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世界名画 惊鸿巨作(2)

 zzm1008图书馆 2021-11-29
三阳开泰
09-24

来自话题
#晒晒喜欢的书画作品
7.1万篇

19、《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苏里柯夫(俄国)

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1848年~1916年)(Surikov,Vasili Ivanovich),俄国画家。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916年3月6日卒于莫斯科。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之一。他创作的大型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被称为历史画的'三部曲',是展现了俄罗社会变革的宏阔史诗与经典画卷。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规格218х379 cm 材料:布面油彩画 时间:1881年 作者: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俄国)现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苏里柯夫在1878年着手起稿,花了三年时间,真实地描绘在莫斯科皇宫广场上处决近卫军的情景。

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俄国发生了近卫军兵变。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立即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该画即是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创作的。

画家描绘的是兵变失败的近卫军临刑前的场景。行刑的地点是莫斯科红场,画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墙外和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的天球顶。

画面中,彼得大帝身穿海蓝色军装骑在高头大马上,亲自监督处决“谋反”的近卫军。他傲视一切,但很孤立。在他的身后是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绞刑架,右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

占据画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动乱的人群,一些农民装束的近卫军家属围绕即将临刑的近卫军身旁,他们悲痛地哭泣着。

即将被处死的近卫军共六人,其中有四个中心人物。

第一个是个红褐色头发的中年人,他坐在车上,手持蜡烛,戴红帽,正与彼得大帝怒目对视,他们的视线遥相对峙。

第二个人蓄黑胡,穿红外衣,他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第三个是满头白发的老者,正在安慰前来与他诀别的子女。

第四个站在车上,披着深色的外衣,正在向周围的人鞠躬表示告别,他是一个身体比较瘦弱的近卫军。

另外两人背对观众 ,其中一人正被架着走向绞刑架。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真实地描绘在莫斯科皇宫广场上处决近卫军的情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忠实地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写生手法,通过对画中人物的细致刻画,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勇敢斗争的精神和宁死不屈的俄罗斯民族的坚强性格。

该画作中并没有刻意渲染死亡的恐惧,而是着力展现性格的力量,以及这一俄国历史上重要转折时期的悲情。正如作者苏里科夫所说,该画只是表达出最后时刻的庄重,而不是刑罚本身。

20、《贩卖孩子的商人》约瑟夫·玛丽·维安(法国)

约瑟夫·玛丽·维安 (1716-1809年) ,又译:约瑟夫·马里·维恩。法国18世纪到19世纪初年的新古典主义画家。1775-1781年任设在罗马的法兰西美术学院院长,后任法国皇家美术学院教授。

《贩卖孩子的商人》时 期:1763年 创作者:约瑟夫-玛丽·维安(法国)规 格:96cm×121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处:枫丹白露皇家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人神合一题材的绘画,有着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人物造型严谨,肃穆而冷静。女主人被刻划得高贵而矜持,女商人则从提篮里抓出一个带翅膀的小男孩(无疑这是小天使),构成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场面。

如果说画家描绘的是当时社会现实的话,那么,那个正在被贩卖的长着翅膀的孩子,无疑又给作品增添了扑朔迷离的色彩。

21、《土耳其浴女》安格尔(法国)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出生于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美学理论家和教育家。

《土耳其浴室》是安格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安格尔晚年创作的最后一幅人体油画力作。

安格尔(1780一1867),法国十九世纪新古典主义油画大师,学院派首席代表,同时也是西方著名的长寿画家之一。

安格尔以素描和人体肖像油画著称,他的素描功底被认为是十九世纪西方画家中首屈一指的,而他的人体油画更是在西方画坛独领风骚。

《土耳其浴室》作者:安格尔(法国)时间:1862年 材料:布面油画规格:108cmX108cm 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土耳其浴室》,法文: Le Bain turc,又叫《土耳其浴女》是法国画家安格尔于1862年完成的一幅油画,是安格尔描写女性人体艺术的巅峰之作。画作充分展示了女人的曲线美和青春的活力,使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旋律、一种诗意。

安格尔对油画艺术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和执着。中年时他创作了《大宫女》,使他享誉西方画坛,奠定了他在法国绘画艺术领域的地位。

1856年,安格尔完成了《泉》的创作。这是一幅正面全身呈站立姿势的人体油画,此前在西方绘画史上还没有类似的画作,其创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安格尔从1830年开始构思,仅素描稿就画了8幅,到这幅画完成时已经是1856年了,前后竟用了26年时间!而安格尔这时已是76岁的老人了。《泉》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美丽纯净庄重典雅的青春少女形象,成为安格尔继《大宫女》之后在人物肖像油画创作上的又一巅峰之作和新突破,也确立了他在法国画坛的权威地位。

人们本想,《泉》应该是已近80岁的安格尔的最后一幅人物肖像油画作品了,却不料,老安格尔在84岁高龄时又推出了一幅力作,这幅画就是《土耳其浴室》。

《土耳其浴室》是表现土耳其浴室洗浴习俗的一幅油画。画中描绘了土耳其浴室沐浴的各种情状。是安格尔根据一位法国驻土耳其大使的夫人写的传记中的描述以油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画这幅画时,安格尔没有聘请模特,完全是依据传记中的描述加上自己想象然后用画笔画出来的。

