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藏象基础解读

 野李子 2021-11-29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生理特点: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具有“满而不实”的特点;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具有“实而不满”的特点;奇恒之腑虽不在五脏之列,但具有“藏而不泻”的功能特点,也有别于六腑,故命名为“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有异于一般的脏腑。五脏所藏精气,是全身营养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治疗六腑或其他组织器官疾病时,往往需要联系五脏。六腑传化水谷,胃实肠虚,肠实胃虚,这是消化、排泄的活动规律,临床治疗采用的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就是应用了六腑“泻而不藏”、“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理论为指导。

一:心

(一)心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心:即心脏。血:即血液。脉:是指脉道,就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因此它又称之为血府。在结构上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或者说称之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心的作用下,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动,循环不已。这个功能就叫做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的条件:

1:心的阳气(心气)必须充沛。

2:流动在脉管中的血液一定是充盈的。即一定要满足生理需要,多了不可以,少了也不可以。运行速度慢了不可以,快了也不可以。始终处于充盈状态。

3:脉道通利;包括两个方面;

①脉管必须完好无损。

②,血液在脉管运行中时,内部环境要保证它气机的通畅。使通道畅通无阻。

心主血脉的具体生理功能:

①行血,

②生血。水谷精微经脾转运化赤而成。

(二)心的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人体的“阳气”又称之为“少火”。“少火”分为“君火”和“相火”。心为“君火”,肝肾为“相火”。

二:肺

肺的生理特性一:

肺主行水或者叫肺主通调水道

肺主行水:是指肺具有疏通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三焦),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人体内水液的代谢过程要靠五脏系统共同参与调节才能完成,其中就五脏来说,和肺、脾、肾关系最密切。

肺的水液代谢过程

肺的功能失调一定会出现人体的水液代谢障碍,它可以表现为:汗的异常就会在人体当中存在水液停聚,乃至于产生水液的病理产物,中医称之为痰饮,甚至出现水肿。

肺主治节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的作用。是指肺具有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作用。肺主治节的具体作用。

肺的生理特性二;

肺为华盖;

作用:保护脏腑,(五脏外卫),抵御外邪。(是通过肺主宣发卫气,发挥屏障作用来抵御外邪侵袭而实施的。)把这个作用类比为华盖。

肺为娇脏;

(1):它是有缝隙的清虚之体,邪气容易侵袭到这里;

如何理解肺为娇脏:

(1):肺直接和外界相通,最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肺主皮毛,肺主呼吸,直接和外界相通,外邪侵袭第一道关就要侵袭到肺。)

(2):不耐寒热;(是指调节肺脏的时候,一要注意调节用药,要注意寒凉和温热药之间的平衡。即不能过于苦寒又不能过于温热。后世医家经验:“治上焦如羽”即使用的药物一定是轻清上浮的,偏于升发的药,同时注意不要过于寒凉。寒凉药是沉降的药物,也会影响到肺的宣发。过于辛散,不仅影响肺的宣发,而且也影响肺的肃降,不利于调整肺的宣发和肃降的阴阳平衡。)

肺气与秋气相通应;

是指它与秋金之气气化相通,所以在秋季肺病多,也体现了肺脏与四时阴阳的对应关系。

三、脾

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运:转运、输送。化:消化、吸收。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所谓“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

水谷—→精微—→气血

结论:

一:脾为后天之本。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李东垣)

调理脾胃是一个重要的延缓衰老的手段。

“运化水液”:

又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运化水液和运化水谷是同时进行的)。一:脾接受了由胃传送来的,经过胃初步消化的水饮,通过它的转输作用,将有用部分的水液(清、津液)通过三焦水道上输于肺。而后通过肺主行水的作用,来敷布全身经络系统。二:脾通过它的转输作用,将通过它代谢以后暂时不能被机体利用的代谢产物(浊),通过三焦水道下输到肾。

健脾燥湿是治疗水液代谢异常的一个重要手段。

脾的第二个生理功能:

生血、统血。生血和统血都是在脾主运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

一:脾生血:是指脾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血液、血气、气血、它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由水谷化生而来。脾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由心肺化赤而为血。

二:脾统血:是指脾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作用。它的作用机制是脾气的固摄作用。(血液运行的三个基本条件,1:心气充沛,即心的阳气充沛。2:血液充盈。3:脉道通利。)

脾统摄血液涉及到了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条件。其中,一:保证脉道通利,即脉道完好无损。二:通过它的生血作用保证血液充盈。

它在实践上对于出血性疾患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脾不统血所表现的出血性病理改变,多为慢性的出血性改变,少有急性出血性改变。特点是:一:慢性。二:量少。

脾的第三个生理功能:

