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聪明的人,一辈子“三不问”,越不问或许越能涵养福报

 灵魂医学 2021-11-29

说起王阳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更是创立的伟大的“心学”。他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心无挂碍,方能自在。

王阳明有言: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却又苦多乐少,不如意十之八九。

早一点想开,就早一点释怀;纠结得越久,烦恼就越多;痛苦多一秒,快乐就少一秒。

王阳明:真正聪明的人,一辈子'三不问',越不问或许越能涵养福报

豁达的人,不问过去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道: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

所有当下的苦楚与欢欣,都是暂时的,终会被抛到身后。

如果总回头看来时的路,那你就错过了前方的风景。

很喜欢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卖花瓶的小商贩挑着扁担赶往集市。突然清脆的一声,一个花瓶掉在地上摔碎了。小商贩却头也不回地继续往前走。路人不解,便问他:“你的花瓶打碎了,你怎么不回头看一下呢?”小商贩答道:“我再怎么回头看,花瓶也是碎的了,我要赶去集市,那里还有等待着我的顾客”。

往事不可追。只因过去的种种,就如同已经摔碎了的花瓶,再去追忆和懊悔,也于事无补。

豁达的人,懂得把过去的一切都留给昨天,保持一颗通透的心继续前行。

沉稳的人,不问现在

很多人活得非常累,整日不是为过去的事唉声叹气,就是对将来的事忧心忡忡,茶饭不思。

活在昨日,活在明日,却忘了自己只能活在当下。

分享一个故事:

有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慧海回答:“有,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那人接着问:“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慧海答:“他们吃饭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有智慧的人从不问,在当下我应该做什么才快乐?

因为当你这么想,已经生活在别处了。

眼下的每一刻,才是你唯一能把握住的时间。

唯有活在当下,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当中,才能剪掉过去的愁绪和对未来的恐惧,心灵才能得到解放,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坦荡的人,不问将来

人生的常态是无常,没有人能提前知道人生的剧本。

面对无常,最好的状态,不是千算万算,而是随遇而安。

汪曾祺说得好:

“世间无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

在生活的洪流里翻滚、折腾,最好的状态是,艰难而乐观,窘困而平和,不畏前路,坦然面对未来的起起伏伏。

林清玄如是说:

“乐来欢喜,苦来甘愿。”

与其在急躁中将就一生,不如在沉稳中享受生活。

做一个心静如水的人,处事淡然,遇事坦然,是一种境界,也是最明智的生活态度。

半生已过,让我们学会放过,对过去释怀,对未来不忧,对当下珍惜。

你会发现:烦恼远比想象中的少,快乐所需的条件也没那么多。

白居易有诗云:“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心无挂碍,方能自在。心安,则身安。

当然,以上也只是我对王阳明庞大智慧中的一小部分见解罢了!

人的一生,就应该读一读王阳明

每个中国人都应读一读王阳明。为什么?

我最喜欢读王阳明,因为他能教给我修心,能让我在迷茫的时候找到出路,能让我学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于活了大半辈子什么都得不到!

要读王阳明,我推荐大家看一看《传习录》,《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怪不得有读者说:即便已经看了5遍以上的《传习录》,但每读一次,都能感受到心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受益无穷。随便摘取片段,便能领略到心学思想的伟大。

再看一看《知行合一》,这里说的除了王阳明智慧外,还有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更像是人物传记,关键是这两本书都是以现代的视角,这样我们看的时候,就很容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看不懂文言文的也不要担心,这两本是白话文版本的,人生多读一读王阳明,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无论是老师、领导者、决策者,还是学生、员工、学者都能从中受益。谨记人生智慧,早日成就大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