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山的“寄死窑”: 满60岁被送洞中, 送一餐砌一砖, 直到堵死

 千冰室 2021-11-29

近些年来,在湖北武当山周边的部分村落里,发现了大量隐藏在灌木草丛中的窑洞。这些窑洞是古代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让他们自然饿死,称为“寄死窑”。

点击加载图片

关于“寄死窑”,当地民众说这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认为人老后不中用了,到了60岁就送进窑中,送一餐砌一砖,直到最后完全堵死。传说这一习俗流传很久。

后来,由于在处理一件关系国家荣辱存亡的大事中,显示了老年人的经验与智慧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大作用,客观上说明了老年人值得孝敬、尊敬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于是,这个习俗便被下令废止了。

点击加载图片

“寄死窑”什么样?

各地窑洞构造大体一致,形制略有区别。一种形制是窑口上方成拱弧形、入洞后窑体横向开凿,宽高各1.5米左右,长约2米。人弯腰进去,可躺下坐起,不能直立。这类窑凿制比较粗陋、分散。

一种是方形窑口,窑内空间约2米宽、高,长约3米,窑形呈筒子状,许多窑内石壁上凿有放灯的小龛及烟痕。

这类窑呈相对集中而零散开凿的排列还有一种窑比较集中,排列有序,窑底成同一水平线、间隔距离大致相等、窑门外凿有浅显的波浪形、树叶形花纹图案。

点击加载图片

古今中外弃老俗

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散文,描写非洲一个原始部落的弃老习俗。人老了,失去生产能力以后,被子女亲朋抬到村后的一棵老树上。树下燃着篝火,子女亲朋与部分村民围着老树与篝火唱歌跳舞老人被篝火的浓烟薰着,从高树上栽下来,结束了生命,祭祀与葬礼继续进行。

这种对于死亡的歌舞相送的自然态度与道教南华真人(庄子)非常相似,真人的妻子死了,真人敲着盆子唱歌(扣盆而歌),认为人之死与人之生一样,都是自然的过程。

点击加载图片

1945年、人类学家西蒙斯进行跨文化考察,在39个原始部落中,发现有18个部落存在弃老的习俗.北美洲的爱斯基摩人,会劝告老人躺在雪地上默默死去。

当部落在外捕鱼时,人们把老人关在圆顶茅屋中直到冻死在格陵兰,一个病弱的爱斯基摩人已经无力登上他的皮船时,他会请求孩子把他扔到大海中溺死他的孩子这样做了,但是他又浮到了河面上一个深爱着父亲的女儿对他温柔地说:“爸爸,埋下你的头,路会更短些”。

点击加载图片

遗弃老人的习俗曾经是世界许多民族普遍存在过的文化现象、据说在古印度,人们会用泥土堵住年迈体衰的老者的鼻孔和嘴巴,然后将他们扔到河里。

佛教经典《杂宝藏经》有关于弃老国的记载:“无量劫前,有一恶国,名曰弃老彼王国法,年老即逐”。

再如,古代日本的一些贫瘠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饿死,这就是日本名著《姥捨山》所描述的习俗。后来还被改编成电影。

点击加载图片

“寄死窑”与中国传统孝道

“寄死窑”昭示的是一种最朴素、最古老的死亡观,这种习俗不是野蛮、落后,也不是恶俗、不孝,它的产生,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据和自然法则。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寄死窑现象是生产力极端低下,几乎没有剩余产品的状态下的一种死亡习俗。比起人老被食的更野蛮习俗,它还是一种进步。

其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孝道是从野蛮习俗中逐渐发展过来的。从野蛮到孝道的进步,关键是经济水平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越是经济与科技发展,老人问题的解决就越来越文明。

尊老寄死窑现象说明,经济极端落后,就会导致道德伦理的极端残忍,只有经济高度发达,才能有高度文明的道德伦理。

点击加载图片

在动物界,为了维护整体的生存,衰老的动物会被同伴抛弃,有的甚至被吃掉。在古罗马,孱弱的婴儿将被扔到山谷之中让其饿死。

在人类蒙昧时期,由于严酷的生存竞争,对弱者或老年人的遗弃是一种互惠的过程,那时老人作为“牺牲品”也主动参与了这一过程,他们不愿成为子女的累赘,对子女的抛弃并没有怨恨。

点击加载图片

而从终极价值角度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后辈和民族国家的绵延久远和兴旺发达,其中所折射出的是顽强的生命意识、族群集体意识、个人牺牲意识和文明发展意识,而这些则是着眼于久远、宏大的、崇高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寄死窑”昭示的是一种最世俗、也最崇高的死亡观。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有什么想说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