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故事:他是李世民最宠的儿子,聪慧异常,但却因耍小聪明,被老爹踢出继位行列

 新用户0932pQwC 2021-11-30

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与李承乾和李治都是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生的。李泰从一出生就是兄弟中的幸运儿,他一出生,就被祖父李渊册封为宜都王,第二年又进封为卫王,还被授予上柱国。如果说李泰刚出生时被封,是仰仗了李渊给李世民的面子,那么下面这些就是他实力所得了。

  李泰九岁时被改封为越王,给他的封地就多达二十二个州,而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李恪,却只有八个州。九岁的小孩年纪尚幼,不可能立下什么大功,能得到那么多的分封,唯一解释的通的,就是李泰的聪慧和可爱赢得了皇上的特别宠爱。

  李泰也确实才华横溢、聪慧绝伦。他喜欢文学,写的一手好字,是唐朝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贞观十二年(638年)开始主编明珠《括地志》。他非常喜欢读书,据说光是收藏就达万卷。唐太宗李世民对他非常宠爱,允许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由召见学士。

  因为宠爱李泰,李世民在很多方面都对他特别开绿灯。贞观五年(631年),李泰被任命扬州大都督的同时,又兼任左武侯大将军。而且分封完后,不之官。

  何为不之官?就是不用去上任。唐朝有个规定,皇子成年被封为藩王后,必须到自己的封地去上任。而且,如果皇上不下诏是不能回京城的。但是,李泰被封王后,李世民就特许他不去上任。贞观六年,李泰又受封鄜州大都督兼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个州的都督,而且,依然是不之官。

  贞观八年(634年),李泰兼领左武侯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雍州牧。雍州是哪里?京兆府啊,也就是唐朝的首都长安。李泰那么多头衔,李世民还嫌少,又把他提拔为首都的行政长官了。李世民有多么宠爱李泰,从这些分封中便可想而知。

  但是,这还不算,贞观十年(636年),李泰又被徙封为魏王。并且让他遥领掌管七个州的军事,啥叫遥领,这不过是李世民为了让儿子不之官的另一个词,因为李世民舍不得李泰远行。不仅如此,为了让儿子离得自己更近些,他还曾经想让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住。他经常带着李泰四处游玩,一天不见就让自己养的白鹘给李泰传信。

  

李泰身体肥胖,李世民心疼儿子朝拜辛苦,竟然允许他乘小轿子朝拜。爱屋及乌,李世民对李泰的儿子也非常宠爱。李泰的儿子李欣四岁时,便被接进宫中抚养。这孩子也没辜负李世民的喜爱,非常的乖巧,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叔叔们玩得也都很融洽。

  因为宠爱李泰,李世民做了很多诸如上面的事情,就连史官在记录此事时,也觉得皇上过分宠爱魏王,用了这样一个词“其宠异如此”。

  李世民对李泰如此宠爱,为什么在太子李承乾被废以后,没有选择李泰为继承人,而选择了各方面都比他弱的李治?有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李泰犯得就是这样的高级错误。

  李承乾被废以后,李泰每天都会去宫里服侍唐太宗。本来就对这个儿子宠爱的李世民,心中更感欣慰。他亲口许诺李泰,要立他为太子,但是这个许诺遭到了大舅哥——李泰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反对,长孙无忌极力推荐李治为太子人选。

  李泰和李治都是自己的亲外甥,长孙无忌为什么会反对立李泰做太子?因为他存有私心。李泰聪明,有独到见解,日后绝对不是个好控制的主,而李治较李泰性子懦弱,而且没有主见,控制起来容易的多。

  虽然长孙无忌力荐李治,但是李世民却对李泰更加青睐。促使李世民改变主意的,是李泰自己。

  俗话说,言多必失,李泰就犯了说话多的错误。他跟老爹闲聊时,曾经这样说,等他死了,将会把自己的儿子杀死,把皇位让给弟弟李治。其实这话是很不符合人伦道德规律的,但是因为李世民宠爱李泰,听了这话却对李泰更加怜爱。

  太宗把这话告诉了谏议大夫褚遂良,本意是表扬李泰大义,可褚遂良听了却对太宗这么说:陛下驾崩后,天下有魏王掌管,哪有杀了自己儿子,把皇位传给兄弟的道理?当初陛下您立了李承乾做太子,但是,你却对魏王的恩宠和礼数都高过李承乾。您这么做的结果,让李承乾对自己的地位非常忧虑,也给了魏王一个错误的认知,太子的位子不是岿然不动的,它是可以易主的错觉,这才酿成了今天的恶果。这件事情刚刚过去,您又在晋王和魏王之间摇摆不定,这容易给两兄弟造成隔阂,让他们互相猜忌,敌视对方。您如果想立魏王,那就杀了晋王吧,也免得兄弟之间再起争执。

   褚遂良的话,引起了唐太宗的深思,以他对李泰的了解,如果他做了皇帝,李承乾和李治可能都会被一灭后患。虽然李世民为了登位将侄子们斩草除根,但是他对自己的儿子却非常的疼爱。李承乾犯的是死罪,例律当斩,但是李世民舍不得杀死儿子。通事舍人来济深知太宗的心思,便在朝堂之上对太宗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李世民赶紧借坡下驴,将李承乾贬为庶民,保全了他的性命。

  正在李世民犹豫不定的时候,李泰又不合时宜的做了一件让李世民改变主意的事。得知舅舅力荐兄弟李治,李泰竟然去恐吓他。也不知这李治是真的吓坏了,还是受高人指点,总之,他惊慌失措地跑到老爹那里,把李泰恐吓他的事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犹豫了,李承乾谋逆时,他指责李承乾,当时李承乾是这样为自己辩护的:他说自己是太子还有什么额外的奢求?但是因为经常被李泰逼迫,心里感到非常的忧虑,所以才经常跟手下的臣子商量怎么保全自己的性命,本意并没有想造反,只是被别有用心的恶人利用了。如果您让李泰做了太子,让他的阴谋得逞,那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

  这李承乾也是个狠主,结结实实在兄弟背后捅了一刀。我做不了太子,你也别想。

  眼看着三个儿子明争暗斗,李世民陷入深思。从这两件事中他明白:“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李世民觉得如果立了李泰,那就是告诉众人,皇位是可以经过阴谋得到的,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太子失德,还会助长藩王们觊觎太子之位,容易误导后世子孙,可以说是后患无穷。

  

如果立了李泰,那么李承乾和李治很可能命都保不住了,如果立了李治,此子仁厚,一定会保全两个兄长的性命。为了皇位,当年李世民灭绝天性将兄弟斩草除根,但他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最终,他选择了晋王李治。

  为了不使悲剧发生,李世民将李承乾贬为庶民流放于黔州,只把太子的手下大臣诛杀,李泰也被贬到了外地,这场太子之争,以李治胜出为结局。但是,李泰到底是李世民的宠儿,不久又被重封为濮王,由此可见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非同一般。

  李世民确实没看错,李治上台后,确实对两个哥哥非常的仁慈。尤其对李泰,“车服羞膳,特加优异”。李泰死后,李治以唐朝最高的“诏葬”形式为他举丧。不仅如此,他还追赠李泰为太尉和雍州牧,丧事费用全都官给,因为哥哥的往生祈福,还特意请了法藏禅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