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脸谱

 一蓑烟雨衽平生 2021-11-30

很多时候,评价一本书刻画人物不好,都说“人物脸谱化”,俨然把“脸谱化”作为“刻画人差”的代名词了,其实这只是刻画人物“差”的一种,网络小说里,大多比脸谱化更差,压根就是连脸谱都没有,概括起来就是:面目模糊,人物之间没有区分度。

什么才是脸谱?比如京剧(或者其他戏曲),演员们扮演特定角色要在脸上涂涂画画,奸诈的曹操画白脸,忠诚的关羽画红脸...脸谱是一种模式,一个标志性符号,他用“白脸”标志“奸诈”,长久以来的惯性,使观众一看见白脸,就自动想起、认同这个角色是奸诈的——这就是脸谱的作用。它用约定俗成的符号,来刺激观众直接承认人物性格、形象。

所以,脸谱化,一方面意味着机械生硬,缺少变化和丰富内容;另一方面,它具有简易可行,角色鲜明的优势。

对了,你没看错,就是鲜明——因为约定俗成了。

比如古典演义里的人物“模板”,经常有个福将,莽汉,智者,都是套子,套上去就好,张飞或者李逵,诸葛亮或者刘伯温,文学作品里都可以做同质的描写处理。

对于水平不高的写手,能套好脸谱就是成功。

客观地说,即使笔力有强弱,但寥寥数笔就能把一个人物写的入木三分,仍然是不现实的,足够的戏份,足够多的参与情节,足够大的展示空间,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文学大师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这点,用更少文字塑造的比平庸写手画了10万字塑造的人物还好,但如果他自己塑造的不同人物,往往还是下笔多出场多的人物更好。

看看三国、水浒,他们真的是做到了很少的文字就刻画了鲜明形象吗?未必。他们都是在“借东风”,因为他们故事里的人物,在小说创作之前就广泛流传于戏曲、评书、历史记载里面——这些人物的形象对观众而言已经不陌生了,而是有个大致的模板,军师该是什么样大致有谱,所以吴用一写出来,大家觉得像那么回事。

对现代读者,就更是如此,文化渗透的作用、各类衍生作品,使得读者可以轻易认同他们塑造的角色,水浒三国,本身是对脸谱的继承,同时让自己变成最权威的脸谱——标准就是人家订的,我们当然觉得它写的“最像”。

同样水准或者说更高些的红楼梦,为什么其人物在最广大的大众读者心里没有三国、水浒人物更轻易地深入人心,尽管你仔细品味,人物是相当生动、各具特色的,但前提是认真看书,而三国,那怕看看电视剧也会深刻记住张飞什么性格——这就是形成了文化符号,有“脸谱”的区别。

在原有脸谱基础上,做做修改,是更容易更省力的做法,效果又很好。写同人,最省事的一个优势就是人物形象都已经由原著立的很稳了(对于懒蛋来说还要沿着原剧情走,连情节都抄,太没劲了)。

梦入神机被人诟病不会写人,或者说只会把某一类人写的很好:勇猛精进、一往无前式的人物,这是他最擅长的,其它就写不出来了。但佛本是道的人物很好啊,这与佛本是道的人物本来就是神话中常见角色、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特定形象是分不开的。你还用描述燃灯如何无耻了吗,燃灯这个id顶在头上,那个嘴脸一下就浮现出来了——对于看过封神演义的读者而言。再比如,“请道友留步”,5个字就把一个祥瑞写出来了。

另外,“反脸谱”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脸谱,这词是我生造的,还是举个例子,《史上第一混乱》,秦始皇要满口陕西腔,貌似和蔼的一个胖子,还挺讲道理的,偶尔一句“洒掉洒掉”;酷的掉渣的千古第一刺客,其实是2b的掉渣——这就是我说的“反脸谱”。特定形象是什么,我来个颠覆,只要对着干就可以了,白的画成黑的,一下子就刺激的观众提神了,“哎哟,这个书里的XXX原来是这样子的”。然后偶尔在展现一下人物原本的形象特征,就能混个“人物丰富”啊、“人性是复杂的”之类的评语——顺便说,某些文青故意让主角做出很纠结的事,也是这类心思,“自相矛盾意味着人性复杂、人物深刻嘛”...扯什么蛋呢,在特定的、固化的形象上,逆向一把,是有这个效果,读者爱看“颠覆”,前提是那个特定形象特征深入人心了。自己的人物还没刻画好呢,什么性格都不鲜明——【还没有立得住的东西】就开始玩颠覆,那就直接搞得一塌糊涂、一片混乱了。

