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度“中华二十四节气”文学作品大奖赛入围大展:三耳秀才

 中华汉语文史馆 2021-11-29
二十四节气精气神(二十四章)
三耳秀才
顺天应物,生生不息

我们,栖息在太阳底下,我们,生活在大地之上。
更具体更细致地,能进一步展开吗?我们,又在哪里?
太阳底下,看到自己的影子吗?太阳在走,影子也在动。影子动,渐渐地,我们找到了北,我们摸索出了东西南北。有了空间感,我们再找时间,于是有了黎明黄昏,有了冬至夏至……哦!我们就在这样的时空之中呀!
在大地之上,我们找到了空间,所以,我们也就开始制造着空间,这便是房屋,这便是家,这便是家园。是的,这就是“宅兹中国”。
当然,追溯最初的意义,“宅兹中国”没那么宽广,就是靠近如今洛阳的一块地。但是,这是一个标志,也是一个指导,于是有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于是有了如今的大中国。(注:“宅兹中国”,系何尊上的铭文。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国”之词最早出于此。)
最初的作为,具有指引的意义。观自己的影子测太阳的影子,那就是观天文,那行为也必然意味着,猜测天意顺应天意。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大地上的四时万物。这便有了顺天应物。
安身立命,就这样安身立命。时间总是在节气交替中打转,从不会乱,太阳总是东升西落,而我们总是信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综而言之,“宅兹中国”节气总精神便是:顺天应物,生生不息。
当然,我们得放开眼来看“生生不息”。是的,生生不息,不仅指节气文化从未中断,而且更指的是子孙万代生生不息,代代子孙秉承的精神,亦生生不息。
(1)立春
草木精神
萌芽动念,轮回启新
一年之计先看“春”。甲骨文中的“春”字,从草(木),似草木破土新出之象。春在草木,故言春天缘起,寄托于萌寄托于芽。年去年来,人见草木生意多了,迟早总会明白:新春来了。
春在草木,春,亦在人心。
立春,立下的是春之始,其实,也是一年四季之始。自然界大循环,看似无始无终,但是,有些瞬间特别,立春就是这样的瞬间。自此,一个新的轮回开始了。
(2)雨水
好雨精神
留神溜淌,滋生滋长
先说音,好的音。好,有两音,“hǎo”和“hào”,在“好雨精神”中,两音皆和谐,但,我觉得,用“hào”更带劲。
再说水。水,是生命之源。万物靠水滋润,春天,也得靠水来滋润的。
立春之后,人留水溜。人留,说的是,人留神。这时节,人们盼望着雨水适时而至。水溜,说的是老天及时行雨。
好雨知时节,时节有好雨。雨,落了下来,雨水,便欢快地在大地上、在人们心田中,溜淌起来了。
水,不仅对生命,而且对人类文明,也极具意义。从宏观上把握,我们可以这样讲,地球上的生命,因水而生,中国大地上的文明,因水而兴。滋生滋长,如果我们说,大海是故乡,那么,雨水便是爹娘。
(3)惊蛰
奔放潮流
桃花打眼,奔者不禁
桃花开了。
人们看见桃花开了,多半不太会去想“什么时候可以吃上桃子”,而是,激动,小心脏澎湃,“桃花运”正当头呀!这,便可称为“桃花打眼”,其连锁效应,或者说,这时节的潜规则便是——“奔者不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桃花打眼”,是自然人性的引导和触发,“奔者不禁”,是古老的民俗,是古代社会原生态的情人节和狂欢夜。用现代眼光来看,这是生命情欲合乎自然节律的激荡,以及整个社会对个体张扬的默许和宽容。
当然,“桃花”在“花”上,“奔者”在“性”上。这“花”,是一时之尚,这“性”,是一股热潮。或可解为“风流精神”,亦可名之曰“性解放”。
不过,此处的“性解放”和西方文明史中的“性解放”,虽有相通之处,但二者本质不同,相异之处不少。从根本上讲,中国的这一古老习俗,大目标是为了种族繁衍,所以,“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显然,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禁和放,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分寸和尺度。
