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济源:济源为何能成为省直辖市?济源又有者怎样的历史发展变迁?

 世界历史网 2021-11-28

济源市,是河南省的一个省辖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北与山西交界,南临黄河。全市下辖5个街道、11个镇,截至2019年,全市总人口71.77万,常住人口73.37万,实现GDP686.96亿元。

济源市,在行政区划上是一个县级市,但它不像大多数县级市一样由地级市代管,而是由省直管,因此领导也是高配副厅级。但2017年以来,国家级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成立,示范区领导由济源市领导兼任,因此济源市领导也高配至正厅级。

从地理位置上看,济源夹在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省焦作市、山西省晋城市之间,堪称山西省的南大门,河南省的北大门,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济源城西有一座古关隘在历史上大名鼎鼎,这就是轵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路将相王侯争夺之地就是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有人在河南战败后逃到山西,还是从山西进兵至河南,在当时交通方式落后的条件下,走轵关是非常方便的。

济源还是个风水宝地,要山有山(王屋山),要水有水(黄河)。四季分明,风景秀丽,无灾无害,还是愚公故里。

济源地名的由来

济源之名始于隋朝——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轵县北部置济源县,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济源自得名以来,未再更改,距今已有1425年的历史了。

济水在古代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远古时期济水的源头在王屋山,据《尚书·禹贡》载:“导沇水,东流为济。”

沇水即王屋山上太乙池之水。那么谁导沇水呢?

宋徽宗在封济渎诏书中说:“朕惟百川,莫大四渎。禹导沇水,是为济源。”也就是说,是治理黄河的大禹将王屋山的沇水疏导成为济水的源头。随着山川河流的变化,太乙池之水穴地潜流到济源市内的龙潭寺、济渎庙内北海池复涌为泉。

▲济渎庙

现今济水已不复存在,龙潭、济渎地名尚在,但清澈的河流和喷涌的泉眼已经消失了。在《济源县志》上,数十首关于龙潭和延庆寺的诗作,依稀可见龙潭当日的风韵。

济源为何能成为省直辖市?

济源虽然小,但是,千万不要小觑它,它的地位可不一般!

名义上,济源,是县级市,但是,它归河南直辖,是河南唯一的一个直辖县级市。

这种直辖关系,有点类似于重庆之于中国一般。

不同的是,济源,在类别上属于: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

这也间接说明了,济源的地位不一般!

不算各个地级市的市辖区,河南省现在共有一百零几个县(级规模的行政单位),其中包括县80多个,县级市21个,河南省直辖的县级市1个,也就是济源。

有人非常奇怪,河南省这么多县(含县级市,下同),而且知名的县也有很多,为何偏偏是济源成为省直辖?

济源在哪?咱们打开河南省地图,在西北方向找到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洛阳北边是黄河,过了黄河就是济源。济源在著名的王屋山南,北边是山西省晋城市,东边是河南省焦作市,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济源的地名由来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这里是济水之源,故名。济源面积19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70万左右。

济源最早出现县级单位是在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朝在这里设济源县,隶属于当时的怀州。济源曾在唐朝初年升为地级单位,设西济州,但后来又撤销了,重回县级。济源在宋朝隶属于孟州,其他时间多隶属于怀州(明清时的怀庆府)。怀庆府的管辖范围,基本上包括了济源和焦作二市,东至修武,南临黄河,北界王屋、太行二山。

单纯论在河南省的地理位置,济源相对有些偏西北,又在王屋山下,交通不是特别便利。河南省东部是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京广铁路(高铁)和陇海铁路(高铁沿线)交叉相汇,交通更便利一些。

济源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隶属于平原省,后来撤销平原省,济源回到河南省,隶属新乡地区。1986年,济源改隶属于焦作市。这个时候,济源还是县级。至于河南省为何偏偏选择济源成为省直辖,有很多种说法。比如说山西省曾经打算得到济源,作为山西省进入华北平原地区的通道。河南省当然不想让济源离开,就升济源为省直辖,加大对济源的倾斜力度。

还有一种说法就比较让人惊奇了,与洛阳有关。洛阳的历史地位无需多言,在那放着呢。

河南省省会在郑州,处于陇海和京广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在河南省的位置是相对中心。河南省是农业大省,要提高作为中原腹地的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设立直辖市似乎是一个可行办法。郑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太合适直辖,不然河南省怎么办?于是有人说那可以考虑洛阳,相对偏西,设直辖后可以带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西部、河南省西部的发展。洛阳之于河南的意义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洛阳的河南似乎少了太多意义。所以这个说法法认为河南省不能失去洛阳,就在洛阳以北的济源设省直辖县,通过加大对济源的倾斜,让洛阳留在河南省。

