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界—种子蕨门(下)5.下属分类种子蕨类的分类有不同意见,可作为一个纲属于裸子植物门,亦可独立为一个门。种子蕨纲包括9个目:①皱羊齿目,出现于石炭纪;②髓木目,出现于石炭二叠纪;③美籽目,出现于晚石炭世;④芦荟羊齿目或美籽目,出现于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⑤开通目,出现于三叠纪至白垩纪;⑥兜状种子目,三叠纪;⑦盾形种子目,三叠纪;⑧舌羊齿目,出现于二叠纪至三叠纪;⑨大羽羊齿目,出现于二叠纪至早三叠世早期。 下属: 种子蕨纲 舌羊齿目(Glossopteridales) 芦茎羊齿目(Calamopityales) 华丽木目(Callistophytales) 开通目(Caytoniales) 大羽羊齿目(Gigantopteridales) 皱羊齿目(Lyginopteridales) 髓木目(Medullosales) 盾籽目(Peltaspermales) 6.舌羊齿目舌羊齿目(学名:Glossopteridales)是已灭绝的种子蕨门下的一目,出现于二叠纪时的冈瓦那大陆上,在三叠纪早期时绝灭。其下最知名的属为舌羊齿属。其特征为单叶呈披针或倒披针形,具明显中脉和结成长多边形单网眼的侧脉,主要分布于冈瓦纳大陆南部,寒温带及寒带地区。 乔木状落叶植物,茎干的次生木质部发达,具髓和次生木质部,狭窄的射线和明显生长轮;管胞上具有多列纹孔,交叉场纹孔为柏型;叶具明显中脉,侧脉单网状。代表化石为舌羊齿和恒河羊齿(Gangamopteris)。二叠纪至三叠纪南半球冈瓦纳大陆的典型代表植物类群,后在华南二叠系、华北三叠系和墨西哥侏罗系中发现。 下属科: 舌羊齿科(Glossopteridaceae) 阿伯羊齿科(Arberiaceae) (1)舌羊齿属舌羊齿属(学名:Glossopteris),又名舌叶松属,是一属已灭绝的种子蕨,生存于二叠纪至侏罗纪晚期。它们生长在温暖潮湿的低洼地带。其化石主要分布于南半球及印度,从其化石的分布地带可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真实性。 舌羊齿的典型植株高度约为8米,呈乔木状。叶片的大小与宽度各异,呈羊舌状,故名舌羊齿。叶的脉络由宽阔的中央叶脉和许多更小的叶脉组成,小叶脉形成的网络结构将叶面分割成许多菱形。树干为软木质,内部类似于南洋杉科的针叶树。产生花粉及种子的器官融合或贴生于叶上。 (2)舌羊齿舌羊齿,种子蕨舌羊齿目(Glossopteridales)最重要的代表属,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单叶呈披针或倒披针形,具明显中脉和结成长多边形单网眼的侧脉。舌羊齿生长在二亿三千万年前。因为它的叶子呈羊舌状,所以叫“舌羊齿”。 为短壮的乔木状的落叶植物,高可达4米,主茎有明显的生长轮,叶密螺旋状(短枝上)或互生(长枝上)排列。次生木质部为密木型,管胞径向壁上为多列具缘纹孔,射线单列,与松柏纲南洋杉科相近。 舌羊齿生殖器官是单性的,雌雄生殖器官形态结构多样。雄性花粉囊可多至百个成簇着生在伸长的梗上。雌性生殖器官一般着生于盾形叶中脉的基部,分为着生大量胚珠的花梗和包于胚珠外面的壳斗两部分。生殖器官的复杂表明舌羊齿实际上代表很多叶子形态相近似的、不同的自然属。 舌羊齿在温而偏凉环境下生长。 印度,澳大利亚,南美洲、非洲南部及南极洲的二叠纪至三叠纪地层中,少数见于侏罗纪早期。我国西藏科学考察队,曾在喜马拉雅山的曲宗、曲布和库间等地发现过这种远古植物化石。 7.芦茎羊齿目芦茎羊齿目,原始种子蕨植物,主要依据茎和叶柄的构造建立,后发现其蕨叶和生殖器管。茎细,横切面具原生中柱至真式中柱,次生木质部疏木型,有大的管胞和多列射线。茎干具单体中柱和次生木质部。以狭轴羊齿(Stenomylon)和芦茎羊齿(Calamopitys)为代表。分布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8.