(4)春分
双娱精神
祭日娱神,立蛋娱人
形而上,形而下,二者分明,但是,在历史的行进中,二者总能以某种形式,交融在一起。比如,高大上的祭祀和欢天喜地的闹腾。
春分祭日,是国之大典也。当然形而上,当然高大上,当然极其庄重严肃。但是,仪式中的活动,如诵词,如舞蹈,以现代眼光来看,皆是艺术活动。所以,整个祭祀过程,多了欢娱的成分。且,历史越是往前行进,欢娱的成分就越明显,越浓郁。
把鸡蛋立起来,把鸭蛋立起来,这时节,春分,才可以干这桩事体。论起来,立蛋的习俗,潜意识里当然也有自强的意味。但是,在立蛋的过程中,一般人都不会有这样的明确意识的。大家更明确的是,这项活动,有趣好玩。
祭日娱神,立蛋娱人。娱神和娱人对举,此为互文。某种程度上讲,立蛋也有娱神的成分的。
(5)清明
抖擞精神
为清为明,抖擞精神
泡桐吹起喇叭的时候,春天便是饱满的样子。不到清明不明,到清明了,大地大光明。
阳光好灿烂,大地上的人们,大高兴,在饱满的春天,大高兴。这是一种极自然的反应。清明时节,天清天明,人们的心情开朗,抖擞抖擞精神,于是,手脚也舒展开来。
同时,饱满的春天也是昭示,昭示着大地上的人们,如果留心,大自然一直在昭示:我们做人,我们的社会,也要像时下的清明一样,要清清楚楚,要正大光明。
因此,在汉语中,清明一词极好、极妙、极正。时下清明,我们还要人的清明、社会的清明,天人合一,于是有了:为清为明,抖擞精神。
(6)谷雨
养化精神
雨生百谷,文起六书。
眼前,我们说起——当下和将来。
时间开始了,生而为人,顾当下,那就得有吃的。——“雨生百谷”,有了。
花儿要浇水时,浇上了,育苗插秧栽种,需要雨水,谷雨到了。雨生百谷,五谷养人。故,谷物、雨林,好“养人”,养我们。
顾将来,那就得有文化。——“文起六书”,也有了。
物相错成文,文起,是文字之起,亦是文明肇启。六书,是中国六种造字之法。文起、六书,仓颉之功也,甚伟。超越抽象符号之外,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吾善养浩然之气”,亦寄托于笔墨之间矣。
顾将来,顾当下,皆属养化。有此养化,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有此养化,文脉绵绵,无穷匮也。
(7)立夏
立人精神
立夏称人,立国立人
立人,应该说,一提立人,便会想到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说:“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借此,周树人先生希望国人“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此主张,并非空穴来风,若追溯,太初有道,天道王道,大国鼎立。
中华文明孕育的第一个朝代,其名为“夏”。汉字象形,“夏”之形,如威武的大汉,是顶天立地大写的人。论意象,“夏”意通达于树人“立人”。
立夏时节,万物勃兴,我们借时令物象比兴立国立人之昂扬,是追本溯源,亦是当下激励奋发。
称人,应该说,一到立夏,人们就会想到“称人”的民俗,便会热闹起来。人生代代无穷已,落实到个体层面,立夏节,民间渐次形成“称人”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国立因人,国兴为人。自然,“称人”民俗,寄托着行健。称人,亦可谓之“立人”也。

(8)小满
知足精神
依时小满,一生小满
农业,不仅从物质上养活了中国人,而且,也从精神上规范了中国人的内心疆域。拿主要农作物小麦说吧,到小满节气,小麦的麦穗灌浆了,这个将满未满的状态,就是一个“中”(你想到“中庸”了吗,其实也可以有),中国人观此,觉得好。这么好,那就往前延伸其意吧——
小满时令,小麦小满。观物象一时小满,悟世间长久之道,世间人多以人生小满为正觉。
此,可为中国人“知足”之依凭!
自此之后,小满之后,没有大满,没有全满!!!