《土耳其浴室》同安格尔的其他人体油画一样,从人物动作表情到构图用色都展示出画家极为高超的绘画造诣和审美修养,处理和表现的恰到好处,释放着典雅宁静纯正质朴的气息。

《土耳其浴室》是安格尔从1848年开始起稿,这时的安格尔已经是一位接近古稀的老人,他耗时14年,画到1862年才创作完成,仅仅从这个层面讲,他对艺术如此虔诚和执着的精神,让所有人感动。

安格尔在画中描绘了20多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在一个具有阿拉伯情调的狭小浴室里,用婀娜多姿的肢体语言和悠然自得的神态,展示着年轻女性身上特有的那种青春活力,让观者窥视到了女性隐秘世界的多姿多彩。

22、《拾穗者》米勒(法国)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1814.10.4-1875.1.20),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们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米勒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

米勒是伟大的农民画家,他的艺术是公认的农村生活的庄严史诗。他用画笔和颜色表达了 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揭示了人类围绕土地而争斗的喜悦与悲哀。人们称米勒是“乡巴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开朗基罗”。

米勒一生留下作品不多,他从1840年至逝世的三十多年间,所作的油画约仅八十幅。米勒的作品刻划出他当时那个时代一般平民的人心和思想,表现了近代的思想,是位高贵而不朽的人性画家。

《拾穗者》 法国 米勒 布上油画 纵83.8×横111.8厘米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1857年画家43岁时,完成了这幅《拾穗者》油画。

《拾穗者》,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她们头戴着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头巾,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三个农妇在画面上斜向排开,姿态各异,动作不同。画面最右边着黄头巾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中间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地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鼓鼓的袋子,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儿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像是刚过来,左手握着右手捡来的麦穗,敏捷地把它们放在背后,手里只有一小撮。她们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拾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唯恐漏掉一个麦穗。

画中没有庞杂的场面,也没有过多细节,十分单纯,令人一目了然。三个农妇神态疲惫,头顶着盛夏的烈日,在似火的骄陽烧烤着 的大地上寻找失落的麦穗,辛劳的汗水已浸透了粗布衣衫。

画面的背景是是一片收割的田地,广袤无垠,堆成小山似的麦垛,一片收割忙碌的景象,一辆载满麦子的马车正要赶走,右上方一个骑在马背上同时用手指着那些农夫的主人,还有许多农夫正在劳作。

米勒描写的“拾麦”这种行为,在以前的法国是经常可以见到的。麦田的主人,在收割的季节允许一些儿童和妇女到田野里拾取麦穗。米勒用这样个寻常的拾穗动作,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在丰收的季节里,生活仍然得不到温饱。

三个农妇在烈日下拾捡麦穗辛勤劳作的画面,使富饶的农村丰收景象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真实地表现了人民生活的艰辛,深刻揭示了背后的阶级矛盾。在19世纪产生并表现出深刻的阶级矛盾,重大的社会问题,严酷的阶级对立,在这幅画中被画家用具体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出来。

作品问世以后产生了惊人的社会反响。这幅画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能引起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怀疑。所以作为写实主义画家的米勒使资产阶级感到害怕。米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用了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 过真实的形象和场面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 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23、《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鲁本斯(佛兰德斯)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6.28-1640.5.30),法兰德斯画家,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作为巴洛克画风的首创者,鲁本斯一生共为我们留下了二千多幅题材各异的作品。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是鲁本斯为法国皇后创作的21幅历史画之一,鲁本斯以半神话半浪漫主义的虚构手法将这真实人物与事件融进虚幻的颂扬环景中。

这个系列的每一幅画作,都十分的华丽。用色非常丰富、线条飘逸,而且充满了动感。画里的每一个人,从脸部到身体,都被描绘得极其丰满和漂亮。这种华丽隆重的画风,被后世称为“巴洛克风格”,深受欧洲各国皇室的喜欢。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作者:鲁本斯(1577-1640)国别:佛兰德斯 尺寸:约394×295厘米 现藏于慕尼黑美术陈列馆。

画的主人公是法国皇后玛丽·德·美第奇,她的丈夫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开创者亨利四世,而她的儿子就是路易十三。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画面描绘的是玛丽在1600年嫁到法国来时,登陆马赛港的情形。

画家在这幅竖长画面上,描绘玛丽皇后的宫船刚刚进抵马赛港,她已盛装待迎,准备接受法国最高规格的礼仪。这时,立在船头上的一位象征法兰西的姑娘,头戴军盔,以古罗马的庄严装束,向皇后伸开双臂表示法兰西在欢迎她。豪华的宫船下面有许多海中女仙在尽力拽着绳缆,要让这条幻想的宫船靠近港岸。这是神话与真实历史掺半的极好范例。

