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图101周年华诞 | “其功不在禹下” ——冷生先生师友信札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1-11-29

今天,温州市图书馆迎来一百零一周年华诞。自落霞潭至市府路,从浙南历史文脉到瓯越精神家园,她弦歌不辍,薪尽火传,焕发文明的光辉。回首往昔,邺架巍巍背后是历代文化先贤的无私付出。

本期推送,我们为大家献上梅冷生馆长的师友信札,让大家一同领略梅冷生馆长三十五年如一日“以馆为家”的忘我精神以及为地方文化建设的拳拳苦心,在温图一百零一年华诞之际,述往事,思来者。

“其功不在禹下”

——冷生先生师友信札

文/卢礼阳

晚近温州文化圈流传“事必言籀,言必怀梅”一语,所谓“籀”,即指籀园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前身),而“梅”,则为老馆长梅冷生先生。

(籀园图书馆)

梅冷生(1895—1976),名雨清,浙江永嘉县(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梅先生平生以继承永嘉学派的优良传统为己任,以文章气节相砥砺,倾注全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在诗词创作,方志整理,尤其是在主持馆务的三十五年间(1941至1976年),为乡邦文献(包括文物)的征集保存,以及奖掖后学方面,贡献卓越,有口皆碑。

(梅冷生馆长)

梅先生生前并没有担任显赫的职务,身后也没有留下大量的著作,但他却以爱书、爱馆、爱才、爱乡的“四爱”精神,深深打动人们的心坎;他的道德文章,人品风范,已经成为我们永久的精神财富。梅先生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却依然活在大家的脑海之中。

温州籍旅沪金融家徐寄庼在复梅冷生信中称道:“我公搜罗乡邦文献,俾垂久远,其功不在禹下。凡属乡人,无不感佩。”这可以视作社会各界对梅先生为人与志业公允的评价。

(《梅冷生师友书札》,卢礼阳编注)

徐寄庼这通信见于馆藏《冷生先生师友信札》写本。《冷生先生师友信札》,时间跨度为1920年至1966年。作者约一百家,既有各地图书馆同仁薛钟斗、刘绍宽、孙孟晋、张慕骞、顾廷龙诸人,更多的如夏承焘、王梅伯、朱铎民、邵元冲、杜左园、许蟠云、林鹍翔、戴家祥、方去疾、韩天衡等各界名流,以及宁波钧和印刷公司、扬州静社等单位(团体)。这批信札一直由温图保存,直至2004年老馆友潘国存先生受《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委员会之托,编辑《梅冷生集》,馆里才安排专人初步清理,大体编订成六册,合计约210通。潘先生从中选出薛钟斗、高吹万、刘景晨、张慕骞、李佩秋、顾廷龙等十二通收入附录,2006年12月付印成书。

相隔数年,我将其中夏承焘致慎社一通、致梅冷生十一通、复曹昌麟一通,整理成《夏承焘未刊手札考释》,发表于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文献》季刊2012年第1期,由此受到各界读者的关注。

去年适逢温州图书馆建馆一百周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委托我整理《梅冷生师友书札》,我忻然接受任务。仔细通读,前后比照,从六大册210通之内我选出160通左右,予以排比整理。原件落款多数无年份,尽量考出,并交代依据,按发信时间先后编次,以便读者检索与欣赏。残缺以及难以辨认文字,以□代替。

(《苏渊雷往来信札》)

鉴于梅先生师友信札还有相当一部分散见于各处,如馆藏档案内,即有宋慈抱、项士元、夏鼐、徐规、马涯民、江蕙林马翊中(两人联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中华书局、温州地委宣传部等十三家约二十通。加上公私藏家提供(温州博物馆、北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上海李继朗先生、北京吴常云先生、温州方广强、杨瑞明、郑金才诸先生),以及收集自相关书刊(个别来源于网络),如《梅冷生先生日记选》、夏承焘《书卷养寿室日注》、潘汝玉《雪影吟草》,慎社瓯社社刊各一通,《苏渊雷往来信札》三通,我相应做了补充。

