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日谈 沽上话楼之四 花非花,楼非楼

 三自之我 2021-11-29
五日谈 沽上话楼之四

花非花,楼非楼

杨仲达

  近年因翻阅陈喜波博士所著《漕运时代——北运河治理与变迁》一书,才对“楼”有所顿悟。现结合其书观点,并以天津地名对照,略微阐述发现。

  缕水堤是用来束缚水流的河堤,在文献中其往往简称“缕”,如《河防一览》中有“濒缕居民”的记载,可见河堤也曾简称作“缕”。“缕”字形声,其声部的“娄”与“楼”同音,而在广东话、客家话中“缕”与“楼”发音接近,广韵发音二者几乎相同。缕水堤因其明显的地标性特征,逐渐成为村落的代称,而民间“楼”字更为通俗易懂,故而以“楼”代“缕”,产生“楼”字地名。在某些地方,“楼”字之后仍与堤相连,如河北省大城县的南楼堤村、北楼堤村。在黄泛区(黄河泛滥之地)有旗杆楼村。这里的楼,当时就是河堤。所以,可以断定,“楼”即河堤,其村落形成与河堤密切相关。

  在黄泛区还有一种地名现象,即两个村落距离很近而名称成组出现,如倪村和倪楼、谢老家村和谢楼、郑楼和郑楼村。黄河下游两岸居民为避水患,所以形成在河堤上居住的习惯,以楼为名的村为原村的新村。

  在黄淮地区的以楼字为村名的有一万多个,有坡楼、岸楼、平楼等名,这和地形有关;也有以姓氏、颜色、数字等为前缀的“楼”的村名。

  既然如此,我大胆推测:天津的西楼、东楼和佟(童)楼中的“楼”,也是河堤的高地,而非一座“楼”,不过西楼、东楼是以方位命名,佟(童)楼则以姓氏命名。

  上世纪90年代,我在西楼居住,依然可以看出其傍依并又高于河道的那段地形。我父亲文章中所说西楼名字来源的三种说法,其第二种接近我的推测,只不过,他认为所谓“楼”者是高台上的房子,而我的推测则是“楼”即为高台一样的河堤。

  天津还有以楼为名的村庄,如西青区的杨楼、潘楼,北辰区的柴楼,武清区的包楼、陈家楼等村,这些都是傍依旧有河道的村庄。以西青区的杨楼为例,它西侧邻村是武台,武台之西还有蔡台、王台等村——楼和台,其实意思大致相同,台也指水边高地。

  《尔雅》所言:“四方而高曰台,陕而修曲曰楼”,就是说,“楼”为狭长曲折的建筑。即“楼”可为木楼,可为砖楼,也可为土楼,河堤修曲,故亦为“楼”。“楼”的概念由此大为明晰,我们不能以今视古,拘泥地去看一个字在当下的所指。

  再有,天津津南区有杨家岑村和邓家岑村,俗名杨岑子和邓岑子,《津门保甲图说》称:“'岑’名,因其处微高故云。”如果拘泥抬杠,非要在平原地区找出一座山来,岂不是缘木求鱼。故而相较今天“高楼大厦”之义说,即是“花非花,楼非楼”了。

  那么,既然“楼”是河堤高地,西楼、东楼和佟(童)楼中的“楼”是哪条河的河堤高地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