为使画面充溢着美感,画家除了刻意描绘船上的盛装皇后与法兰西姑娘以外,还在船下舷侧画了一些美丽的仙女裸体。肉体的魅力加强了画面的神话色彩,同时还在天上画了许多迎客的天使。这些仙女叫涅端伊得斯。她们是海神涅莱斯与多里斯所生的五十多个女儿。这些仙女专门援救在航海中遇险的船只。此外,她们还象征乐观与载歌载舞的形象。这些穿着薄薄衣衫的仙女周围,还有几头海怪陪伴着。

通过鲁本斯的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到400年前的法国皇室形象。

24、《红磨坊的舞会》奥古斯特·雷诺阿(法国)

奥古斯特·雷诺阿( 1841—1919), 法国印象派画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印象派画家中年龄较小的一个,他对人物题材画情有独钟,留下了大量的人物画。这之中又以画甜美,悠闲的气氛还有丰满,明亮的脸和手最为经典。代表作品有《煎饼磨坊的舞会》、《船上的午宴》、《罗曼·拉柯小姐》、《夏尔潘蒂埃夫人和她的孩子》、《游艇上的午餐》、《浴女》等。

《红磨坊的舞会》创作年代:1876年 作者:皮埃尔·奥古斯丁·雷诺阿(法国)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131×175CM 收藏:巴黎奥赛美术馆

《红磨坊街的舞会》描绘巴黎的一个露天舞会。 夜色轻轻降临,包围了蒙马特。这是一个酒吧、咖啡馆、夜总会聚集的地方。

在蒙马特,那个屋上顶着鲜红色风车的就是著名的欢乐场——红磨坊。红磨坊1889年才开业,每晚都举行舞会。

红磨坊的乐队是以管乐器为主的马戏团乐队,每天晚上,妖娆的舞女随着响亮的喇叭声,拎起飘曳的长裙,踢动着裸露的玉腿,强烈而刺激的舞姿颇具挑逗性,舞蹈之后还有歌唱和杂技表演。舞女在节目的空档中,对客人们频送秋波,与客人们畅快地饮酒谈笑。严肃的世俗观被灯红酒绿的狂欢所淹没。红磨坊开业不久就成为巴黎的娱乐与社交中心。

油画《红磨坊的舞会》,又名《煎饼磨坊的舞会》,是法国印象派油画大师雷诺阿的名作。

1876年,雷诺阿完成了《红磨坊的舞会》的创作,之前,没有人想到用如此大的画幅来表现巴黎人的日常生活。

《红磨坊的舞会》这幅画既表现了一个狂欢的场面,人们各种各样的幽默表现,又在贵族舞会的场面中企图捕捉一种无忧无虑生活方式的情趣。这幅作品描绘出众多的人物,给人拥挤的感觉,人头攒动,色斑跳跃,热闹非凡,给人以愉快欢乐的强烈印象。画面用蓝紫为主色调,使人物由近及远,产生一种多层次的节奏感。画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近景一组人物的描绘上,生动地表现出人物脸上的光色效果及光影造成的迷离感,渲染了舞会的气氛。画面中还保留着印象派对外光与色斑的处理手法,使画面的总体色调、气氛有一种颤动、闪烁的强烈效果,充分表现了印象主义画家对现实生活中的光与色的变化的高度敏感。

我们既可以欣赏欢乐人群的行动,也可以陶醉于舞会之美。但雷诺阿创作此画的兴趣却别有所在,他想呈现出鲜艳色彩的悦目混合,研究阳光射在回旋的人群上的效果。虽然这幅画显得“速写化”,人物及画面有点模糊,似乎尚未完成。

然而,这正是画家刻意表达的主题:舞池中光影婆娑,人们如痴如醉的放松,给人恰似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仅前景中一些人物的头部表现出一些细节,然而连那里也是用极其违反程式、极其大胆的手法画成的。坐着的那位女士的眼睛和前额处在阴影之中,而阳光照在她嘴和下巴上。她的明亮的衣服是用粗放的笔触画成的。然而这些人物正是我们集中注意的对象。往远处去,形象就越来越隐没于阳光和空气之中。这阳光照射在人们的脸上、衣服、桌椅和地面等引起的丰富的光色变化,充分表现了印象主义画家对现实生活中光与色的变化的高度敏感。

这幅《红磨坊的舞会》集中体现了他所处的那个最具有印象主义精神的时刻。虽说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飘渺的仙境,可里面的人却穿着当代的服装。男人们都戴着高帽或草帽,女人们均穿着用箍扩撑着的裙子和腰垫。在这幅画中,一个室外的波希米亚舞会的平凡景象,变成了美丽的女人们和殷勤的男人们的充满光感和色彩的梦。一束束光线,忽隐忽现地在人物的色彩形体上摇拽着,有蓝的、玫瑰红的和黄的,细部交融在浪漫的烟雾之中,使得所有这些愉快人们的美感柔和起来,并提高了这种美的价值。

25、《拍卖奴隶》让.莱昂.热罗姆(法国)

