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伏邪可以用补药吗?洗浴、贴敷居然也可以治伏邪!(下)

 为什么73 2021-11-29
冮顺奎 李雷 侯敏 肖相如频道 今天

导读:今天继续学习治疗伏邪的要点。



06        
一病一药,以物制气

中医治疗疾病很少考虑对抗式的治疗,但亦有例外,如《温疫论》在提出杂气(戾气、疫气、毒气)伏于膜原致病和主张祛邪的见解的同时,又提出了针对病原进行治疗的设想。

指出:“唯其不知何物之能制,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决之。嗟乎!即三法且不能尽善,况乃知物乎?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矣。”

拮抗治疗虽然不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流,但自古已有之,如常山、青蒿截疟,使君子、雷丸杀虫等等。

中医以物制气的方法仍然应该发扬光大,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的青蒿素、三氧化二砷(砒霜制剂)等,就已经成为治疗伏邪疾病非常有效的以物制气的药物。

07        
邪踞募原,开达伏邪

邪伏募原,伏而未发,能与人相安于不觉。

由于中医辨析病因主要是通过“审证求因”的方法,因此,伏而未发的疾病临床诊断是很困难的。

包括伏邪疾病治疗后余邪未尽,残留募原阶段,“炉烟已熄”但“灰中有火”,此时要判断病邪残留,并非易事。

再者,中医诊察病候主要通过医者的感官去体察,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一定差异,医者的诊断经验对于伏邪的判断也很重要。所以,要在较早的阶段发现疾病和在疾病的恢复期发现伏邪确实是不容易。

《瘦吟医赘》说邪伏体内,“病不发则相安于不觉”,同时又认为:“盖伏气虽隐于无形,终为病气,气尚有迹”,并说:“不能医无形之病,非至医也”,为医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今天,隐于无形之伏气除了运用中医传统的诊查方法,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帮助检测,然而,伏邪疾病的治疗仍然有许多难题。

邪踞募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有恃无恐,“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因此,对于伏而未发的伏邪疾病,前人常常对此无可奈何。

吴又可《温疫论》认为必待“诸证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

《临证指南医案》说:“大凡忧必伤肺,寒入背俞,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病发喘不得卧,譬之宵小,潜伏里閘,若不行动犯窃,难以强执,虽治当于病发,投以搜逐,而病去必当养正。”亦认为邪伏于内,难于治疗,必待病发才可治疗。

其实,这种观点未必正确,《内经》、《素问·疟论》说:“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说明早在《内经》时代,前人就对疾病伏而未发者之治疗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以治未病为最高境界。

梳理古代文献,借鉴近代临床研究的成果,我们认为,邪踞募原,仍然要宗吴又可所倡导的“逐邪为第一要义”的治法。

开达募原,宣上导下,透达邪气,以透、泄、排、解为要。

如用达原饮开达膜原,用升降散疏调气机,皆能透达邪气。

《瘦吟医赘》说:”大抵治伏邪总以通阳为主,通阳非用温之谓,虽用硝、黄亦通阳也;清阳旋转,节节通灵,何伏邪之不消散乎。”薛瘦吟所说的通阳,就是指宣上导下、开达气机。其次,邪伏募原,往往蕴生内毒,还要配以解毒。

(1)所谓透、泄、排,就是畅通出路,驱邪出外,可从腠理、诸窍达邪外出。

其要点是畅通邪气的出路,《读医随笔》说:“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透法重在向外宣透,达邪外出。多选用性味清轻而辛之品,质轻则向上向外,宣透郁邪,辛能宣通郁结,疏利气机,气清方能清宣郁热。

《时病论》说:连翘之性升浮,竹叶生在枝上,淡豆豉之宣解,绿豆衣之清轻,皆透药也。透法用得恰当,病情常常豁然而解。

正如《温疫论》所说:”即如炉中之火,拨开虽焰,不久自熄。”《蠢子集》亦谓:”治病透字最为先,不得透字总不沾,在表宜透发,在里宜透穿。”《未刻本叶氏医案》谓:”伏邪者,乘虚伏于里也,当从里越之。”《重订广温热论》说:”温热病,首贵透解其伏邪。”这些论述,都揭示了伏邪贵透解的治疗大法。

