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之遴投降大清时,为何要力劝洪承畴掘了孝陵,以泄尽大明秀气?

 大秦之歌 2021-11-29

文  ∣ 大秦之歌

作者简介

今日头条优质历史文化作者

 起点中文网小说签约作家

清朝入关的第二年,洪承畴奉多尔衮之命去江南做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也就是把江南坚持抗击清军的各种势力通过策反、拉拢和引诱等手段尽快吸引到大清政权这边来。多尔衮为什么要洪承畴做这个事情呢?主要是因为洪承畴本身也是投降清朝的汉族大臣,再一个洪承畴这个人也很能干,深得多尔衮的信任,所以就把这个事情扛了下来。

当时北方地区的反清势力基本上已经被清荡平,但南方的南明小朝廷却此起彼伏,反清复明的浪潮一浪接一浪。洪承畴上任之后,就很快积极的投入到清政府交代给他招抚工作之中。

当时有一个陈之遴的人很快投降了清朝,为了表示自己投降的决心,他给洪承畴提了一条建议,就是“掘孝陵,以泄尽大明秀气”。意思是只要把朱元璋的孝陵给挖了,大明江山就会彻底毁灭,江南的招抚工作也就很快结束了。那么?这个陈之遴是什么人?他为何要这么狠毒地提出挖了朱元璋的孝陵呢?洪承畴有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呢?

顺治二年,也就是1645年6月14日这天,多尔衮正式任命洪承畴担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一职,让他全权负责招抚江南一带的抗清势力。八月初,洪承畴走马上任来到南京,正式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清军攻占南京之前,这里有一个短命的南明皇帝,叫弘光皇帝,也叫弘光政权。

这个政权是在大明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杀之后,由当时南京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等人发起成立的。崇祯皇帝死后,国家没有皇帝就等于没有主人,大家惊慌失措之时,也不忘记赶紧给自己弄一个新主子。

在朱元璋的后代子孙中,史可法选中了年轻有为、贤明勤奋的潞王,准备让这个小孩登基当皇帝,领着大家一起抗击满清。但就在他打算实施时,凤阳总督马士英逃到南京。这个人是个大太监,职务略比史可法高一些。而且大明帝国时期的太监,都比较擅长权谋,他认为史可法选的这个潞王虽然贤明,但不靠谱,为什么不靠谱呢?

主要是他认为这个潞王跟崇祯皇帝的血脉关系离的太远,不适合当皇帝。他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实际上在他心里,早有一个理想人选,这个人就是福王朱由崧。福王朱由崧是个享受型的年轻人,贪图享乐,不务正业,容易被权臣驾驭。所以,马士英选择他当皇帝,是有自己私心的,他内心就是要找一个自己好控制的人当皇帝,这样他才能享受至高权力带来的快乐。

可想而知,这种太监控制的朝廷有多么腐败和无能。没有一年时间,十万清军就兵临南京城下,福王逃走,马士英也早早开溜,剩下的大批明朝官吏高高兴兴地开门投降,薙发换服装,摇身一变成了大清的忠臣。这其中就有当时很有名气大明学者钱谦益等人。

当时,陈之遴不在南京,所以他没赶上投降清军这么大的场面。他是公元1645年5月加入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的,刚一上任,就被弘光帝朱由崧派到福建,去掌管主持福建的乡试工作,为国家选拔人才。就在他刚走不久,清军就来到南京城下,南京城换了新主人。陈之遴听到消息后,急忙跑回海宁老家躲了起来,担心这战火燃烧到自己身上。

过了一年,也就是1646年,当他看到很多明朝的同行官吏降清以后日子过的比以前还滋润,自己也萌生了投降清朝的想法。于是,他找到当时大清的闽浙总督张存仁,表达了自己想要投降的想法。张存仁原来也是大明的一名战将,后来追随吴三桂舅舅祖大寿投降满清,在满清朝廷也混的不错。满清入关之后,张存仁也是一路从北京征战南下,最后做了闽浙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张存仁一听陈之遴亲自找上门来也投降,心里就非常高兴。陈之遴的才华在明末时期有目共睹,而且他在崇祯十年以一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才华横溢。最关键的是,大清此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招抚人心,安抚地方。陈之遴来的正好。