《拍卖奴隶》让-莱昂·热罗姆 (法国)

《拍卖奴隶》作者:让-莱昂·热罗姆 (法国) 规 格:92cm×74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处: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这是一个西方艺术家眼中的东方场景。近东地区司空见惯的奴隶拍卖,引起了画家的注意。

被剥去衣衫的女奴,裸体站在台上被拍卖,台下是争相竞价的商人,他们伸出手指--暗喻买奴隶的价格,女奴们茫然地望着这一切,听凭命运摆布……。

可以看出,热罗姆是怀着同情与怜悯之心创作这件作品的,表明了他的良知与对奴隶制的不满。

26、《蒙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毕沙罗(法国)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法国印象派大师。卡米耶·毕沙罗,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他是唯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毕沙罗是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是印象派的先驱,有印象派“米勒”之称。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保罗·塞尚等。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宝。

《蒙马特大街》1897年 作者:卡米耶.毕沙罗(法国) 材质:布面油画规格:73cmX92cm 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蒙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又名蒙马特大街,是法国印象派大师卡米耶.毕沙罗的晚年代表油画作品。

这是一幅蒙马特大街的全景图,街道两侧尽收画面,人群流动,车水马龙,由于视角宽广,楼房林立,车马人流很小,只能凭感觉用粗笔点画出来,然而显得特别生动,加之透视准确,画中车马人流仿佛在画中移动,它描绘了现代都市的繁忙热闹场面。它预示了20世纪未来派画家所热衷描绘的景象--现代都市快速运动节奏。

在这幅画上,构图宏伟,街景庄严而有气派;色彩丰富柔和,在冷暖色对比中,充满中间调子的过渡,形成一种细致而变化丰富的灰调子,但却很明亮,它显示着光的饱满,其笔触均匀而不失活泼变化,粗犷与细致融为一体,表现出毕沙罗特有的艺术风格。

蒙马特位于法国巴黎北部,相对于巴黎其它各区而言地势很高,塞纳河无法逆其而上。蒙马特高地归属于巴黎市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可以说是巴黎最年轻的一个区。这里有风景秀 丽的蜿蜒小径,有高大神圣的圣心教堂,有画家聚集的小丘广场,有夜夜笙歌的红磨坊,还有写满爱情的巴黎爱墙。这是一个和谐包容了宗教、艺术、香艳和爱情的地方。

27、《日出·印象》莫奈(法国)

克劳德·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派代表画家,出生于巴黎。

早年曾分别跟随画家布丹和格莱尔学习绘画,后来与雷诺阿、西斯莱、巴齐耶等交往密切,并经常一起到巴比松的枫丹白露森林写生,1872年创作《日出·印象》,采用原色主义、色调分割等方法,表现出强烈的光色变化,标志着印象主义的产生。

晚年创作了大量和睡莲有关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奠奈在船上作画》、《河畔》、《垂柳》、《睡莲》等。

《日出·印象》作者:克劳德·莫奈类别:画布油画 规格 48×64厘米 现藏于巴黎马尔莫丹艺术馆。

《日出·印象》(法语:Impression,Soleil levant)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创作的一幅油画。

该画描绘了晨雾笼罩中的日出港口景象,用美妙的光的变幻与运动展现了迷人景色,以及画家用轻快跳跃的笔触刻画了光在宽阔的海面上反射与颤动的生动景象。

该幅作品突破了传统题材和构图的限制,完全以视觉经验的感知为出发点,侧重表现光线氛围中变幻无穷的外观,是莫奈画作中最典型的一幅,也是日后最具声誉的经典画作,是印象画派的开山之作。

《日出·印象》画面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勒阿佛尔港口日出时的景象,经过晨雾的折射,一抹圆形的红日在昏暗的景象中极其突出,在水面上形成随波颤抖的暖光,急促的条形笔触与光线投影相互呼应,给人以深刻印象。莫奈借用长短不一的笔触描绘出水面上泛起的波光,三只小船在朦胧的雾气中若隐若现,远处依稀可见的工厂烟囱、吊车等物象琵是利用隐约的笔触表现,将日出时刻法国海港域市的神奇呈现在人们面前。

28、《三王朝拜》真蒂莱·达·法布里亚诺(意大利)

真蒂莱·达·法布里亚诺 Gentile da Fabriano(又译:贞提尔·达·法布里亚诺 )(1370年——1427年),意大利哥特派画家,与马萨乔同一时期活跃于佛罗伦萨,也是14世纪后期至15世纪早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主持建设了当时许多主要的意大利风格艺术大厅。

作品包括威尼斯多奇宫的壁画、罗马圣拉兰特教堂的壁画、蛋彩画《三王朝拜》等。法布里亚诺的绘画更富抒情性,他温馨璀璨的装饰性色彩也显得富有魅力。

《三王朝拜》又称《三圣贤的朝拜》创作者:真蒂莱·达·法布里亚诺创作年代:1423 年 类别:木板蛋彩画 风格:文艺复兴 题材:宗教 规格:约300x282cm 材质:油彩 存藏处:佛罗伦萨 乌菲兹美术馆藏