正文除照录原书札之外,发信人首见处加作者简介,释文之后说明书札来源与格式,择要交代相关人物、事件、书刊等背景,便于读者参考。

我以为,这既是对温图馆庆的一份献礼,也是对这位温州乡邦文化的“守护神”的告慰与纪念。

收入本书的手札共两百零八通,其中关涉慎社、瓯社的不下九十通。除了小部分曾披露之外,百分之八十以上属于初次刊布。这批信札对于理解梅冷生先生的生平、事业、秉性与交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线索,同时,对于把握温州乡邦文献事业的发展轨迹,以及温州与台州、宁波等地乃至上海、北京的文化互动、学术联系,也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限于篇幅,下面举四个例子,以见一斑。

中共温州地委宣传部复梅冷生

(一九五一年一月十二日)

雨清先生:

顷由李主任转来关于你对保护温州区古迹文物图书的意见,我们完全同意,并已通知各县及土改工作队加意收集保护管理。

此致

敬礼

温州地委宣传部

一月十二晚

此件录自温州市图书馆档案行政管理类A25(1951年1月至1951年12月),008页。该件天头空白处有批注“存查,一、十九”字样,当系图书馆经办人手迹。

原信书于“中国共产党浙江省温州地委宣传部用笺”,无编号,落款处钤“中国共产党温州地方委员会宣传部”公章。

李主任,即温州市军管会副主任李培南(1905—1993),江苏省邳县(今邳州市)人。1923年毕业于徐州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27年参加革命。1949年5月起,任中共温州地委副书记、温州市委书记、温州市军管会副主任,温州地委书记、温州军分区政委,1952年起调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代理校长。

一个“晚”,足见事情紧急,系当晚回复。

1951年初,温州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中,个别工作队采取过火行动,竟然将乐清倪悟真家藏古籍六万卷焚毁,梅冷生获悉,心痛如焚,连夜草就关于保护温州地区古迹文物图书的建议,翌晨由军事代表林大夏陪同谒见李培南,李表示接纳意见,即写手令,交代图书馆派人迅速下乡,抢救古籍文物。

同时,温州地委宣传部也赶紧通知各县及土改工作队加意收集保护。梅冷生随即率馆员到近郊点收戴家祥白鹃楼、王希逸雪蕉斋等多家藏书。之后又奔赴各地,陆续点收瑞安张棡杜隐园藏书,戴炳聪、张组成等残留古籍,瑞安陈介石烛见知斋、林公铎叔苴阁、项慎初染学斋藏书,平阳刘绍宽厚庄、王理孚念庐、吴承志培英图书馆等藏书楼部分古书。温图古籍由此骤增至二十万册。

除此之外,派员到温州造纸厂检回名贵图书多种。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中,梅冷生为保护浙南诸家藏书,夜以继日,雷厉风行,立下汗马功劳。

中华书局复温州市图书馆负责人

(一九六二年二月八日)

负责同志:

惠寄《水心文集》八册,早已收到,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协助和支持。

此本系据明正统黎刻本刊刻,来信引沈曾植跋称“惜前后无序跋,不能知何人所刻”,但又断为“晚明刻本”,不知何据。我们怀疑就是孙衣言在《校刊黎本水心文集书后》中所说的“清初大字本”。孙氏校勘《水心文集》功夫很深,他指出永嘉本“多讹脱,又以意改窜,颇类浅人所为”,又说“永嘉本之误皆自大字本出”。我们将此本与黎刻本及孙刻本对照,觉得此本沿袭了黎刻本的许多讹误,又有以意改动的地方。但可能有些地方也可以校正孙刻本的错误。孙氏校刊《水心文集》及撰《水心文集校注》,自称曾参考大字本。我们这次印行《叶适集》是以孙刻本为底本,并采纳了孙氏的《校注》。由于此书已排校完毕,不便改动,故出版前未用此本校改。但我们已在清样上进行了校勘,备作重印修订时参考。原书八册谨挂号寄上,请查收。

上述意见,不一定对,谨供参考。

敬礼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一九六二年二月八日

按,原件两纸,书于中华书局信笺上,天头右上角印有(62)编字第197号字样,下方一行文字:北京复兴门外翠微路 电话中继线:81.0462 电报挂号:6586。落款“中华书局编辑部”系钤章。现据温州市图书馆档案藏书建设类F6(1953—1962年)124至125页录入。