这两种说法更多的都是传闻。济源能成为省直辖,主要原因是济源的经济实力在河南的县级单位中非常强劲。早在27年前的1993年,济源的财政就有1亿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排在河南省的县级单位第一。说到济源,外地人可能不太熟悉,但说起到著名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大多数人都是知道的。

小浪底工程就在黄河两侧,南边是洛阳市的孟津县,北边就是济源。济源在成为省直辖之前的1996年,县里的财政就有4亿之巨。济源有良好的经济(工业)基础,又在晋豫两省之间,南邻重要城市洛阳,位置是比较特殊的。将济源成为省直辖,然后重点发展济源,可以让济源与洛阳一起,打造豫西北的经济高地。因为基础好,有很多现成的条件可资(成为省直辖)利用,而不需要在前期投入太多。

出于各种考虑,1997年,原隶属于焦作市的济源升为由河南省直辖。

至于济源升为省直辖的原因,并没有官方的说法,民间只能靠猜。比如有人说是山西曾打算把济源弄到山西,河南赶紧把济源升为省直辖。还有的说法是河南在二十多年前曾提出“十八罗汉闹中原”,当时河南只有十七个省辖市。还缺一个怎么办?那就把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不错的济源升为省直辖,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局面。

当然这些民间说法不一定准确,只能说,是历史和济源本身的优势造就了这样一个地位。

济源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经济增速却不低。

数据显示,2019年济源市生产总值完成687亿元,增长7.8%,居全省第2位。

焦作、济源一带蕴含着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资源,有色金属产业是济源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据济源市商务局信息统计:以豫光集团、万洋集团、金利金铅等为龙头,全市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20余家,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

济源还是亚洲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中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济源的历史发展

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上古时期是夏少康的都城“原”,战国至两汉时期济源因“轵邑”富庶而闻名。济源现拥有济源钢铁,豫光金铅等三家上市公司。济源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等工业生产体系。手工艺品天坛砚为我国4大名砚之一。

远古

上古时济源是夏朝故都,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迁都原,即今济源市区西北部火车站一带。

商代济源一带有向国、召国。

西周、东周时期,济源一带有原、樊、向、苏、单等诸侯国。

春秋战国,济源一带先属郑国,后属晋国,再后属韩、魏。

秦汉时期

秦代(前221-前206) 济源境内设轵县。一说属三川郡,一说属河内郡。

汉代(前206-220) 济源境内设轵县、波县(今裴城一带)、沁水县(今王寨一带) 。

魏晋南北朝

三国时代(220-280)济源境内设有轵县、沁水县,属魏国河内郡。

西晋(281-316)时济源境内有轵、沁水二县,属河内郡。

东晋(317-420)时期,济源属前秦。

北魏后分为东魏和西魏。济源东部属东魏,境内有轵、沁水二县。西部属西魏,境内设有邵郡。辖苌平县。

北周(558-580)和北齐(551-577)时期,沁水县并入轵县,改苌平县为王屋县。

隋唐时代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 年) ,析轵县北置济源县,属怀州,大业三年属河内郡。从此有了济源县。

唐代,济源一带政区变化较大,屡建屡废。

唐末,济源境内有济源、王屋、河清三县。其中济源属孟州,王屋、河清属河南府。

宋辽金元时期

北宋时期,济源境内有济源、王屋、河清三县,属孟州。

金时期,济源属金国(1115-1235),设济源、王屋二县。属孟州。

元代,王屋县并入济源县,属怀庆路孟州。

明清时期

济源县属怀庆府。清顺治十七年(1643年)《怀庆府志》载:济源县东至河内界30里,西至山西垣曲界180里,南至洛阳界70里,北至山西阳城界50里。东西长210里,南北宽120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怀庆府志》载:济源县东至河内界35里,西至山西垣曲界175里,南至孟津县界55里,北至山西阳城界35里。东西长210里,南北宽90里,济源境域南北缩小30里。

民国时期

1913年属豫北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济源在河南省的位置1932年属河南省行政督察第四区。1942年7月,豫北道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国32年(1943年)2月,太岳区析济源县西置王屋县,两县大致以大店河为分界线。