该画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印象派绘画的产生。印象派后来成为一个风靡全球, 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画派。它强调自然界的光和色,把光与色的变化作为绘画的主流。莫奈被认为是第一个采用外光技法进行绘画的印象派大师。

《日出·印象》在艺术观点上,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重要影响。

《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的代表作。印象派的诞生是美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是色彩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将光与色的科学现念引入到绘画之中,革新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创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它科学地分析和表现了光色之间的关系,简洁,洗练、灵动。对现代的绘画色彩和设计色彩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与借鉴意义。

这幅富有叙事性的祭坛画法是布里亚诺1423年所作的,它被公认为国际哥特式风格绘画的杰作之一。《三王朝拜》描绘了耶稣降生后东方三博士来朝拜的场面:伯利恒上空出现一颗奇亮的星星,三博士测知将有救世真主降生,他们就携带礼物与众家人,朝着那颗奇亮的星星的方向寻来,并在伯利恒找到刚生下的小耶稣。这种传统宗教题材在不同的画家中有千差万别的构图,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是有学识渊博的博士与小耶稣。

历史地看待这种题材,它是一种颂扬公正与智慧的宗教心理反映。画家旨在渲染华丽而辉煌的画面气氛和富有装饰性艺术效果。在画中已尝试透视的空间处理,画面呈现出近景、中景和远景,画中人物是盛装的国王、朝臣、侍从以及牛马羊动物,整个画中人物、动物、环境色彩丰富且金碧辉煌。实际上是描绘中世纪骑士礼仪的豪华场面,借以美化和赞颂贵族对圣母子的虔诚感情。

29、《垛草》巴斯蒂昂·勒帕热(法国)

儒尔. 巴斯蒂昂·勒帕热(1848-1884)出生于法国牟兹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家庭。他是学院派画家卡巴涅尔的学生,但他并不受学院派的局限。他从学院派获得严密的素描技巧,同时又对库尔贝、米勒等现实主义画家深深钦佩,对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光色的表现也极赞赏,并且将他们的色彩技巧吸收进自己的绘画之中。最可贵的是,在印象派绘画达到高潮的当时,勒帕热仍然坚定地遵循“为生活,为平民而艺术”的原则,他继承了法国绘画的民主主义传统。

《垛草》作者:巴斯蒂昂·勒帕热 (法国)年代:1878年 类别:画布油画 规格:180×195厘米 题材:风俗 存藏处:奥赛博物馆

《垛草》传承了学院派严谨的写实技巧和现实主义重客观、重典型的主题表现,同时汲取了巴比松画派重自然、重写生的绘画理念,显露出勒帕热平实、质朴的审美情趣。和学院派不同的是,勒帕热没有固守学院派的桎梏,在乡土绘画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他摒弃了传统风景画中空气透视的绘画原则,把人物置于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来描绘,使人物形象的轮廓更加清晰,画中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精神,绘画语言朴素,表现手法严谨而写真。

《垛草》唤起了人们对遥远的十九世纪法兰西农民生活命运的无限同情。画面上是一对农民夫妇,在村边田野的树荫下休息。躺在草地上酣睡的是垛草的农夫,他用一顶旧草帽盖着脸,只露出一撮胡子。从那松弛着的破旧衣服下显露出瘦骨嶙峋的躯体,那双鞋则沾满污泥。这一切都告诉人们这个农夫的生活状况,也显示了他的劳动的辛苦。坐在旁边的是他的妻子,她是给丈夫送饭来的,现在丈夫吃完了饭,趁着晌午的片刻时分到树荫下来休息,她也就坐着歇一会儿。看上去她并不老,但从弯曲的腰背,可以看出她也是同样的疲劳困乏。生活的重担,使她过早地失去了容颜的光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眼神和表情,她凝视着前方,但似乎什么也没看,神情麻木发呆,这种漠然的表情深刻地表现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贫苦的生活现状和辛苦劳动对人的精神的巨大的影响,激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垛草》的精湛技巧也为人们所叹服。妇女的面部几乎看不出任何一点用笔的痕迹。那双给人感到血液在皮下搏动的结实而瘦倦的手,湿漉漉的头发,困惑而木然的眼神,是这样真实而精确,人们几乎可以从画面闻到干草的香气,听到农夫睡着的鼾声。而这样高度的写实技巧是出之于一个仅二十九岁的青年画家之手。

30、《包厢》雷诺阿(法国)

雷诺阿(Pierre Auguste Renoir,1841-1919年),法国画家,印象派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作为最受欢迎的印象派画家之一,他的画反映了对人类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雷诺阿运用了明亮的色彩、温和的轮廓线和柔软的笔触来刻画19世纪末期原生态的,迷人的巴黎生活场景,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一种温暖和宁静。

他所画的女性丰满娇丽、妩媚动人,目光中常常流露着淡淡的忧郁。很多艺术史学家认为雷诺阿是表现女性题材最为出色的画家之一。他画儿童,天真纯洁。他是位卓越的人物画大师 。