同日,中华书局附函致温州图书馆,告知:“寄上赠送的《叶适集》一部,请收。前由你馆借阅的《叶水心集》大字本不久可奉还。附闻。”

就温图对中华书局编辑《叶适集》的帮助一事,知情人周梦江后来回忆说:“中华书局整理《叶适集》的同志知道温州是叶适故乡,可能有些资料,于是通过上海图书馆和温州图书馆联系。

温州图书馆当即寄去馆藏的《水心文集》几种本子和一些选本,如《水心文集》的明末清初大字本,方婺如的《水心文钞》,还寄去温州学者张棡过录的孙衣言《水心集》校正本,以及孙衣言的《水心文集校注》六卷(抄本)。其中《水心文集校注》是全国唯一的抄本,对整理《叶适集》大有好处。

因为《水心文集》《别集》中的宋代俚语和官牒用语,今天已不通行了,而且书中还涉及宋代的官制、兵制、食货……等等问题,是编校中最棘手的问题。有了《水心文集校注》,一切都可迎刃而解。而张棡的过录本又校正了文集中许多误刊的字,更给校点工作带来不少便利。

凡是整理过古籍的同志都知道,写文章时,如遇自己不热悉的问题,可以避开不谈,而校点古籍则无法逃避。一个字,一个词,你都要弄懂校正,如需注释,则加注释,丝毫不能投机取巧。我自己前几年也校点过陈傅良的《止斋文集》,深知其中苦楚。所以说,温州图书馆的这些资料对于校点《叶适集》的同志是大有好处的。

那时,我正借用于温州图书馆,梅馆长还叫我将拍摄的叶适塑像相片寄给他们(现刊于《叶适集》扉页,下仅注'摄自温州市金锁匙巷叶水心祠’)。以后,《叶适集》出版了,近年又再版,而《编校后记》中对温州图书馆所给予的帮助竟只字未提,因此不为外人所知。”(《英雄和石子一一记温州市图书馆的贡献》,《七十春秋录——温州市图书馆七十周年纪念集》,1989年10月铅印本,43至44页)周梦江先生对此深有感触,还在另两篇文章中谈及此事,其中一篇见之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1988年第2期。

夏鼐复梅冷生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冷生馆长先生大鉴:

接奉十二月六日来示,惊悉姻丈苏惺石先生已归道山,闻耗不胜哀悼。英教士苏慧廉夫妇著作两册已另邮挂号奉上,即请察收。

京市同仁堂阿胶及杜仲粉,京市现皆脱售。曾亲往大栅栏同仁堂及王府井永安堂、东安市场鹤年堂等数处购买,皆答以目下无货,有熟人在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工作,据云前月曾到一批,今亦售罄,已托其代为留意,如有货到,请其代为购买一斤,及一并购得后当即寄上。

匆此,敬请

道安

夏 鼐

六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此通书于八行笺上,现编入温州市图书馆档案H—7—1936~1962,47页。

夏鼐日记记于次日,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星期日):“写信复梅冷生先生,并寄去苏惠廉夫妇著作二册。”内容吻合。

苏慧廉(WilliamEdward Soothill,1861—1935),英国传教士,受英国循道公会(时称偕我公会)派遣来华,在温州生活、工作二十五年。创立医院、开办学校,并将《圣经》翻译成温州话。苏慧廉著A Mission in China,近年由馆友张永苏先生与温大李新德老师两位合译,中文版题名《晚清温州纪事》,二〇一一年五月由宁波出版社出版。苏慧廉太太苏路熙(LucySoothill)则著有回忆录《APassport to China》(《中国纪行》),中文版教会内部前些年印行过。

有熟人在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工作,所谓熟人,其实是内侄女李素娟。同年五月,李素娟回温探亲,夏鼐托她将瑞安许刻本《真腊风土记》捎归交还温州图书馆,结果在金华候车时不慎失窃。夏鼐日记一九六二年六月一日(星期五):“上午赴所,途中遇及李素娟内侄女由温州返京, 肩挑两个大提包,多是别人托带的东西。我到所后,审查赴日考古图片展览的照片,所中同仁如苏秉琦、安志敏、佟柱臣、王伯洪等也一起商量。审查毕后,我提前返家,偕秀君及素娟一起至华侨大厦的大同酒家用餐。素娟谓归途至金华车站候车入睡,被人偷去手提包一个(我托她带给温州图书馆的许刻本《真腊风土记》即在其内)。”后来如何就此向图书馆解释,日记未见交代。

韩天衡致梅冷生

(一九六三年七月十八日)

梅老先生:

前次我有(由)状元桥来温,未曾在图书馆见到你,谅近来工作忙吗?

