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序及卷一》

 廿氏春秋 2021-11-30

经名:山海经。十八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参校本: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东珂《山海经校译》、谭承耕《山海经点校》。

山海经序

世之览山海者,皆以其闳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莫不疑焉。尝试论之曰:庄生有云,人之所知,莫若其所不知,吾於《山海经》见之矣。夫以宇宙之寥廓,群生之纷纭,阴阳之煦蒸,万殊之区分,精气浑淆,自相濆薄,游魂灵怪,触像而构流形於山川、丽状於木石者,恶可胜言乎。然则,总其所以乖鼓之於一响,成其所以变混之於一象。世之所谓异,未知其所以异,世之所谓不异,未知其所以不异,何者?物不自异,待我而后异,异果在我,非物异也。故胡人见布而疑黂,越人见罽而骇毳。夫玩所习见,而奇所希闻,此人情之常蔽也。今略举可以明之者,阳火出於冰水,阴鼠生於炎山,而俗之论者莫之或怪,及谈《山海经》所载而咸怪之,是不怪所可怪,而怪所不可怪也。不怪所可怪,则几於无怪矣,怪所不可怪,则未始有可怪也。夫能然所不可、不可所不然,则理无不然矣。案《汲郡竹书》及《穆天子传》:穆王西征,见西王母执璧帛之好,献锦组之属,穆王享王母于瑶池之上,赋诗往来,辞义可观。遂袭昆仑之丘,游轩辕之宫,眺锺山之岭,玩帝者之宝,勒石王母之山,纪迹玄圃之上。乃取其嘉木、艳草、奇乌、怪兽、玉石、珍瑰之器,金膏、烛银之宝,归而殖养之於中国。穆王驾八骏之乘,右服盗骊,左骖騄耳。造父为御,犇戎为右,万里长骛,以周历四荒名山大川,靡不登济。东升大人之堂,西燕王母之庐,南轹鼋鼉之梁,北蹑积羽之衢。穷欢极娱,然后旋归。案《史记》:说穆王得盗骊、騄耳、骅骝之骥,使造父御之,以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亦与《竹书》同。《左传》曰:穆王欲肆其心,使天下皆有车辙、马迹焉。《竹书》所载则是其事也。而谯周之徒只为通识瑰儒而雅,不平此验之史考,以着其妄。司马迁叙《大宛传》亦云: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至《为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不亦悲乎。若《竹书》不潜出於千载,以作征於今日者,则山海之言其鸟几乎废矣。若乃东方生晓毕方之名,刘子政辨盗械之尸,王颀访两面之客,他海民获长臂之衣,精验潜效,绝代悬符。於戏,群惑者其可以少寤乎。是故圣皇原化以极变,象物以应怪,鉴无滞赜,曲尽幽情。神焉廋哉,神焉廋哉。盖此书跨世七代,历载三千,虽暂显於汉,而寻亦寝废。其山川名号所在多有舛谬,与今不同,师训莫传,遂将湮泯。道之所存,俗之所丧,悲夫。余有惧焉,故为之创传,疏其壅阂,辟其茀芜,领其玄致,标其洞涉,庶几令逸文不坠于世,奇言不绝於今,夏后之迹靡刊於将来,八荒之事有闻於后裔,不亦可乎。夫蘙苍之翔,叵以论垂天之凌,蹄涔之游无以知绛虬之腾,钧天之庭岂伶人之所蹑,无航之津岂苍兕之所涉,非天下之至通,难与言山海之义矣。呜呼,达观博物之客,其鉴之哉。

