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1年,周恩来接到一封信,看完后批示:登报声明与表妹脱离关系

 我的个人专享箱 2021-11-29

1951年8月,周总理在中南海总理办公厅忙得不可开交。这时,一位警卫走了进来,他告诉周总理有一份来自松江县人民政府的材料需要处理一下。

“松江县?”

周总理忍不住想,莫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不然应该先上报到市,再由市政府呈递给自己才对。

周总理的心里接着感慨道:自建国以来,许多亲戚旧友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份,借关系谋求一官半职——这令他十分为难。周总理当然不能满足他们的请求,因为他所坚守的是党的原则,然而还是有老乡不能理解。

文章图片1

周恩来和毛泽东

为这事,周总理特地与毛主席谈过。主席的立场当然和他一样:“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啊!恩来啊,你我都在重要位置上,防腐要从我们开始啊。绝对要将“特权”之风给打下去!”周总理对此谨记心中。

拿到松江县的材料,周总理便把思绪拉了回来。原以为松江县出了什么大事,但周总理看完,却生气地将材料摔在了桌子上。后来,周总理在这份材料上批示:

一、予陈秀云开除,

二、给予劳动改造

三、拟登报声明与她脱离亲戚关系

陈秀云是谁?她是周总理十四姨母的女儿,也就是他的表妹——她们一家与周总理的关系向来不错。可是,她做了何事令平易近人的周总理如此生气?以至于公开“脱离关系”。其实,这一切要从建国后谈起。

文章图片2

周恩来

建国伊始,首先要杜绝“找关系”的思想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各界人士,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将目光聚焦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随着毛主席的那句雄浑嘹亮的宣言,新中国从此诞生了。

作为新中国的领导班子,毛主席与周总理自然是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而他们的家乡都沾了光。

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老乡觉得自己已经是皇亲国戚了,纷纷打算前往北京城看望主席和总理,好给自己安排个轻松的工作。

对于老乡的拜访,毛主席当然很开心,甚至为了接待自己的两个弟弟选择暂时从公务中抽身出来。

只是,当弟弟提出安排工作时,毛主席才发觉这场拜访变了味。

安排工作是组织根据个人能力来安排的,并不是自己一句话就可以说了算的。

同时,毛主席也终于明白,旧社会的观念至今还留存太多太多,这很不利于国家建设。因此,他特地找到周总理,探讨如何杜绝此类情况。

文章图片3

周恩来和毛泽东

其实,当时党内领导人的子弟要求安排工作的情况很多。他们觉得自己为革命付出了那么多,自己家人跟着自己在新中国享受一定的待遇是理所当然的。

但在毛主席与周总理看来,这种事情是对革命的否定,对共产主义的否定。对此,毛主席说道:“共产党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不搞旧社会的那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做法。也不能搞国民政府那套人人只想着升官发财。”

周总理同样支持:“应该从党员开始。每一个党员从入党就应该有一个认识:要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如今,这场改造也要向国人普及开来”。

为了带好这个头,二位决定制定一些规则,并打算先以身作则。而此时,陈秀云的一封信件直直地撞到了“枪口”上。

文章图片4

毛泽东

十四姨母的恩情

事情要从周总理的童年生活说起。

周家从祖辈开始便是书香文人之家,周恩来的祖父是一个旧社会的“师爷”,他的父亲则是一位“教员”。

正因如此,周恩来自小便受到很好的教育。而家里也因为父辈的工作过着虽然清贫,但并不需要为吃穿而忧愁的日子。

然而,1908年,周家却遭遇了变故。这一年,周恩来的亲生母亲和嗣母都因病离开人世。

时局动荡下本就清贫的周家无以为继,当时周父在武汉担任教员,但收入甚微。没有了父母亲的庇护,年仅十岁的周恩来不得不承担起兄长的责任,在家带着自己的两个弟弟艰苦生活。

文章图片5

周恩来小时候

就这样又过了两年,1910年,周总理打算离开家庭,跟随自己的伯父周嵩尧前往东北开始自己的学习之路。

但家中的两个弟弟都还小,需要人照顾,周恩来放心不下自己的两个弟弟。

十四姨母在得知周恩来的情况后,便对他说:“你去好好游学,你的弟弟我帮你照顾。”

十四姨母是周恩来母亲的十四妹,与周家的关系极好。有她的照顾,周恩来自然可以放心。于是,他将自己的两个弟弟送到十四姨母家中,请求她代为抚养两年。

后来,周恩来离家求学辗转多地,两年之期到了他也没能回到家乡。两个弟弟的抚养任务便一直由十四姨母一家承担。

正是因为这件事,十四姨母一家与周恩来一家感情极好。而陈秀云便是十四姨母的女儿,周恩来的表妹。

文章图片6

周恩来的两个弟弟

在周恩来两个弟弟小的时候,他们三人时常玩到一块。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很好。

在周恩来的心中,他一直觉得自己亏欠十四姨母一家。在与邓颖超的交流中,他便说过:“我很感谢姨母,若不是她一家我也无法一直在外求学、革命!”