脾主升清。一:生理功能概念;二:生理特性概念;在这里是指生理功能概念。升:上升,升举的意思;清:是指轻清的精微物质;

作用一:将由水谷化生而来的水谷精微物质上输至心肺,由心肺化为气血来敷布全身。

作用二: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

脾胃是人体内脏气机升降的枢纽

脾主升清的实践意义: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位置,失去相对恒定,是指向下,即下垂,下移。责之于脾气不升,责之于脾主升清的作用功能失常。因此,中医治疗人体内脏下垂,常常治脾;通过脾的作用来升举中气,使脾气主升的度回到正常的生理状态,和胃的降保持和谐,达到治疗内脏下垂的目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脾的生理特性:

(一)脾宜升则健

(二)脾喜燥恶湿:脾胃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湿属阴,燥属阳;脾为湿土,胃为燥土;燥能胜湿;

脾有病多表现为、容易表现为:水湿停聚。所以调理脾、治脾的一个基本原则叫;祛其湿。(任何一个调理脾的方剂都有祛湿的药物)

(三)脾在五行与长夏气化相通:长夏湿气盛,脾主湿。

四:肝

肝的生理功能一:

肝主疏泄:疏:疏通;泄: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

1:调节精神情志:人的情志活动虽然与五脏都相关,和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中医学对情志(喜、怒、悲、恐、惊)的异常,首先责之于肝。疏肝,调理肝的阴阳平衡,是治疗情志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甚至是首先手段。

2:促进消化吸收:肝主疏泄具有促进水谷精微消化吸收的作用机制:一、它能协调脾胃的升降,在正常状态下,木必须疏土,土得木而达,肝的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脾的功能才能正常。肝的疏泄功能,是通过调节脾升胃降,保证脾之升胃之降处于和谐状态,为脾胃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条件。因此,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调畅脾胃的气机,为脾胃完成水谷精微正常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条件:因此,脾胃对水谷的消化吸收障碍,在病理上、在治疗上都要想到肝。如:吃东西多了,有个特殊表现、胀,消化功能不好,稍吃一点东西就感到胀。胀:是气机阻滞的一种表现。“气滞则胀”。胀:是脾胃气机郁滞不通,这个气机取决于肝。(因此中医治疗脾,一:祛其湿;二:理其气)。另一方面,胆汁的生成、分泌、疏泄。均取决于肝的功能正常。

3:维持气血的运行:肝主疏泄是维持气血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因郁致病,因病致郁)气:气机运行正常,保证了人体各个脏腑上下内外升降出入全部正常。气机运行正常就意味着气的运行正常。肝的疏泄作用通过调节气机,保证全身各脏腑经络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正常。肝主疏泄功能,能维持或者调节气在全身的运行。气行则血行,其一,血液正常运行,也必须依赖于全身气机的通畅。其二,气有推动血液循行的作用,“气行则血行。”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调整全身气机,使气运行通畅,从而促进血液在全身运行通畅。在病理状态下,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必然影响气血运行,“气滞则血停。”或者称;“气滞必血瘀”。这个原理在理论上说明了,全身气机调畅是气血运行的一个在重要条件。其中肝主疏泄功能是保证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机制。

在中医文献里,还有一个原理,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而抽象出来的,叫:“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因此,在治疗上,调节肝失疏泄,治疗气郁,不仅要调气,最终也要调血。第二个实践意义;血瘀;因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那么血瘀必然有气滞,因此在治疗血液循行障碍,瘀血阻滞的时候,也必然考虑到理气以行血。

4:肝主疏泄功能参与人体内的水液代谢调节: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是全身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脏腑系统,能够正常发挥它们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使水液代谢正常运行,维持体内外水液代谢的平衡。而三焦水道若畅行无阻,称之为三焦的气机通畅,三焦的气机通畅,三焦才能够发挥运行水液的作用。通过肝主疏泄的作用,通过调畅气机的机制,为三焦水道正常运行提供重要的条件。据此,中医学又概括出一个原理,叫;“气行则水行。”反之叫:“气滞则水停。”中医学治疗水肿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理气以治水。”因此中医治疗水肿的时候,无论阳水还是阴水,无论在何脏何腑,都考虑到调气。

5:调节生殖机能:男女的生殖机能肝脏都参与调节。①:对于女性是通过调理冲任实现的。冲为血海,任脉主胞胎。冲脉任脉都与肝关系密切。冲任二脉都从属于肝、肾,这里强调肝。由此推理出肝称之为血海。冲为血海在这里是指冲脉能够调节女性月经正常的疏泄,中医以此得出结论:“女子以肝为用。”旨在说明肝脏在女性的生理病理中,占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因此,治疗女性疾病首先想到肝。②:调节精室。精室是生成、储存精液的地方,精室开合正常,保证了精液生成正常,排泄正常,男性的性和生殖功能才正常。控制精室开合的机制,中医称之为“精关”。“精关”的开合受两种机制的调节,肝控制其开,肾控制其合。