1946年,抗战胜利后,抗日民主政府更名为济源县民主政府;1947 年7月,撤销王屋县,将王屋县的一、三区划归济源。

1942年4月,中共领导下的太岳区将济源县一、四区9个保的瓦窑沟、南河、东背、毛街、官庄、衙道等44个自然村划归山西省晋城县管辖。

1944年11月,太岳区将济源县寨河行政村的瓮河、圪了滩、堂门、谢庄、化城等6个自然村划归山西晋城县管辖。

1947年7月,太岳区第四专区撤销王屋县建制,将二区(英言)划归山西垣曲县管辖;一、三区回归济源县。自此济源、垣曲大致以西阳河为界。1948年)9月,太岳区第四专署将山西省晋城县竹园沟所属之济源寨河行政村的6个自然村重新划归济源县管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济源县属之。同年将济源县第一区的郭庄划属山西省阳城县管辖。1952年平原省撤销,划入河南省,济源改属河南省。

1954年12月,济源、阳城两县商定:以天池岭(亦叫小长岭)等自然实体为分界线,界南的莲花迪(chan)划归济源县。

1956年3月,新乡行署转省人委批复:将济、孟两县共管之青泉乡赵顺庄济源部分划归孟县管辖。

1961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复山西省人委报告:同意将山西省阳城县所属的郭庄大队划归济源县管辖。

1970年,属河南省新乡地区。1975年5月2日,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设立济源工区办事处,工区下辖虎岭区(县级) 、济源县。并将济源承留、思礼两公社范围内的"五三一"工程区划为虎岭区。

1977年5月30日,中共河南省委撤销济源工区办事处后,虎岭区并入济源县。济源县重归新乡地区领导。

1978年1月,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济源坡头公社所属之送庄、南陈、郭庄、济涧、金鹅、东寨、马洞等7个大队划归洛阳市吉利区管辖。1986年3月,新乡地区撤销,济源划归焦作市领导。

1988年6月,济源撤县建市。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济源市由河南省直接管理。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济源市由河南省直接管辖,成为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

2007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撤销思礼乡、下冶乡、王屋乡、亚桥乡,分别设立思礼镇、下冶镇、王屋镇和玉泉街道,同时将双桥街道更名为沁园街道。调整后,全市辖5个街道、11个镇:沁园街道、济水街道、北海街道、天坛街道、玉泉街道、克井镇、五龙口镇、轵城镇、承留镇、邵原镇、坡头镇、梨林镇、大峪镇、思礼镇、王屋镇、下冶镇

济源古遗址之轵国故城

轵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济源示范区轵城镇豫晋古道,始筑于春秋时期,属东周畿内陆。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轵国故城是我国早期城址,在春秋时期就是著名的通都大邑。

轵国故城始筑于春秋时期,属东周畿内陆。战国时期一度为韩国国都,公元前358年属魏。据《盐铁论·通有篇》记载,其时轵城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之一。公元前291年,秦国攻占轵地,统一后设轵县,属三川郡。西汉初,改属河内郡,并设盐铁官。吕后元年,封惠帝之子刘朝为轵侯。文帝元年,封薄昭为轵侯。北朝亦曾封国,故有“古轵国”之称,石额犹存。公元627年,轵县并入济源县。从公元前633年延至公元627年废弃,故城经历了一千二百六十年的沧桑历史。

从区划上看,现在的轵城只是济源的一个乡镇级辖区,但是,这个小镇的历史,竟然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远远早于济源的建制。据《盐铁论》记载,当时的轵城“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轵”,是一个非常冷僻的汉字,据《现代汉语辞典》解释,轵是指古代马车上车轴的末端。这座古镇为什么会以“轵”命名呢?

古代一个城池或城市的起源,都会有非常复杂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到轵国故城,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襄王17年,当时因为晋文公因为拥立周襄王有功,周襄王把阳樊之地封给了晋文公。轵国故城总面积约32.5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东西稍宽,唯南城墙微向外折。东、南两城墙地上保留较好,发现城门遗迹各两处。西城墙角段地上尚存70米,发现城门与水门各一,北城墙仅东段地上尚留高1米许残段;东城墙长1766米,宽约6—30米,高约1—8米;南城墙长1865米,宽约8—32米,高约2—9米。城垣系夯筑而成,夯层厚8—11厘米,圆形夯窝,直径6厘米,深0.5厘米许。南城墙发现有平夯,城垣自下而上包括有春秋、战国、西汉诸夯土层,城内陆势由南向北渐低。泥沟河(古涂沟水)自西南水门入城,北折经水门穿城而过,城内西北角圪塔坡(古称金銮殿)为宫殿区。城中心有古轵国祖庙,北宋时为大明寺。在寺前50米处,泥沟河西岸曾发现陶窑十余座,当为制陶作坊遗址。东城墙门内有一座边长100米的方形高台,就是故城高台建筑遗址。城垣内历年陆续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铁器、铜器等物,其中汉文帝五株钱石范、石磨盘和铜薰炉很有价值,富有时代特色。经勘查城垣内里坊布局较规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