因此,他一直都很感激姨母一家的恩情。

既然是这样,又怎么会闹到与陈秀云“脱离关系”的地步?这就要从陈秀云的来信说起了。

文章图片7

周恩来赴日留学

陈秀云“求职”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总理作为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全中国上下自然是无人不知,陈秀云一家自然也知道了这件事。

当时,已经近五十岁的陈秀云在家中陪伴爸妈,并没有参加工作。当她得知自己的表哥是国家总理之后,便打算让自己的表哥帮助自己找份工作。

一想到自己的表哥是国家总理,陈秀云便觉得自己的身份也不一般了,对安排工作的事也满怀信心,她心想:自己如今也算是皇亲国戚了吧!

随后,陈秀云立刻给自己的表哥写了一封信。只是,周总理在收到信之后并没来得及仔细看便把信交给了妻子邓颖超。

他实在太忙了,很多时候他刚从座位起身走动走动,便看到桌子旁边的文件堆,只得捏捏腰揉揉眼睛坐下继续看起文件。

文章图片8

周恩来和邓颖超

陈秀云的信他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下,就交给邓颖超并说道:“好大姐,你帮我回一下信,告诉表妹我很挂念十四姨母,代我向姨母问好。并叮嘱她好好在基层工作。”

之后,邓颖超便给陈秀云回了一封信。原本周总理与邓颖超都觉得这封信只是唠一些家常,属于亲戚之间的问候。但他们没有料到,陈秀云拿到信之后,便动身前往了上海。

当华东局民主妇女联合会看到邓颖超的亲笔信之后,对陈秀云的身份自然不会再怀疑。陈秀云向他们要求给自己安排工作,他们也不敢怠慢,于是便将陈秀云介绍到了松江县人民政府。

有上级的介绍,又有邓颖超的亲笔信,再加上陈秀云曾经接受过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松江县人民政府便决定将她安排到了县文教科,成为一位老师。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的识字率极低,很多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这不利于国家的管理与建设。

文章图片9

周恩来

为此,中央号召进行扫盲运动,文教科便是负责下基层,给扫盲班的学员们上课的。

这本是一份发挥陈秀云识字本领、有文化优势的工作,但陈秀云却对这一安排并不满意。

尽管文教科吃的是公家饭,也算是吃“皇粮”。但时常要下农村开展工作,很多时候甚至要一直待在农村给人民做思想工作,所以并不轻松。

人到中年的陈秀云做了几天,便觉得自己的身体吃不消。随后,她便开始消极怠工,人一懒起来就停不下来,从此,她不再下农村扫盲,甚至时常在上级面前抱怨工作的艰辛。

文章图片10

扫盲运动

针对陈秀云的这一态度,松江县人民政府很不满,但陈秀云毕竟是周总理的亲属,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只是工作还得做。

于是,松江县人民政府便将她安排到了松江县印刷厂负责会计工作。

陈秀云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新岗位,但很快便发现新工作极为陌生。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待在家中,没有接触学习外界的新事物,对印刷厂的流程她根本不了解。

而她也不学,一段时间过去,不但没有跟上工作,反而与身边的工作者关系紧张起来。

这种种不顺心,让陈秀云再次对工作不满意。于是,她又开始旷起工来。

她觉得自己的表哥是国家总理,是大人物,自己就算没有什么大官做,也应该衣食无忧才对。

文章图片11

她的领导见陈秀云总旷工,心里很是不满,但陈秀云是“有后台的”,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在工作上对陈秀云处处谦让。

陈秀云却觉得上级是在针对自己,她与印刷厂工作人员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不服气的她找到领导提出了离职。其实就是打算用自己的“关系”来让上级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

恰好就在这时,她听说了自己的表嫂邓颖超来到了上海。

文章图片12

邓颖超

与邓颖超的交流

1951年8月份,邓颖超前往上海治病,陈秀云得知后便跑到邓颖超身边哭诉自己的经历,并希望自己能够前往北京找到表哥,让表哥安排工作。

邓颖超了解情况后连忙拒绝,但出于对十四姨母的恩情,她便委婉地对陈秀云说:“你表哥太忙了,我想见到他都非常难,你就不要去了。”随后,邓颖超将陈秀云劝回了松江。

在即将离开上海时,邓颖超特地给陈秀云写了一封信:“人民政府用人靠的是这个人自己的工作能力,只要他好好工作,无论他是谁都可以得到重用。反之,不管是谁的情面,都是没有用的。”

之后又建议陈秀云:“我觉得你前往苏北从事生产或从事义务工作会比较好点。”

文章图片13

邓颖超

尽管邓颖超拖着带病的身体坚持给陈秀云写信,但陈秀云并没有接受邓颖超的劝说。她始终觉得自己是国家总理的表妹,就算不好好工作也不会怎么样。

邓颖超这边,在回到北京后,她特地就此事与周总理交换了意见。之后又给陈秀云写了一封信。信中委婉批评陈秀云“缺乏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自信心”,并希望陈秀云可以靠自己努力,而不是指望靠“情面”。