肝的生理功能二:

肝主藏血:

含义: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①:贮藏血液:因肝为血海,全身的血液,在五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源源而来,除了供给五脏系统自身生理活动需要之外,余者皆贮存于血海——肝。以保证人体所需要的血液量。除此之外它还能够濡养肝脏自身;保证肝脏的阴血充足,达到与肝脏的阳气处于和谐状态;即:制约肝脏的阳气。使肝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特别是保证肝的疏泄功能不会出现太过、不及,特别是太过。

②:防止出血:即肝具有固摄血液的作用。通过肝气的固摄作用,来维持气血正常运行。最主要的是,肝通过贮藏血液的作用,来保证血液具有正常的运行条件。肝的疏泄调畅气机,使气血运行的通道不发生异常。

③:调节血量:“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肝能够随着人的生理活动的动与静,及时的调节血液的分配,保证机体在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血液量。

肝的生理特性:

特性一: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根据肝的重要生理功能;疏通、畅达、升发、发泄。用条达来概括木曰曲直的特性,来概括肝主疏泄的特性。肝在正常状态下必须条达,恶抑郁旨在进一步强化说明条达的重要性。

特性二:肝为刚脏:脏象学说类比法的结论。类比将军英勇、处事果断、刚强。从脏腑理论是指:从肝的阴血与肝的阳气之间的关系来论述的。肝脏自身不能满足自身阴血的需要,就会出现阴血在正常状态下与阳气相比处于一个亏损状态,叫作“阳亢。”因此,肝气主升主动,易于亢逆。这个理论从另一方面强调肝主疏泄的特殊地位。疏泄就要升、就要发、就要畅达。

从另外一个角度、病理状态下,肝脏一有病,与其他脏腑有病相比,最容易累及其他脏腑。从总体讲,任何一个脏腑有病,都会影响其他脏腑,其中以肝脏为最。古人以此为得出结论:“肝为五脏之贼。”肝功失常、特别是疏泄失常,最容易累及其他脏腑。最容易贼害其他脏腑,反证了“肝为刚脏”。肝病最复杂,危害最多。治肝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特性三:体阴用阳;体用是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体:具有形质、实体的意义。用:具有功能、作用、属性的意义。体用是指形质、实体、功能、作用、属性的关系。中医把“体用”这对范畴引用过来,它的意义是,体:是指脏腑的本体;用:是指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体用关系,是指脏腑的本体与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关系。

肝的“体阴”的意义:是指肝的本体,一:肝居膈下,位置属阴。二:肝为血海,贮藏血液,血属阴。“用阳”:是指肝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表现为阳的属性。“体阴用阳”的意义:肝“体阴”的意义;肝虽为刚脏,非柔韧不可。必须刚柔相济,只有柔韧才能保证肝维持正常的刚脏的特性,不会易亢易逆。换句话说,肝主疏泄的功能,其“用阳”必须依赖阴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这一点最主要。就肝本身阴阳来说,强调阴血的主要作用。肝“用阳”的意义;①在生理上,肝主疏泄、喜条达,从属性上强调了肝主疏泄的作用。②在病理情况下,肝阳最容易亢逆。(在治疗肝脏病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肝的阴血,保护肝的本体,即使是肝主疏泄的功能异常,肝失疏泄,表现为肝气的病变,而没累及肝阴肝血,采用疏肝理气调肝的时候,也必须时时刻刻注意保护肝本体的阴血。《柴胡疏肝散》是疏肝的典型代表方剂;《四逆散》。)

特性四:肝与春气相通:即肝的生理功能,它的气化作用,与四时之春气化相通,相适应。

五、肾

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肾藏精;

1:精的含义精:又习惯上称之为精气,人体之精气,即:人体之气当中的人体之精气。人体之精气从医学意义上来说,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广义之精是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精微物质的统称。狭义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作用的精微物质。因此又称这种精叫生殖之精。

2:精的来源和分类:精的来源,一;来源于先天。二;源于水谷的精微。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在肾中结合,在肾中化生,构成肾所藏的精。

3:精、精气的主要生理功能:

①: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长发育是指生长壮老已这样一个自然过程。即:在人体寿限内,与肾精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有肾精为生命之本的结论。人的生长发育,生长壮老已,是伴随着肾精的盛衰而进行的。