您老曾嘱为治“沧江白发”一印,由于工作关系,再则人较懒散,拖延至今才告完成。见克桂兄为你治了一方白文印,故我就刻朱文印二枚,不知合你口味否,请提出意见告我,以便去芜留菁。

下次我来温即把印章奉上。另不知馆中有无定海方若作的《校碑随笔》,想借阅一番,如有请梅老代挪出放案间。

夏安

韩天衡拜上

1963.7.18

来信地址:市郊状元桥4203部队61分队

梅老先生过目

(印拓两枚)

韩天衡作于一九六三年夏,时客状元桥海军。

韩天衡,1940年5月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号豆庐、味闲,篆刻家。专工篆刻,兼国画,以花鸟见长。现为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著有《天衡印谭》《天衡艺谈》《韩天衡书画印选》等。1960年在温州海军某部服役,从方介堪研习书法篆刻。

按,克桂兄,即林剑丹,韩天衡的同门,曾任温州博物馆副馆长、温州书画院院长。

《校碑随笔》,考订历代碑帖拓本的专著。方若纂,成书于清末。方若,字药雨,浙江定海人,近代古泉收藏家和碑刻鉴赏家。此书专校碑字,碑字无可校者不录。编排以时代先后为序,从周秦至五代共搜校碑刻、墓志等450品,其中还附有龙门、云峰山、宝山等碑目108条。书后列历代伪刻56种。每品名下记书体、行字数、碑刻所在地,立碑之年月。或记出土年月、出土地点、现藏何处。最后记是否著录。中间主要部分是考校碑刻的拓本,以古碑缺字之多少来定拓本时代的先后新旧,以笔道、石花定真伪。虽点划残泐细微之处,也一一详载勿漏。北凉以前碑刻,凡未见前代著录者,均录其全文。所记简切明了,颇便读者,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王壮弘修订成《增补校碑随笔》。

所谓印拓两枚,一为“梅冷生”,一为“沧江白发”,经向梅冷生后人与温州博物馆了解,原印不在家属案头,而据博物馆前馆长王新宇兄透露:第一方印原石五年前已收到温博。

李怀宇《诗心文胆韩天衡》访谈记录介绍:韩天衡在部队兼做宣传工作,主要是写稿、写字、画画和板报,客观上给了他一个搞创作的机会。当年篆刻资料十分匮乏,书就更少。韩天衡主要得益于方介堪和温州图书馆馆长梅冷生。部队每两个星期才放半天假,韩天衡从郊区的海军驻地,风尘仆仆地坐三十里路公交车到温州。先到博物馆找方介堪,人家说方先生开会去了,再找到开会的地方,拿出自己的图章,让方介堪评点。韩天衡再到图书馆找梅冷生,梅先生从库房取出几本珍贵的印谱,说:“这书是不能外借的,可以借给你,但是有一条,如果我写信给你,你连夜都要给我送回来,要不然会出事情的。”韩天衡拿到印谱,回到军营里。人家中午休息,他在临摹,人家晚上去看电影,他还在临摹。

1995年秋,梅冷生百年诞辰之际,韩天衡应温图之邀题“烟霞不遮梅香”六字, 跋语曰:“三十六年前,吾从戎瓯海,经方翁及剑丹兄引见,时向梅翁冷生先生请益,且多次得藉印谱善本多种抚习。今吾从艺有寸进,而于前辈扶持之恩,则不可忘也。值先生百年诞辰,敬书六字志缅怀。乙亥秋,韩天衡。”(《怀梅录》,7页)于此可见先辈提携之恩,感人肺腑,亦是晚近温州与客籍学人“事必言籀,言必怀梅”的生动一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