邓颖超在心中还提到“我和恩来不会因亲故而违反党的原则。”

尽管邓颖超已经说的明白,但陈秀云还是没能完全理解邓颖超与周总理的良苦用心。在工作上她依旧我行我素,她的懒惰导致与印刷厂的工作人员关系越来越紧张。

最后,印刷厂为了缓解矛盾,便将她调到了厂食堂搞伙食。

文章图片14

但食堂工作同样是又累又苦。再加上众口难调,许多群众反应了对陈秀云的意见。陈秀云不堪群众的指责,便主动向上级提出离职。其实她还是打算用自己的特殊关系让上级重新再安排工作。

到了这里,松江县人民政府也不知道该将陈秀云安排到哪里了。为了慎重起见,他们只得将陈秀云的材料上报到国务院,而这份材料中,也包括了邓颖超最初写的那封信。

文章图片15

周总理做出批示

周总理看到材料后,他很是生气。原本,他就因为家乡父老乡亲们求职办事的事情感到难做,不管自己如何声明立场,总有一些乡亲不理解。为了避免家乡父老乡亲的“要求”,周总理甚至决定不回家乡。

如今见到自己的表妹也是如此作为,心中自然很是生气。

尽管十四姨母对自己有大恩,但公事与私事得分开,“共产党人不搞旧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情”,他时刻牢记毛主席的话。

因此,周总理决定登报与陈秀云脱离关系。这既是对陈秀云的惩处,同时也希望借此向自己的乡亲们提个醒,响应毛主席“从我们做起”的主张,也给当时的政府高层表个态。

文章图片16

当松江县有关领导给陈秀云看了周总理的批示件抄件后,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利用自家对周总理的恩情来攀周总理这棵大树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同时,她也终于了解自己的表哥与表嫂苦口婆心劝自己“脚踏实地”“自力更生”的立场,便是“共产党人不会因为亲故而违反党的原则”。当她再次仔细读起邓颖超给她写的信的时侯,她总算看懂了周总理与邓颖超两人的良苦用心。

最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决定听从邓颖超给她的建议,前往大西北支援国家边疆计划,以此来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

后来,她一直在大西北工作,到七十年代退休才回到上海。

文章图片17

周恩来

周总理选择用登报的方式来宣布与陈秀云脱离关系,这似乎不留情面。但其实他是在向外界表明一个态度:无论是周家的什么样的亲戚、朋友,都必须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共产党人是为群众谋福利的,不是为个人谋私利的。

事实上,周总理不仅对自己的表妹如此,对自己妻子邓颖超的工作安排上,他也力求公私分明。

文章图片18

“邓大姐”赋闲在家

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是老革命人了,早在周总理还在国内参与五四青年运动时,邓颖超便是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代表。

在多年的革命生活里,邓颖超在外人眼中是周恩来的妻子,旧社会时也有很多人叫她“周夫人”。这原本没什么,但却让邓颖超觉得自己成为了周总理的附属。

当时,很多人一度到了并不知道周总理的妻子原来姓邓。为此,个性要强的邓颖超还曾向周总理抱怨过。

对于妻子的抱怨,周总理当然理解。为此,他跟邓颖超说:“颖超,那以后我就喊你大姐吧。邓大姐”。

文章图片19

邓颖超和周恩来

从此以后,周总理在任何场所,尤其是在公众场所,他都喊邓颖超为“邓大姐”。周总理的一转变,媒体一报道,总算是让很多人都知道了“周总理的妻子原来姓邓。”

这就是“邓大姐”的由来,有周总理带头,很多工作人员也都开始亲切地喊她为“邓大姐”。

再说回安排工作的事。

其实,邓颖超一直都有参加革命,为革命做出了许多贡献。建国之后,组织考量她的能力,觉得她完全可以胜任政府部门的工作。

但安排工作的事情却遭到了周总理的反对,他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在政府任职!”

为什么周总理会这样做?

文章图片20

邓颖超和周恩来

因为,在周总理看来,大家都知道邓颖超是周总理的妻子。如果让邓颖超参加工作,那她做的每件事,说的每句话都有可能被当作是周总理授意的,那么还谈何民主性?工作还怎么进行?

正是因为想到这些,周总理才选择了一刀切,不让邓颖超任职。

在周总理解释原因后,邓颖超表示很理解丈夫的做法。毕竟一国总理,要做到“以身作则”是很难的,“公”与“私”一定得分清楚。

而周总理不给自己本就有能力的妻子参加工作,也让高管们理解到:共产党领导人一定要“公私分明”,谁的脸面都没有决定一个人工作的能力。

文章图片21

邓颖超和周恩来

“谁影响谁”一直以来都是为官者的一个难题,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到当官者的立场。周总理用陈秀云与邓颖超这两件事,向外界表明“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共产党,总理是全国人民的总理,不是谁家的总理”。

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公事与私事分开,始终做到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为人民谋福利的好总理,才能将新中国管理好。他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人民的好总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