(9)芒种
农耕精神
有芒有粮,越忙越强
跟着时令来劳作,是真忙。真忙,就有成效。
相反,违反时令,忙东忙西,就是不停息,那也是瞎忙。瞎忙,不仅难见成效,而且,你心里也会发毛。
芒种时节,可是得真忙。说忙,就得说“芒”。放眼望去,大地上,带芒的作物,有两类。一是水稻,一是小麦。芒种时节,水稻在水稻田里茁壮生长,小麦在麦地渐次成就丰收。
有芒便有粮,手上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依赖于此,生生不息。
忙有时。中国人民是勤奋的民族。如果要在这句话前加一个时间,那就是农时,特别是芒种时。此时勤劳,遵天时,丰收可期。此,谓之越忙越强。此,亦可称之为“农耕”精神,甚至,此亦为中国“立国”之根本。

(10)夏至
阳光心态
烈日炎炎,镇日耐烦。
夏至,我们先从“日”说起。
“日”,在中国人的心中,太重要了。我们的一天叫一“日”,所以我们的“日常”就是过“日子”,所以我们的作息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日”,如此重要的“日”,就是太阳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细分辨,一天之中,我们的“日”多指的是,白天。换言之,就是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太阳的时间段,换言之,就是太阳在天空中值班巡视。
论时长,夏至,太阳值的这个白班,一年之中是最长的。而值班中的太阳,也非常认真,所以,你看到的太阳很大。所以,我们说,太阳大日子长。
说太阳大,我们便可以说:烈日炎炎。说日子长,有什么“后果”吗?江南正值梅雨季,物生霉,人亦生霉,人,没来由就冒出无名火。消停消停,为了防止不好的“后果”,这时,“阳光”心态就显出特别重要起来。
烈日炎炎之中,我们得镇日耐烦了。镇日,本来指的是从早到晚,这里,借来暗指夏至白日之长。这里,不得不说的是,镇日耐烦,与其说是某一个人的生活智慧,不如直接说,是大家的集体无意识,是岁月中积淀下来的生存哲学。因为,这智慧,一直体现在民俗中。
中国节气,不仅规定了那个“点”(交节),也规定到了那个“点”,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的。夏至可做的事有,第一,吃面,吃新麦之面。“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其次,池塘赏荷。此季,荷花正红艳,烈日下的荷花,气势恢弘。
吃面是必修,赏荷是选修。有了必修和选修,就能耐烦。这便是:烈日炎炎,镇日耐烦。
(11)小暑
闹热意识
暑气上来,夏日宽怀
暑气上来,夏天有“热”气象。夏日之特质,一字可定,即暑。暑气上来,这是开端。开端一定不大,因此,这句话也暗示着一个“小”字,自然,这里指的是,时节到了“小暑”。
小暑就有热气象,烟火人间,那就直接“闹热”起来吧。
闹热,系江南方言,和普通话中的“热闹”相近。这里,以我意解之,不妨称其为“闹在热中,在热中闹”。因此,夏日“闹热”,便有了取乐的意趣。
确然,夏日里,人们可以高兴做的乐事真不少。比如赏荷,比如听蝉,比如游泳。夏日,气温越高,人们越乐(于做此类事)。此乃为“闹热”意识,亦属中华民族潜意识之一种吧。
闹热,当然得有情怀,当然也得解读情怀。有趣吧,情怀,只有正的、好的,没有负的、孬的。夏日情怀,意味着一方面,人们对高温无可奈何,可是,另一方面,人们也在这无可奈何中,活出了别样的风采。
(12)大暑
膏·明境界
腐草飞萤,土膏肥稻
写作“言志”,但,至少偶尔也得玩玩文字游戏吧。这里,我就玩一把,听觉上的。
“飞萤”和“肥稻”,两个“fei”到一起,配合得不错吧。而“膏·明境界”更好了。一听,就是“高明境界”。这境界能不高?