接着,张存仁又把陈之遴推荐给自己的上级,江南总督洪承畴,洪承畴也在百忙之中约见了陈之遴。按照规定,所有的大明故吏一旦投降,都要去北京向大清皇帝承认罪过,要求豁免,然后才能正式加入大清,成为清朝的官吏。陈之遴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洪承畴也格外重视,在陈之遴去北京之前,作为江南总督,洪承畴要在政治上、思想上都要对陈之遴进行例行公事的考验。

顺治三年,也就是1646年10月,陈之遴准备进京朝觐见顺治皇帝,走之前,他来到洪承畴的办公室,两个人认认真真的谈了起来。洪承畴要比陈之遴大十三岁,当然,此时的职务,洪承畴也要比陈之遴大很多。两个人谈着谈着,陈之遴突然对洪承畴说了一句话,他说:“掘孝陵,当泄尽明朝秀气。

不清楚陈之遴是一时兴起,还是在脑子里已经将此事酝酿了很久。也不知道他到底出于何种居心,是试探洪承畴,还是急着表忠心,总之他这句话让洪承畴大吃一惊。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修建时间长达30年,在大明臣民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对于陈之遴这种大胆的建议,洪承畴内心震惊,但他并未答应这种荒唐的请求。至于为何没有答应,咱们放到后面说。

先说说陈之遴为何突然会有这种超出常人思维定式的提议?难道说,他对自己曾经工作的大明帝王如此恨之入骨呢?所以他才提议洪承畴掘了朱元璋的孝陵。如果是,那他到底是出于发泄私情?还是想为自己的新主子表忠心呢?

大家都知道,在咱们中国社会,无论历朝历代,从古至今,掘坟挖墓是一件要遭千万人唾骂、道德沦丧的事情,更何况陈之遴还是一个读书人。此外,历史上王朝更替,也很少有新王朝的皇帝命人去掘前朝皇帝的陵墓,相反的,他们不但不掘墓,还会派人继续修缮,精心保护,表达对过去王朝的敬意。远的不说,就拿最近的顺治皇帝来说,他进入北京之后,就命令手底下的人对崇祯皇帝、皇后进行了妥善安葬,赢得了北京城很多人的尊敬。顺治皇帝尚且能善待故明皇帝,陈之遴却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掘了朱元璋的孝陵,难道他就不怕背负千古骂名吗?

要了解陈之遴力劝洪承畴“掘孝陵,泄尽明朝秀气”的这件事,我们还要从陈之遴的家世说起。陈之遴是浙江海宁人,也就是“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海宁名门陈氏。陈之遴的父亲叫陈祖苞,当时是顺天巡抚,陈之遴是个标准的“官二代”。

崇祯十年,他以一甲二进士中榜,成为大明帝国人才储备库里的优等生,人生迎来了高光时刻。他春风得意,准备施展拳脚,好好奋斗一番。

但此时的大明帝国摇摇欲坠,屋漏偏逢连阴雨。崇祯十一年,皇太极带领大批清军越过长城,兵临北京城下,朝野震动。陈之遴的父亲成了这件事情的“替罪羊”,崇祯皇帝以“守备不足,坐失城池”之罪,将陈祖苞缉拿问罪,逮捕入狱。

陈祖苞入狱后,作为儿子的陈之遴四处活动,拉关系找熟人,请客送礼忙活了好一阵子,希望能把父亲从刑部大牢里抢救出来。但此时的崇祯皇帝最大的毛病就是猜忌大臣,而且手段残忍,动不动就对犯了错误的官员执行死刑,大明很多有才能的官员因此而丢了性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袁崇焕了。

因此,陈之遴四处活动没有丝毫效果,到了最后,他自己也受到了牵连,从翰林院编修的位置上被革职,永不录用,等于判了死刑。他的父亲陈祖苞在受冤蒙羞压力之下,自己寻了短见,一命呜呼了。