②:主生殖繁衍:“天癸”是由肾精所化生,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维持生殖功能的一种物质。“天癸”意味着男性和女性具备了生殖能力。但并不意味一定能够繁衍后代。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肾精是必备的重要条件,不是唯一条件。

③:化生血液:“血之源头在于肾。”肾藏精,精能生髓,髓化而为血。

④:抵御外邪:肾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的生命基本物质充盛,就意味着人处于阴平阳秘,阴阳合和的正常的健康状态。它表现为人体的抵抗能力强。即:人的正气强。正气:就是人体生命机能的总称,它表现出的生命机能各种各样的能力,维持人体健康。中医学把这种作用用正气来概括。人的正常生命机能,其中能够抵御外邪,防止外邪侵袭就是正气的作用之一。就这个意义讲,肾的精是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机能的重要物质之一,也就是说,它在维持人体正气中,具有重要作用。就这个意义讲,肾精具有抵御外邪的作用。它的本意:《内经》有句话叫,“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肾经具有抵御外邪的作用,最早的理论源头就在于此。冬与肾相应,肾精藏五脏六腑之精,和生殖之精,要闭藏起来,供人体生长需要,如果人在冬季的时候,肾精不能够闭藏,不能够储藏到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这样一种状态,使它不能充分发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的作用,也就是维持人体正气的作用,“春必病温”,到了春天常常出现各种温热性疾病。这是事实,它确有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无论在养生、防病,都具有重要意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以认为是真理。我们现在在中医历代文献里,在养生学里,现代的养生实践当中,人们把补肾,吃补益肾精的药物,补肾填精的药物,作为提高机体的生命力,作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肾的第二个生理功能:肾主水液

概念:

①:肾主水液又称作肾的气化作用;肾主水液:是指肾具有主持、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把这句话浓缩,肾主水液,就是肾调节水液代谢。)

②:肾主水液代谢的机制、过程。(肾的气化:限定为肾调节水液代谢的气化作用。)

一:它的基本机制;肾调节水液代谢是通过“肾阳”对水液的蒸腾作用,或者说是对水液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强调了肾阳气在水液代谢当中的作用。肾在水液代谢当中的作用过程,一、它首先接受由肺脾下输而来的水液代谢产物,二:经过肾脏本身肾阳的蒸腾气化,将它所接收的由脾、肺下注而来的水液代谢产物浊一分为二,分为能够再次被机体利用的,和不能为机体利用的。能够被机体再次利用的称为“清”,不能为机体再次利用的,称为“浊”。“清”由肾的气化作用,经过三焦上输到肺,由肺的行水,进入肺的水液代谢调节过程中。“浊”通过肾的气化作用进入膀胱,由膀胱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最终排出体外。维持体内外水液代谢的平衡。

在此,肾的气化作用,控制了膀胱的开合,贮存尿液、排泄尿液,所以膀胱的开合,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机制。就这个意义说,肾脏主水液的作用,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内外平衡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称肾为主水之本。

“肺为水之上源、脾为制水之脏、肾为主水之根。”人体的水液代谢的调节,是以肺、脾、肾为主要调节机制。并且要与肝、小肠、大肠、三焦等,多个脏腑共同调节。

这样一个原理决定了中医学调节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变化,就必然主要是调节肺、脾、肾。(肺主行水,派生出发汗利尿,发汗法,发汗——肺,利尿——肾。脾:健脾燥湿,)

《内经》肾为水脏,不仅仅是肾主水液,调节水液代谢而言的。是从肾在五行属水,这个意义来讲的。

肾的第三个生理功能:

肾主纳气:

纳:受纳、固摄是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简单说,“肾主纳气”就是肾调节呼吸的作用。)

二:“肾主纳气”的具体作用过程;肾摄纳肺气,只有肾的摄纳作用正常,才能保证肺的肃降功能正常。肺气不断地进行正常肃降,使吸入清气下注于肾。肺主呼,肾主纳;一开一合,一阴一阳;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中医理论还认为,肾所以纳气,是肾的封藏作用所决定的。什么是封藏作用,下面论述。)这个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解释了人的呼吸生理,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前面曾经讲过,治疗呼吸功能异常,责之于肺、肾的功能异常。肺主呼肾主纳的功能异常。因此在治疗的时候,从调节肺、肾入手。初病在肺,久病在肾。初病治肺,久病治肾。这个原理就是根据“肾主纳气”的作用,而推断出来的。肺气虚,《补肺汤》,里面还有补肾药物。从那样一个例子,也说明了肺、肾之间的关系。)

肾的生理特性:

特性一:肾主闭藏:

什么叫做闭藏?闭藏又叫封藏。即封闭贮藏的意思。“肾主闭藏”这个特性旨在说明肾所藏的精,始终保持封闭、固藏的状态。肾脏本身始终保持封闭、固藏的状态。才能够使肾精得以存储于肾。肾才能够完成藏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的功能。

其二:肾精在生长发育、生殖和维持全身脏腑功能正常进行当中的特殊作用,肾精要想发挥这样一些作用,必须保持肾精充盈,肾精要想充盈,必须是肾维持在封藏状态。否则;肾精随时无故流失,就难以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

这个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它强调了肾精一要充足,二不得无故流失。这种思想在中医学历代文献当中,特别是在养生学当中,有一种学派,它的主导思想,叫“惜精”,形成了养生学里面一个调精学派,或者叫“养精学派”。这个养精,就是补肾。所以形成了补肾是防止衰老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得出一个重要原理,“肾精宜秘而不露,宜藏而不泄”。肾精必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身,还要求必须秘而不露、藏而不泄,是不是矛盾?“秘而不露,藏而不泄”只是强调肾精不可以无故流失,不是指肾精只能闭藏,不能遗失。(而恰恰在调节性和生殖功能的时候,肾所藏的精,必须是泄,仅仅是强调保持适度。密藏适度而已。总的趋势是下的趋势。根据这个理论,肾病“虚多实少”。)

正确理解“肾无实证。理解为,由于肾精这样的特征,封藏的特性,决定了它经常进行溢泄的属性,根据这个趋势提出应该注意封藏,决定了肾病是虚多实少。因此强调惜精、强调补肾。(这个思想,也受到了中国的佛、道、儒学,特别是道学理论的影响。它突出的贡献,强调保肾,强调惜精。这个思想体现在中医学里面,我们强调“肾精宜藏不宜泄”,肾精、肾水为生命的源头,为生命的根本。)

总结:

具体说来,肾“封藏”的特性,反映出来的生理功能,“藏精、纳气、主水、固胎”。从肾主封藏的特性,进一步论述:藏精、纳气、主水、固胎固精、等等作用。只有保持正常的“封藏状态”,才能执行这些功能。

特性二:肾主一身阴阳:

(源于命门学说或者肾命学说)命门为人体生命之门,在生命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命门真火,就是命火。与肾阳等值。命门真水;与肾阴等值。命门是生命之门。肾阴肾阳为人身诸阴诸阳之本。强调肾的阴阳在人体五脏系统当中阴阳的重要作用。这种理论从另外一个角度强调了久病必穷于肾。无论什么疾病、从哪开始,最终总要归结于肾。穷于肾以后进一步加剧了原来脏腑的不足。这也是临床治疗疾病常常要从肾入手的道理之一。

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关系;

肾精是生命基本物质之一;从形神之间的关系来看,肾的精气属于形,即:肾脏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这种形转化为神,就是:肾脏的生理功能。和精气相对,称之为肾气。“肾阴”:人体阴液的根本;就是肾脏功能具有濡养作用,表现为具有阴属性的功能,概称为“肾阴”。具有温煦作用的那部分功能,概称为“肾阳”。

六、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腑·"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奇恒之腑,除胆属六腑外,都没有和五脏的表里配属关系,但有的与八脉相联系。

详论:

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这因为胆排泄的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所以为六腑之一;但胆本身并没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功能,且藏“精汁”,有“藏”的作用,故有别于六腑。所以胆又属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中除胆外,其余与五脏都无表里配合关系,但有的与奇经八脉有关。

(1)骨

一是贮藏骨髓。由于骨为髓之府,髓对骨有滋养作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坚脆等都与髓的盈亏有关。

二是支持形体,保护内脏。骨具有坚刚之性,能支持形体,为人体之支架,使人保持一定的体态。如骨有病变,将影响到人体的活动和体态,可见不能久立、行走振掉等症。骨骼有坚韧性,能防止外力对脏腑的伤害,对内脏有保护作用。

(2)脉

脉,即血脉、脉管。它密布全身,无处不在。脉与心、肺两脏的关系较为密切。心与血脉相通,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肺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故心肺两脏的生理、病理都和血脉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一是气血运行的道路。气血在体内循环贯注,运行不息,是在血脉内流行的。血脉对气血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的方向,按着一定的轨道而运行。

二是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全身。水谷精微物质,只有通过血脉才能营运周身,滋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血脉之所以能输送营养、运行气血,是和心、肝、脾及肺等脏腑功能活动有关的。所以,血脉的病变,实际上是上述脏腑病变的具体反映。若这些脏腑功能失常,则血脉的功能将受到影响,临床上可见到出血、瘀血和脉管变硬或弯曲等病变。

