任何位置。
 
2, 布料操作
 
   2.1,煤气流的作用

        煤气分布对高炉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煤气在高炉内的分布,分四种类型。
  
2.2,软融带的形状,对高炉行程有重要影响,煤气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软融带的形状。

图片

   2.3,批重的作用:

批重大小,对煤气分布影响极大。大批重普遍加重边缘及中心;小批重发展边缘及中心。各炉在一定的条件下,均有一个临界范围。当批重大于临界范围,随批重增加而加重中心;当批重小于临界范围,随批重增加而加重边缘或作用不明显[1]。
依此原理,当炉料较好时,应当用大批重;外部条件变坏时,应缩小批重。
大批重,能控制气流稳定分布。因此,随冶炼强度的提高,应扩大批重。当炉况难行时,应缩小批重,以还取风量,保持顺行。

   2.4,料线多作用:

料线越深,炉料越靠近炉墙。利用不同料线深度,可有效的调整炉料分布。
   
3, 大钟操作;
 
高炉最早出现于中国,已有2700年的历史[2][3]。高炉装料方法多种多样,均未流传下来。1850年,当巴利式大钟布料器在英国出现,尽管它不能旋转并有许多缺点,还是流传了下来。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终于在1907年出现了“马基式”布料器,并迅速在世界范围普及。为什么大钟布料器得到发展,能够在炼铁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解决了高炉长期以来,一直困饶的煤气流合理发布问题。
通过大钟布料器落入炉内的炉料,形成边缘高中心低的反锥体料面。当炉喉直径大于3.5米时,边缘和中心的料面差,已经超过1米,这就使中心的料柱透气性明显提高。可以看到,高炉每米工作高度的压力差大约0.04-0.07kpa,推动了煤气流向高炉中心流动。这一作用,也为高炉扩大,奠定了基础。
图片
图2,不同容积高炉的阻力系数(图中数据是高炉容积)

大钟式布料所形成的料面,是以后各种布料器,共同遵循的准则,无钟布料也不例外。

3.1,扩大矿石批重:

        大批重,有利于煤气流稳定,能改善煤气利用,降低燃料比;但高炉压差可能提高,所以,扩大批重是有条件的:
A, 冶炼强度提高;
B, 高炉炉况允许。
 
表2  首钢2炉1982年9月数据(1327 m3)

日期

WK

αK

αJ

日产

焦比

燃料比

风量

综合冶强

校正焦比

校正燃料比

kg

kg

m3/分

吨/日. m3

kg

kg

8-15

29.5

36

31

2942

417

515

2614

1.163

417

515

16-19

33

37

32

2864

418

528

2560

1.139

407

514

20-28

35

38

33

2991

402

511

2617

1.166

389

501


日期

煤气,%

半  径  煤  气  分  布 ,  %

塌料

CO2

CO

ηCO

1

2

3

4

5

次/日

8-15

18..66

24.2

43.54

17.92

19.5

19.22

17.04

9.69

1.25

16-19

18.63

24.3

43.4

18.5

19.37

19.33

17.22

10.72

1.5

20-28

18.89

23.22

44.86

18.18

19.36

19.13

18.36

10.82

0.78


   
各时期的原料条件如下表,折合焦比、燃料比也按下列条件计算(表3)。
表3:

日期

矿耗

矿石含铁

焦灰

煤灰

灰石

铁耗

风温

湿度

[Si]

kg

%

%

%

kg

kg/t

0C

g/ m3

%

8-15

1708

58.69

12.39

16.56

19

952

1162

14.17

0.54

16-19

1718

58.6

12.56

16.22

23

982

1181

14.65

0.50

20-28

1678

58.68

12.64

16.00

24

971

1153

9.72

0.50

 
3.2,同装与分装:
        由于界面效应,分装的矿、焦混合与变形,较同装小,因此料柱透气性更好。高炉一般采用分装。表4是首钢3号炉(1036 m3)的实践结果。
 表4