《包厢》年代:1874年 作者:雷诺阿(法国) 规格:80cm×63cm 现收藏地:伦敦科陶德学院美术馆

《包厢》是雷诺阿正式参加印象派画展的首次参展作品之一。

画家依据在剧院里得到的印象,创作了包厢中的盛装女性。有趣的是,这是在室内完成的印象派绘画。画家成功地表现了剧院中包厢里的气氛,虽然只画了两个人,但画家明显地突出了那个贵妇人的形象,化了妆的贵妇人与身后的绅士形成鲜明对比。《包厢》的色调是温馨的,它由玫瑰、黑、白三色组成,贵妇人身上黑条纹衣服非常醒目,粗阔的黑条与白色相间的浅色,使她显得光彩照人。以细小的笔触体现黑色,产生了一种丰富、浑厚的层次,使画面增加了视觉美感。

雷诺阿把人体美作为他表现的重点他沉醉于描绘女性人体润泽而有弹性的美,沉醉于表现生活的欢乐气氛。他的一些表现人体的画虽有一定的色情味,但基调是健康的,给观众的审美享受和艺术创造的启发是主要的,他的艺术具有优雅的特色,《包厢》一画时他在1874年印象派画展中的作品,它标志另外雷诺阿风格的成熟。

这是画家根据在剧场的感受,回到画室根据模特画的,模拟了包厢的场景。由于其构图与色彩的成功,有一种自然逼真感。构图截取包厢一角,省略了人物以外的背景,以年轻夫人的形象为主,男人的形象暗隐在背后做陪衬,主题鲜明突出。舞台上的灯光照过来,使包厢呈现温暖柔和金红色调,增强了少妇面容的光艳和柔美。少妇那黑色眼睛和红的嘴唇的对比,使这用笔简洁的面容楚楚动人。雷诺阿在表现女性面容时善用高调手法,用重色突出其双眼,其余则用肉色浅淡描绘,少妇那圆润的形象及那似乎带点儿轻佻的活泼的性格得到极好的体现。画家还别出心裁、恰倒好处地运用“黑色”魅力。画中的青春少妇在那撩拨人心的乐声中显露了她单纯而又平凡的内在素质,与其说她是在观赏剧情,还不如说她在凭借观众的眼睛自我欣赏,这也是雷诺阿笔下所有女性的特点。

31、《晚钟》米勒(法国)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法国近代画家。

《晚钟》标志着米勒的艺术生涯达到了巅峰。米勒的《晚钟》与他的《拾穗者》、《播种者》被世人称为不朽的三大作品。

《晚钟》米勒(法国)年代:1850年 规格:55.5×66cm 材质:布面油画 收藏:巴黎卢浮宫

《晚钟》于1859年创作完成,是米勒定居在巴比松村后创作的油画。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贫苦农民复杂的精神生活。

《晚钟》画作描绘了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时虔诚祈祷的情景。夕刚西下,辛勤劳动的农民夫妇听到远方教堂晚祷的钟声,自然而然地俯首摘帽铸告。画家着重描绘了对命运十分虔诚的夫妇形象。两夫妇伫立在黄昏雾霭的大地上,他们显得那样孤立无援;萧瑟的氛围增添了画面的凄楚与悲剧性。

这应该是法国北部深秋寒冷的一个黄昏,一对年轻的农民夫妇站在空旷的原野上。天空的背景呈现为一种金黄的色调,远方飞翔着盘旋的雀鸟,田野的远处耸立着一座朦胧的教堂。夕阳下晚祷的钟声被远方敲响了,这对年轻的农民夫妇停下正在劳作的活计。

男人正面低头望着脚下的土地和草,他身边的一把铁叉竖在泥土里。女的头像侧身朝夕阳站立着,双手紧紧抱在胸前,她脚前的提篮中盛放着一些土豆。她闭着眼睛正在虔诚的向上帝祷告,期盼着上帝的赐福和召唤,他们站在哪里此刻就是两尊永恒的雕像。时间静止着一幅乡村的清贫与简朴,使这对年轻的农民夫妇身后的那架独轮车上的那两小袋马铃署也想回家了,大地的祈祷也在沉默,沉默的还有那些地里没有被挖出来的散发着泥土味的土豆。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辨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像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

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民夫妇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民夫妇、教堂与观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晖的笼罩、树息静思的农民夫妇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虛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也融为一体,好像观者与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触为一体......