好了。我再从声音回到内容。我在大暑第一候第二候上做文章。
大暑第一候是“腐草为萤”。青草的繁华已过,黄昏日暮,开始萎靡的草丛间,萤火虫们轮流放电,欢快地闪耀着生命的芳华。“腐草为萤”,我改掉“为”,不让草和萤变来变去,而是让二者互为背景互相成就。于是有了“腐草飞萤”。
大暑第二候为“土润溽暑”。溽暑,土更润,挖开泥土,你会发现,泥土似膏,冒着热气。在这样的营养基里,农作物,特别是水稻,加速生长成熟。此,我谓之为“土膏肥稻”。
膏明,膏火照明,指的是,膏火因能照明而招致销毁。后,多以“膏明”喻人因有所为而自招其祸。为了避祸,我在两字间加上间隔符号。
承上所述,游戏加内容,如此一来,这时节大地上的事,我便觉得,有了“膏·明”,有了“高明”境界矣。

(13)立秋
双丰心境
风凉愁心,丰收称心
人和人是有区别的。比如两类人。一类是,专门和“愁”打交道:“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而今,“归来仍是少年”的人们,也是。另外一类,专门和泥土打交道,过去戏称为修地球的,现在仍可称之为农民。现在农民越来越少了,另外一类,叫另类也可。
先说“归来仍是少年”这一类。显然,这一类就是文人。这时节,就四个字“风凉愁心”。这四个字,如何解释?三重境界。
立秋,如何立?“愁”之“心”一去,便是新秋。这是“风凉愁心”的第一层意思。这时节,草木枯萎,黄叶渐多,人的忧伤无端被入秋之景撩起,随立秋,特别是灵敏的人,愁心也起了。这是风凉愁心的第二层意思。凉风一起,身心一爽,有时,心上的一点愁绪也会随风而逝。此,三重境界,具足。
再说大地上的耕作者,这时节,也四个字“丰收称心”。这四个字,如何解释?其实,不必详解——
丰收丰收,也称秋收秋收。在中国,丰收时节,就是年景最不济,大地上也是一幅幅丰收的景象的。忙着秋收,耕作的人们当然高兴,是谓丰收称心。
说了区别,道了“愁心”“称心”的分别,再来合: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这两类人,只是,二者掺和的比例和时机不同罢了。
论区别道分别,那是小分类,往大了说,往根本上讲,都是一类。为什么?道理不细辨,最后只说一句话:不然,人类为什么叫人类呢?!
(14)处暑
别暑风光
不觉愁来,真把秋立
夏季太长了,长到,我们已习惯了“热”生活,长到,我们不去想,“热”生活也会冷下去的。所以,处暑来了,我们不觉暑已动身远行,我们不觉,新愁已在丹田扎下根了。光阴流淌,不觉愁来。
不知愁,已见秋。这时节,已有叶子黄了,已有叶子落了。可是,就是最敏感的人儿也难以觉察心中那份淡淡的愁绪。何况,新秋刚来,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何况,秋风吹来正爽。
在全国范围内,真的秋季来临,南北不同,就是固定聚焦于某地时令变化,某地的秋每年也会有“时差”。不过,大致说来,处暑前后,秋季大致统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矣。
处暑,把暑气处理后,这一轮的新秋,便到了家门口。

(15)白露
甘露行状
未至霜期,已露精诚
好的诗句当然好,从效果上说,有些好诗句也会把人带偏的。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念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特别是“白露为霜”,时下人们多以为,白露节气到了,秋霜就会随之而来。其实,谬也。正因如此,我在此特撰“甘露行状”,以求匡正。
如果说,霜是秋冬核心意象的话,那么,露——晶莹透亮的白露——就是秋冬时期的过渡意象,换言之,霜是白露的当然“远方”,或者说,“奋斗目标”,故,我云:霜期之前,天降白露。
白露,晶莹可爱,如果挹取吞服,那应该有甜的味道吧,这样,我们不妨把眼前的白露称为甘露。
甘露,见天地之心,现大地之情,于是,我归纳曰:未至霜期,已露精诚。
(16)秋分
舒展运动
闻香知桂,祭月望舒
闻香知桂,这个时节,空气中流动着淡淡的香。桂花开了,连空气也是甜丝丝的了。如此美妙,有请——深呼吸!