而泄与排尤其重视通泄六腑,邪在何脏,则泄其相表里之腑。治疗伏邪盘踞募原,又特别以泻大肠为要。

《温疫论》深有体会地说:“得大承气一行,所谓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尽通也。向所郁于肠胃之邪,由此而下,肠胃既舒,在膜原设有所传,不尽之余邪方能到胃,乘势而下之”,“设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动之机,欲离未离之际,得大黄促之而下,实为开门祛邪之法,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羁”;并认为“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也”。

(2)解毒法。

《金匮要略心典》谓:“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邪伏募原日久,更容易蕴蓄化毒,另外,毒邪“天受”、传染,胎毒遗传,都能伏于募原。

毒邪常常依附其他病邪而致病,故有火毒、热毒、寒毒(清毒、阴毒)、痰毒、瘀毒、药毒、胎毒、风毒等等,所谓“无邪不有毒”。

解毒之法就是化解毒邪、中和毒性、拮抗毒素、排泄毒邪,甚至以毒攻毒。

寒毒则温化之,并非只有清热解毒一法。本草记载有解毒作用者,首推甘草,而非清热解毒之药,发人深思。

化瘀解毒有蜈蚣、莪术、麝香、白茅根、生地、茜草、紫草、雷公藤等;除湿解毒有土茯苓、绿豆、白茅根、猪苓等;化痰解毒有山慈姑、黄药子、薤白、天南星、白附子等;散寒解毒有白附子、蜈蚣、肉桂、生姜、葱等;

祛风解毒有防风、升麻等;益气解毒黄芪、太子参、甘草等;清热解毒有银花、蒲公英、野菊花、重楼、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土牛膝、贯众、马齿苋、冬瓜、丝瓜、白茅根、梨、藕、芦根等;

化积解毒有阿魏、莪术、雌黄、山慈姑、黄药子、麝香等;辟秽解毒有麝香、草果、丁香、牛黄等。

解毒的成方如紫金锭(首载《百一选方》,名神仙解毒万病圆),其药物组成:文蛤(五倍子)90克,红芽大戟45克,山慈姑60克,续随子30克,真麝香9克,朱砂9克,明雄黄9克。

以毒攻毒有砒霜、雄黄、川乌、草乌、巴豆、轻粉、蜈蚣等等。

08        
邪伏脏损,邪正两顾

病邪常常伏于正气亏虚之处,正所谓正虚之处,即是容邪之所。

同时,邪能害正,损伤脏腑,而导致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故扶正治虚与疏利透邪两顾是非常重要的。

《重订广温热论》指出:“因其人平素体虚,或宿有内伤,复感温热伏邪,不得不邪正并治,标本兼顾,于是乎有补泻合用之法,有先泻后补之法,有寓泻于补之法。”

补之目的并不只是补虚,而是通过补益药扶助正气,正盛而能胜邪。扶正祛邪大忌呆补,《瘦吟医赘》就指出,治疗伏气温病“不但大忌参、芪,即地、冬亦在所慎,以热伏既久,气雍不宣故也。观仲景用人参于'白虎’,东垣用益气于'清暑',治虚而仍以理邪为主,自无将来留热遗患之弊”。

因此,扶正祛邪亦讲究用药节节通灵,气血通灵,气机不阻,才无闭门留寇之患。

邪正两顾的治法亦用于伏邪溃退,微邪遗留,或伏邪小有复发。

《重订广温热论》说:“平其复遗,调其气血者,因伏邪之大势以去而余邪未解,即用小方缓方,平治复症、遗症以和解之,戴北山所谓平其亢厉是也。或用发表攻里消化,而小其剂料,参以调养,或用清凉补益,而变其汤方,易以膏散丸丹者皆是,方法甚多”。

09        
外治逐邪

外治疗法是中医学的瑰宝,早在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砭石治疗疾病。中医外治疗法纷繁众多,疗效确切,但在当代未引起重视,有的仅于民间少量应用,濒临失传,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提高。现将伏邪疾病常用的外治疗法介绍于下。

