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失落的夏都城,夏都西河,“臣妾”是夏朝时期奴隶的称呼?

 建安视觉 2021-11-29

  



帝王之域,夏都西河。西河村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南,据史籍记载,西河村是晚夏四帝胤(yin)甲、孔甲、皋和发的都城所在,至今已有4000年之久。春秋时期,孔丘弟子卜商(字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曾多次游历西河,在此讲学传授儒家思想,并先后成为魏文侯的老师。

  



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荡(tang)阴置县,是当时全国最早置县的区域之一。而后各代隶属不一,区域变更,但荡阴县建置基本固定不变。

  



唐代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定名汤阴后,县域再无变更。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承接中国文化发展的繁荣与强大,依托中原腹地、九州通衢的地利优势,物阜民勤的汤阴县,政治、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创造了区域性的辉煌文明。大量的文化遗存,丰富的历史文物,传唱至今的人物故事,再现汤阴曾经的荣耀与辉煌。

  



近期考古表明,汤阴县城及周边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汉代遗址、墓葬、窖藏,出土各类文物数千件,印证了汉代汤阴欣欣向荣的兴盛气象。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的“千年古县”,西河是汤阴悠久历史的标志,也是汤阴千年古县文明史的重要见证。

  



胤(yin)甲,夏代帝王,传说胤甲在位时,由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迁都于西河(今河南省汤阴县菜园镇西河村一带)。胤甲死后,孔甲继位,为夏代第十四位王,仍都西河,相传命刘累养龙,还在此作《破斧之歌》,成为“东音”(东方音乐)的开山之作。

  



据《吕氏春秋·音初》记载:孔甲,曾作《破斧》之歌,为“东音”(古代称我国东方的歌声)的肇始。夏朝君主孔甲打猎时迷了路,走进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正好刚生了个男孩。有人说:“君主到来,是好日子啊,这孩子将来一定大吉大利。”也有人说:“怕是没这个福分,这孩子将来一定会遭灾。”

  

孔甲说:“让他作我的养子,看谁敢伤害他?” 孔甲就把孩子带回去,孩子长大后,一次帐幕掀动,屋椽裂开,斧子掉下来砍断了他的脚,于是只好作守门之官。孔甲叹息道:“唉!发生了这种灾难,也许是命中注定的吧!”于是作“破斧”之歌,要身边的人学着唱,叫作“东音”。夏孔甲所作《破斧之歌》的内容不得而知,《吕氏春秋》未曾著录,只知道《破斧之歌》是孔甲所作歌名,孔甲因其养子被斧断足,感而赋《破斧》之歌,这是最早的东方音乐。

  



据学者考证,夏朝时期的社会制度大致分为奴隶主、奴隶和平民三大阶级。奴隶主大多是由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转化而来的,处于社会的统治地位,上古文献中的“百姓”指的就是这一阶级。在夏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称“民”、“黎民”、“众人”、“众”,从事畜牧业的称“牧竖”或“隶圉( lì yǔ)”;奴隶主家内的奴隶,男的称“臣”、女的叫“妾”。

  



子夏(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20年),姓卜,名商,春秋时魏国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少时家贫,苦学入仕,曾为鲁国太宰。孔子卒后,子夏来到魏国西河(今菜园镇西河村)讲学,授徒三百,史称“西河设教”。子夏曾当过魏文侯的老师,《诗》、《春秋》等儒家经典均由其传授后世。(王建安   摄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