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炙甘草汤——心悸,脉结代

 铁毛l 2021-11-29

图片

5心悸——闫云科医案

王某,男,64岁,退休干部。心悸二十余年。近症益重,整日悸动不宁,夜寐早醒,精神倦怠,喜温畏寒。胃纳尚可,大便稀溏。一医认为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冲服朱砂,连服十剂,不见竿影,遂来求诊。视其皓首苍颜,色暗少华,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诊其脉,沉细结。触其腹,无压痛。心电图检查: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

心悸初由惊恐引起,继为气血失养所致。盖年老体弱,阴阳二气俱虚,气血生化不足,无力奉心养神、鼓动血脉运行,故见心悸脉结,失眠神疲。归脾汤可补气益血,而难以滋阴扶阳,是以不效。先贤谓理阳气首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综观本案,正宜如此。以其大便稀溏,去麻仁不用,并加白术、茯苓。

炙甘草15g生地24g 阿胶15g桂枝10g麦冬15g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红枣30枚 白酒10ml(服药时加人)三剂。

二诊:心悸虽未发作,然滋阴益阳之举,不可废停,按原方续服三剂,以求长效。《临证实验录》

6心悸——闫云科医案

连某,女,66岁。心悸、失眠二十余载,近因犬吠受惊,心悸益甚,于2007年10月2日来诊。心悸以早晚、活动、食多后明显,悸时胸满短气,心烦面热,懊恼不宁,甚则急欲大小便,服心得安片症可得减。胃纳可,嗳逆多,大便日三行。面肿于晨,神疲乏力,眩晕耳聋,视物模糊,手足心热,口干思冷。望其面颊微红,舌质老红,少津无苔。诊其脉,沉弦结。触其腹,松软不痛,当脐悸动。心电图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

审证察脉,此阴血虚弱,心失所养证也。盖虚劳之病,化源不足,脉道失充,是以脉结、心悸也。心为君主之官,一虚俱虚,肝虚则眩晕心烦,目视肮疏;脾虚则土不制水而便多、水肿;肾虚则耳聋,易惊,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见气乱之症。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以其便次多减麻子仁,复以脉弦而加用柴胡。拟:炙甘草60g生地125g 党参30g 桂枝45g麦冬45g阿胶30g 红枣30枚柴胡15g 黄酒500毫升三剂

二诊:心悸、水肿减,精神振奋,睡寐仍差。守方加牡蛎30g五剂

三诊:水肿消失,心悸晨止,傍晚仍悸。失眠、眩晕皆有好转,结脉偶见。守方五剂

四诊:诸症大好,结脉不见。做心电图检查,呈正常。为巩固疗效,原方续服五剂。

按:本患者余早年亦用此方,然疗效不著,后读柯雪帆先生书,始知其故在于量也。《经方躬行录》

论:大便日三行,仍用炙甘草汤?地黄量大,为何仍用而无害?就是血脉空虚,而肝气也陷,脾也下陷,也因肝贼,病之根本,还是血脉空。所以用地黄,不为腻脾之伤,而反益脾。后面在论地黄。

本案结代,此是脉道失充。大柴胡汤中,也有一个医案结代,言经气壅迫,脉道一时不利。

图片

7心悸——陈宝田医案

患者,女,35岁。风湿性心脏病史已6年。2年前行二尖瓣分离术,术后症状稍稳定。近2个月突然头晕,目眩,心悸,心率150次/分,脉结代,舌苔薄白。中医诊断为“心悸”,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震颤,心力衰竭”。患者证候乃是营血亏滞,心无所养所致。炙甘草汤具有通阳补阴、生血、复脉之功,故采用之。服药21剂,病势日趋好转,脉结代已渐正常,心悸告平,食欲大振,竟得显效。《经方临床应用》

论;术后两月,即发结代,现在看来,术前也应是结代。而此结代者,就是病根。

8心悸——刘冠军医案

卢某,男,47岁,干部。胸闷气促,心悸而烦,夜寐不安,心率50~30次/分,心律不齐。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1房室传导阻滞。舌质胖嫩,苔薄滑,脉沉细滑,结代频频。证系心阴气血两虚。治宜益气补血,养阴复脉。拟生脉散和炙甘草汤加减: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9克阿胶9克(烊化)桂枝12克丹参15克当归9克夜交藤24克柏子仁9克(去油)红枣5枚黄酒30克(入煎)水煎服。服3剂后即感头胸舒适,一直未发病,睡眠好转,脉沉弦,未见结代。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追访15个月,基本上坚持工作,偶感胸闷脉缓,即服上方可得缓解。(刘冠军,潜性内伤型克山病疗效观察.哈尔滨中医.1965.1:33)《名医经方验案》