山海经目录总十八卷

本三万九百十九字,注二万三百五十字,总五万一千二百六十九字。

南山经第一

本三千五百四十七字,注二千一百七字。

西山经第二

本五千六百七十二字,注三千二百二字。

北山经第三

本五千七百四十六字,注二千三百八十二字。

东山经第四

本二千四十字,注三百七十五字。

中山经第五

本四千七百一十八字,注三千四百八十五字。

海外南经第六

本五百一十一字,注六百二十二字。

海外西经第七

本五百三十七字,注四百五十二字。

海外北经第八

本五百八十四字,注四百九十三字。

海外东经第九

本四百四十二字,注五百九十五字。

海内南经第十

本三百六十四字,注七百九字。

海内西经第十一

本四百三十九字,注六百九十五字。

海内北经第十二

本五百九十四字,注四百九十五字。

海内东经第十三

本六百二十四字,注一千四百九十五字。

大荒东经第十四

本八百六十四字,注八百一十三字。

大荒南经第十五

本九百七十二字,注五百九十八字。

大荒西经第十六

本一千二百八十二字,注一千二百三字。

大荒北经第十七

本一千五十六字,注七百六十七字。

海内经第十八

本一千一百十一字,注九百六十七字。此海内经及大荒经本,皆进在外。

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校秘书言:校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山海经》者,出於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於丘陵,巢於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盖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远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着《山海经》。皆贤圣之遗事,古文之着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孝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乌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孝宣皇帝时,击磻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夫,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其文曰:贰负杀窫窳,帝乃桔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臣秀昧死谨上。

山海经卷之一

郭璞传

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谁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在蜀伏山,山南之西头滨西海也。多桂,桂叶似枇杷,长二尺余,广数寸,味辛。白花,丛生山峰,冬夏常青,间无杂木。《吕氏春秋》曰:招摇之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璨曰:韭,音九。《尔雅》云蜀山亦多之。而青花,其名曰祝余,或作桂茶。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谷,楮也,皮作纸。璨曰:谷亦名构,名谷者,以其实如谷也#1。其华四照言有光焰也。若木华赤,其光照地#2,亦此类也。见《离骚》经。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今江南山中多有#3。说者不了此物。名禺,作牛字,图亦作牛形#4,或作猴,皆失之也。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生生,禺兽#5,状如猿,伏行交足,亦此类也#6。见京房《易》。丽丽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未详。佩之无痕疾。痕虫病也。#7

又东三百里日堂一作常。庭之山,多棪木,棪别名连,其子似素而赤,可食。音剡。多白猿,今猿似猕猴,而大臂脚长,便捷,色有黑有黄。呜,其声哀。多水玉,水玉,今水精也。柑如《上林赋》曰:水玉磊阿。赤松子所服,见《列仙传》。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凡言怪者,皆谓儿状倔奇不常也。尸子曰: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於庭。多白玉,多腹虫,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虫,古虺字。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二一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音纽。其阳多赤金,铜也。其阴多白金。银也。见《尔雅》。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如人歌声。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佩谓带其皮尾。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乌首虺尾,虺尾锐#8其名曰旋龟,其音曰一判木,如破木声。佩之不聋,可以为底。郭璞注:“底,躏也,为犹治也。外传曰:疾不可为一作底#9,犹病愈也。

东三百里曰柢山#10。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亦作胁。其音如留牛,庄子曰:执犁之狗#11,谓此牛也。《穆天子传》曰:天子之狗执虎豹。其名曰鯥,音六。冬死而夏生,此亦蛰类也。谓之死者,言其垫无所知,如死耳。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亶音蝉。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言崇峭也。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类或作沛髦,或作发。自为牝牡,食者不妬。《庄子》亦曰:类自为雌雄而化。今貆猪亦自为雌雄。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博施二音。施一作施。佩之不畏。不知恐畏。有乌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急性,尚付厂乎二音。食之无卧。

