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的十句话,最好背下来

 灵翼小妖 2021-11-28


能克己,方能成己。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他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今天,洞见君精选了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让我们一起领悟哲人智慧。



01#

欲修身,先养心

  •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译文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良知君说
万事万物都在人心理,这个世界上没有心外之物。
安顿好自己的心,修炼好这颗心,人才不至于被外物牵着鼻子走。
内心强大的人,无论外界如何动荡浑浊,依然澄明安宁。



02#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译文: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良知君说:
一包盐倒入锅里,会把人咸死。
倒进湖里,却没有感觉。
同样一件事,对于内心强大的人而言云淡风轻。
对于内心弱小的人却是天塌地陷。
学会放宽自己的心,放大自己的视野,你的世界也会因此宽阔起来。



03#

身外物不奢恋

  •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良知君说:
人类获取物质是为了获得愉悦感,而不是为了获得负担。
如果获取外物反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那就是舍本而逐末了。
人活一世,活的是个心情。
身外之物,不必太多,够用就好。
只有不被外物牵绊,一个人才能真正意义上洒脱平和。



04#

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

  •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译文: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良知君说:
我们总是祝福别人一世平安。
但是谁的人生没有坎坷困苦呢?
对于真正的智者而言,困苦不是灾难,而是契机。
唯有在事上磨练,唯有跨过千难万难,一个人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不经风雨不见彩虹,不经风霜不闻梅香。


05#

至诚胜于至巧

  •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良知君说:
与人交往,靠的是一个“真”。
你真诚待人,别人才能真诚待你,这样才算是真交情。
与自己相处,靠的也是一个真。
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真诚对待自己,反省自己,一个人才能真正抵达自己。



06#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译文: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良知君说:
人这辈子只有几十年,短暂到来不及做第二件事。
选择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必须明白自己的心意,找到自己的志向。
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集中自己耗散的精力,去解锁那个人生唯一的答案。



07#

去做才是孝

  •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译文: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良知君说:
说和做是一回事,不存在知而不行。
只有去做了,才能算是真的知道,若是真的知道,则一定去做了。
知与行不是孤立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绘制出完整的世界图景。



08#

克己才是真功夫

  •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译文: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良知君说:
克制自己,主要是克制自己的欲念。
欲念一多,人心就会散乱。
所以真正的功夫,就是懂得收束自己的内心。
化解内心的妄念,萃取出美好的良知,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09#

路,尽管去走

  •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译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良知君说:
万事开头难。
很多人一辈子没有成就,就是输在了开头上。
其实人生的路只要大胆去走就好了,不必思虑,不必顾念。
只要踏出了第一步,剩下的路慢慢就找到了。
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路。



10#

参破生死,尽性知命

  •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译文: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看得透,这个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良知君说: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生死外无大事,一个人若是经历过生死,也就什么都活明白了。
不必担忧,不必焦虑。
人生是一个过程,有开始就有终结。
谁又知道,终点不是另一场开始呢?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坦然接受,欣然接纳。
顺其自然,应该终结的时候自然也就终结了,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看透事物本质、掌握宇宙规律的人,

注定截然不同的命运。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致良知书院

10万+创业者一起洞察事业和生命的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