论:心率如此之低,这是脉迟之象。此迟者,正常理解,是为脏寒。而脉见结代者,则此迟为营气虚竭之义。消渴二,脉浮而迟,浮则为虚,迟即为劳,浮即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本条脉沉细,且结代频频,营气竭也。炙甘草汤,气血双补,以复升降,脉复则病愈。

9心悸——聂惠民医案

历某,男,75岁。2001年1月初诊。素高血压病七八年,服降压药维持。近日血压不隐,时有升高,170~140/100~0mnHg。,胸闷气短,心悸心慌心跳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睡卧不安,饮食尚可,二便如常,病已一月,服药治疗,症状改善不佳。舌质不黯、舌尖红、苔薄,脉弦略数而结,脉率90次/分。心电图1提示:室性早搏,大致正常心电图。临床诊断:高血压、心1律失常。中医辨证:肾虚肝旺,阴阳两虚,气血郁滞,心失所养,而致心动悸,脉见结代,治以通经复脉、养心潜阳。拟炙甘草汤加炒枣仁、瓜蒌皮、生龙骨、生牡蛎、菊花。七剂,水煎温服,药后证减,继服七剂,结脉消失,守方调治而安。《聂氏伤寒学》

论:心主血脉,营卫循行,营血虚竭,则卫不独行,即是辨证所谓的气血郁滞之义。心主血脉而失养,则见动悸。数为火逆不降,结为津血两虚,则气无所依附而下藏,则厥逆于上,是此血压高之理。


10心悸——陈伯坛医案

唐君居春中,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火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而脉结代渐稀,尚未能悉如健体。盖宿疾尚赖久剂也。君又素便秘,服药则易行,停药则难行,甚须半小时之久,故师方用麻仁一两之外,更加大黄三钱。

二诊;二进炙甘草汤,胃纳较增,唯口中燥而气短,左脉结代渐减,右脉尚未尽和,仍宜前法加减。加制大黄者,因大便少也。炙甘草五钱,川桂枝四钱,党参五钱,阿胶珠二钱,大熟地黄一两,火麻仁一两,麦冬四钱,紫苏叶五钱,栝蒌根一两,生姜三片,大枣七枚,制大黄三钱。(《经方实验录》)《仲景病案学》

论:大便难者,木气枯燥,疏泄不及,则大肠庚金之燥盛也。此不用加大黄,应加重地黄,滋风木之枯燥,以行其疏泄,则大便自能行。地黄者,滋风木之枯燥,泻胃腑之热燥。

炙甘草之伤阴血者,汗出而亡津,肺胃俱燥也,阳明燥盛而烁及三阴,营血消亡者,必风木枯燥也,因肝主血也。地黄泻胃腑之燥,滋风木枯燥也,一药而两用。肝主血,所以风木为主。(同样阳明腑实,阳实伤及三阴者,燥土克水,又以少阴为主。肾水者,脏阴之根本也,故五脏亡阴之证,皆属少阴)

11心动悸——岳美中医案

王某,男性,患心动悸症,脉小弱无力,两腿酸软,予以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桂枝9克,生姜9克,麦门冬18克,酸枣仁9克,人参6克,阿胶6克,生地黄48克,大枣10枚。以水4盅,酒3盅,先煮8味,取2盅,去渣,纳阿胶化开,分2次温服-《伤寒论》方]。4剂而两腿觉有力,再4剂而心动悸基本消失。

忆及在1945年时,曾治愈一心动悸脉结代之患者。当时同学王继述在侧,曾讨论过用此方治此病之究竟,他有整理笔记,现节录在下面:刘某,男性,患脉结代心动悸症。初就诊于某医,服药3剂未效,来师处求治。师索观某医之方。则是仲景炙甘草汤。诊其脉,结代,问其自觉症,心动悸,的确是炙甘草汤证,因何不效?见师凝视细审前方,递给于我说:“你来看,此方证既对,因何不效?'我看了许久,不知所对,请示于师。师曰:“此所用方虽完全取于仲景,但还有一间未达,关键在于用量上。仲景方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随处可以体会得到,而此方尤显。”

今先究其脉结代心动悸之病机。炙甘草汤在仲景《伤寒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脉何以结代?血气衰微,血液不能充盈脉管,更有病邪续行阻滞,同时心脏又无力激动血脉,则其搏动不能依次而前,所以现结代之脉。心何以动悸?悸则心动,即虚里部位跳动不安,营血既亏,心无所养,真气以馁,则心惊,脏神不宁,所以现心动悸之证。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腹候,所以谓前医投方无误。