时间

日产

冶强

CO2

ηco

装料

料线

WK

WJ

K/J

透指

风量


t

t/日. m3

%

%

%

m

t

t

Q/ΔP

m3/分


1-20/1

2015

0.996

17.5

41.4

同装

1.75

23.1

6.01

3.846

1624

1889

1-9/2

2140

1.072

17.7

41.9

分装

2.0

24.1

5.94

4.06

1734

1990

18-25/2

2130

1.008

17.9

42.5

分装

2.0

26.3

6.33

4.15

1670

1945

时间
焦比
燃料比
校正焦比
校正燃料比

kg
kg
kg
kg
1-20/1
395
510
482
542
1-9/2
393
511
420
545
18-25/2
374
490
400
516
 
3.3,综合装料[5]:
为改善煤气利用,加重边缘,发展中心,在1982年实验综合装料制度,获得良好结果。矿石3车,分两次开大钟。第一次按料线1.75米加料,接着不等料线第二次开大钟,加入后续料,1号炉实践结果如下(表5):
 
表5

时间

装料制度

利用系数

焦比

校正焦比

煤比

燃料比

校正燃料比


t/日.

m3

kg

kg

kg

kg

kg

1-13/5

KKJJ↓

2.639

381

381

163.8

544.8

544.8

14-24

KK↓JJ↓

2.679

375

377

162.5

539.5

537.5

25-29

KK↓JJ↓

2.104

363

366

123.8

486.8

489.8

26-29/6

K1.5↓KJJJ1.5↓

2.875

366

375

138.8

504.8

513.8

  

时间

风量

风压

透指

煤气CO2

ηco

边缘CO2

中心CO

m3/分

kpa

Q/ΔP

%

%

%

%

%

1-13/5

1476

1.65

1713

15.77

35.88

6.7

8.5

14-24

1487

1.62

1770

15.45

35.65

7.0

8.7

25-29

1191

1.28

1726

17.19

39.15

11.9

10.9

26-29/6

1487

1.62

1728

17.28

38.53

13.4

7.3

3.4,大小料批混装[6]:
为克服大钟装料的局限性,首钢曾在进入末期的3号炉用大小批重混装的方法,修补炉墙并稳定高炉气流,受到很好的效果,操作结果见表6。具体方法是:
mA +nB           A = KKJJ↓        KK=20吨
                        B =KJ↓KJ↓        K=10吨
 
表6(1962年)

时间

装料制度

利用系数

焦比

校正焦比

冶强

K/J

塌料

坐料

风温

t/日.m3

kg

kg

t/日. m3

次/日

次/日

次/日

0C

1-10/1

KKJJ↓1.5m

1.34

718

0.942

2.93

1.4

0.8

818


11-31

(2A+3B)↓1.5m

1.476

692

701

1.01

3.18

1.2

0.6

828

 

时间

结矿比

TFE

焦灰

[Si]

加湿

CO2

煤  气  半  径  分  布,%

%

%

%

%

g/ m3

%

1

2

3

4

5

1-10/1

100

42.31

15.01

1.28

25.5

13.7

7.6

12.4

14.5

12.9

10.6

11-31

98.13

43.28

15.4

1.23

27

14.2

8.5

12.6

14.4

11.8

9.4

使用混装后,实际焦比下降20公斤,折算后降低17公斤。一月份炉身下部炉墙厚度460mm,到3月7日墙厚580mm。
大批重稳定气流,小批重加重边缘,两者结合,既改善顺行,也保护了炉墙。
 
3.5,抽矿或抽焦:

    炉况不稳定,炉料又不好,不具备使用大批重的条件,可用抽矿或抽焦的方法,稳定气流。具体做法是:
 
mKKJJ + KKKK        或   mKKJJ + JJJJ
 
3.6,双装

    出于同样理由,也可用双装。但双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气流分布,其“双”的部分,对气流的影响,和配“双”的相反。如下式所表示的,前一批示正装,和它相配的是倒装。每隔m批,有一批双装,在料柱中有一个大批重:JJJJ。
     
     mKKJJ + JJKK         
 
  3.7,半倒装:

        20世纪60年代,钢铁生产相当困难。原料很差,数量短缺。高炉或经常封炉,或维持生产。高炉难行、结瘤是经常的。半倒装由此流行。当时首钢(石钢)流行一句顺口溜:“小批半倒,灵丹妙药”。
 “小批”,保证高炉煤气两条通路,半倒是把焦碳装到高炉边缘及中心。这是发展两头的装料制度,煤气利用率很差,燃料比高。可以当“药'用,处理炉墙不干净,或因原料质量太差,保持高炉顺行。
是“药”,不能当“饭”,不能经常使用。经常使用,燃料消耗太高。
 
4, 无钟与大钟布料的区别
 
4.1,大钟布料是一次性的,大钟打开后,炉料在很短时间落到炉内,图3是大钟布料的炉料分布[7]。无钟布料是连续的,布一批料须较长时间(图4)[8],大约布8—12圈。图5是无钟布料示意图[9]。由于料流较慢,无钟的粒度偏析严重(图6)[2]。
图片
 
图3,大钟布料的炉料分布(高炉布料规律,277页表56)
 
 

图片

 
图4
 
 
图片
 
       图5,无钟布料示意图
 
 
图片

 
            图6    粒度偏析

4.2,大钟布料的炉料分布,位置比较固定,每批料的堆尖位置只能在炉喉间隙以内。利用不同料线、不同批重、不同装料次序及不同装料方法,改变炉料分布;而无钟,通过改变溜槽角度,可以将炉料,布到任何位置、并且有多种不同的布料方式(图7)。
图片
 
 
    图7    无钟可将炉料布到任何位置
 
4.3,溜槽旋转产生离心力,使溜槽外侧的炉料堆角变小,外侧料面较平坦,当多环部料时,形成炉料平台。大钟布料则无此特点。
 
图片


图8,布料形成的平台
 
5,无钟布料操作
 
5.1,单环与多环

无钟的特点,导致:
A,单环布料,偏析严重,特别是粒度不均匀的炉料。单环布料,扩大了无钟的缺点,降低了无钟的优势。
B,单环布料时,改变或试验不同装料制度,比较困难。变动结果,不仅影响边缘煤气分布,同时也影响中心,改变布料,引起的变化较大。
                            
 
图片

 
图9   改变单环示意图
 
多环布料,按要求将炉料加到一定的位置,可以满足冶炼需要。多坏,才能充分发挥无钟作用。通过多环布料,保持高炉中心活跃,边缘有足够的煤气流通过,以保证高炉顺行。多环,调剂煤气分布更灵活,更有利于高炉强化。
在多环条件下,改变煤气分布,一般通过改变边缘或中心的矿或焦的环数,即可实现,不必改动所有各环。改后是否准确,也容易判断。
多环,把粉料分散到较大的面积内,从而降低了粉料的破坏作用,提高了料柱透气性。
5.2, 边缘料面平台
     稻叶晋一等总结加古川高炉布料经验,边缘炉料在炉喉内形成一定宽度平台,高炉顺行很好,由此作为无钟布料规律,得到推广【10】。
 
图片

                                     图10,平台
5.3,无钟布料实例
 
按生产需要,确定布料方式。图11是追求低焦比、高产量的、中心发展型的煤气分布所作的不同装料生产过程[9]。
 
图片
图片
 
图11    千叶6号炉的布料实践[10]
 
 图11是追求低焦比、高产量的、中心发展型的煤气分布所作的不同装料生产过程[9]。
图5左边的横座标是布料角度,1是边缘位置,10是中心位置。黑的是矿,白的是焦;纵座标本是布料圈数。右图是不同装料方法的煤气分布结果。最上边是5月,最下边是10月的煤气分布。
图中4个月的4次改变,边缘第一环(520)、第二环(50.50)布的矿石和焦碳始终未变。第一次改变,仅变更第五、第六环(图中上部,5月到6月)。以后两次改变,均在3—7环之间。这正是多环部料的优点。从下图可以看到,边缘煤气利用率并未发生变化,中心煤气利用率逐次提高。
 