知桂,当然应该知道,月亮上也有桂,还有嫦娥,而我们,还有祭月。不过,我们的祭月,主要不是为了嫦娥,至少,最初不是。
论起来,祭月是秋分这个节气自古就有的仪式。过去是国之大典,现在,到中秋了,官方还有祭月,民间更有祭月活动。不论官还是民,仪式中更多的是,世俗气息民间气派。有世俗气息有民间气派,一定少不了桂和嫦娥的。
“祭月望舒”。“望舒”,本为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这里,我们取其字面意义,亦佳。

(17)寒露
寒菊风范
夜里露重,日间菊黄
日和夜,很自然会形成对比。这时节,日夜的温差更大,自然,也更有对比的意象。这时节,我总结的是,夜里露重,日间菊黄。
先前,我的总结是10个字,这10个字是:寒气夜来多,菊花日见黄。
寒露,气温走低,特别是夜间,寒气更重,故曰:寒气夜来多。
寒露第三候:菊有黄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赏菊为文人雅事。当今,凡人亦从。菊花开此时,阳光里,更显风雅。故曰:菊花日见黄。
日夜自然对比,日消夜长,寒与花也对比,一边使人心寒,一边心花舒展。故有:寒气夜来多,菊花日见黄。
节气精神,每一个节气,我提炼出的都是8个字,为了统一,“寒气夜来多,菊花日见黄”,我压缩,便是:夜里露重,日间菊黄。
自我感觉,我还是觉得10个字的,来得更顺畅些。

(18)霜降
启食精神
时已至此,食之有味
在节气的时空下,一切都是具体的。秋光到了当下,人们有了新的感觉。
霜降,来霜,意味着大地已进入深秋。光阴行走,霜,既是光阴行进的结果,同时,霜也是催化剂,以其变使它变,乃至,整个大地为之一变。它催化着大地上的植物。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时已至此。
霜降,使得大地为之一变,大地上一片又一片白色的粉末,看似迷茫,却也苍茫。这是变化的一方面。
还有更有趣的新变,新变在于,霜降,使得许许多多的食物更有味道了。比如,柿子被催化,柿子红了;板栗经霜打,甜了;萝卜经霜降,有“气”了,吃起来,才是好萝卜。……如此,合而言之,食之有味!此味,全赖霜降之力,亦托时间的魔法。
因果,因因果果,霜降对食材的催化,对人类也是一种启示吧。

(19)立冬
珍藏本意
删繁就简,天地雕章
到了冬,天地又是一番天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那么,立冬,我便在“藏”上做文章吧。
先说“藏”。秋收冬藏,立冬乃一季之始。“收拾起,大好河山”,藏。这藏,便是一年最后一季的主要意旨。这藏,我们有态度,故曰“珍藏”。
再说“道”。冬季有如为道,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极简。故曰:删繁就简。
最后,加“文气”。地始冻,水始枯,西风烈,天地为之一变。此情此景,有如大文人抒豪迈:以天地为纸雕章琢句。——此,非人至中年不能细察也!
(20)小雪
天分老境
天地不通,天然回雪
节气节气,节气讲“气”重“气”。
至小雪节气,第二候乃“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气”的意象更加显明,因为“上升”,因为“下降”,于是“变天”,抬头望“变天”,是阴的天,沉沉地。——天地不通,小雪生焉。
天然,是天的样子,也是自然而然的“天然”。小雪时节,可是老天的“至暗时刻”,一年之中的“至暗”。往回说,最“至暗”,亦是老天的安排,亦是“天然”。
回雪,一者暗示雪也在岁月中循环;二者,回雪也暗示着小。与此同时,在“天地不通,天然回雪”中,“回”字和“不通”不也构成了照应和补充吗?
(21)大雪
虎气胸境
飞雪带风,老虎威风
老虎也有两面。一面是厉害,另一面呢?当然是柔情。这时节,该老虎柔情起来了。这时节,也该我们认识到老虎的全面了。
在我看来,老虎是一种懂孤独、会孤独、享受孤独的大英雄。是大英雄,可也得有“男女情怀”。大雪第二候“虎始交”。此时,老虎成双成对。成双成对,豪气更加干云,于是,我名之曰“虎气”胸境。
胸境,思想境界是也。于是,我以“虎气胸境”来标示整个大雪节气,扩大起来,也能彰显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吧。
再具体化,“虎气胸境”,我用了8个字:飞雪带风,老虎威风。
先说“雪”。大雪大雪,如何隐含“大”呢?先想用“回”,即回雪,后来,改为“飞”——“飞雪”。为何?
回雪,雪不太可能大,相应地,飞雪,那气势,小不起来。从“回”到“飞”,大雪矣。
再说文法。句式“越是…越是…”的架式大,应用于当下,便有新气象:越是刮风,越是风大,我们越要气派,我们越是要耍威风。
说了“越是”,再回来说“虎气胸境”的8个字:飞雪带风,老虎威风。——8个字中,虽然没有“越是”,那意思,越是有意思吧?!