另外,自然界的寒邪侵犯到血脉,可使血脉挛急,因而产生四末不温,肢体疼痛,甚至坏死等病症。

(3)脑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是人体内髓最集中之处,故名“髓海”。

关于脑的生理作用,古人虽未明确,但已初步认识到以下两点:一是把脑与精神活动联系起来了。如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指出脑是神的发源所在。二是认为脑与听觉、视觉、嗅觉及思维、记忆、言语等功能有关。如早在《内经》就指出“髓海不足”或“上气不足”皆可出现“脑转耳鸣”,“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视觉、听觉及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清代汪昂提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王清任更明确把思维、记忆及听、视、嗅、言等功能皆归于脑,是中医书籍中言脑功能最全者。

中医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主喜;肺藏魄、主悲;脾藏意、主思;肝藏魂、主怒;肾藏志、主恐。其中特别与心、肝、肾关系更为密切。这是因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为“五张六腑之大主”;而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肾藏精生髓通于脑。正因为脑与五脏有关,故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属于脑的证候和治疗,都包括在五脏的辩证论治中。

(4)髓

髓是分布于骨腔内的一种膏脂样物质。由于髓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名称也不相同,如骨髓、脊髓、脑髓。脊髓与脑髓上下相通,故合称为脑脊髓。

髓的生成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有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髓由肾精所化生,即肾藏精,精生髓。另外,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经过骨孔而补益骨髓,骨髓又不断地补益脑髓。所以,先天之精不足或后天之精失养,都可直接影响到髓的生成。

髓的生理功能,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养脑,二是充骨,三是化血。髓补益脑髓,骨髓滋养骨骼,已于肾的功能中述及。关于髓化血,古典医籍中论述较少,但也有初步认识。临床上,对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学认为其根本在于肾虚,故运用补肾阴、填肾精的方法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这也是以精髓化血为理论依据的。

(5)命门

命门之词,始见于《内经》,系指眼睛和睛明穴。如《灵枢·根结篇》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将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则始于《难经》。命门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个有实质形体的器官?还是指一种功能?它与肾有什么关系?它的位置在何处?历代中医文献,有关命门实质的论述颇不一致,对命门的认识未能统一。现将历代医家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三十六难》提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三十九难》又说:“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这对命门的重要意义和生理功能作了简单的论述。从这段论述中可看出它包括着三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明命门在人体中的重要性,“精神之所舍”,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维持生命的门户,故称命门;其二,是指出了它的功能,具有男子藏精,女子系胞的重要作用,说明人体生殖机能在于命门;其三,是说明肾与命门相通,两者虽有左右之分,但在生理功能上是难以分割的,也就是说命门具有肾的功能,肾也具有命门的功能。

2、两肾之间为命门说:以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位于两肾之间者,其中以赵献可为首倡。赵氏认为命门的功能,就是真火,主持人体一身之阳气。赵氏与张景岳同为明代时人,命门为真火的论点同出一辙。这种观点一直影响到清代。

3、两肾俱为命门说:元。滑寿虽承认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但他又认为:“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则一尔。”至明。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则明确指出“两肾总号命门”。明。张景岳强调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他还强调了命门之中具有阴阳、水火二气,从而发挥阴阳、水火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作用。

4、命门为肾间动气说:此说虽然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着一种原发动之机。同时认为命门并不是一个具有形质的脏器。倡此说者首推明代孙一奎,他认为命门的部位虽在两肾之间,但它不过为肾间动气之所在,是一种生生不息,造化之机枢而已。肾间动气虽为脏腑之本,生命之源,但不能认为是火。

对命门的认识虽有不同的见解,但对其生理功能的认识却基本一致。命门的主要功能是元气的根本,是人体热能的发源地,对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温煦生化作用,能促进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另外,命门又与人体的生殖功能、性功能有关。命门火衰,除见到一般肾阳虚的症状外,还可以见到性功能衰弱和生殖功能减退的表现。从临床上看,命门不足的临床表现与命门不足的见证基本一致。在治疗方面,补命门之火的药物,又多具有补肾阳的作用。因此,简而言之,命门之火与肾阳基本相同,之所以作为命门,主要是强调其重要性而已。

(6)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它位于下腹腔内,与阴道相连,为女性生殖器官。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持月经:月经属女性生理特征之一。一般而言,女子从十四岁开始到四十九岁为止的一段时期内,每月都有行经的生理变化,即月事以时下.而行经则属于子宫的生理功能之一。人体的发育随着肾气的盛衰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当肾中精气达到一定水平时,天癸这种物质亦随之产生并达到一定量,在天癸的促进作用下,胞宫发育成熟,月经即应时而至,同时具备生育能力,为孕育胎儿准备了条件。人到老年,由于肾中精气的衰减,则子宫的生理功能也随着发生变化,月经逐渐闭止,并失去生殖能力。

