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最后悔的事,是做了一个完美的妈妈”:一位母亲的深夜自述戳中无数人……

 恬淡如意 2021-11-29
作者 | 芊和
来源 | 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最近,“90后自助式育儿”的话题被大家广泛关注。
一个叫“元宝”的小男孩的生活视频在网上走红,
引来300万网友点赞。

相对“保姆式育儿”、“丧偶式育儿”和“诈尸式育儿”,
90后的元宝妈,用“自助式育儿”开启了育儿新世界的大门。

图片

娃不爱看绘本怎么办?
她告诉孩子:
睡前要给妈妈读书,这样妈妈才睡得香。
于是,元宝开始认认真真给妈妈讲课。

晚上娃不睡觉怎么办?
她对孩子说:
妈妈很困,但没有你陪还是睡不着。
于是,元宝放下玩具朝妈妈飞奔而来,乖乖躺下睡觉。

图片

早上不想起床怎么办?
没事就对娃说:
你是个大宝宝了,要学会自己换尿不湿。
于是,贴心的元宝早上醒来后再也不会吵醒妈妈。

全职带娃太累怎么办?
和元宝爸分工明确,
妈妈晚上哄睡,爸爸早起喂奶。

图片

在“不完美”妈妈的养育下,
成功养出了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自助型宝宝。

从此,妈妈不但告别了传统育儿的烦恼,
还可以一边带娃,一边享受精致生活。

图片

看到元宝一家三口“和谐相处、相亲相爱”的温馨画面,
我才发现,原来一个幸福的家庭从来不是看妈妈有多勤快。

如果你看到一个妈妈很“懒”却很幸福,
那她一定是做对了什么;
如果你看到一个妈妈很“勤快”,家人却满腹怨言,
那她一定是做错了什么。

就像那些“够懒”的妈妈,
她们照顾孩子,但更会“用”孩子;
她们陪伴孩子,但也不会忘了爱自己;
她们用心经营家庭,但不会让爸爸做甩手掌柜。
充分发挥孩子的作用,善于调动爸爸的力量。

一个妈妈越是懂得在三件事上“不完美”,孩子未来越成功。
图片
调动爸爸
夫妻共同参与育儿才幸福

知乎上有个提问:
“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样的体验?”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说:
“小学的时候,同学的父母挽着手来接我同学,
让我们其余一干人等艳慕不已。”

知名心理学家胡慎之在《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中提到:
最好的家庭结构是三元的,即爸爸、妈妈和孩子。
一旦家庭结构只有二元,
比如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很亲密,爸爸被边缘化,
那么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
很难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谁说妈妈一定是带孩子、做家务的主力,
当我们被孩子那一声声“呼叫”累得筋疲力尽时,
也应该想办法充分调动爸爸的力量。

图片

我有个年轻的90后女同事,
是个特别与众不同的妈妈。

孩子学说话,别的妈妈都希望孩子先叫妈妈,
可她却教孩子先叫爸爸。

孩子学会了以后,
她没事就给孩子灌输“有事就喊爸”的思想。
于是,孩子喝奶叫“爸爸”,
拉臭臭叫“爸爸”,
玩游戏也喊“爸爸”,
从此,她老公再也没有了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的轻松。

图片

除此之外,她总会想出各种新奇古怪的招数,
“套路”老公看娃、做家务。

  • 第一,减少挑剔。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家庭,
妈妈特别能干,包揽孩子的一切,
爸爸偶尔看个孩子却这也不好,那也不对,
总被妈妈抱怨:
“笨手笨脚的,给孩子穿个衣服都穿不好。”
“做个饭把厨房弄得那么乱,还不如我自己来。”

最终,爸爸的积极性倍受打击,
照顾孩子的重担都落在了妈妈身上。

演员陶虹说:
“爸爸出现的时候,妈妈要懂得往后撤。”

图片

聪明的妈妈会想方设法让爸爸参与育儿,
不限制爸爸陪伴孩子的方式,也不挑剔爸爸的粗枝大叶。

  • 第二,夫妻合理分工。

心理学家鲁格·肇嘉在《父性》一书中写到:
父亲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忧愁,
是孩子的悲伤,也是社会的抑郁。

幸福的家庭,
不是爸爸的长期缺席,妈妈的满腹牢骚,
而是夫妻合理分工,
我给孩子喂奶,你哄孩子睡觉;
我给孩子做饭,你帮孩子洗澡,
爸爸和妈妈共同陪伴,孩子才能真的健康幸福。
图片
自助式育儿
陪伴孩子更省心

疫情期间,南京一位妈妈的流调轨迹曝光,
让我们看到了照顾一个孩子需要花掉妈妈多少时间和精力。

在短短11天时间,
这位妈妈像陀螺一样工作,
家庭和学校间来回穿梭,
让人看得心疼。

图片

除了工作,
妈妈要做饭洗衣、接送孩子、辅导功课,
既得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又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心理,
如果想每件事都尽善尽美,可能只会把自己累到崩溃。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
“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图片