华丽木目华丽木目,古生代种子蕨类,为稍具攀缘性能的灌木状植物。茎具真中柱,具羽状复叶和腋生分枝分枝螺旋着生。种子无壳斗,左右对称,珠心游离,具发育完好的珠孔。小孢子囊呈聚合囊,生长于小羽片下表面,花粉小,具囊。代表化石为华丽木(Callistophyton)。分布于晚石炭世中、晚期。 9.开通目开通目(学名:Caytoniales)是已灭绝的种子蕨门下的一目。这类植物的根、茎不详,主要保存下来的化石是叶和生殖器官,它们曾被认为是被子植物的祖先。 中生代特有的一种植物,可能属种子蕨门。掌状复叶,小叶3-6片,披针形或匙形,网状脉。 大小孢子叶羽状排列。聚合囊簇生,每一聚合囊由四个花粉囊组成。叶形似蕨类,但不生孢子而生种子,与蕨类不同。果实壳斗状,内有种子数个。生存于晚三叠纪至晚白垩纪。中国、美国、英国及加拿大都有分布。开通为本目的代表,是开通的雌性生殖器官,初时以为它的壳斗是封闭的,种子生长在其中,便误认其属被子植物。 开通类为木本植物,矮小。叶形似蕨类,但不生孢子而生种子,与蕨类不同。出现于中生代晚三叠世,延续到白垩纪。中国、美国、英国及加拿大都有分布。开通为本目的代表,是开通的雌性生殖器官,初时以为它的壳斗是封闭的,种子生长在其中,便误认其属被子植物。 开通属的叶为掌状复叶,小叶3~4枚,披针形,具中脉和网状侧脉,自成一属,称鱼网叶。雄性生殖器官也自成一属,称为开通花、具细弱中轴,侧枝短,扁平,羽状排列,近对生,分叉或不分叉,顶端着生1~3个长卵形的花粉囊。花粉囊4室,其结构与被子植物的花药相似。雌性生殖器官呈羽状,中轴长约5厘米,大孢子叶极度卷曲,首尾相接变形而成盔状的壳斗,尖端呈唇状突起,趋近壳斗的基底,形成几乎封闭的盔口。壳斗近圆形,直径4.5毫米,具柄,在中轴两侧,羽状排列,亚对生。胚珠沿中轴直生,藏于壳斗之内,8~30枝,但仅8~12枝能成熟。开通的壳斗,其构造相当于被子植物的心皮;基底的唇状突出,相当于花柱。胚珠生于“封闭”的壳斗之内,俨然为被子植物。后来在盔内多次发现开通的花粉粒,才知道它的壳斗并非密封,并据各方面的研究,证实开通应属种子蕨类。 已发现有几个形态属:叶化石为鱼网叶属(Sagenopteris),有长柄,顶端长有3至6枚小叶,小叶具有明显中脉;雄性生殖器为开通花属(Caytonanthus);雌性生殖器为开通果属(Caytonia)。 晚三叠纪和晚白垩纪时广泛分布于格陵兰、加拿大、西伯利亚和中国。 10.皱羊齿目皱羊齿目,为石炭纪的种子蕨植物。茎细瘦,可能为藤本、灌木或倚生型;茎分枝,自叶腋伸出;叶多为扁平蕨叶,主叶脉二歧分叉,具楔羊齿(Sphenopteris)或栉羊齿(Pecopteris)型小羽片。蕨叶上螺旋状着生着具壳斗的胚珠和由小孢子囊(花粉囊)组成的小孢子叶枝。以皱羊齿(Lyginopteris)为代表。 11.髓木目髓木目,古生代最大的种子蕨植物。大的叶柄中具有很多分散叶迹,蕨叶具二歧分叉的轴,种子大且辐射对称,胚珠无壳斗,珠心在珠被内游离,具有简单的储粉室。花粉器官具管状孢子囊组成的大聚合囊,花粉(千花粉)通常为单缝。以茎干化石髓木(Medullosa)为代表。始现于早石炭世,极盛于晚石炭世,有些类型分布于二叠纪。 髓木,这些长有种子的植物,高达5米。茎或树干部分是由老叶基底组成,与西谷椰子属植物相似,支撑根从基底附近长出。 它们还长有各种形式的巨大复叶,有些是齿状的,其它的有圆圆的小叶。它们都是利用很大的种子来繁殖。附注:髓木属实际上是相似属的代表。 生长于石炭纪早期至二叠纪早期的沼泽中。分布于全世界各地。 12.盾籽目盾籽目,为二叠纪和三叠纪的种子蕨植物,以叶、花粉和胚珠器官为代表。二次羽状复叶,小羽片披针形,较大的小羽片边缘有宽锯齿,部分小羽片着生在羽片之间的羽轴上。代表属盾籽(Peltaspermum)为雌性生殖器管,由具柄的盾状壳斗盘和悬垂在壳斗边缘的种子构成。中生代代表属为鳞皮羊齿(Lepidopteris),广布于格陵兰、欧洲、南非和华南上三叠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