另外,月经又和冲脉任脉二脉有密切关系。这两条经脉属奇经八脉的范围,同起于胞中,与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所以它们也受天癸这种物质的影响和调节。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腹部,能调节全身阴经。故有任为阴脉之海之说。天癸至,则冲任二脉气血流通,并充盛起来,注于胞宫而成为月经。所以有任主胞胎、冲为血海的说法。人到老年,天癸逐渐衰少,冲任二脉的气血也衰少,出现月经不规律,最后停经。因此,临床上,如果冲任二脉功能失调时,则可见月经的病理变化,如月经周期紊乱,甚则闭经等。

(二)孕育胎儿:一旦女性胞宫发育成熟,则月经规律,就具备了孕育胎儿的能力。如男女两性之精媾合,就能在胞宫中逐渐发育成胎儿,直至十月分娩,而胎儿的营养也要靠胞宫供给。

中医认为胞宫的生理功能,除了和肾、冲任二脉有关外,还和心、肝、脾等脏腑有关。因为月经的来潮和孕育胎儿,都有赖于血液的滋养,而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所以,只有心、肝、脾、肾四脏的功能正常,胞宫才能保持其生理功能正常。在病理上,当各种原因导致上述脏器、经脉功能异常时,都会影响胞宫的功能,引起月经不调或不孕。因而,在治疗时,中医常从调补以上脏器、经脉入手。

六者并非均属内脏

首先,将此六者都归属人体内脏是不确切的。中医学对人体的大体解剖粗略地分为形体组织、附属官窍和内部脏腑三个部分。六者之中的胆和女子胞是人体内脏之一,但是脑、髓、骨、脉却是构成人体形体的组织。“腑”在中医学中所指为具有传化水谷功能的一类内脏。所以脑、髓、骨、脉确实不是脏,也不是腑,并非为一独立内脏,它们不能与五脏、六腑等等内部脏腑并列。《类经·藏象类》中说:“凡此六者,原非六腑之数。”也将这一问题提出来了。

胆是六腑之一

胆与肝相为表里,具有分泌和排泄胆汁而主消化之功能,所以为六腑之一,其又为奇恒之腑中一员,既具“藏而不泻”,又有“泻而不藏”之功能,而脏与腑、奇恒之腑与六腑之差别,旨在功能的不同,这样胆既一身兼二职,又集两种相反功能于一身,把其划为奇恒之腑颇为牵强。由于胆的生理与胃肠不同,其内贮胆汁,为中清之腑,不直接接触水谷,因而它在传化饮食的过程中发挥了较有特色的功能,对此,古人又将它称为奇恒之腑。其实这种归类方法只不过强调了胆的生理活动与胃肠之腑的不同特点而已,胆就是六腑之一,它有着其独特的生理特点。

脑、髓、骨、脉各有所属

脑居颅内,由髓汇聚而成,古人随着认识的深入,逐步了解到脑的功能与精神活动有关。但是中医学理论中将情志精神活动分属为以心为主的五脏所主管。同时因为髓由肾精所化生,脑的生理与肾的生理关系密切。因此为了说明情志—心—脑和肾—髓—脑的关系,以反映中医学术的历史渊源和整体特点,脑的生理病理当归属于心、肾两脏。髓由肾精化生,髓充养骨骼,肾在体合骨,因而髓与骨的生理归属于肾脏生理功能中一并论述,这一点在诸多基本理论的书籍篇章中已是现实。脉为血府,《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心主血脉,不仅主血,而且主脉,心气功能不仅使脉道通畅,利于血气运行,而且可使脉络完整坚固,使血行轨道而不致妄乱,故曰心在体合脉。心、血、脉三者成为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脉当属于心。总之,脑、髓、骨、脉并非单独内脏,不应在所谓奇恒之腑中一一列出,它们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均归属于相应的五脏。

胞并非女子独有

《素问·五脏别论》明言“女子胞”,那么男子不就缺少一个脏器了吗?如果胞仅为女子所独有,那么起始于胞中的督、任、冲脉在男子又是如何起止运行的呢?张介宾说:“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唯女子于此受孕,因名曰胞。”吴昆也曰: “胞,阴胞也,在男则为精室,在女则为血室。”可见《素问》所言女子胞非女子独有,在女子为女子胞,也称血室、子宫、子脏;在男子则为精室。女子之胞有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因而从解剖学角度来说,女子胞除了指为子宫外,还应包括女性内生殖器官。男子之胞有产生精子和分泌精液的功能,因而从解剖学角度来说,不仅指为精囊腺,还应包括睾丸、附睾、前列腺等男性内生殖器官,但无论男女之胞所参与的生殖活动均归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由肾主管。这种生理功能活动怎么属于“腑”呢?