又东三里曰青丘之山。亦有青丘国在海外。《水经》云:即《上林赋》云:秋田於青丘。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黝属音瓠。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即九尾狐。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啖其肉令人不逢妖邪之气。或曰:蛊,蛊毒。有乌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如人相呵呼声。名曰灌灌,或作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音儒。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一作疾。: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跤于东海,多沙石。踆,古蹲字,言临海上。音存。仿水出焉,音芳。而南流注于消,音育。其中多白玉。凡□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令其祠之礼:毛言择生取其毛色也。《周官》曰:阳祀用醉牲之毛。用一璋玉瘗,半圭为璋。瘗,埋也。糈用徐米,精杞神之米名。先吕反。今江东音所,一音糈。徐,稻也,他睹反。糈或作疏,非也。一璧,稻米,白菅为席。菅,茅属也。音间。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音矩。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皆山名。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尸子》曰:水方折者有玉,员折者有珠。多丹粟。细丹砂如粟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乌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脚如人手。鸱音处脂反。其音如痹,末详其名曰鸦,音株。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放,放逐,或作效也。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水,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以山出此兽,因以名之。其音如吟,如人呻吟声。见则其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裹,滑怀两音。其音如斲木,如人斫木声。见则县有大繇。谓作役也,或曰其县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即鲧所趣处。计此道里不相应,似非也。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蚖也。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音劬。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县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兹二县因此为名云,见张氏《地里志》。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具区今昊县西南,太湖也。《尚书》谓之震泽。东望诸毗,水名。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负,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鱼。鮆鱼狭薄而长头,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饶之。一名刀鱼,音禅启反。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形如人筑坛相累也。成亦重耳。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苕水出焉,音涿。而南流注于一作流注于西。虖勺。车音呼勺,或作多下同。其中多黄金。今永昌郡,水出金如秕,在沙中。《尸子》曰:清水出黄金,王英。

又东五百里日会稽之山,四方。今在会稽郡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玞石。玞,赋跌石,似玉,今长沙临湘出之。赤地白文,色笼葱不分明。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音鹃。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砂石,湨一作损。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一作夕。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一作旬。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禀气自然。其名曰。音还或音患。洵水出焉,音恂。而南流注于关之泽,音遏。其中多芘羸。

又东四百里曰摩勺之山。其上多梓柟,神,山揪也。构,大木,叶似桑。今作楠,音南,《尔雅》以为柟其下多刻杞。杞,苟杞也。子赤。滂水出焉,音滂沱之滂。而东流注于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砂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蛊或作纂。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可以为博基石。处于海东,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神光之所潜耀。是惟日次。是日景所次会。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拒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乌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精用稌。稍广也。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东五百里日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犀似水牛,猪头库口#12,脚似象,有三蹄,大腹,黑色,三角:一在头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在鼻上者小而不堕,食角也。好啖口#12,口中常洒血沫。兕亦似水牛;青色,二角重三千斤。多象,象,兽之最大者。长鼻,大者牙长一丈,性妬,不畜淫子。有乌焉,其状如鸿,鵁似凫而小,脚近尾。音骹箭之骹。而白首、三足、或作手。人面,其名曰瞿如,音劬。其鸣自号也。恨水出焉,音银。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蛟似蛇四足龙属。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渤海海岸曲崎头也。有乌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乌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汉时凤乌数出,高五六尺,五采,庄周说凤文字与此有异。广雅云:凤,鸡头鹅颔蛇颈龟背鱼尾,雌曰凰,雄曰凤。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或作隧。多怪乌,广雅曰:口口口朋#14爰居雀皆怪乌之属也。凯风自是出。凯风,南风。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乌,无兽。一作湖射之山。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癯,赤色者。或曰癯,美丹也,见《尚书》。音尺蠖之蠖。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音团扇之团。其状如鲋而负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日中谷,条风自是出。东北风为条风。记曰:条风至,出轻系,督逋留。有乌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显,音娱。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三百七十里仑者之山。音论说之论,一音伦。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汁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日白,或作睪苏。睪苏一名白,见《广雅》音羔。可以血玉。血谓可用染玉作光彩。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槁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雏。亦凤属。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祈请祷也。糈用徐。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南山经图赞

