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读《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是什么意思?

 如水138 2021-11-29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道”看似隐约和依稀,难以被发现,却有无穷无尽的作用;依“道”治理天下,天下人就会前往归服。其中没有什么难点,不过细读的时候,要多方联系其他章节的内容,相互印证理解,就可以了。

文章图片1

室外茶艺,茶道人生,静物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意译】

执持大象无形之道(治国理政),天下人都会前往归服。前往归服的百姓不但没有受到伤害,而且还能过上极其安定、平和的生活。

好听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总能让过客停下脚步。(那“道”是凭什么让人归服的呢?)“道”从口里说出来,真的是平淡到几乎无味的地步;看它,(它却隐隐约约,)难以看明白;听它,(它却依依稀稀,)难以听清楚;(然而,)用它,却怎么也用不尽。

文章图片2

【执大象,天下往。】

1、“大象”,就是大象无形,代称“道”。

2、“执大象”,与第六十章的“以道莅天下”是一样的,说的都是“以道治理天下”。

3、整句的大意又与第三十二章的“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相同,只不过两者的句式有所不同而已。

文章图片3

【往而不害,安平太。】

1、“往而不害”,大意可以在第六十章得到响应和展开,即“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说到“害”,是域内“无道”之害,百姓是惧怕的,其来源有三个,一是鬼,二是神,三是统治者。但是,如果天下有“道”莅临统摄的话,统治者就不会利用鬼神和自身善能来伤害百姓了。为什么呢?结合老子的多处表述,他的意思是这样的:以道治天下,相当于用“无名之朴”镇住了无形的鬼神之害,统治者也会因为有“正”而不再用自身的善能耍弄妖术而害民了(参阅细读系列之第六十章,已发布)。

2、“安平太”,说的是第八十章提到的“至治之极”,以及第十七章说的“太上,不知有之”的丝毫没有统治压力的归于自然的美好生活。“太”,由于有“去甚去奢去泰”之说,不能通“泰”,应就其本义“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作“得很”理解,即“安平得很”。

文章图片4

【乐与饵,过客止。】

1、好听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能够让人驻足和享受。但是,相较于“道”的吸引力,就算有音乐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仍然和物质层面的东西一样,都是处于极低层次的诱惑。

2、大家还要注意的是,老子用字是极其精妙的。“饵”本义是糕饼,时常有“鱼饵”和“引诱”等引申意义。“过客”,是走路的人,并不是消费者;由于受到美乐和美食的招揽和吸引而停下了脚步。老子显然比拟的是:有人因为欲望的诱惑而偏离了原来所走的道路!扩展来看,就是由于有“五色、五音、五味、畋猎和难得之货”等等诱因,因而出现了“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的普遍现象。

文章图片5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接着的表述逻辑是,既然“乐与饵”是低层次的诱惑,那“道”用什么吸引人和让人归服呢?老子就谈到了“道”的“用”。

说“道之用”之前,先从其给人的味觉、视觉、听觉三方面做了反差式的铺垫,老子说“淡乎其无味”,说的是它平淡到几乎无味的地步;“视之不足见”,注意,这里是说“不足于被看见”,为什么?因为它给人恍惚隐约的感觉;“听之不足闻”,同样的,这里说的是“不足于被听到”,为什么?因为它是依依稀稀的。其实,第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和“搏之不得”,对应的侧重点是“道是存在的,而且是有规律性的存在。”而本章对应的侧重点在于说“尽管'道’难于被发现,甚至还不及“乐与饵”那么诱人,但它的'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文章图片6

本章到“用之不足既”就结束了,它的具体内涵就要到别的章节去找了。对于天下人来说,“道之用”我们约略说两个层面,一个是道的层面,就是第二章说的“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另一个是圣人的层面(得道的统治者),如第二十七章说的“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第六十六章说的“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第七十九章说的“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第八十章说的“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等。

【细读《道德经》系列,做严谨踏实、逻辑自洽的解读,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