2.关于脑主神明的争论

奇恒之腑

对脑主神明的争论,主要涉及到其理论的发生以及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的关系等。有人对中医脑理论演进轨迹的研究认为,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认识到脑位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具有与神明相关的功能活动。在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认为脑与神明有关,但中医学在建构其理论体系时,却未能纳入这一认识。这种认识影响了后世晋唐宋元明时期医学思想,中医理论尽管对脑的认识多有阐发,但并未有实质性突破,一些观点多受同期道家学术的影响。这一时期医家对脑的认识非常深入,认识到了脑分沟回,主神明等。到明清时期,随着西学脑说的传入,引发了围绕脑理论的中西汇通,概其成就,其理论上的汇通成绩较大,临床汇通较为欠缺,其结果是汇而未通。对脑生理功能的发生学研究,认为其发生学原理涉及脑的解剖、生理观察、病理观察、道家文化的影响和西学脑说的影响五个方面。但也有人认为中医学“脑主神明”观在道家、道教“泥丸主元神”观念形成之前就已经有其雏形,而它被发扬光大则是近到受西医解剖学影响的结果;另外,中医学与道家、道教在脑与神问题的认识、存在部位、认识途径、立论依据、神的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而认为中医学“脑主神明”观的建立主要源于西医学的传入,而与道家、道教之论关系不大。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在现代西医学思想的影响下,结合中医原有理论而又提出了脑主神明说,也有人调和两种学说,而提出心脑共主神明说,认为在生理活动中,心与脑都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心受脑的支配而活动,而心的正常活动又为脑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应。心主血脉,脑藏精髓,血与髓互生互化,共养心脑,两者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心磁比脑磁强百倍,所以心对脑有强大的影响力。同时心脑之间构成了一种最佳耦合状态,使脑的功能不能离心而独立进行。有学者考证,“思”字就是“囟”,即脑与心的结合,这是心脑一起共主神明的最好注脚。有人则认为脑主先天元神,为肾命之使;心主后天之神,为后天生命活动之统帅与调控中心。但有人则认为神有两个层次的不同作用,第一层次是“心藏神”之神,它是全身的最高主宰,又可叫“元神”;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神”的表现形式“明”之一的“精神”,它是次高级的主宰,可称为“识神”。或认为心主神明,神明是生命得以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生命之神,而脑主神经。另外,有人研究了脑的生理特点,认为脑喜清而恶浊,喜盈而恶亏,喜静而恶躁,喜通而恶瘀,为中清之脏,不能容邪;宁静之器,内持为贵。

古代十干化合理论中,以丁壬化木称为淫合,实际上与生命的生殖过程存在密切关系。其中十干中丁对应心,为少阴君火,壬对应膀胱三焦,为太阳寒水,其化合结果乃有零五行之木。

中医藏象基础解读

根据洪范五行理论,木曰曲直,则古代中医将男性生殖器称为宗筋,能屈能伸,恰与肝木之性有关,其中以男性对应甲木之屈伸,女性对应乙木之屈伸,而且关于生殖之类的毛病,中医多从肝肾入手调整,说甚乙癸同源,黄帝内经也说肾主二阴,实际上乃与心意、膀胱之阳水和生殖器的曲直之性都有密切关系。

丁壬化木的过程乃是暗以心中欲望之火诱动三焦膀胱之阳水,则有生殖器曲直之变,以应化木之象。因水生木,木既生盛,极易子盗母气,则直接耗损肾之真水,另因木克土,木情既发,木盛乘土,易缱倦不食,动物发情时不喜饮食,即此之故。

因此,人之生殖,必以欲望促生之肝木,牵动食色,耗损先后天之本元,其以色应肾之先天,食应脾胃之后天也。故孔夫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另丹修有上下鹊桥说法,其上鹊桥,关乎双目鼻根,恰肝开窍于目,双目亦关乎坎离,鼻根俗称山根,关乎中州脾胃,其下鹊桥则直接关系生殖器之阴,以其充血曲直关系肝木心血,以二阴唾涎之属关乎坎肾脾胃,亦自暗通坎离木土。

意志坚强之人,其意主脾胃而气足,志连坎肾而精藏,心神高远而火旺,丁壬化木而仁厚,自然子嗣绵长,传家久远。凡欲易伸难屈,易直难弯,必待大耗而后止。则凡欲须控,有节有控,方能保精养气,其要窍必借真金,因金主从革,象收放自如,而中医肺主治节,主宣发收敛,兼潮百脉,故丹修中降龙伏虎,呼吸之法甚为紧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