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坛的舞者

 古磨盘州人 2021-11-30

这次去天坛,其实我想去看看那些健身达人的。

天坛因为东门正对体育馆街,国家体育运动中心就在那儿,因此,天坛附近住了很多运动员、教练员。

随着岁月的更替,很多当年叱咤风云的猛将,现在成了退休的老将。

别看他们退休了,可他们练就的体育技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锻炼的时候,他们就会约在天坛公园。

虽然他们老胳膊老腿,可运动起来一点也不含糊。也许他们玩不了运动场上的高难度动作,可在单杠和双杠上玩些基本功,让一般人还是望尘莫及的。

也许是我去的时间接近中午的缘故,运动场地尽管人还是很多,可真正能耍技术的都不在了,看着一般老人在健身器材上活动腿脚,也没有太大的意思,于是,我便循着坛墙往北走。

在一片小树林围着的空旷地带,有一群老人在跳民族舞。

音乐是少数民族的音乐,服装是少数民族的服装,大红大紫的甚是鲜艳。他们有直接穿着舞蹈服装过来的,也有带着服装到现场换的。当然,还有不少没换彩装的。

对于跳舞我是非常不在行,以前见到跳舞的,大多敬而远之。

今天,我还是试着接近他们。

走到近前一看,他们跳的是新疆舞,因为服装都是新疆的民族服装,远看这些人像都是少数民族的,近前发现,大多数估计都是汉族人,导致的错觉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穿着了民族服装的缘故。

里面也有不少新疆少数民族人士,看他们的高鼻深目,应该不是汉族人。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观赏新疆舞,远远地看就是扭动身体,近距离地看,发现他们非常细致,从指间到胳膊,从手臂到腰身,从腰身到大腿。当然,跳得好的,还会眉目传情。

看他们跳舞的兴奋劲,感觉他们真的是沉浸其中,从跳舞中,他们感受到了美丽和开心。

其中有位老者引起了我的注意,感觉他至少八十开外了,他好像是这个场地的舞王,很多人都争先恐后地邀请他同舞,他的体力看似有些透支,可他依然快乐地接受邀请。

在快速旋转和单足蹲地旋转的时候,他的身体明显已经难以支持,所以,他只能象征性地演示一下,他的舞伴非常配合地转着圈。

我有点羡慕并佩服老者了,我同样佩服这些不服老的舞者。跳民族舞其实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可他们学得如此认真,跳得如此投入。

音乐响起,感觉面前的不是一群老人,而是一群彩带在旋转。

估计这些舞者中,年轻时也有在国家或者省级舞蹈团里工作的,北京能人多,他们中的一些可能就是当年的能人变老了。

我围着舞蹈的场子转了一圈,目的也是为了寻找最好的拍照视角。也许因为相机拍照的便利性,我甚至都没有考虑光线朝向及光线强弱,技术问题全部交给相机了。

以前拍照或者录像时,我的眼睛会盯着镜头里面,感觉非常影响欣赏效果,于是,我干脆端着手机,眼睛该看的时候,还是贪婪地看着老人们跳着、欢乐着、幸福着。

去天坛很多次了,那是因为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心能真正地走进这片天地。作为一名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我去天坛,不该再觉得它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它更多意义上是北京人的生活,只有融进了这样的生活。我写出来天坛的文字才有真正的味道。

感谢这些舞者又让我懂得了一些,他们把天坛往我的心里又推近了一步。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