桂生南裔,枝华岑岭。广莫熙葩,凌霜津颖。气王百药,森然云挺。

迷谷

爰有奇树,产自招摇。厥华流光,上映垂霄。佩之不惑,潜有灵标。

狌狌前作生

狌狌似猴,走立行伏。禳木挺力,少辛明目。飞廉迅足,岂食斯肉。

水玉

水玉沐浴,潜映洞渊。赤松是服,灵蜕乘烟。吐纳六气,升降九天。

白猿

白猿肆巧,由基抚弓。应吁而号,神有先中。数如循环,其妙无穷。

鹿蜀

鹿蜀之兽,马质虎文。骧首吟呜,矫足腾群。佩其皮毛,子孙如云。

鱼兮日鯥,处不在水。厥状如牛,乌翼蛇尾。随时隐见,倚乎生死。

类之为兽,一体兼二。近取诸身,用不假器。窈窕是佩,不知妬忌。

猼施

搏拖似羊,眼反在背。视之则奇,推之无怪。若欲不恐,厥皮可佩。

祝荼草旋龟鱼

祝荼嘉草,食之不饥。乌首蚖尾,其名旋龟。尚付六足,三翅并翚。

灌灌鸟赤鱬

厥声如诃,厥形如鸠。佩之辨惑,出自青丘。赤鱬之物,鱼身人头。

鴸乌

彗星横天,鲸鱼死浪。鴸鸣于邑,贤士见放。厥理至微,言之无况。

猾裹

猾裹之兽,见则兴役。膺政而出,匪乱不适。天下有道,幽形匿迹。

长右彘

长右四耳,厥状如猴。实为水祥,见则横流。彘虎其身,厥尾如牛。

会稽山

禹祖会稽,爰朝群臣。不虔是讨,乃戮长人。玉赣表夏,玄石勒秦。

患,前作。

有兽无口,其名曰患。害气不入,厥体无间。至理之尽,出乎自然。

犀头似堵,形兼牛质。角则并三,分身互出。鼓鼻生风,壮气隘溢。

兕推壮兽,似牛青黑。力无不倾,自焚以革。皮充武备,角助文德。

象实魁梧,体巨貌诡。肉兼十牛,目不踰豕。望头如尾,动若丘徙。

纂雕瞿如乌虎蛟

纂雕有角,声若儿号,瞿如三手,厥状似鵁,鱼身蛇尾,是谓虎蛟。

凤皇灵鸟,实冠羽群。八象其体,五德其文。羽翼来仪,应我圣君。

育隧谷前作育遗。

育隧之谷,爰含凯风。青阳既谢,气应祝融。炎雰是扇,以散郁隆。

鱄鱼颙鸟

颙鸟栖林,鱄鱼处渊。俱为旱征,灾延普天。测之无象,厥数推玄。

白睪苏,其汁如饴。食之辟谷,味有余滋。逍遥忘劳,穷生尽期。

山海经序及卷一竟

#1原本脱为『皮作纸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者,以其口口口也』,据谭承耕校本补作『皮作纸。璨曰:谷亦名构,名谷者,以其实如谷也』。

#2原本脱为『其光照口』,据谭校本补作『其光照地』。

#3原本脱为『禺口口口而大,赤目长口,口口口山中多有』,据谭校本补作『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今江南山中多有』。

#4原本脱为『名禺,口牛口,口亦口牛形』,据谭校本补作『名禺,作牛字,图亦作牛形』。

#5原本脱为『生口,口兽』,据谭校本补作『生生,禺兽』。

#6原本脱为『伏行交足,口口口口』,据谭校本补作『伏行交足,亦此类也』。

#7原本脱为『瘕口口也』,据谭校本补作『瘕虫病也』。

#8原本脱为『虺口锐』,据谭校本补作『虺尾说』。

#9原本脱为『口不口为一作底』,据谭校本补作『疾不可为一作底』。

#10原本脱为『东三百里曰口口』,据谭校本补作『东三百里曰柢山』。

#11原本脱为『口口之狗』,据谭校本补作『执犁之狗』。

#12猪头库口:谭校本补作『猪头库脚』。

#13好啖口:谭校本补作『好啖棘』。

#14口口口朋:谭校本补作『鵽离、鹧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