32、《吃葡萄与甜瓜的少年》巴罗洛梅·埃斯特巴·穆立罗(西班牙)

巴罗洛梅·埃斯特巴·穆立罗(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1618-1682年)是西班牙美术史上一位极富盛名的画家,之后的十八世纪,尤其是十九世纪,他的名气达到了顶峰。

以穆立罗为代表的美术风格开启了西班牙绘画史上的新阶段,并且在欧洲大陆也开始产生了影响,成为了十七世纪下半叶欧洲主要的艺术风格之一。以前曾一度流行的巴洛克风格的沉重矫饰已经被人们所厌倦了,它势必将被新的艺术倾向所取代。

画家所以能对流浪儿童的生活画得如此真切,充满着感情,这是与他自己少年时的实际生活经验有着密切关系的。

《吃葡萄与甜瓜的少年》年代:1645-1646年 巴罗洛梅·埃斯特巴·穆立罗(西班牙)材质:布面油画 规格:145.9103.6cm 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藏 

《吃葡萄与甜瓜的少年》(Eat the grape and muskmelon young)描绘了两个衣衫褴褛的少年,坐在街沿石上分吃着甜瓜和葡萄,左边的破篮子,表明他们是以拾破烂为生的流浪儿,上面堆放着几串绿紫色葡萄,男孩的表情十分诙谐;右边一个已剖开甜瓜,分给伙伴,自己也在品尝,似乎觉得味道很佳,回过头来正与伙伴说着话。而另一个得意地举起一串葡萄往嘴里放。一只大甜瓜、几串葡萄,对于这两个食不果腹的流浪孩子来说,是一顿最丰富的美餐了。

画家穆立罗注意这两个形象的各个细节,仔细速写下他们的姿态,衣着和其他事物,然后进行构思,遂成这一幅颇具典型意义的社会孤儿的形象写照。尽管流浪孩儿的形象被画得生动而风趣,但在这两个形象背后隐伏着一种生活的阴影。它给人以社会不公平的内涵。光线从正斜面射来,穆立罗没有程式化地用更多华丽的色彩,一切以写实为根据,破衣烂衫以及地上的瓜皮等物,展现得生动可信。这种朴实无华的笔触,又使得人物脸部的心理语言揭示得明白易解,从而加强了画面的感伤气氛。

33、《意外归来》列宾(俄国)

自画像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杰出代表。

列宾是极有责任感的民族画家,他的作品饱含激情,对人物的刻画极有深度.深刻地展示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生活,鞭挞了沙皇制度的腐朽和没落。他的代表作还有《祭司长》、《查波罗什人给苏丹王回信》、《拒绝临刑前的忏悔》等。

《意外归来》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俄国)年代:约1882年规格:纵160.5X横167.5cm 现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画家塑造了一个在沙皇专制统治下遭受迫害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经过长期流放和苦役,革命者突然归来。列宾刻画了革命者从流放地归来进入家门的瞬间情景。

主人公消瘦的面孔和那件又肥又大的外衣说明了他在流放期间所受的折磨,而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依然是坚毅的神情。

身穿黑色衣裙,背对着观众的是他的母亲,老妇人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岁月在她身上已经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桌旁坐着两个孩子,男孩看来是认出了父亲的模样,两眼闪烁着惊喜的目光,而旁边的小女孩对离家多年的父亲没有什么印象,怯生生地望着这个风尘仆仆的陌生人。坐在钢琴旁边的是归来人的妻子,对丈夫的意外出现当然是喜出望外。站在门旁的女佣对眼前的一幕感到疑惑不解。

朝思暮盼,望眼欲穿的亲人相见就这样突然发生了,画家抓住的是人物在第一瞬间的反应。革命者在晴天归来,明媚的阳光照进了房间,画面色彩明朗,突出了这意外的归来给全家带来的喜悦。

1884年,《意外归来》在第12届巡回展览画展上展出,受到当时进步人士的热烈推崇。

34、《沉睡的维纳斯》乔尔乔内(意大利)

乔尔乔内(Giorgione,1477-1510),原名乔尔乔·巴巴雷里·达·卡斯特佛兰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架上画的先行者。

乔尔乔内是威尼斯画派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乔凡尼·贝利尼的学生。威尼斯画派另一位大师提香是他的师弟,由于两人自小就在一起学画,所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所以两人长期进行合作进行创作,《沉睡的维纳斯》就是乔尔乔内和提香合作的最后一幅杰作。

乔尔乔内是威尼斯画派中最具抒情风格的画家,他的绘画造型优美,有绚丽的色彩,柔和的明暗关系,人物和风景自然交融,开创了风景人物绘画的新格局,而佛罗伦萨画家则仅仅把风景作为人物的陪衬。

乔尔乔内英年早逝,32岁就告别人世。乔尔乔内的传世真作大约只有6幅,一生中也仅创作了30余件作品,但乔尔乔内仍不失为盛期文艺复兴的绘画大师之一。乔尔乔内那田园诗般抒情的画风和对色彩、风景的开拓,以及画中流露出的人文主义思想,给以后绘画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沉睡的维纳斯》作者:乔尔乔内(意大利)时间:约1510—1511年规格 108.5cmx175cm 材质:布油彩德国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藏

世界十大名画 之一,乔尔乔内最成功的油画作品《入睡的维纳斯》。

乔尔乔内34岁时,在朋友的聚会上,遇见一位女士,他非常迷恋她,两个人很快坠入爱河。乔尔乔内以她为模特儿创作《沉睡的维纳斯》,但她突然患上瘟疫,乔尔乔纳一如既往与她在一起,结果染上她的致命疾病,很快就双双去世。乔尔乔内去世时,还未完成《沉睡的维纳斯》的背景创作,后由师弟提香完成景观和天空。

