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炫 : “凶吉”思维的危害

 吴炫的否定主义 2021-11-30

“凶吉”思维的危害

图片

1,《易经》的“凶吉”思维以天事对应人事中断了“连山易”仰望星空的天体探索可能,又以人事的顺利不顺利中断了后人对天、地、人不同性质的哲学理解之可能,当后来的中国学人误以为《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时,就只能建立“释易学”而不可能建立“审易学”,这是中国学术阐释思维饱和而哲学批判思维贫困的根本原因。

2,《易传》的“天尊地卑”是对《易经》“阳上阴下”的伦理强制阐释,不仅干涉了生命阴阳互动的复杂变化性,而且为百姓建立起“天尊圣吉君善”的价值类推的等级关系,不仅弱化了国人的生命力催生了安稳享乐文化的生成,而且形成了中国历代学人宗经、尊老、崇祖、做官为正为吉的依附性文化传统而从不自审。

3,《道德经》的“负阴”和《庄子》的“无待”虽然具有消解儒家“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的意义,但由于回避了生命之爱之欲是超越“凶吉”的哲学思考,也忽略了人的创造性自我实现是根本不看“凶吉”的,所以无形中配合了儒家对生命欲望的“乱与凶”之轻视,也无形中默许了儒家对思想创造排斥的“安与吉”之重视。

图片

4,“凶吉”思维导致先秦诸子百家在“人尊兽卑”的价值取向上建构了“人异于禽兽”的病态哲学命题,不仅看不到动物的生命复杂是人类的文化规范的学习对象,而且看不到动物的跨种类生命关爱正是人类以民族、文化和国家为单位最缺乏的爱,当然更使得儒道文化因为视“欲为兽为凶”产生的压抑,导致国人暗地里“纵欲享乐”的生命异化从而比禽兽还丑。

 

5,“凶吉”思维直接导致了国人“以自我利益考虑为善”和“以自我利益损害为恶”的价值判断面对世界。由于“自我”既可以是个人和家庭,也可以是集体和国家,在利益考虑方法上甚至使得我们在帮助他人也是在考虑于我是否有利,而帮助也只能是狭隘的利益支持——结果是以利益为考量标准的伪朋友蜂拥而至,超功利的真朋友一个也没有。

 

6,“凶吉”思维造成国人对所有生命尊重和所有人关爱的遗忘,也使得男女之间的爱情和亲情异化。关心陌生人是多管闲事,而男朋友对别的女性好就是不爱我——中国女性很多不具备爱的能力而只是需要男人对自己呵护,中国男人很多也不具备爱的能力而只有“你是我的”占有意识,于是“爱”只能异化为利益性的无私奉献,“理想的爱”就是相互利益输送。

图片

7,“凶吉”思维导致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理解的犬儒化。“大吉大利”作为中国人所有节日的祝福语,暴露了中国文化现代化困难重重的密码:无病无灾无痛苦的生活属于追求生命麻木的生活,而不怕病不怕灾不怕痛苦并且战胜疾病、灾难、痛苦的过程才叫追求幸福感的过程,所以真正的幸福在战胜之的自我价值实现,而不在“避凶”之“吉利”。

 

8,“凶吉”思维只能使中国知识分子成为“知识贩子”而不可能成为“思想精英”,老百姓升官发财的理想在知识贩子这里只不过通过知识追名逐利,性质是完全一样的。因为读书、博学、下功夫是最具有安全感的生活,所以“创新”作为一种典型的弱创造概念只不过是知识贩子贩卖、阐释和实践西方知识的同义语,犬儒化便是自娱化。

 

9,“凶吉”思维使中国官员最大的忧虑就是重新成为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和官员正好成为鲁迅笔下的阿Q画圆。中状元是谋个大官之“吉利”,继续升官是更便于发财,这就是中国历代官员为什么除了利益之贪就不知道该做什么的原因。老百姓痛斥官员腐败,痛斥者自己做了官是否还会继续痛斥?

图片

10,“凶吉”思维在解释中国最有创造性的文化上是无效的,因为文化思想创造根本上是突破“凶吉”考量的。无论是司马迁宫刑写《史记》,还是苏东坡在最倒霉的时候做《东坡易传》,或者曹雪芹抄家后写《红楼梦》,古今中外每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都是创造的冒险者而不以为然,所以中国伟大的思想创造越来越稀薄,其文化根源正在“凶吉”思维。

 

11,“凶吉”思维产生“多数学者学术认同是稳妥的”的价值追求,正是中国理论原创性匮乏的来源。有创造性的思想不是让人认同的,而是给人启迪的;不是用材料证明的,而是通过问题发现去重新理解材料的;不是无争议的,而是不同理解之争议贯穿历史的——不明白这一点,同行评议和专家评议都只能评出平庸之作过眼云烟,反衬出民间评价的有效性。

 

12,“凶吉”思维产生的中国现代文化创造的最大阻力,已经在百年来西学东渐的思潮中得到验证。中国晚近文化落后之“凶”的自卑与今天中国经济发展之“吉”的自大,其共同问题均在于从来不会在文化思想创造影响世界上看问题。所以中国文化的落后性问题靠西方文化解决不了,靠经济发展也解决不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吴炫介绍

      吴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化哲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原创》主编。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太原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他30年来致力于否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涉及文学批评学、文艺学、美学、哲学,出版著作20部,编著17部,发表论文390余篇,学术随笔200余篇。

  

扫二维码, 关注吴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