图12是日本一座高炉的布料操作结果[12]。图中第一列是布料方法,第二列是炉料分布,第三列是炉喉煤气及温度分布,第四列是冷却壁温度分布。从图中第三列看到,径向煤气温度和煤气中的CO2%含量是相反的。从第四列中看到,布料对后温度的重要影响。
 
图片

图12

5.4,宝钢布料[13]:
    宝钢重视布料平台。矿石在炉内形成自炉墙起1.3—1.7米宽的平台。具体的布料方法和布料的相关考虑见图13、表9。
 
图片

 
图13
 
表9
图片
    2004年3月宝钢无钟布料操作:
 

炉别

容积

d

m

系数

冶炼强 度

焦比kg

煤比kg

风温0C

CO2

富氧%

炉渣碱度

铁水Si,%

炉料结构,%

烧结矿

球团矿

生矿

1

4063

13.4

2.23

1.06

261

207

1244

22.80

2.60

1.22

0.36

77

5

18

2

4063

14

2.17

1.03

309

164

1229

22.7

1.88


0.34

77

5

18

3

4350

14

2.35

1.07

273

202

1248

23.3

2.84

1.24

.28

77

5

18

 
装料制度:

炉别

h

m

WK

t

WJ

t

αK    环数

αJ    环数

1

2

320

3

4

5

6

7

400

8

9

10

1

2

320

3

4

5

6

7

400

8

9

10

1

1-1.5

131

24.7





















2

1.2

131

26.7


3

3

3

3

2






3

3

3

3

2

3




3

1.2

131

24.7


3

3

3

3

2






3

3

3

3

2

3




  
5.5,其他厂经验
      A,上钢一厂

炉别

容积

d

m

系数

冶炼强 度

焦比kg

煤比kg

风温0C

CO2

富氧%

炉渣碱度

铁水Si,%

炉料结构,%

烧结矿

球团矿

生矿

3

2500

11.1

2.4


369

110

1160

21.67

1.67

1.16

0.39-0.41

82

12

6

 
 

炉别

h

m

WK

t

WJ

t

αK    环数

1

500

2

47.5

3

45.5

4

43

5

40.5

6

37

7

34

8

31

9

27

10

230

11

18

3

1.5

60

14.4





1

3

4

4








αJ    环数









2

2

2

1

2

2


                  
   布料分11环。较分10环或分偶数环,有明显的有点,即有一个偶数环,将炉喉面积,等分。如分11环时第6环等分炉喉面积。上钢一厂3高炉,炉喉面积分11环。次炉布料,焦炭布到中心方向较明显。
 
B, 首钢  2004年3月

炉别

容积

d

m

系数

冶炼强 度

焦比kg

煤比kg

风温0C

CO2

富氧%

炉渣碱度

铁水Si,%

炉料结构,%

烧结矿

球团矿

生矿

1

2536

11.56

2.16

1.13

408

87.3

1056


0.2

1.08

0.58

75.8

15.8

8.4

 
装料制度:

炉别

h

m

WK

t

WJ

t

αK    环数

1

2

3

4

230

5

26

6

29

7

32

8

35

9

370

10

1

1.2

47.5

13.9






5

2

5



αJ    环数






5

2

2

2

1

1

2

3






 
首钢当时焦炭强度不佳,焦炭在较大范围分布。
  C,昆钢6高炉

炉别

容积

d

m

系数

冶炼强 度

焦比kg

煤比kg

风温0C

CO2

富氧%

炉渣碱度

铁水Si,%

炉料结构,%

烧结矿

球团矿

生矿

1.2

2000

10

2.0

1.02

452

62

1030



1.04

0.49

75

14

11

装料制度:

炉别

h

m

WK

t

WJ

t

αK    环数

1

100

2

22.2

3

27.2

4

31.7

5

35.7

6

39.2

7

42.1

8

44.6

9

46.8

10

48.8

11

50.3

1

1.2

47.5

13.9




2

2

3

1





αJ    环数






1

100

2

22.2

3

27.2

4

31.7

5

35.7

6

39.2

7

42.1

8

44.6

9

46.8

10

48.8

11

50.3





2


2


5

6

7

8








 
      典型的中心加焦。
      D,武钢
 

炉别

容积

d

m

系数

冶炼强 度

焦比kg

煤比kg

风温0C

CO2

富氧%

炉渣碱度

铁水Si,%

炉料结构,%

烧结矿

球团矿

生矿

2

1536

8.9

2.23

1.14

408

128

1128

19.28

0.92

1.07

0.52

76

4

20

 

装料制度:

h

m

WK

t

WJ

t

αK    环数

1

22.2

2

29

3

33

4

36.8

5

40.5

6

43.5

7

46

8

43.5

9

48.5

10

50.3

11

50.3

1

1.2

47.5

13.9






2

2

3

3



αJ    环数






1

10

2

22.2

3

29

4

33

5

36.8

6

40.5

7

43.5

8

46

9

48.5

10

50.3

11

50.3









1

2

2

2

2







     矿石反复布料(见红字):  6         7        8          9
                                              43.5  →46  →43.5  →48.5   →
                                                 2        2         3          3


5.6,不同先进高炉的温度分布曲线见图14。
 
图片


图14  煤气温度分布【13】
 
6,布料新动向
高炉按自己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装料方法。日本川崎公司,研究逆向布料,炉料从中心开始(图13),和传统布料不同[13],炉料在炉内很少位移或滚动。这种探索精神,表现继续挖掘潜力的决心。 
图片
 
 
                              图13    逆向布料
 
参考文献
 
[2] 前田久纪等,高炉装入物分布制御,制铁研究,第325号(1987),21—33。
[5] 陈欣田,高炉正正分装大料批的技术操作,首钢科技,1982,12,1-11。
[6] 陈家华,石钢高炉使用大小料批混装降低焦比的经验,1964年10月,油印本。
[7]Р.БААКЕ,Сталь,1959,10,869—880。
[8] E.Legille,Ironmaking Proceedings,32(1973),144—162.
[9] M.Nomura, etc.,Ironmaking Proceedings,v.43(1984),111—117。
【10】稻叶晋一等,神户制钢技报,1984,34(4),42-47。
 
[11] J.Kurihara,etc.,Ironmaking Proceedings,v.40(1980),113—122。
[12] W.K.Lu (by Edited),OPTIMUM BURDEN DISTRIBUTION IN BLAST FURNACE,Canada,1978,10-1—10-7。
[13] 余琨等,高炉喷煤,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84-88页。
[14] 佐藤  健等,铁と钢,Vol·86(2000),No.10,813。
                                               
附:邯钢5高炉
 
(初期)
h
 
WK
 
WJ
 
αK    环数
m
t
t
1
 
48.5
2
 
47
3
 
45
4
 
43
5
 
40.5
6
 
38
7
 
35
8
 
32
9
 
28
10
 
22.5
1.2
47.5
13.9






10



αJ    环数







5



5




 
不论矿石或焦炭,均不向高炉靠近中心。起初用布料校正,少加重边缘,高炉立即难行,风量大减,高炉不接受,生产损失很大。装料方式举例如下:
 
(改变一例)
h
 
WK
 
WJ
 
αK    环数
m
t
t
1
 
46
2
 
44
3
 
41.5
4
 
39
5
 
37
6
 
35
7
 
32.5
8
 
29
9
 
23
10
 
18
1.2
47.5
13.9




7
5




αJ    环数






2
2
2
2
2
1
2



 
   这是我最沉重的冶炼经历之一。
 
h
 
WK
 
WJ
 
αK    环数
m
t
t
1
 
46
2
 
44
3
 
41.5
4
 
39
5
 
37
6
 
35
7
 
32.5
8
 
29
9
 
23
10
 
18
1.2
47.5
13.9



1
3
4
1



αJ    环数





3
2

1
1
3
5




 
曾两次用焦炭热洗,按经验,足以起作用,但并未奏效。
高炉炼铁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