兹再论炙甘草汤之方义及用量。仲景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显然是以甘草为君,乃后世各注家都不深究仲景制方之旨,竞退甘草于附庸地位,即明如柯韵伯,精如尤在泾,也只认甘草留中不使速下,或囫囵言之,漫不经意。不知甘草具“通经脉,利血气”之功能,载在陶弘景《名医别录》,而各注家只依从甘草和中之说法,抛弃古说不讲。顾甘草命方,冠诸篇首,日人丹波元坚还知注意。若方中大枣,无论中外医家,则多忽而不谈。不知此方用大枣至30枚之多,绝非偶然,在《伤寒》、《金匮》诸方中,大枣用量居多者,惟此方为最。而本方中药味用量之中堪与比肩者,惟生地黄为500克。考大枣《神农本草经》主“补少气,少津液”;可互证此义者,在仲景十枣汤用10枚煎送甘遂等峻药,皂荚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也用枣膏,大枣量很重,都是恐怕峻药伤津,为保摄津液而设。生地黄《神农本草经》主“伤中,逐血痹”;《名医别录》主“通血脉,利气力”。则大枣、地黄为辅助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之辅药无疑。乃柯氏只认大枣与生姜相配,佐甘草以和营,直看作如卒徒之侣,不知仲景在大枣生姜相配之方,从未有如此方为30枚者。此方生姜是合人参、桂枝,酒以益卫气,各有专职,非寻常姜枣配伍之例。前医把炙甘草汤各味药量平列起来,而欲取复脉之效,何怪其无验。

问曰:“此方以胶、麦、麻、地、草、枣为补益营血,以参、姜、桂、酒为补益卫气,使阳行阴中,脉得以复,则已有领会。唯用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还不能理解?”所问正是关键处。阴药非重量,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能上入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证止。假令阴阳之药平衡,则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雨露,立见晞干,又怎能润枯泽槁呢?此方煮服法中以水酒浓煎,取汁多气少,其用意也是可以理解到的。用量的多寡,在一个方剂里的配伍上极关重要,因它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需要后学细心体会,才能得到。例如仲景用黄连健胃则仅用30克(合现在一次服用量3克),如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等汤是;下利便脓血则用至180克,如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是。这是普遍规律。又如石膏,配知母治阳明大热症,则用量为500克,知母量为180克,名白虎汤,成三与二之比;配麻黄治手太阴咳喘症,则用量为250克(如鸡子大也等于250克),麻黄量往往为120克,成二与一之比。后人对于配伍用量不知讲求,石膏一味,也名白虎,配伍麻黄,量亦相平,大枣动则4枚,甘草只缀于方尾,统轻微其量,无怪古方虽对,而效验难期,反谓古方不适用于今人,古人实不负其责。

用此方曾治友人徐某之姊咳喘,涎唾多,心中泛泛恶恶者,服3剂即愈。叶天士常用此方治荣卫亏损之全半身麻感症,效果颇著。近年许多临床医生用治于一些心脏病脉结代,也收到一定的疗效。

适应症:心悸亢进(或有脉结代者),皮肤枯燥,容易疲劳,手足烦热,口干,大便秘结等。《岳美中医案集》

论:见心动悸,没有见结代之脉,而见小弱者,也是血脉虚空之义。同样心动悸,见芤,濡弱,沉细,弱涩,也都是炙甘草汤义。

炙甘草汤,即能救少阳坏病,津血两伤。同样又能治血气衰微,血不充脉,而气血不行,而脉结代也。心悸而烦者,必见脉结代,即是案中所谓的对症,是符合提纲主症之义。见此二证者,即可以用炙甘草汤。

图片

12风心心悸——何任医案

患者女性,四十三岁。初诊,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六日。曾于一九六五年在上海某医院诊断为“风心”并进行二尖瓣分离手术后,心电图诊断为房颤、心肌损害、毛地黄作用。动即气促,心悸,咽燥,口中时有泡沫痰,手足感冷,脉结代,以益气复脉养心为治:北沙参9克、麦冬12克、五味子4.5克、炙甘草6克、党参12克、麻仁4.5克、川桂枝6克、生地12克、焦枣仁12克、生铁落18克、大枣30克、煅龙牡各9克,服四剂。

二诊:十一月一日。药后气促心悸等见,咽燥见减,大便略干,脉结代尚见,原方再进七剂。《伤寒论方运用法》

13心悸咽喉痛——浅田宗伯医案

40岁妇女。伤寒后,心中动悸甚,咽喉时迫急而少气,咽喉外臃肿如肉瘤(甲状腺肿大),脉虚数,形体赢瘦如柴,腹内虚软如贴,饮食不进。余曰:舍炙甘草汤加桔梗,余无适方也。连服其方,数旬动悸渐安,肌肉大生,咽喉臃肿自减,气息爽快,悠闲散步,云之后无恙。(《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汉方治验选读》