对于大多数没法直接套用已有人物的作品,一样可以套“形象模板”,脸谱本来就是可以画在任意角色脸上的,不是你必须写三国才能用上白脸曹操、黑脸张飞。

对于脸谱的应用,日漫其实是做的比较好的,网络写手也不断借鉴、应用、创新。比起传统文学,已经开发了很多新的“形象”-“行为”对应模式,这些模式积累到一起,成为新的脸谱。

比如有些网络写手们喜欢给角色添加“话唠属性”“路痴”,这样的人物通常比较萌,“萌”是个什么概念?严格化的定义本来就不好说,它本就是各种“形象”-“行为” 模式堆积到一起形成的:有ABCDE这样行为的人,形象特征就是萌了。

我觉得,多搜集搜集脸谱或者完整脸谱的构成要素,对塑造人物是个帮助。

蝴蝶蓝刻画人物最大的优点是鲜活、清晰、生动,令人印象深刻,生活化的幽默语言让人物仿佛就在眼前。

不足之处在于“同质化”比较严重(和实体书好书对比,在网文里还是不错的),蝴蝶最擅长描绘“外圆内方”的人物:

表面淡然、成熟,内心藏着一团火;

幽默、毒蛇,本质却很善良;

有点没下限,无节操,实际有理想、有追求,执着坚定。

——蝴蝶笔下这类人物最出色的,也是最多的,多到按照传统文学标准,有过于重复之嫌。

方锐、老魏、叶修,或者吐槽时的张佳乐、林敬言,你分得清是谁在说话吗?都差不多,这就是同质化严重。而比如哈利波特,里面的重要角色区分度是很高的。

方锐猥琐,可面对人生选择,他是有大勇气的人物;张佳乐的执着,残忍的割舍,与第四亚时的“我不是已经习惯了吗”的自嘲与乐观;叶修无所不在的气人的毒舌冷语,挑战赛后一头倒下沉睡;老魏嘴唇颤抖着鼓掌气挑战赛出局的嘉世...

很精彩,也很相似,他们有着相同的语言表述,类似的行为模式,一致的精神内核:玩世不恭、洒脱无下限的外表,包藏着一颗执着坚定有理想有追求的心。

对于网络小说,其实最大的问题不是人物相似就不好、脸谱化就不好,而是根本面目模糊,毫无特点,你看了之后根本都记不住,能刻画好某一类人、把某一种特质写好的写手,都是很了不起的。像梦入神机,也被诟病不会写人,其实他是只擅长把勇猛精进、一往无前式的人物写好,其他的稍差。

不过蝴蝶比一般写手更聪明,笔力也更强,他的采用了一些手段使得人物“丰富多彩起来”。

蝴蝶笔下,叶修、老魏、方锐式的人物是最多的,但也有稍加变化的衍生人物,比如黄少天,这是个有区分度的人物,因为话唠。

其实黄少的人物性格,推断与叶修是基本一致的,同样是“外圆内方”的,你看他平时喋喋不休和对于峰时的沉默就知道了,看似洒脱的人,内心的执着和火热的情感。

创作上,蝴蝶采用加标签的办法,来回避自己人物的同质化,比如上面提到的很类似的黄少天,加上一个最显著的特征——话唠,立即就显得不同了,这也是一种简明有效的好办法。

就好比一个人,大众脸,那自然不好记,可要是有一个刀疤,你就记住了,其实你没记住五官,只记住了刀疤,因为这个特征最明显,是最标致性的特点。

日漫里面,这是常用方法,为什么流川枫要迷迷糊糊上课睡觉、骑自行车总撞到人,为什么龟仙人好色,为什么有的角色是路痴(近战法师里也用过,御天神鸣)....

刻画人物内心、人物性格,是个复杂的事情,要用一系列行为、语言、人生选择来体现,这很难。那么要让人物“各具特色”,就可以贴“小标签”,这样人物的区分度就出来了。

张新杰:刻板,一丝不苟

周泽楷:嗯...

黄少天:我话很多吗很多吗很多吗很多吗?

喻文州:手残

包子:脱线。你什么星座?

.......................

不断地重复这些,即不断强化“小特征”“小标签”,以代替完整复杂的人物形象,这是个让人物清晰化的好选择,毕竟人物形象是一个个特征组合起来的,能写好一个特点让读者印象深刻也是成功的。

你不会真的相信有一个包子那样的人,一张口永远是不着调的,现实里当然有脱线的人,但不可能无时无刻都很跳脱,这种人也总会有其它性格、人生观等等。

但包子展示的总是跳脱的状态——因为这是文学创作,要刻画人,本质是把生活里存在的特征强化甚至极端化,这样才能让读者记住。

即使很多实体书,也一样看起来是某个特质的剪影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人——“高大全”就是常见的一种吐槽,把正面人物光辉性格极端化的例子。只有少量名著级别的作品才做的比较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