(1)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是最常用的外治疗法,其基本原理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从《内经》、《伤寒论》至当代,都十分重视针灸疗法的应用。在治疗伏邪疾病时,有时取其扶正祛邪的作用,有时取其调和气血的作用,有时又取其疏通经络的作用。

(2)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是用三棱针刺其穴位、脉络、指端(十宣穴)及病变部位等处,具有放邪外出、清热解毒、宣通气血、疏通经络、止痛消肿、祛瘀生新的作用,广泛用于伏邪疾病的治疗。

刺血疗法治疗伏邪疾病,早在《内经》时代就有记载,刺血疗法长于调血,《素问·血气形志》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经脉》谓:“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处其血。”《素问·调经论》说:“帝曰:刺留血奈何?歧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再如疟疾、哮喘是经典的伏邪疾病,《内经》多有用刺血治疗者。《素问·刺疟》说:“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足少阳之疟……刺足少阳”。《素问·刺腰痛》:“中热而喘,刺足少阴”,《素问·藏气法时论》有“肺病者,喘咳逆气……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灵枢·杂病》:“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3)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有温阳散寒、强壮作用。治疗伏邪疾病主要用于寒邪内伏、痰饮水湿内停、阴毒、寒凝积聚等病证。

《临证指南医案》说:“若夫哮症,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此症若得明理针灸之医,按穴灸治,尤易除根。”

艾灸疗法亦用于增强免疫、扶正驱邪,治疗乙型肝炎,还可试用于治疗艾滋病。

(4)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具有排邪外出,疏通经络等作用,并且常常与七星针刺络联合应用,刺络拔罐。如我们用刺络拔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疗效甚佳。拔罐时间延长,还有发泡作用,用于伏邪痼疾治疗。

(5)刺络疗法。

刺络疗法与刺血疗法相似,亦是开门逐邪之法。

若与拔罐疗法联合,刺络拔罐,则可刺络之后,借助拔罐的负压,强开外门,驱逐邪气。也是祛除伏邪的常用方法。

(6)洗浴疗法。

如丁国瑞《说疫》拟洗浴方:芫荽240克,大葱(连须)240克,荆芥穗、葛根、紫荆皮、防风各60克,麻黄、独活各60克。熬水擦洗周身,擦时避风,洗毕拭干,盖棉被以发汗,驱散伏邪。

(7)刮瘀疗法。

亦有驱邪外出、疏经通络、退热的作用。也常常与刺血、洗浴法合用。

《说疫》谓:“仍用前搓洗法,洗毕,用刮痧法,刮其前胸后背,由上而下,再刮两肘,两腿后,刮用细碗边蘸鸡卵清,或用粗头绳蘸烧酒皆可,或用烧酒拍其两肘及两大腿后大筋,俱以见紫泡为效,或刺少商穴。但能身即转温,即服后药:加减犀角地黄汤合桃仁承气汤,用黄土水熬药,另以太乙紫金锭一大块服之。

(8)药物敷贴。

外用药物治疗是中医一大特色,《理瀹骈文》就是一部外治专著,其中记载了许多治疗伏邪的方法。

徐灵胎说:“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

药物敷贴疗法常常在中医经络学说指导下应用,直接敷贴于病变部位。徐灵胎说“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而攻逐邪气,尤其适宜于邪伏募原疾病的治疗,因为腠理与募原互为表里也。

最为有名的是《张氏医通》白芥子贴法,用于治疗伏邪疾病哮喘,现已扩展到关节炎、过敏性鼻炎、肾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用药为:白芥子、甘遂、元胡、细辛,研细为末,姜汁拌为饼,贴于背部俞穴,发泡尤佳,可以冬病夏治,发作期亦可应用。此法又叫天灸。

外治的方法还有很多,都可用于伏邪疾病治疗。如灯芯灸、神灯照法、渗药、围药、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割治等等。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伏邪理论与临床》,冮顺奎,李雷,侯敏编著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2007.5。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