(22)冬至
两求精神
极致在祀,数九在兹
“上下求索”是“两求”,我这里,“祭天”“数九”,也是“两求”。论求之真诚,我们节气精神中所言的“两求”精神,亦得“上下求索”的。
先说“祭天”和“数九”。官方,在最高祭祀中求得上天保佑,此为上求。民间,在数九中求得现世安稳,此为民求。官与民,祭天和数九,合在一起,可名之曰“两求”。
“极致在祀”,说的是高大上,在高层,说的就是朝廷。“在祀”,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全句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因此,中国历史上最高级别的祭祀在祭天,祭天的极佳时间,便是冬至。一年之中白昼极短黑夜极长的一天,此时,向上天奉献最高档次最大诚意的祭祀,宜。此,皆合极致之义。
“数九在兹”,说的是民间,亦可指当下。“在兹”,来自“念兹在兹”。此语出自《尚书·大禹漠》:“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出处很“高”,渐渐地,“念兹在兹”应用宽广起来。意思是对某人或某事牢记在心,念念不忘。冬至,民间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民间数九,是接地气、最具烟火味的民间话语吧!细思量,其中不乏顺天应人的意绪的。
(23)小寒
冰雪气象
北风消寒,禽鸟花信
北风吹,冷。就气温而言,一年之中最冷的光阴,大多在小寒,可是,就是在最冷的境地里,往前走的人们,清楚地知道,前面有春,春的消息已然在心头萌生。
可不,人们因此安排了“二十四番花信”,即从小寒到谷雨,每五天来一束新花。大家都知道的,第一束“花信”是梅花,接着是山茶,然后是水仙。——就是在花信中,就是在美好的信仰中,人们对抗着当前的风雪。
梅花欢喜漫天雪。正因如此,小寒时节,人们身上洋溢的精气神,可称之为“冰雪气象”。
谐音梗,禽即情。在中国语言中,存在着同音同义的现象。小寒阳气向上,大雁,喜鹊,这两种中国人喜欢的禽鸟已开始了春之旅。一个往北飞,一个筑新巢。
有趣的是,野鸡也叫唤起来了。不要看不起野鸡,野鸡可是有长长的尾巴,漂亮得很,我在往事中见过。——至少,野鸡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是向往春天的爱情鸟,不然,她叫什么劲呀?!
(24)大寒
转圜精神
清寒未济,光阴厉疾
中国人的光阴连绵不绝,一圈圈的来,一圈之内,环环相扣,即,从立春到大寒是一年,且,各个环节、每个节气的秩序绝不会乱的。一圈转完了,旧终点和新起点相衔接,从大寒到立春只一瞬,就在这一瞬间,人们会领悟天地之道,这种转瞬而荣获的智慧,我们不妨称之为转圜精神。
虽然下一圈马上就立春了,但大寒还很“大”,人们仍在风雨中前行。《周易》六十四卦,其中最后一卦为未济,将未济比附于大寒,亦合人道,亦合天地之道。故曰:消寒未济。
大寒第二候征鸟厉疾。征鸟厉疾,其实寒冬中的人们也厉疾,岁月交替中,人们对光阴的流速更加敏感,诸意混合,便是光阴厉疾。从立春到大寒是一年,从大寒到立春只一瞬。光阴,真他妈的快。
古人云:“建大功若转圜”。反过来亦然,转圜亦如建大功。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圈,也许努力不够还有遗憾,但刷新耳目,调整心态,前面就是立春,我们不是还可以立志践行吗?!
从大寒到立春只一瞬,从立春到大寒,是新的一年。
作者简介:
三耳秀才,男,本名韩光智,“中国节气+”概念倡导者,河南新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仑作协主席。“中国年轮”节气书系列之一《跟着太阳走一年》入选2013年国家图书馆、新浪网等单位主办的“'书香未来’——为少年儿童推荐一本好书活动”100本(套)。2017年,入选浙版好书年度榜TOP30。《中国年轮》,自2018年1月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好评。2018年受邀参加第二十九届香港书展,主讲《中国传统节气的当下活力》,浙江电视台进行报道《讲节气讲良渚香港书展浙江馆尽现传统文化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