特别是在家务活动中,
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不但减轻妈妈的负担,
对孩子也有百利而无一害。

妈妈的最高境界是“身懒心不懒”,
妈妈不是保姆,
我们不用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
只需要把控好孩子的“大方向”。

你不用每顿给孩子做精致的饭菜,
但需要关心一下他的情绪。
你不用每次把衣服洗得一尘不染,
但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
你不用天天紧盯孩子的作业,
但应该帮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允许自己在某些事情上不那么勤快,
不让自己过于疲惫,
你才能拥有好心情,保持好状态,
更加用心地陪伴孩子。

图片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妈妈自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
她6岁的儿子脾气倔强又叛逆。
母子二人经常因为一点儿小事,
爆发尖锐激励的争吵,
像针尖对麦芒一样闹得不可开交。

在一次次冲突中,
这位妈妈认真反思,
终于找到了对付儿子的“绝招”,
那就是——撒娇。
儿子不愿意分享零食,她撒娇:
“妈妈也好想吃一口啊,还说爱我呢,原来只是说说的。”
儿子一脸无奈道:
“好吧,谁让你是我最可爱的妈妈呢!”

儿子不愿帮忙干家务,她撒娇:
“哎呀,妈妈好想有人帮我。
爸爸不在家,都没人帮我……”
儿子屁颠屁颠跑过来:
“来啦来啦,我来帮你吧!”

每当儿子不配合,她就对儿子撒娇,
以前鸡飞狗跳变成了现在的母慈子孝。
撒娇,不仅是一种示弱的智慧,
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更是一种对孩子的平等和尊重。

最后,她发现:
“教育,应该是大人降低高度和孩子平等沟通,
而非小孩升高标准来配合大人。”

其实,当你放下家长的权威,
真实地向孩子展现自己的内心,
你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更深的的感情连接。

面对一个会撒娇的妈妈,
孩子怎么能不爱你呢?
图片
好妈妈并不需要那么累
要如何放过自己?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小学生写的作文《我的妈妈》,
在孩子的叙述中,
我看到了一个为家庭操劳、默默承担一切的妈妈。

可让人感慨的是,
如此“贤惠”的妈妈却并没有被老公和孩子认可,
反而活成了让自己和别人都讨厌的样子。

图片

其实,做一个好妈妈,
你并不需要处处压抑自我,付出全部时间。

那些任劳任怨,
在家里扛起一切的妈妈固然让人钦佩,
但真正的好妈妈更需要懂得“自我减压”,
不苛求事事完美。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
100分的完美母亲,世上并不存在。

做到60分的妈妈,即使不够完美,
却依然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最真实的爱。

图片

也许我们偶尔会忍不住发脾气,
可下一秒就会把孩子拥进怀中;
也许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
但不影响我们珍惜相处的每一个瞬间。

适当降低标准会让你减轻压力,
更有信心做好妈妈这个角色。

网上曾有一个小视频。
一位妈妈趁孩子睡着后,把孩子留给奶奶,
和老公偷溜出去吃宵夜,
回来后被两个女儿“疯狂吐槽”。

图片

在被孩子一本正经的“教训”逗笑时,
我却觉得这位妈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
她的劳累可想而知,
可她依然会给自己留点儿自我空间。

有时候,一顿开心的宵夜,一场闺蜜的聚会,
就可以让疲惫的妈妈调整状态,
更好地面对孩子。

就如一个妈妈在知乎上的提问,
“作为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绪吗?”
这位妈妈因为实在太疲惫,
晚上陪孩子搭积木时累得哭了出来。

图片

即使这样,她还在担心自己的情绪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到这位妈妈深深的焦虑。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
化解焦虑的终极方法是学会尊重你的感觉。

其实,好妈妈不是从不表露负面情绪,
而是合理表达,学会疏导自己。
图片
妈妈的幸福
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在英语里,有这样一句谚语,
叫做“Happy Wife,Happy Life !”
意思是说,在一个家庭里,
妻子开心,生活才能幸福。

因为一个妈妈的心情和状态,
不仅关系到她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更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家庭的氛围。

演员海清曾在微博上分享过儿子送自己的一幅画,
因为看到妈妈情绪不好,
儿子建议她注意身体,放松一下。
并且对她说:
“妈妈,你好我就好,你安全家安。”

图片

作为一个家庭的主心骨,
妈妈的幸福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希望每一个爸爸在育儿的道路上,
不会让妈妈独自辛苦,
而是带领孩子一起,关爱妈妈,
让她感到幸福。

也希望每一个妈妈能够学会给自己“减负”,
偶尔睡个懒觉,点个外卖,
安心地享受一下老公和孩子的照顾。

图片

一起加油,
放过自己,
做一个够酷、够“懒”的“不完美”妈妈。

图片
妈妈太完美,
孩子就没机会学会独立。


—— End ——
本文转载于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4000万个家庭,带给父母美好希望,让更多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