有野史记载,是陈之遴为了不让判了死罪的父亲连累自己,在得知崇祯皇帝不打算赦免父亲之时,于是起了和父亲划清界限的心思,打着探监的名义,在狱卒不备时,偷偷地将事先准备好的毒药放入父亲的食物之中,将父亲毒死在刑部大牢中。关于这件事情的真伪,无从考证,只能似信非信而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这件事情之后,陈之遴对崇祯皇帝多少应该有点仇恨,毕竟是崇祯皇帝搞得他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逼得他做出了一些有违人伦的事情。

一个人的成长,有时候会付出很大的代价,陈之遴的成长,可以说是父亲陈祖苞用性命换来的。

可能正因为这个原因,陈之遴对大明王朝充满的仇恨,这是私情。另外,陈之遴做为一个读书人,对当时朝廷内部那些乌烟瘴气的事情也应该有所耳闻。中榜之后,他做了翰林院编修,成天跟大明各种政府单位的往来文书打交道,又行走在官府衙门,对朝堂之上发生的事情耳闻目睹的比较多,朋党勾心斗角,政治腐败,流寇四起,兵祸连年,辽东动荡等等,这一切事情毫无好转,反倒愈演愈烈,表现出朝廷的无能,这让陈之遴非常失望,这应该是愤慨。私仇公愤加在一起,让陈之遴对大明朝廷充满仇恨。

但这些都是陈之遴力劝洪承畴“掘孝陵,尽泄大明秀气”的原因之一。从他敢于对洪承畴提出这条建议来看,也有向清朝当权者表示忠心的意愿在里面。

那么,洪承畴为何没有答应陈之遴的建议?接下来咱们聊聊这个话题。

洪承畴当时任江南总督,是满清坐镇江南的头号封疆大吏。陈之遴在没有去北京之前,洪承畴是他见到的满清政府级别最高的官员。但他不知道,尽管洪承畴位高权重,但对于“掘孝陵”这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说,只怕他还没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这个权利。先不说“掘孝陵”能否产生“尽泄大明秀气”这样的后果,单说“掘孝陵”这事,弄不好跟大清的“薙发令”一样,一旦实施,势必会造成明朝故人大规模的反叛,对洪承畴招抚江南的工作造成很大压力。

从政治上来讲,这么做会有很大的风险,这是其一。

其二,清兵当初入关进入北京之后,多尔衮面对大好形势,曾数次提出要所有大明臣民薙发表示效忠满清朝廷。但均被洪承畴等汉族大臣拦了下来。因为洪承畴深知头发对于汉人来说又多重要,在中华文化里,千百年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古训。加上大明立国之初,就确立了以孝治国的国策,人人都把孝看得比天大。如果冒然颁发“薙发令”,让所有汉人剃去头发,那肯定是行不通的,等于让所有汉人都背上了不孝的骂名。

后来,多尔衮听了洪承畴的建议,只要求投降的官员薙发,老百姓就先搁置一下。但江南初定之后,多尔衮又信心大增,以为统一中华已经成为唾手可得的事情,于是他不听任何人的建议,向全国下达了“薙发令”,果不其然,一下子很多地方开始反抗满清,就连一些已经投降满清的明朝大臣将军,也重披战袍,反抗满清。

洪承畴作为过来人,怎么会不晓得“掘孝陵”所产生的危险后果呢!此外,在洪承畴看来,满清虽然是少数民族,但却对中华文化特别痴迷。尤其是皇太极、多尔衮,都是雄才大略之人。

入关之初,就按照洪承畴等人的建议,对明朝所有皇帝陵寝进行妥善保护,以达到收拢人心的目的。以上种种考量,让洪承畴对陈之遴“掘孝陵,尽泄大明秀气”保持了抵触情绪。所以他虽然没有直接拒绝陈之遴的建议,但在内心早已把陈之遴的提议给拍死了。

后来,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不久,很多南京城的老百姓也知道了陈之遴力劝洪承畴“掘孝陵,尽泄大明秀气”这件事,大家认为陈之遴不但人坏了,连心也坏了。对洪承畴的评价反到很高,认为他“犹有人心”,是个好官。也通过这件事情,陈之遴在史书上落下了“贰臣”的骂名,既是同朝为官的人,都对他的人品大为怀疑。

好了,今天老秦的话题就和大家聊到这里,恳请朋友们多多点赞、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收看,咱们下期再见!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