14心动悸——罗谦甫医案

一人年五十余,中气本弱。至元庚辰,六月中病伤寒八九日。医见其热甚,以凉剂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伤脾胃,四肢冷,时昏愤。罗诊之,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心亦悸动,嗳噫不绝,色变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蹬卧恶人语,以炙甘草汤治之。成无己云;补可去弱,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故用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养血,复脉通心是也。加桂枝、人参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纠一两剂服之,不效。罗再思脉病对,莫非药陈腐而不效乎?再于市铺选尝气味厚者,再煎服之,其病减半,再服而愈。[《名医类案》1957:146]

按语:第以中气素亏,又误用泻剂,“痛伤脾胃”,后天乏源,无阳以宣其气,更无阴以养其心,此脉结代,心动悸所由来也。方用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行不及之阳;麻、胶、麦、地之润,已养已亏之阴;尤重在炙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心脉之本源。方得补土生火,滋阴复脉之功,切中本案,力宏效卓。《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名医经方验案》

论:明明脾胃弱四肢冷,而仍用地黄,病仍治愈。此是何理。

15心不安——曹颖甫医案

师曰:律师姚建,现住小西门外大兴街,尝来请诊。眠食无恙,按其脉结代,十余至一停,或二三十至一停不等,又以事繁,心常跳跃不安。此仲师所谓“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之证是也。因书经方与之,服十余剂而。炙甘草四钱,生姜三钱,桂枝三钱,党参二钱,生地一两,真阿胶(炸冲)二钱,麦冬四钱,麻仁四钱,大枣四枚。(《经方实验录》)《经方直解》

图片

16脉结代(与条8条,应是同一条医案,)

卢,男,47岁,干部。于1974年2月18日入院。患者于1959年10月因心悸及关节肿痛曾入院治疗,当时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好转后出院。1961年突然昏倒一次,当时神志不清,脉搏20-30次/分,经上海某医院诊断为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错出现,用强地松及其他抗风湿药治疗后好转。以后一直身体不好,经常复发。两天前于午睡中感心前区闷痛,头昏,脉搏减慢至30次/分左右。人院查体:体温36.4℃,脉搏62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10/60mmHg。神清,胸廓无畸形,未见胸壁静脉怒张。肺部呼吸音清晰,心率62次/分,心律不齐,心音减弱,有时听不到,心尖部有2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软,无压痛;肝于肋下刚可触及,质软,有触痛;脾未扪及;股动脉硬韧。实验室检查:胆固醇5.57mmolL。心电图提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从2月18日入院至3月23日,曾应用阿托品、硝酸甘油、烟酸肌醇、双嘧达莫、毛冬青、氨茶碱、地巴唑以及维生素、丙种球蛋白、y-球蛋白等药物,并先后服用补益气血、宁心安神、补养心脾等中药27剂,而胸闷、头昏、心率转慢(36次/分),心律不齐(心跳每2次、5次、3次有一次停搏)等情况终未解除,有时左手麻木。当心率突然转慢时含服异丙肾上腺素则出现心慌,而且愈发愈频,愈发愈重。多次心电图检查提示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因以往病中有阿-斯综合征(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发作,动员患者安装起搏器,患者不同意。

初诊(3月23日):胸闷气促,心悸而烦,夜寐不安。舌质淡胖,苔薄滑,脉沉细弦,结代频频。证系心气阴两虚。治宜益气补血、养阴复脉,姑拟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处方:党参、丹参各15克,麦冬、桂枝各12克,五味子、炙甘草、阿胶(烊化冲)、当归、柏子仁(去油)各9克,夜交藤24克,红枣5枚,黄酒30克(人煎),水煎服。

二诊(3月26日):上方连服3剂。服1剂后即感心胸舒适,一直未发病,睡眠也较过去好转。舌仍胖,色已转红,苔薄微黄;脉沉弦,未见结代。药尚应病,原方加减。处方:原方去桂枝,加川芎6克。3月26日心电图结论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病员反复要求回家休养,经与家属商量,同意于3月27日出院,继续中药治疗。出院后至今15个月,基本上坚持工作,偶感胸闷脉缓,即服3月23日方可得缓解。(河北新医大学编.中医医案八十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6)《经方临床应用》《经方研习》

论:脉搏30次,这是脉迟,合参结代频频,则此脉迟,是营气虚竭之义,迟为脏寒无阳之义,也是阴阳俱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