作品中的维纳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没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在自然风景前入睡的维纳斯,躯体优美而温柔,形体匀称地舒展,起伏有致,与大自然互为呼应。这种艺术处理不是为了给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为了表现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体和纯洁心灵之间的美的统一。

这副画在形体、色彩、柔和的线条和景色的层次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创造,是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美'的典范的。维纳斯举起的手臂和她放在腹股沟的左手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性欲暗示。床单是银色的,银色作为一种冷色调比暖色调的颜色在亚麻制品中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提香和委拉斯开兹普遍的画作中,那些描绘在对比上是精确的,严格的。那对风景的临摹和对女人身体的曲线描绘,依次地,意味着人类的身体回到一个自然的,原始的形态。

乔尔乔内利用在威尼斯通过感性的题材新的风格演变。沉睡的维纳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5、《梅杜萨之筏》泰奥多尔·籍里柯(法国)

籍里柯(1792年一1824年)法国著名画家,新浪漫主义画的先驱者。

籍里柯重视绘画中的创新,他在1818年春夏之交创作、于1819年在国家沙龙(法国的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梅杜萨之筏》,被看成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作,标志着浪漫主义画的真正形成。

里柯只活了33岁,他短暂的一生给人类留下的艺木遗产有191幅油画、180余幅细素、100余幅石版画和6件雕塑,其中《赛马》《奴隶市场》和石版画《伟大的英国》等都广为人们所称道。

《梅杜萨之筏》作者:泰奥多尔·籍里柯 创作年代:1818—1819年 规格:纵491cmX横716cm 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

这幅画题材来自现实生活,以真实的海难事件为题材。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西非塞内加尔圣·路易斯港,彼时英法战争结束,英国将塞内加尔归还法国,政府希望以此来增强对非洲殖民地的统治。率领舰队的是一名明显缺乏实际能力的舰长,由于他指挥错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战舰梅杜萨号触礁沉没的惨重灾祸。

画面描绘了夜色中绝望的人们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看到了天边船影的刹那间的情景。

画面的中心,人群搭建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人塔,顶端是一个黑人,他正高举红衬衫尽力挥舞着,以期引起远方船只的注意。

下面的人们互相簇拥和搀扶着,饥饿、死亡困扰的人们在绝望中做着最后的挣扎。人群总的来说是慌乱、紧张的。有的人在支撑着上面的黑人有人在呐喊求救,有的人在商量着更好的办法。

与喧嚣和慌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木的边缘静静躺着的尸体,还有一个默默坐在木夜边缘的老人,他怀里抱着死去的儿子,神情绝望,对求生似乎已经无动于衷。

画面的左端有一个倾斜的船帆,鼓满了风,在海风中摇摆,与前面的人塔形成了视角上的对应。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该画是浪漫主义画作代表之一。

36、《阿尔卑斯山的雪崩》菲利普·卢泰尔堡(法国)

菲利普·卢泰尔堡 (1740-1812年)是法国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初最先转向浪漫主义风格的画家。

卢泰尔堡1740年11月1日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市,他的艺术活动主要在18世纪。他是从18世纪古典主义向19世纪浪漫主义过渡时期的画家。卢泰尔堡的作品有《尼罗河战役》、《阿尔卑斯山的雪崩》等。

他晚年的作品更透露出浓厚的宗教情绪,他的绘画作品经常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1781年画家41岁时被选为院士,1812年3月11日死于契斯威克。

《阿尔卑斯山的雪崩》作者:菲利普·卢泰尔堡(法国) 创作年代:1803年 画作类型:布面油画 规格:109.9cm×160cm 现藏于菲利普·卢泰尔堡。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位于欧洲南部。呈一弧形,东西延伸。长约1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山势雄伟,风景幽美,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晶莹的雪峰、浓密的树林和清澈的山间流水共同组成了阿尔卑斯山脉迷人的风光。欧洲许多大河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为旅游、度假、疗养胜地。菲利普卢泰尔堡风景油画《阿尔卑斯山的雪崩》这幅画描绘出了雪崩时那种壮阔的气势。

菲利普卢泰尔堡风景油画《阿尔卑斯山的雪崩》是一幅以严谨的手法描绘阿尔卑斯山雪崩景象的风景画。画家十分注意造型与色彩的关系,近景的暖色与中、远景的冷灰形成对比,产生了纵深的空间感,块状的山岩造型及不同斜线的构图,造成了雪崩的动感与恐怖气氛。画家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雪崩的奇异与壮观景象,形象地表现了山崩地裂、气势逼人的自然威力。

—待续—

说明:图片文字搜集编辑于网络

来自话题
晒晒喜欢的书画作品
7.1万篇内容 48.2万人互动
订阅
更新于 10-05
来自作品集古玩珍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